靜思晨語:【10月27日】喜覺悲願 廣演妙法

Community:
Branch:

「大慈喜覺淨緣長情起喜捨,大悲心念牽掛苦難人不忍,如來哀愍覆護悉皆令度脫,是人發大菩提心願力覆護。」
 
*喜覺,直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以喜捨心憐念眾生,故願今生濁惡之世護持弘宣此經。
 
  用心來了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四無量心」。學佛,行菩薩道是我們人人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學佛的目標,其實就是一條康莊大道,那就是菩提大直道,慈悲喜捨。這是一條很寬廣的路,讓我們很安全,從凡夫地能夠直通到大覺菩薩而到佛的境界,這是我們安全的道路,所以我們要大慈喜覺。這大慈喜覺,我們在「三十七道品」中,七覺分,還記得嗎?裡面就有一條喜覺分。有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等等,有七條,那就是在「三十七助道品」中,七覺分、八正道分,裡面就有這條。
 
  歡喜啊!這歡喜是從哪來呢?從直心契悟真法。我們要學佛,我們的心要很直,依教奉行,要深信,佛法,我們要深信;信,我們就要直,直心就是道場,既是信了,我們直接接受,來了解佛陀的教法,若能這樣,喜覺就是直心來契悟真法,能夠得到歡喜,這種真心入我們心,那分的歡喜叫做法喜,法入心了,真正體悟,那念的歡喜,與我們世俗所說「我得到了!得到我所要求,我所要的。」和那種歡喜是完全不同。清淨無染的法,讓我們通徹了解,那一分的喜,喜覺分,很歡喜。所以,這種是善,這個善,無染的大法,我們覺悟了,所以我們能住真法喜。我們的心將這法入心來,永遠永遠都不會將它忘記,永遠想到都會很歡喜,這個歡喜,絕對與我們一般人所求得到的歡喜不同。因為我們凡夫所要的、所要求的實在是很多,求得了這一項,很快,其它想要求的,又會再來。求得的歡喜是短暫,很快就過去了,尤其是得來的說不定是造業、煩惱複製。得來的東西,短暫的歡喜,這是凡夫所爭取、所得來的歡喜。
 
  若是法喜呢?是信受奉行。對佛陀的教法相信,直心接受,身體力行,體會到了,這種歡喜,得來永遠都不會消失,因為道理永住人心,這種的歡喜,住真實法的歡喜,所以叫做喜覺分。也就是歡喜付出,喜捨,那分心就是無所求,憐憫眾生而付出。我們若能夠得到法,我們很甘願做,很歡喜付出,那就是為了憐憫眾生,我們願意付出。所以,菩薩甘願倒駕慈航,來來回回人間,佛陀也是,都是乘如是法而來人間。人間就是濁惡的世界,人間是堪忍的世界,但是諸佛菩薩就是甘願來來回回在人間,除了救度眾生,另外一項使命,那就是「護持弘宣此經」。此經是什麼經呢?那就是《妙華蓮華經》。《妙法蓮華經》是成佛之道,所以這就是大家要很用心在這部經,哪怕你只對一句一偈起一歡喜心來接受,受持在內心裡,這顆種子,自然我們慢慢、慢慢地,種子就能夠入心,根深茂盛,就「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佛陀一直都期待我們要好好護持此經,弘宣此經,這就是要很歡喜。就如昨天,高雄一群菩薩浩浩蕩蕩這樣回來了,他們是五曱環保站的志工,這個環保站在五甲,聽起來,五甲好像是在鄉下裡,其實不是.是在一個繁榮的市區裡。有一次我去行腳,剛好有順路,他們就說:「師父,五甲這個環保站經營得很好,張居士很發心,他們全家發大心,將這土地提供出來給慈濟。」他們說:「師父,是否去看一下?」我問:「離這裡多遠?」「車子彎一下就到了。」車子一轉彎就到那裡了。果然,那是一個很繁榮的都市,是店面的土地,而且那店面很寬,若是去做為店面,價值很高,能蓋很多的店面。但是,張居士一家人都很護持,他們說:「人生短暫,只是賺錢,不論再幾代人還是短暫。地球環保是永恆的,啟發人人懂得疼惜地球,愛惜物命,讓更多人能了解,就是要在都會區,熱鬧的地方,要讓人來了解環保,這樣接引人才容易。」所以他們將這店面土地提供出來做環保。
 
  我去看,果然在街道上,很近市中心,很寬廣,人很多,雖然才幾公尺深,但是人很多,它的寬度很廣。所以,進去就看到了,「哇!這麼多人啊。」大家看見師父來,又有夾層,一浮上來,人都站起來了,原來這麼多人。開始就請師父向他們說幾句話。師父開始站那個地方,要說幾句話,人就來了,街道就像被人圍起來一樣,裡面人多,路邊的人也多,在那個地方跟大家說話,好像不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好像在大路邊拍賣一樣,真的別有風味。我就說:「這個地方這麼的有價值,這樣拿出來做環保,會不會太可惜了?」我就這樣說。他們就說:「師父,地球無價寶,感恩師父開這個環保道場,這個道場很容易進來。看,大家都做得很歡喜,都用感恩心呢!歡喜啊!」就問大家:「做得很歡喜嗎?」「很歡喜啊!感恩師父。」大家都笑咪咪,很輕安、很自在。
 
  這塊土地,張居士捐出來了,我說:「可惜有比較淺一點,若能深一點……」他就說:「師父,我有在計畫,您放心。」原來在這塊土地的後面有一片菜園,別人的土地,他的內心就這樣打算,一直與後面地主溝通。果然,努力了很多年,終於後面的地主被他們的虔誠,也做好敦親睦鄰,不只是來做環保的人歡喜,左鄰右舍都歡喜,所以,後面這片菜園,一長條,願意讓渡出來。張居士又掏腰包將這塊土地再買下來,全部完整了,過戶都過好了,拿來告訴師父:「師父,我都完整辦好了,已過戶給基金會。師父,請您收下來。」我很感動,這麼值錢的地方,又很完整,現在不是淺,現在是寬,又有足夠的深度。現在開始要蓋了,努力好幾年了,他們知道要蓋就要用錢,這些環保菩薩大家捐款,因為這個地方要蓋了。裡面很多老菩薩,歡喜現身說法,我坐在那裡,就看一個個的故事。
 
  其中,有一位李百合老居士,將近八十歲了,是位老媽媽,快要八十歲了。她跟我說:「師父,不好意思啦!我就不識字,抄經的字不漂亮。」其實張居士已經將這部經拿到我面前,我就這樣翻,「這是誰寫的字?寫得這麼漂亮!」一直到這位老菩薩分享她做環保的心得完畢後,下來,走到後面,來到師父面前,她就跟我說:「師父,不好意思啦!我就不識字,以前沒讀書,所以,字寫得不漂亮。不過,師父說要抄經,我就這樣抄。」整部《法華經》讓她抄下來了,每一個字,一撇、一橫、全都寫得端端正正的,沒有一個字不對,這樣七卷的《法華經》都被她寫下來。真的是抄經啊!將近八十歲了。
 
  她又跟我說:「過去也有抄一部《地藏經》。」「喔,原來你就是抄過《地藏經》,因抄過、練過,字才會這麼漂亮啊!」她很歡喜!這就是老菩薩。你看,年紀這麼大了,不識字,學寫字,抄經,又用雙手做環保,也做二十多年。現在她負責一個環保站(兒朋環保站),白天她(李白合)負責,又另外一位老菩薩,晚上是她負責的,也是老菩薩。又一位老菩薩,她很節儉,家庭生活很好過,孩子也很乖、很有才華,這是張居士跟我說,先生很支持,她做環保二十多年了,她坐的一張藤椅,這張藤椅已幾十年了,但是從做環保開始就一直坐這一張。籐椅用編的,會斷,於是她就這樣仔細地用補的,用布補藤椅。這個地方破了一個洞,她就用布在這個地方補起來,補得那張藤椅……,拍照下來,張居士讓我看,「這張藤椅就是老菩薩的。但是她從開始做環保,她就有一個心願,將來我們這個環保場若要翻修,要改建,她要付出。」這樣省了百多萬元,二十多年來都是這樣攢攢積積,不是向孩子要大筆錢,是用她的零錢,零用錢,這樣累積累積。
 
  這不是做不到,不是我不識字,我不會抄、不會寫,其實,有心,現在也不用你抄,你聽,聽入心來,放在心裡,了解道理,我們用直心來相信,直心來理解,用這樣的心,自然道理你入心了,向大家說,這也是一個功德。所以,「大慈喜覺淨緣長情起喜捨」。這個緣,清淨的緣,付出是無所求,疼惜地球的愛是沒有條件的,就是付出,就是沒有條件的,要成就永久能夠保護地球,成就這個道場,能度人入這個道場來,從環保志工,也已經見習、培訓了,原來這一大群都是從環保的法門進來的,裡面有榮譽董事,又是受證委員、受證慈誠,一大群呢!
 
  這就是「大慈喜覺淨緣,長情起喜捨」。只是說賺錢,一代人、二代人、三代人,再下去不知道。但是捐給慈濟做道場、做環保,將它修建起來,將來可以做社教,也可以做環保,菩薩也可以在那裡集會。看看,這種長情大愛,這就是喜捨心。大悲心呢?就是牽掛苦難人,起不忍的心。人生苦難偏多,就是因為「如來哀愍覆護,悉皆令度脫」。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來度眾生,讓人人了解這個真理,了解這條道路;了解真理之後,走在這條道路上,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來來回回,所以「是人發大菩提心」,這是人發大菩提心、大覺悟的心,就是要從「願力覆護」。要有願,有願就有力,有願、有力來覆護,來護持、來保護眾生的心,也願意喜捨給眾生,所以這種願意付出,付出種種供養。供養就是付出。當然,莊嚴道場。有人要來聽經,有人要來請法,這個道場就要莊嚴,所以要布置,很多的布置。就像那個地方我們要如何再重建起來,讓它能做更多的利用,也能講經,也能共修,也能做社教,也能做環保,多功能,莊嚴的道場,就像那塊土地一樣,能做種種供養,多功能。
 
  經文:「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當然,在經典裡,佛陀的時代所說的,「種種供養經卷」,供養這個經,它的道理,就要用「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合掌恭敬」,這全都叫做供養,用虔誠的心付出。「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像這樣的人,就值得人尊重,願意付出,無所求,這樣的人,又通徹道理,又能與大家分享,又能作典範,以身作則,帶人走這條路,這樣的人真的是應受人人所瞻奉,讓人供養。「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見這樣的人,就像見佛一樣,用佛心為眾生付出,值得我們尊重的人。下面經文再說,
 
經文:「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
 
*此明菩薩欲圓滿菩提承願弘經,又菩薩譯為大道心眾生,新譯曰大覺有情,謂是求道之大心人。
 
  這段經文,就是在說明菩薩為了要圓滿菩提,就是承過去所發的願。過去多久啊?很久,塵點劫以前就已經發這樣的願了,為了要圓滿菩提,承願弘經。菩提就是覺道,為了要圓滿這條覺道,所以過去的願力,就是要來弘揚這部經。又菩薩,什麼叫做菩薩?「譯為大道心眾生」。什麼叫做菩薩?發大心,走在這條菩薩道的人,全都能稱為菩薩,也能叫做大道心眾生,也能叫做大覺有情,大覺的有情人。所以我們常常說覺有情人,就是菩薩,也就是因為他在求道,求道、發大心的人,這都稱為作菩薩。
 
經文簡釋: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既於妙法蓮華經生大信解,則知斯人應是大菩薩。
 
  所以,「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我們就要知道,這樣的人,願意受持經典,又能讀誦,受持、讀誦、書寫,這樣弘揚經法,這都叫做菩薩。「既於妙法蓮華經生大信解」。相信,又要去了解它,真的是,《法華經》要真正透徹了解不容易。我們回來在結集經的菩薩,開始,現在就是從〈序品〉開始,我若看到就會問:「有困難嗎?」因為我知道很困難。從〈序品〉,很困難,要描述很多天地之間無形的,無形,那就是真理,要將它說到有形,那就很廣;從有形要再將它化成無形,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無體無相,很遼闊。虛空有盡,法無邊際,到底要從哪裡將線索拉近這個大綱,很困難。所以,〈序品〉就是要將所有的拉近了,成一個大綱,才開始敘說下去,所以〈序品〉很困難。說起來,《妙法蓮華經》這麼困難,開頭的時候,必定要有信心,不只是要有信心,要用心去體解,體解大道,才能發無上心,這就是要入經的開頭,就要很用心體解。
 
  知道這樣的人「應是大菩薩」。有那個耐心願意去體解,若能體會,真的是大菩薩,用耐心去整理。自己了解,別人就能了解,若是整理得自己不了解,別人無法了解,那這就不是有辦法可流傳了。所以集經要用很大的功夫,我們要很佩服、很尊重,集經的人,真的很不簡單。
 
經文簡釋: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已能成就阿耨菩提,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這樣「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然就「深入經藏」,自然「智慧如海」,若這樣完全體會道理,就能「統理大眾」,這就是大覺已經開啟了,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成等正覺,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些人為了經典,用那麼多心在受持,在書寫,在解說,長長久久的時間在結集,要讓它變成了很簡單,看到、聽到就了解,這是不簡單,所以要很用心。為什麼呢?因為「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因為眾生受苦,就是不懂道理,煩惱、無明複製,業力愈結愈重,業重,障礙多、苦難多,所以佛陀諸菩薩來人間,就是要教育眾生,這就是哀愍,「哀愍眾生」,所以「願生此間」,願意來,願意付出。這就是菩薩,已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法身菩薩,都是已經成正覺的人,但是他們願回歸娑婆,無不都是要用種種的法來幫助眾生體會道理,這就是「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就是因為這樣生在人間。
 
經文簡釋:
「廣演分別妙法華經」;廣大敷演分別解說普施一乘實教,如是妙法蓮華經。
 
  所以「廣演分別妙法華經」。因為這樣,諸佛菩薩來這個人間,就是為了「廣大敷演分別解說普施一乘實教」。就是這樣廣大來向大家說,讓人人都能了解,無所不知,無處不曉,有這個經的道理。人不只是會說,還能做到。因為這部經所教育我們的是六度萬行,很多的行動,雖然是說六度,其實散開為萬行,我們能身體力行,任何一個空間,任何一個時間,任何的人間,這個法都能普遍利益群生,所以因為這樣,「廣大敷演分別解說」。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機,為他們耐心分別解說,解說,來「普施一乘實教」,一乘真實的教法。「如是妙法蓮華經」,這個真實教,那就是《法華經》,現在這部經。
 
*是諸人等既曾多劫奉佛,今以悲願生此人間,正行六種能使人聞其言而領解,因其行而觀感,此即為廣演是經。
 
  「是諸人等,既曾多劫奉佛」。這部經,其實這些人都已經在很久很久以前,多劫,塵點劫前,就已經供養佛了,在佛的道場修行過,聽過佛的教法,這已經是這樣過來的人。所以「今以悲願生此人間」,不忍心眾生受苦難,所以這是他的悲願,來生人間,這些菩薩願意來付出,這些人正是「正行六種」。正行六種,就是六度的正行,正行就是萬行,很多很多,能入人群中去付出這樣的人,叫做正行,能夠引度眾生入佛門、行正法,這全都叫做正行。六種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方法,延生萬行。
 
  所以「能使人聞其言而領解」。因為有這麼多的行動,能讓我們身體力行,不只是讓他耳朵聽,又讓他能用眼睛看的典範,又讓他用身能感覺到,受惠施,心感覺到的感恩,這種典範,這全都在人間我們做得到的,所以「能使聞其言而領解」。我們做給他們看,就是這樣的行動來幫助人。「因其行而觀感,此即為廣演是經」。因為人的行動就是這樣做,讓人看得到,讓人感受得到,因為這樣,這就是說法,不一定是「來啊!來啊!我講經給你聽」,不用這樣。「經者,道也;道者,路也。」這個道就是這條路,我們好好走,走給他看,我們真真正正開闢這條道路。
 
*能使人因正行六種之故,知是經較餘經為勝,此即為分別是經。
 
  所以說,「能使人因正行六種之故,知是經較餘經為勝」。這樣來與其他比較起來,這部經比其他的經殊勝多了,其他的經只是說一項、二項,因人的根機來說法,這部經含天蓋地,真的很開闊。《法華經》,難怪開始將要結集,要來編輯時,好像很散、很廣,因為它的道理很廣,含天蓋地,所以與其他的經比起來,這部《法華經》很殊勝。因為它就是能令人成佛,「成佛法華」。「此即為分別是經」,這部經與其他的經不同。
 
*正行六度事理將融,從事不妨於理,在理不隔於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心無礙,轉勝於前,是名正行六度品。
 
  所以說「正行六度」,要更清楚,這是「事理圓將融」,叫做正行六度。是事,我們就要萬行,去適應人間所需要。萬行,方法有六種,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道理。若是人事,人間苦難偏多,有心靈的苦,有環境的苦,有物質的苦,有災難的苦,有人禍的苦,有很多苦,你要適應眾生人事所發生的苦,所以事理就是圓融,這就是正行六度。所以「從事不妨於理」,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與道理沒有違背,沒有妨礙道理。「在理不隔於事」,我們在講道理,與事絕對沒有分開,這就是《法華經》的妙,妙在這個地方,事與理永遠都是互融。「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我們自己能身體力行,我們又能去幫助人,這全都具足,事理具足。
 
  所以我們「觀心無礙」,回顧自己,我們為什麼這麼做呢?真正的,我們的心,一念心起,開始這樣做過來,無礙啊,就是這樣,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觀心無礙」。「轉勝於前」,過去有很多很多的困難,雖然很多的障礙,但是堅持一念心,還是同樣度過了層層的障礙,這樣就「轉勝於前」,成就來的事情擺在眼前,不就是這樣嗎?做就對了,對的事情做就對,在我們的面前可以為證。「是名正行六度品」,這就是正行六度。各位菩薩,用心啊!聽經就是要這樣去體會,事理是圓融的,《法華經》它的妙就是妙在這個地方,含蓋在天地間,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無事不含蓋在這個理,這個理無不含蓋在所有的時空、人間。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