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欲求佛果必得其方則易,此經是修行成佛之要道,眾生具足煩惱喻為高原,求水者譬如修菩薩道行。」
大家用心,回憶昨天我們有說過了,在沙漠中口渴了,想要喝水,除非自己用心去找,知道方向就不困難,若不知方向,找水就很困難。同樣的道理,想要求佛果,也就是要有那方法,方法若對了,向前前進,方向的目標,我們就會到達,若沒有方向,真的是人生茫茫,何處才是我們的目標?所以 我們學佛要用心。「此經是修行成佛之要道」。 所說的此經,那就是《法華經》,《法華經》是諸法的經王,諸經之王,是至高,涵蓋了一切經法,都含在這部《法華經》,從過去,佛所說的法,一直到最後,未來涅槃的法,也差不多都要融入在這裡,所以我們前面一段文,「已說、今說、當說」,這就是在這部 經裡面。從過去佛陀說法,只不過是要讓大家了解人間事,讓大家清楚知道人生是如何來,我們要準備如何去的未來,否則,我們眾生什麼都不知道,只是累生累世,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而來,也更不知道未來的去向在哪裡,一輩子總是這樣茫茫然,在煩惱中,在無明苦難中,隨著業力轉,應著業力再複製,就是這樣苦不堪,由不得自己的事 情真的是很多。
佛陀來人間,指導我們要宏觀天下,不只是看自己而已,我們要看透世間,向我們所說的苦,說不定過去生有造福的人來到今生此,他不覺得苦,或者是過去生在迷茫中,很迷,再來這個人生,同樣就如在酒醉鄉裡, 每天都像在酒醉一樣,又半醉又半醒這樣的人生,道理都不知道,就是這樣來蹧蹋自己,也對人人沒有利益,這樣又過了一生,這樣的人生也很多。佛陀就是要來叫醒我們,不要半醒半醉,我們要全醒過來,全醒過來,了解自己,什麼樣的人生。僅管你富貴,但 是人生苦短,你在富貴中有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有愛別離,有生離死別,這就算是富貴的人家,應該也同樣有感觸到這種人 生八苦,好好想想自己,讓你生活再如何好, 也同樣有老、病、死的苦。也有你所愛的人, 偏偏要離開,也有你周圍的人,說不定與你無緣的,見面就是煩惱,見面就是讓我們起無明,這樣的人再有錢,同樣就是有愛與怨的人,愛恨情仇,在富貴人家難免也會有。
何況說求的求不得,愛的要離開,像這樣,這光是在我們人,讓你環境再好,也一樣。最終在病時,什麼人能來代替?錢再多,也買不到生命再延續下去。現在科技很發達,能讓生命再延續下去,但是沒有功能,沒有品質。多麼多的人都是在那個地方,躺在床上,自己什麼都不自由,頭腦清楚,但是身體卻不能動,或者是頭腦、身體都失去功能了,只是留著那口氣在那地方,神識苦不堪啊!有錢的人,是不是也同樣有這樣的苦? 病,拖長了,也很怕,到最後死亡。死亡, 到底要往哪裡去?也還是不知道。這就是人生。
光是自己的人生,用心想,何況佛陀來救我們,不是只教你,知道自己,知道人生的八苦。人生有無量苦,人生的苦,普天之下,還要教我們知道宇宙間萬物的道理,眾生如何造業,如何共業,在這大宇宙間的四大不調和,地、水、火、風等等,大災難若起的時候,這也是在佛經之中,在這部經中的涵蓋裡,裡面都能向我們說很多。我們要宏觀天下,今天的富貴,不代表來世還是得人身,也不代表來世同樣還是富貴人家,或者是在文明的世界,不一定,由不得自己正報、依報,說不定生在最最貧困的地方。看到在世間有多少貧困國家呢?我看到的那就是在海地。海地我們已在那裡有好幾年的時間,這五六年時間,慈濟人進進出出在海地,尤其是美國思晟,在這五六年間,在那個地方來來回回也已超過了六十次。
為什麼在短短這幾年間,他這樣來來回回,一個人來來回回五六十次呢?那就是因為這個地方是他負責,從 2010 年那時候, 發生地震對嗎?是啊,大地震,毀滅性的大地震,美國慈濟人完全投入,很多國際間的 慈善團體也投入。這國家很特殊,是由聯合國派軍隊長久在這個地方輪流在保護,這國家連自己保護自己都沒有辦法,沒有自己的軍人,都是聯合國派各國軍人這樣輪流,一 個星期換一個國家,輪替來保護他們。不是地震之後才這樣,平時就是這樣,這個國家 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本來就貧困了,貧困 的人連吃玉米粉的機會都很少,有的人即使 是土也在吃,飢餓,這是一個很極端的貧困, 在全球貧困國家,它應該是排在最前面的, 那個貧不是有辦法用言語能來描述,尤其是那個貧困的地方,那片土地應該是叫做惡地,要種植也困難,全都是沙土、石頭等等,真 的也是很苦難,要種田、播種也不容易,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地方。
所以我們從那一年的大地震,就開始投 入一直一直到現在,除了急難救災以外,又為他們做建設。天主教聖恩修女會,三間學校,有女子祕書學校、有中學、有小學(瑪 麗安中小學),我們為他們建設起來了,而且後來又在那個地方增建一間幼教的學校 (杜弗榭幼兒園),同時,我們每年都一直去發放米。尤其這個地方治安非常不好,過 去幫派很多,治安很不好,尤其是缺電,也沒有乾淨的水,也不怎麼有建材。到了那個地方,說太子港是他們的首都,你可以去看到,多數都是廢棄物,已經生鏽的鋅版拼拼湊湊,這樣搭建起來的房子,真的是一個非 常貧困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滿地看起來都是垃圾,很多人從垃圾堆中找東西來吃,這 是由不得自己啊!今年我們也是一樣去發放白米,不過,這個地方,人本來就沒有次序,沒有維護治安的功能,沒有保護自己國 家的功能,所以聯合國就要派軍人在這個地方維持治安。幫派都流落在街頭鬧事,起初我們要去發放都很擔心,一定都要有軍人來保護,要有軍隊來保護,這幾年來發放時,都很令人擔心。
不過,人總是能翻轉、能改變,只要有心有願,自然就有這分力量,漸漸去改變那些人生活上的規則。對人,能慢慢教導他們了解,知道感恩,有人來幫助,我們要用感恩心來接受。漸漸看到我們幫助他的人,大家開始懂得用尊重的心,今年在發放白米,已經發現到了當地的人開始懂得要出來做志工了。就像祕書學校的學生,她就懂得要出來當人文真善美志工,會來幫忙做記錄, 及一些文書的工作,她們就會來幫忙寫、幫忙記等等,可以來幫助。在那裡的人,開始會自動來幫忙扛米,幫忙搬運等等。還有,讓人看了很歡喜的,就是他們已經懂得排隊了,不用軍隊去約束他們,他們自己就懂得 維持次序,懂得排隊來領米。這是在今年,已經漸漸看到人開始在轉變了。
人若開始在轉變,能那樣自動自發,願意去幫助、付出,付出他們的力量,雖然他 們現在還是很貧困,知道有人來幫助,我也 會付出力量來幫忙出力,為那些較沒有力氣、 較老的人,替他搬、替他扛,這種愛心也已 經產生出來了,以及那個感恩心,也已經看 到他們表達出來了。粗重的工作,也已經有人願意付出做志工。記錄,祕書學校的學生也自己自動報名了。看他們自動排隊,有次序,這一切雖然已這麼多年,不論是物質上的幫助,與那分人力上,來來回回愛的關懷,現已經看到曙光出來了,這個地方、這個國家應該有救了。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在人間去體會,所以,不是只看自己,我們的生活周圍雖然已經很好了,但有的人還是覺得:我還不足,我要追求的還很多。若像這樣,即使再好的國家、再好的社會,大家若只是為自己在爭、在取,這樣這個社會會慢慢走入黑暗的時期。
現在是這麼亮麗,很好的國家,很好的社會,很好的生活、家庭等等,我們若太過度想自己,只是一直想自己,沒有去想整個社會,就是一直爭、爭、爭,爭鬥,最後的結果不堪設想。這就是人類,半醉半醒,生活明明就已這麼好,不懂得珍惜,我們的人生在這樣的環境,應該要很知足,要用感恩心,能接受到教育,更難得的是能接受到佛法,我們更得要用心追求佛法真理。了解我們自己,了解天下,自己富有餘,自己有力量,要趕快去幫助別人。富有的人,才有辦 法做去幫助人的人。海地,永遠要依賴人的幫助,我們有力量去幫助它,我們更希望他們能幫助到自己能站起來,不只是站起來, 但願任何時間,不論他們還要多久,這個地方,也希望他們能成為一個能再去幫助人的人。
是不是有辦法呢?看因,就知道未來果,看到他們現在也開始內心懂得自己規律,人家要來發放,大家要守規矩,排隊來領,已經看到他們這樣的生態出來了。也看到他們願意付出他們的做粗工的力量來替人搬米,他們已能歡喜付出。又看到受教育的,也懂得自己投入來當志工,這個因,種子,開始一直一直在改變,這個善因就慢慢成就了善緣,但願這個國家的未來有好的因緣,累積成了有福慧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海地。這就是佛菩薩的心,去為他們付出,去為他們教育,這就是在求佛果的人,已經知道方向了。看看美國慈濟人,現在在海地,現在在厄瓜多,用佛心,大慈悲心,身體力行,現在在這兩個國家,他們已經在那裡付出。這 就是「欲求佛果必得其方則易」,知道那個方向了,這就是行菩薩道,方向就是行菩薩道,去付出。來來回回,厄瓜多,第二次, 海地,已經超過六十次,這就是愛的力量, 菩薩的行蹤。所以「此經是修行成佛之要道」, 這就是我們要知道天下間的苦難,我們知道方向,去身體力行。
「眾生具足煩惱喻為高原」。昨天的經文,在高原要去鑽水,要去鑿井鑽水,就像 還帶著煩惱,想要修行,煩惱還未去除,想要修行,還站在高山上,那個高山就像是還有煩惱,但是有心要修行,懂得要用功,所 以他們所得到的是乾慧,乾乾的智慧,因為還未得到理的水,道理的水,那真諦實理的水分,還沒有得到。就如我們一般人,為善求福,要求的是人天福,就只知道做善事能夠得福報,只是這樣而已,有求,想要有得,付出有所求。但是,佛法就是要教我們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因為有眾生苦難,我們要去了解體會,去淬煉出我們的智慧,鍛鍊我們的定心、定力,這就是那個理的水,道理的水,就是法的水。發心很好,但是煩惱還未去除,就如在高山鑽水一樣。
求水者,譬如修菩薩道行的人。我們就要邊修,修佛學很好,我們就不要再帶著煩惱。修行的過程,一方面付出,一方面去除 求得的煩惱,我們若能這樣,人生互相,彼此之間互相勉勵、互相付出,有需要的人,我們去付出,我們無所求,一心希望能幫助 他到了與我們一樣,能夠發心,菩薩招生,與我們一樣能向前求佛道,這就是菩薩行。 看看很多啊,我們幫助之後把他帶進來,也能見習,也能受證,這也就是一個菩薩的大團體,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學佛,我們要如何求得智慧,還能法水滋潤。
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求佛道,不是只知道因緣果報,我造福要求得福,不是這樣,就是要行菩薩道,付出無所求,入人群中去付出,這樣的人,這就是已經了解菩薩道的方法。菩薩道在哪裡呢?是《法華經》,若見若聞,已經信解、受持《法華經》的人,就是「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就知道,已經開始漸漸接近覺道來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覺道,無上正等覺道,所以我們要有這個方向。再說,昨天的文,佛陀再喊著藥王說
經文:「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 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
藥王啊!你知道嗎?就像有人很渴,需要水,在高原想要找水,要鑽井,怎麼鑽都還是看到乾土。我們就要知道,一直鑽還是乾的土,這就是邊在修行,在做善事,就是一直帶著煩惱做善事,也是帶著煩惱在修行。帶煩惱修行,這(譬喻)離水還很遠。修行 雖然是很好,但是還無法得到那個法水來滋潤,還離水很遠。所以我們要用菩薩道,菩薩道,才真真正正能讓我們抖擻掉所有的煩惱。就如動物若跌入水中上來,牠全身就要抖擻,就是要這樣出力,利用自己身體振動, 將水抖掉。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發奮,身體不要再受污染,到我們的身上,這是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一定要去除煩惱,來求佛法,不要帶煩惱求佛法;帶煩惱求佛法,這樣就很可惜了。接下來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 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 經文簡釋: 「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從乾慧地,由漸而進。
*加功不已,住內凡位,如見濕土,至十回向如見洹泥。
施功不已,雖然一直一直在鑿井,我們若知道方向,有那個法脈方向,方向我們知 道了,我們要用功,一直不斷不斷用功,雖然一層是乾的土,你再用功下去,將煩惱去除,以用功的方法去除煩惱,繼續再施功。施功,還要再一直用功下去,施功不已,就是不停歇,一直一直展施我們求法的心。進步,精進,向前不斷進步走。「轉見濕土」,乾乾的土,只要我們用心一直掘下去,用心一直開挖下去,只要我們的方向對。煩惱不 斷去除,不斷向前用功,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向前走,這樣「遂漸至泥」,慢慢你就看到了,看到土已經濕了,看到濕的土。看到濕的土,就知道下面應該有水分在,要再加緊功夫,趕緊要再用功,再用功下去就至泥了。泥,就是已經有水了,這個土不只是濕濕的,已經有水與土拌在一起,這是泥。
所以,「從乾慧地,由漸而進」。從這個乾慧地,過去有所求的煩惱,帶著有所求的煩惱,慢慢一直修行,了解了,佛陀已經為 我們開啟,我們要趕緊轉入大乘法來,我們要趕緊從那鹿車、羊車,將它趕緊轉過來到大白牛車,不是只為自己,我們還要為他人,這大白牛車。這樣從大羊車、鹿車,那個乾慧地,變成了大白牛車,自度兼度他人,康莊的大路,覺道,我們就能向前走去了,這樣漸進。「加功不已」,就是一直加緊。
*住內凡位:修四尋思觀,得煖法、頂法、 忍法、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為有漏智之最極,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 第一法。
所以「住內凡位」,內凡位就是二乘, 羊車、鹿車,小乘、中乘,這種已經發心入佛法中來,雖然入佛法中來,他還取在凡夫 地裡,但是他有在用功,修四尋思觀,用四項的方法來找,來找這個法,要如何能去除煩惱,如何用功。他所修的四項,那就是得到煖法。煖法就是說像我們在鑽木一樣,古人是鑽木取火,這個柴就一直鑽、一直鑽啊鑽,鑽到柴能燃起火來。現在常常說很乾旱,焚風一吹,樹枝乾,在樹枝與樹枝之間互相摩擦,就會起火。很多山林裡,乾旱之後,它會火燒林,就是因為這樣。乾柴一直磨擦、 磨擦,磨到會發火起來。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行要用功,煖法就是要這樣,一直加緊用功,自然就得到煖法了。
得到煖法,就是身體已經有煖氣了,接下來就是,我們的血脈都通了,再接下來就是頂法。頂法,就是法在這內凡小乘,已經得到已經最頂上的法,就是於二乘法最頂法。再來就是忍法,雖然已經得到這樣二乘之上,在這內凡位,還是凡夫,還在學佛的凡夫, 去體會到法,已經體會到了。佛陀所說的法, 我已經了解了,了解之後,還要進步。忍法;這個忍法,是我們修行者要有的,修行者若 不忍,不論你修什麼法,遇到外面的境界一來,忍不過,很快就退失道心,所以需要忍法。在二乘中的內凡,在這佛法中的凡…, 還是在凡夫地的人,還是要有忍。
再來就是「世第一法」。「世第一法」, 那就是有漏智最極頂。我們世間有智慧的人,但是,是有漏,不是無漏法,就是還帶著煩惱的智慧。就像剛才說的,在高原鑿井,譬喻帶著煩惱修行的人,這叫做有漏智,也叫 做「乾慧」,這還是在凡夫。雖然已經得到 世第一法了,但是還未得到法的精髓,所以這叫做「世第一法」,就是世俗法中的第一。差不多世俗法都了解了,能夠脫離世俗法,但是還無法體會到佛所護念的本懷,二乘弟 子還無法進入到菩薩乘之中,只到此為止, 就是在二乘,這叫做「內凡」。在這個法中的凡夫,還未完全脫離煩惱,因為這樣稱為「住內凡位」。這就是乾慧地的人,漸漸才要進步,但是已經得到「世第一法」了。世間,不是只了解我們自己,我們要了解天下事,宏觀天下,知道天下間的苦難相,我們都要了解,這就是菩薩行。
*回向,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回自向他。
*十回向者: 一、救一切眾生離一切眾生回向。 二、不壞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甚至到「十回向」,「十回向」,回向就是「回因向果」,我們現在這樣在做,我們 的目標就是要到達成佛的境界。或者是「回事向理」,我們在做的事情,我們不要疏忽 掉了理,這是「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這三類就是叫做回向。回向有十種回向,但是這無不都是所做,從我們的身口意所做一切的善法,全都回向,最後就是法界無量的回向,所做一切的善,回向到法界,回歸到 佛的境界,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濕土:喻歷閱般若。
*至泥:喻至今聞法華,於佛智水近之而已。
所以說,濕土,已經看到濕的土地了, 就知道再下去就有水。所以「濕土」譬喻「歷 聞般若」,已經除了「阿含」、「方等」,又經 歷到「般若」來了,這就是「濕土」。「至泥」, 就是譬喻現在已經聽《法華經》了,不是只看到濕濕的土而已,又已經能確定,確定泥中就是水,所以譬喻「至今聞法華」,已經在聽《法華經》了,差不多能得到理的水, 道理的水,法水已經開始浸潤。前面的〈藥草喻品〉,就是在施法水,「於佛智水近之而 已」,已經開始接近了。
*施功不已漸至見泥:喻自利利他不息,遂露大乘之相,因以漸能通達是經之義,更由是得近於佛智。
所以「施功不已,漸至見泥」,這譬喻 「自利利他不息」。我們自己自利,我們還要利他,就像是「遂露大乘之相」,已經露出了大乘之相,已經開始。我們從修小行小教,小乘小教,這樣一直過來,已經了解了, 我們要自利利他,已經這樣漸漸露出了大乘的形象,大乘法出來了,就是「因以漸能通達是經之義」。這《法華經》的道理,我們 慢慢已經漸漸通達了解了,了解這部經的意義。「更由是得近於佛智」,因為這樣,我們能得到佛智。
*濕土至泥:善求水。喻聞是經乃善行菩薩道。此經是修道之要,成佛之法。
所以說「濕土至泥,善求水」。因為看到這濕土,又能看到泥,泥就是已看到水分出來了,我們更要精進,除了泥,下面就是清淨的水,這是譬喻「聞是經乃善行菩薩道」。 聽經之後,我們就要身體力行了。善,就是要真正身體力行,不只是聽而已,真正要出力。就如海地,當地人已經開始在感動了, 開始會排隊了,開始會出力了,已經真正要出力,開始要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善行菩薩道」。「此經是修道之要」,是真真正正 我們要修行的最重要。所以為「成佛之法」, 它是能成佛的方法。
經文簡釋: 「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修行至此,位鄰漸教初歡喜地,圓教菩薩登住之位。心不狐疑,故云決定;去聖非遙,故云必近。
「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 我們現在知道了,修行至此,我們修行,修到這裡應該就知道,已經慢慢到達菩薩地了,這個位已經從這個漸教,初歡喜地。漸漸一直過來,從「阿含」了解佛法,一直到「方等」,一直到「般若」,已經漸教,漸漸一直過來,佛陀應眾生的根機,這樣漸漸施教,我們漸漸受教,漸漸接近了,慢慢到了發心,就是初歡喜地。能看到這本經起歡喜心,發心要受持、讀誦、書寫、解說,這都很歡喜。圓教,已經進入了圓教。歡喜地就是開始進入圓教,那就是《法華經》在這菩薩十地上,這樣身體力行,在「圓教菩薩登住之位」,這樣已經開始進入,登住在那個地方了。「心不狐疑」,心不會再疑了,心已經決定了。因為我們已經決定這是我們的方向,所以因為這樣,我們決定下來。「去聖非遙」,我們與佛的距離已經不遠了,只要你的方向對準,你用心身體力行,所以「故云必近」。
*菩薩亦復如是:所謂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因為在這部經中,我們已經登入了歡喜地,我們已經開始向這個方向走,所以「菩 薩亦復如是」,菩薩也是這樣。「所謂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經文也是這樣說。總而言之,用心在人間,我們為天下眾生去付出,苦難眾生需要菩薩,菩薩是眾生中的救星。佛陀來人間的教育,就是 教育我們人人登「歡喜地」,再向前前進, 能到達「法雲地」,與虛空合而為一,所以, 不是只為自己,既然來人間,要做別人的貴人,做人群中的貴人,那就是菩薩。總而言之,我們在佛法中,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