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08日】人中上供 以報佛恩

Community:
Branch:

「敬仰持經宏願,志念親近供養;對上含有親近,用愛鋪路表敬;對下含有誠情,憐惜愛護意念。累生佛肩所荷負,持經在處報佛恩。」

 我們要用心啊!「敬仰持經宏願」,法要流傳人間,人心有法,就是天理在人心;人心中若沒道理,就無路可走。人間的道路,就是要清清楚楚,如何來人間,人間的道路要如何走,這叫做道理。道理要用愛,愛是無私的大愛,是清淨無染的愛,這才是真正覺悟的菩提大道。有覺悟的人,心就不受世間俗事,種種情愛貪著所染。這是覺悟的人不受所染,但是心存大愛人間,所以這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叫做覺有情者。這就是道理,就是人間不能缺少的道理。《法華經》完全是要跟我們說,要我們將道路鋪在人間,長長久久,讓人有一條路可走,這就是成佛教育,將這個道理永遠都是鋪在人間。佛來人間說法,也才是近五十年的時間,這四五十年的時間,他所教化我們,開始讓我們了解人間苦,人間無常多,人間人心煩惱、惡念,變化多端,要讓我們知道都是從人間的一念心,人與人之間這念不規則,就是脫離了人間的道理。

 佛陀一大事來人間,就是要將這條道鋪得正,向我們指示不可脫離道,向這條路走過去,自然你是平安的,自然這條路就是安全平坦。來人間鋪心路,鋪好人心的道路,這就是大菩提道。過去用種種方便法指引我們,指引我們來到這條大菩提直道,就很好走了。但是我們人,眾生剛強,要去除煩惱、無明,談何容易啊!表面上看來,我聽懂,我了解,我尊重,我願意來發心。但是,入芸芸眾生煩惱偏多,環境是這樣,聰明利根,容易接受法,但是也容易受煩惱誘惑,這就是我們人間所以沒辦法可解脫,就是在這裡,所以我們必定要發心。這條路很長,要走,我們要用著敬仰的心,持經宏願,我們要發心接受這部經。佛陀用很長久的時間所累積,用四十多年的時間來教育,到了他晚年時,年紀大了,一定要很清楚明朗,讓大家重視這部經,所以他開始讚歎,能夠持經的人就是用愛,無私的愛,在人間借重人事來顯這道理。人事苦難偏多,道理啟發愛心,來接引鋪路,這就是佛陀一再要讚歎持經的人。哪怕是一句一偈,或者是全心受持、讀誦、書寫、講說、如說修行等等,這是佛陀在這品中很用心,希望人人能敬重。

 所以聽的人我們自己要發心,對這部經,《妙法蓮華經》,我們要時時敬仰,也要好好受持這部經的教法,我們要發宏願,我們自己受持,也要敬重別人的受持,我們若沒辦法受持,別人在受持,我們要隨喜,我們要讚歎,我們要發宏願,最好是自己也身體力行。但是我們沒辦法做到,別人在做,我們要發願幫助別人持誦這部經,所以要「至念親近供養」。我們不只是自己要受持,還要發願,別人在受持,我們也要親近,我們要供養。常常聽到讀書會,我聽了很歡喜,我再來發動,我再來重新複習,不只是我自己重複習,也要再叫大家同共來複習,我也能再聽。有人發起這種要重新複習,再複講、複聽,我也要起隨喜心,趕緊去參加,人多氣旺,大家對經典讀誦就會提起興趣,聽,多少入心來,入了心,自然過去的習慣能夠改變,錯誤的觀念,聽經之後,再複習之後,反省自己,我也有這種錯誤的行為,我要趕緊改過過來。一改過過來,家裡的人歡喜,朋友、親戚互相認識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樣人改變?追根究柢,他就是受這部經的意義內容影響,道理通徹入他的心,所以心路方向改變,從錯誤的道路改向正確的道路走,自然這法就能越來越普遍。這就是大家應該要用心弘法,能改變人心。

 所以對上,我們學法要恭敬,這恭敬的心。「對上含有親近」。他受持經典比我還精進,他對讀誦比我還了解入心,他入心,比我分析得更清楚,這部經他是在我之上,因為他了解的比我還透徹,所以我應該要尊重他,這叫做「對上」。就如我們現在的人稱學長,是在我之前接受的,是接受後比我還深入的人,比我們還了解的人,這就是法在我們的上面,所以我們要尊重。「對上含有親近」,我們要趕緊來親近,他是有修、有德的人,我們應該要多親近,所以我們要用親近的心,就是用愛,用愛鋪路表示敬意。我們常常說用愛鋪路,讓大家走得過來,看到這條路已經這麼明朗了,這條道路要大家共同來鋪,所以人人要符合這個經的法及意義。我們既然尊重親近,就要符合它,用愛來鋪路,讓人間大家共同來走,這表示這法你認同,認同入心,所以你也投入去做,這就是愛的力量。

 對下呢?「對下含有誠情,憐惜愛護意念」。對下就是說,聽經,他還沒聽到,或者是現在才開始聽,新發意,初學的人,我們也要疼惜,疼惜他這念心,道根,這顆種子才開始落地伸根,向上萌芽,我們要用很憐惜的心來疼惜,這粒種子才剛剛發芽,要很細心來照顧它,照顧這種子的芽,要用很誠意的心。一棵大樹它能遮日,能遮風,但是一顆種子剛剛萌芽需要人照顧,所以這要用誠意的情來照顧這顆種子,剛萌出來的芽我們要好好照顧它。經不起太陽太大來曬,我們就稍微為它遮蔭一下;土太乾,我們要為它澆一下水,這樣讓這株小芽能慢慢長大,就成為小樹,將來就是大樹,能遮日庇蔭,讓人人乘涼。

 這就是要用誠意的心,疼惜這個初發心的人,用憐惜的愛去保護他,要時時有這樣的心,我們的道才能康壯,才能健康,才能壯大起來,這個道在人間。小小的種子也能成為菩提林。所以我們要常常記得,佛陀肩所荷負眾生,佛陀累生累世不斷不斷來人間,他疼惜眾生就像在疼惜幼子一樣,這樣累生累世都將我們背在肩上。荷負眾生的責任,就是佛陀認為他應該承擔,如大慈悲父,也是眾生的大導師,我們一切的慧命、道根,就是依賴著佛這念愛心,這樣將我們牽引過來,讓我們人人能知道這條路如何為人群付出。

 就像在二0一四年年底,就是二0一四年要跨過二0一五年這當中,馬來西亞發生了一個大風災、水災,災難很大,那個風災、水災,將整個北馬好幾個省,整個都淹掉了。全馬來西亞的慈濟人共同會合起來,真正是名副其實「大馬連心,愛鋪滿地」,這種的愛他們都展現出來了。救災,每天就是從檳城搭著飛機往北走,搭飛機到馬來西亞的東海岸去做,去付出。時間是很長,每天都這樣包機去,較近的就坐巴士,若有水的,還要陸上搭船,因為水很多,路的上面有水,車子不能過就用船過,很辛苦,救災的工作,這是在前年的二0一四年底,與將要過年這期間,他們稱為聖誕節這期間。

 所在救災,真的過程說來話長,從以工代賑以及慈濟人的投入,去和以工代賑的人合在一起,帶他們如何清理,帶他們如何做。從一般的民宅到教堂,又到學校,全都是這樣在清掃,真的是看到他們這樣在付出。因有不同的宗教,一開始也是重重的困難,但是用誠意,用誠意去接近,用誠情去憐惜、去愛他們,這種疼惜的愛,用恭敬的誠意去接近他們,這樣就是能取得大家共同會合,這付出的愛結果是感恩的情。這才一兩年前,兩年多前的事。緊急的災難救援過後,緊接下來就是一直陪伴,到現在,重災區慈濟人還是在陪伴,還有重新為他們建房子,也有幾十戶,又在那裡啟動工程為他們建起房子。這全都是人間菩薩愛的力量,不斷不斷去付出。

 接下來又教育他們,「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教育他們做環保,常常都去那地方帶動環保。當地的人讓慈濟這分誠情,誠意的情感動到,表示出那分恭敬、敬仰的心來接受。所以其中也有當地的人,一位婦女,她就開始發起,羅哈娜這一位婦女,她就開始發起,就開始帶動,將她的土地提供出來做環保站。開始就一直在整個村宣導,叫大家垃圾不要用燒的,去教他們:「慈濟那時來教我們環保,資源要回收,希望大家表示一分的敬意,表示為天地之間付出一分的愛。」所以用道理去和他們分享。大家聽到,覺得有道理,為什麼災難會那麼大,我們必定要敬天,必定要愛地,不要一直燒垃圾,燒得污染這麼大。氣候會這麼不順,可能真的是一直燒垃圾所引起,所以他們開始戒除掉燒垃圾的習慣,現在所有的瓶瓶罐罐全都回收,已經有近百人是環保志工。在那一片土地上,可以看出那個環保場,大家回收來的,在那個地方整理的整整齊齊,和台灣一模一樣,這樣綑綁得很整齊,用袋子裝得很整齊,這樣疊得很整齊,讓人看了實在是很感動。

 這種那麼重的災難,慈濟付出那麼大的力量,動員那麼多人,不僅付出無所求,又自掏腰包。你看,不只是搭車遠,即使每天包機,一大早天未亮飛機飛來,黃昏、晚上,又搭飛機回去,這樣。還有從南方來的,北方來的是搭飛機,南方來的是搭車,搭巴士,好幾個鐘頭,這樣集合起來救援這個災區。這個災區有多種不同的宗教,現在大家已經打開了宗教的藩籬,同時也已經響應了環保,大家來共同投入。這就是道理,道理已經用愛鋪路,表示這個敬意,她做環保是回饋。她這樣說:「這是表示尊敬,慈濟人來這個地方這樣說,所以我們應該敬天愛地,要接受慈濟人向我們提倡的環保。」看,這不就是我們用誠情、憐惜的愛來愛護人類,來愛護大地,這樣這念誠意的情真的已經得到迴響,看了真的是很感動。

 所以我們應該就是要感恩佛,回報佛恩。那個村莊的人,他們要回報慈濟人,用這樣身體力行做環保來回報。我們呢?佛的弟子,我們也要持誦經典,用身體力行來回報,佛陀肩所荷負眾生,我們應該也要回報佛陀對我們的愛,這分情也要用心來感恩,回報佛恩。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讃歎。」

 也就是說,持經的人,那部經完整在那裡,不只是持,又是讀,又是誦,又是講解,又是如法修行,這是這部經的完整。這部經完整的地方就像如來的全身,所以那個方向我們「應隨向禮」,要隨那個方向去禮敬,甚至我們要「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再用

經文:「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肴饌、作諸伎樂。」

 這就是用種種有形的東西,來表達無形的心的虔誠,將無形的道理化為有形。發菩薩心是內心看不到,菩薩心的使命就是要用愛鋪路入人群中,這就是有形。所以將無形的道理,化為人間有形的方法去付出,這都叫做恭敬尊重。按照這個道理去身體力行,這也是尊重敬禮。下面文再說,

經文:「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

經文簡釋:
「人中上供而供養之」;以諸人間最上妙之供,而供養此持經人。

 能夠持這部經,非常完整,又是如說修行,這樣的人值得我們供養。因為我們要用「人中上供」,至高的供養,人人所說的,用最虔敬的心來供養。這就是「人間最上妙之供」,就是最誠意的供養。就如剛剛說,那些馬來西亞的慈濟人,對著災區那麼用心的付出,這是他們對佛陀最大的報恩,是最上的恭敬。那個村莊虔誠在做環保,就是人群中向慈濟人感恩的恭敬的供養,這也是他們的付出。就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互相彼此受教的實行,這都叫做供養。

 供養有物質的供養,有身體恭敬的供養,有身體力行的供養,這三項供養,以實行的供養為最高。同樣的道理,所以「以諸人間最上妙之供」,這就是法已經入他的心,法入他的心,願意付出,這就是最妙的法。法能入人的心發揮作用,這就是最妙的法,用這樣來供養。「而供養此持經人」,用這樣身體力行來回報。所以常常聽慈濟人說:「師父,我們會合和互協來回報師父。」這樣我就很歡喜了,比什麼都歡喜,這些雖是無形,但是人群和合,都是從一心,人群一心,是最高的供養。我們要供養佛也是這樣,要用至高無上的愛,將法入心,及表達出去,來回報佛恩。

經文簡釋:
「應持天寶而以散之」;此勸請求諸天散華獻寶。

 所以「應持天寶而以散之」。散花,這就是「勸請諸天散華獻寶」。散花,就像大家聽法之後歡喜,法喜,心花怒放,這就如在散花。「我聽了很歡喜,我不只是歡喜,我應該要身體力行,我要用愛去鋪路。」這是真正表現出來我歡喜、我接受,我已經用最最恭敬的寶,這個寶就是在我們內心的寶藏,將它奉獻出來。「窮子譬喻」不就是嗎?那位富家的長者去接近他貧窮的孩子,這樣慢慢接引:「這些財產你也有份。」表示佛陀說:「我的法,你們吸收了,這就是你們的。」人人心中各有寶藏,將我們內心的寶藏展現出來,奉獻出去,我們人人富有,人人有智慧,人人都可用無上寶聚。無上的寶聚集起來奉獻出去,這就是表示我們種種的愛會合起來,用種種的法入人群中去付出。這就是持經的法寶,持經入心,心靈富有,用這種的寶藏來供佛。

經文簡釋:
「天上寶聚應以奉獻」;天上所有寶物積聚,應當奉獻是持法者。
*寶聚:當興供養,先以人中上供,次以天寶況之,寶非一種,故曰寶聚。

 所以說「天上寶聚應以奉獻」。天上寶聚,那就是我們的心與佛心合為一起,就是佛心與天體而合一。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用心,人人本具佛性,佛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所以將我們的良知發現出來,這就是天上寶聚。天良、天良,天良就是我們的良知,發揮我們的良能,這樣將它奉獻出去,這叫做「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我們的良知與天會合,我們奉獻,這就是愛的力量。

 所以說「天上所有寶物積聚,應當奉獻是持法者」。這持法的人,是用他的智慧,用他的愛,堅定的心,將這部經讀誦受持,如法修行,將這個法遍布在人間。我們表達出了我們的心,也已經接受到良知的教育,天良的心意表達出來,這樣來供養。其實我們若用這樣來解釋,就能時時供養,要不然我們會常常覺得:這天上寶聚,我要去哪裡拿天的寶來供養呢?其實經典是一種譬喻,我們要很用心體會,良知,天良。我們常說:「你也要有天良一點。」天良就是良知。有良知,我們就有良能,有良能就能利益人群,用這樣來供養,這就是天寶聚來供養。接下來經文再說,

經文:「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我們為什麼要用這麼隆重虔誠的供養呢?為什麼?是這個人,真正將整部《法華經》的道理讀誦、講說,用法鋪散在人間。因為這樣,這個人歡喜說法,他已經持經、讀誦、抄寫,句句經典深刻入心,刻入心版裡,所以他歡喜說法,在生活中,無不都是法。因為這樣「須臾聞之」,他的身就在這個法,生活中也是法,這樣容易了解,聽了很快就能了解,道理透徹,「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就如剛才說心花怒放,因為歡喜,激發出了我們的法喜、歡喜,這個法我很歡喜,我入心。真的很歡喜,若說到這個法,在內心就會很歡喜,這樣很快能覺悟。

*此釋讀頌是經者說法利生,由能讀誦此妙法華經,故其說法之利益,能使聞之者獲登上覺以至究竟,此人法師所以為可尊重。

 「讀頌是經者說法利生」,這就是表示讀誦這部經,說法利生,講說這部經能利益眾生,「由能讀誦此妙法華經」,因能讀誦這部《妙法蓮華經》,所以「故其說法之利益」。他所講說的法,能夠利益很多人,利益人間,淨化人心,「能使聞之者獲登上覺以至究竟」,聽到這個法,能起歡喜心,收入內心來,同樣受持,同樣能夠刻入心版,到了究竟,刻入很深。所以「此人法師」,這是人間的法師,這個人就是人間的法師,「所以為可尊重」。因為這樣,應該要尊重。

經文簡釋:
「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所以如此興供養者,其意云何?欲勸是人歡喜說法。釋上應供之意,為求法師歡喜說法,須臾得菩提故。

 「所以者何?」這又是如何呢?「是人歡喜說法」,也就是這個人歡喜說法,所以用這樣來供養,那個意,這就是要勸我們人人應該也要歡喜,聽法歡喜,歡喜說法,歡喜傳法,將這個法普遍在人間。這就是解釋人人應該要起歡喜心來供養,應該供養,應該受尊重。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對這部經所在的地方,都要起歡喜心。何況聽人在誦經,聽人在講經,應該都要起恭敬心。所以,「為求法師歡喜說法,須臾得菩提故」。人人都能當為法師,我們也要求得我們自己來誦經、持經、說經,我們人人都有辦法來傳經典,我們這樣付出,也是希望我們同樣也能做得到。所以為求我們自己也能成為法師,所以要用歡喜心,我們要學會講法,將經用在內心,行在日常生活,有機會就對人說,任何時間都是說法的時間,要把握時間,若能這樣,就是「須臾聞之」。

經文簡釋:
「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每一晝夜分為三十須臾,蓋言聞法少時之間。由信心故,精義入神,便能究盡佛菩提故。

 我們常常在學,學要如何講經,自然我們再聽到,很快就再能了解。所以說讀經之後的讀書會是很重要,大家可以再複習。〈化城喻品〉,十六王子不就是聽了之後再複習,覆講《法華經》嗎?這就是表示我們也要這樣學,這樣我們就再聽別人說的,我們了解更快,更快。這就「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很快的時間,「每一晝夜分」,不論白天夜晚,以「為三十須臾」。白天晚上,在須臾間,表示是很快的時間,就是都能聽法。法能聽,常常在生活中,無不都是用眼睛聽,用耳朵聽,用身體去感受。白天、夜晚,無不都是我們聞法時,晝夜都可以。所以這是信心,我們要用很深的信心,了解這個經的道理,那經中很精要的意義。我們聽要聽入神,真正不只是聽一聽就好了,我們有時候叫「某某人」,怎麼沒反應?原來他就是在聽廣播、聽經,聽得很入神。入神就是專心,很精的義理、道理聽入心來,這叫做「精義入神」。又是「便能究盡佛菩提故」。若能這樣,佛的覺悟,菩提就是覺,可以究竟了解,透徹佛所覺悟的道理。

 各位,學佛就是要這樣,要將這麼深的道理,其實是這麼平常的事情,我們若光是執著在經典的文字裡,要天上寶聚來供養,若像這樣,我們就沒辦法了解了。按這個經文念,這樣哪有辦法體會呢?我們要將經文全部的意,深入心。原來就是這樣,我們的財富在我們的內心,人人都有寶藏。貧窮子原來是富家子弟,凡夫原來本具佛性。我們要將這個佛性良知完全展現出來,這就是天良,也就是良能付出在人間。用這樣來供養,這就是我們讀經,讀了歡喜,非常歡喜,法喜入心,在生活中,無不都是法在鋪路,無不都是法喜在人群中,這不就是天花散落嗎?這就是同樣的道理。總而言之,只要我們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