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08日】法華圓教 直向正覺

Community:
Branch:

「空有方便法,統攝投群機,教導歸究竟;此圓教經王,出生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向正等覺。」

用心體會,佛陀一生說法就是「空」、「有」方便法,循循善誘眾生。將佛陀的心懷,廣無邊際,眾生凡夫所知、所解,只是在眼前事物,所以佛陀必定要,用眾生根機能夠接受的範圍,來為我們教說。有時候向我們說「有」,人生有苦難,苦難來自因緣果報觀,開口動舌、舉步動作、起心動念,無不都是造業而有,這是「阿含」時。接下來將入「方等」,而漸進「般若」談「空」,就開始要向我們分析世間事物,要再看開點、看廣點,事物雖然看來是有,分析過後一切歸零,皆是空,無不都是佛陀所說的道理,應機投教、說空談有,這都是方便法。方便法,其實是很重要的教法,若沒有順從眾生的根機來引導,到底要用什麼呢?這就是佛陀他的教化,一生的化儀,教化的儀式,開始談空說有方便法。

佛陀用心良苦為眾生,這些法「統攝投群機」,這些法就是普遍,不論你是小、中、大根機,就是要用這樣的方法。大根機的人,他用「般若」的法,小根機的人就用「阿含」。所以「阿含」過渡到「般若」,這就是大小根機,佛陀將他統攝,全部這些根機包含,所以叫做「統攝投群機」。眾生一切的根機,這全都將它攝受。各人接受他們各人聽進去,歡喜的法去修,所以「教導歸究竟」,但是,佛陀不是只要,讓各人去修他們了解的法,要他們了解之後,再一次收攝回來,讓每一個人從「有」的法體會到一切無常苦空,這些事情要讓執有的人去了解。一切認為是空的人,要讓他們清楚「空」,要了解到真空法界妙有的道理。真空法界就是歸納於天地宇宙,這是真空法界的妙理,這是佛陀的慈悲。

「教導歸究竟」,無不都是要讓大家所信仰的,要到最究竟的法,歸於真理,歸於虛空法界,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與虛空法界會而合一,這是佛陀所用的方法。這最究竟法,那就是圓教,「圓教經王」就是「此」,這個「此」就是指《法華經》,此《法華經》就是圓教,是經王,包括了空有方便法,全都包括了。將這些眾生的根機,希望人人能夠究竟,希望人人能透徹虛空法界,回歸真如。真如就是,遍及於天空法界為一體,這就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眾生皆有真如智性,現在就是要讓我們人人知道,與佛平等,這是佛的慈悲平等觀,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是佛陀覺悟的第一個念頭,所體會到的,「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

我們若常常記得這句話,現在的《法華經》就開始,就是要回歸「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歸納在這部經,《妙華蓮華經》,就是「圓教經王」。是「出生一切菩薩」,因為這部經,就是完全要教菩薩法,不是只教大家獨善其身,教你知道法,但是知道法還不夠,還要回歸菩提覺道,要身體力行,那就是菩薩。所以,「出生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向正等覺」。希望我們能夠很了解一切法,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經過了一切的菩薩道,就是這部經。道,教我們走的路,那就是直向菩提大直道,就是正等覺,這我們要很清楚了解。

天台智者大師
判別教分釋:
佛陀一生所說之法
為五時八教

在天台智者大師,他研究《法華經》,將經教,他將它判別教分,將它分析,佛陀的一生所說的法,就是五時八教,有五個時,這五個時,就是按照陀一生他的時間,隨順時機──時與眾生機,這樣前後所講的法。

五時乃依時間
先後分出
即華嚴時、
阿含時、
方等時、般若時、
法華涅槃時

「華嚴時」,那就是佛陀覺悟了,在那很靜謐的環境裡,佛陀靜心下來,心無一物.完全騰空了,這當中忽然與天星接觸,心完全與天體合而為一,在這當中靜寂清澄,心靈的境界就是華嚴的世界,雖然是短短的時間,三七二十一日的時間,他在那覺樹,菩提樹下,就是這樣入定境中。在華嚴世界裡,無不都是佛的世界,大菩薩的世界,所以說華嚴。但是這個世界,這華嚴世界是佛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麼大的世界,回歸回來,來觀想眾生的根機,太渺小了,眾生的心量就是拘束,自己拘束在凡夫無明的世界裡,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一一來教化?

開始就思考,說「四諦」、「十二因緣」「四諦」、「十二因緣」法開始,一切因緣果報,人生一切苦難等等來分析,這就是「阿含」時。

「阿含」十二年,十二年的時間,完全在「阿含時」。「方等」說八年,要打開了「阿含」,再向前前進,那就用「方等」,不是獨善其身,看看外面的世界。八年,八年的時間《方等經》,開始趕緊接入「般若」時,「般若」二十二年。在這三時中,因為華嚴,眾生根本就無法體悟,不是為眾生說,所以對眾生說,就是從「阿含」、「方等」、「般若」這三時教,歸納《法華經》之中。「法華」就是回歸華嚴世界,就是回歸遍虛空法界,所以這叫做「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這樣就用了四十二年間了,接下來的七八年時間,就是法華涅槃時,所以這叫「五時」。

八教是
就法的性質分出
八教中
又分為化法四教
與化儀四教

「八教」,就是就法性,法的性質來分,八教中又分為化法四教、又有化儀四教,來教化眾生,所以佛陀用心良苦,這種化法四教,那就是藏、通、別、圓,用這個方法來教育。

化法是
教化眾生的法門
即三藏教、通教
別教、圓教
化儀是
教化眾生的儀式
即頓教、漸教
秘密教、不定教

這個藏、通、別、圓四教;藏,那就是三藏教法,經、律、論藏;通,通教就是如「般若」,人人進來就是從這樣開始,了解人生疾苦等等方法。別教呢?根機,分別根機。圓教,那就是大根機的頓教,根機大,開始從小根機,一直慢慢引導入中乘的根機,慢慢再讓他進入大圓教,大乘法,這是佛陀很用心的教法,所以用藏、通、別、圓,這樣的方法。

化儀,就是「教化眾生的儀式」,「即頓教、漸教」,頓就是根機很利的人,一進來,雖然說小,他也能體會到大,這就是頓教。初入佛門,佛陀覺得他的根機利,所以他直接就給他大乘的教法,要看眾生的根機。所以一直說「隨機逗教」,不是大家都這樣,佛陀就是要觀根機而施教法,所以有頓教與漸教,根機若較微弱的人,就是漸漸教育。祕密教,就是佛陀的本懷,開始談心了,了解了佛陀的教法,佛陀就慢慢與他談心,讓他能了解佛心含蓋在眾生,這就是用種種的教法與儀式。

三藏教:指小乘教
因佛入滅之後
大迦葉等
結集經律論三藏時
偏重於收集小乘之教理
故稱小乘為三藏教

三藏就是指小乘教,因為佛入滅之後,大迦葉尊者集很多人,五百阿羅漢來集經,集經、律、論成為三藏。在這三藏,就是說迦葉他們,迦葉尊者所編的三藏教法,都比較偏重在收集,小乘的教理,所以「稱小乘為三藏教」。這就是集佛經典的過程。

又再「圓」,因為這部經是圓教,「圓即不偏之義」,就是這個教所詮的中道之理,不偏於小,也不偏於大,不偏有、不偏空,空有會合在一起,因為讓我們知道,「空」與「有」,無不都是方便法,希望我們能從這方便教法,將我們引導進來。

圓即不偏之義
謂此教所詮
中道之理
性相圓融事理無礙
法法具足
故名圓教
圓教所說之觀法
即圓頓之觀法

就像我們每天在走路的過程,要走過來齋堂,你一定要從兩邊走廊,走過天井的走廊,才有辦法到齋堂去。這就是過程,這些路叫做方便道,我們的目標是到齋堂。同樣的道理,你不能不走過這些路,但是你的目標,不是在這路中間停下來,你的目標是要走到,你要往齋堂去的那個地方。同樣,這就是一個道理。

所以說,這「空有方便法,統攝投群機」,像這樣的路,大家都要經過,就是「統攝」,就是都讓大家這樣經過。就是要「教導歸於究竟」,到了你要到達的目標。這就是剛才開始向大家提起。所以說「此教所詮中道之理」,是這個過程的道理。「事理無礙」,是事也好,道理也好,都沒有障礙,你就是要這樣通過。所以「法法具足,故名圓教」。《法華經》就是圓教,它包含了空,包含有,最重要的,經過了這個方便教法,回歸到究竟的實法,這就是「法法具足」,所以稱為圓教。希望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圓教所說之觀法,即圓頓之觀法」。這個「觀」就是思考,真真正正聽經,聞、思、修,入我們的腦海中好好去細思,好好去想。所以前面我們所說的經文,用心了解!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所以者何
一切菩薩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皆屬此經
此經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這經,能直通到達正等覺,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一定要經過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全都屬於,在這部經裡面,這部經就是教菩薩法,所以「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已經開方便了,已將這方便門這樣打開,其實開了這道門,你所看到的是真實法。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過去是隔一道牆,隔一道門,你光是在這「空有方便法」,這個教法中,現在將這道牆,這道門,全都打開了,原來就是一實相法,是大乘法。我們要向前走。康莊的大道,菩提大直道,這條路就是我們要走的路。

所以下面文再說:「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是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今佛教化
成就菩薩
而為開示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因為過去大家,都還是停滯在空、有二法,還是在那個地方。大家若聽到大乘法,都會覺得這很深,很深遠,還是很牢固,不是隨便的人有辦法進去的,這是幽遠的事情,沒有人能到達。牆高、路遠,不是有人能到達。就像〈化城喻品〉,導師在帶我們,帶來走久了,大家會覺得累了,不想再往前走。導師的智慧,就在那個地方,遠遠的地方化一座化城,向大家說:「你有看到嗎?前面就是化城,快要到了。」這就是佛陀已經將門打開,讓大家遠遠看到,已經有這樣的化城,有這樣的希望了,再努力向前走沒有困難。

雖然大家的心理上有畏懼,「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好像這哪有辦法到達呢?但是現在佛,「今佛教化成就菩薩,」。你就要發大心,你要發大願,法,從法中求得智慧,從人群中造福緣,要福慧兩足,才能成為人間尊,世間所尊重的。所以,要成佛就是要再向前走,所以「今佛教化成就」,就是要走這條路,這樣來為我們開示。這樣來為開示,「是法華經藏」,「是一實相理」。這《法華經》藏著的,就是實相的道理,就是「人人本具」。

是法華經藏:
是法華經一實相理
人人本具
未蒙開顯
而不得知
猶如伏藏

在這個地方再次要向大家說,《法華經》的這個道理,是一實相的道理,是人人本具,人人本都有個靈山塔,人人本來就有,所以「未蒙開顯」,只是還未開啟而已,我們的心門關著了,我們還是關在,這空有方便的門裡,我們還未將,方便、空有的門打開。雖然我們已經學佛了,我們知道法,卻是我們對自己的信心還不夠,所以「未蒙開顯」,還沒打開,還沒有人將門打開。因為佛陀要開他的心門,本懷的道理,要讓大家看得到佛本懷,但是根機還未到,所以佛心護藏著這個本懷。要開示,但是眾生是不是能悟入了沒有?還沒有,他就要暫隱,所以說「未蒙開顯」。「而不得知」,所以,大家還不知,即使開顯了,我們還有我們自己的無明,將我們蒙蔽住了。這個蒙蔽,還沒有開,是我們自己還在矇矓中,還未開的無明,佛陀就無法顯他的本懷,講說真實法。同樣的道理,我們自己的心門要自己開,佛陀的本懷才能展現出來。

所以,要不然,「而不得知,猶如伏藏」。我們的真如實相還是同樣伏藏,藏在我們的裡面。佛陀已經要為我們開示,要讓我們知道,但是偏偏我們的心朦朧,還沒有開,不知,將我們的真實法,真如性,還是無明將我們埋掉,無法自己展現出來。所以因為這樣,叫做「深固幽遠」,對我們凡夫,雖然我們也入佛門裡面,我們還是凡夫,入佛門來的凡夫,所以對大乘法還是感覺很怕。

「深固幽遠」
深固:
明佛至理無上菩提
故名為深
是決定義
不可破壞
名堅固法

「深固幽遠」,這表示了「佛至理無上菩提」,好像對凡夫來說覺得還很深。「是法決定義,不可破壞」。因為這個法就是決定義,它是圓,圓融的道理,真如本性,實相真理是很堅固,什麼都無法去破壞它,這是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儘管你凡夫已經累生世這樣,在芸芸眾生來來回回,但是你的真如本性永不滅,無始以來,這個真如本性還是很堅固,真實法,真實的道理是很穩固,這對我們人人來說,真理永不滅,但是我們以為它很深,不過它是在我們內心,與我們同起同坐,只是我們沒有,將我們的真如本性現前出來,只是有重重的無明,將我們蒙蔽住了,我們只是以為法在外面,法很深。其實法是在我們裡面,只是我們的無明沒有打開,這無明讓我們本來,探手就可得的真如本性,隱而難見,觀念一轉,無不都是真如本性能顯現,我們就是轉不過來,煩惱就是在那裡纏,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要好好去體會。

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才能知道這定義,一實相法,就是天地宇宙的真理。不論說四大不調和,不論說是成住壞空,天地之間,但是這個道理永遠都是存在的,這是很堅固的道理,就是永遠存在,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深固幽遠」
幽遠:
其理微密
隱而難見
故名為幽
以凡望佛
隔於十果
故名為遠

「其理微密,隱而難見」。因為道理非常的微細,我們若沒有很用心,這個道理,真理,就「隱而難見」。因為我們的無明,都將我們卡住了,它就隱藏在我們很深處,那個無明將我們覆蓋著,因為它是很微密,就是你看不到,真理無體無形你看不到,不論人體如何去解剖,也找不出那個真如是在哪,它是無形無體。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觀念,與生俱來,我們的意識觀念就是與生俱來,意識也沒有體啊!你如何去對它解剖,一個人的人體能去解剖,意識在哪嗎?也是沒有啊!因為意識就是理,我們的道理就是沒有形體,實在非常的微密,真正是微密的道理,所以我們隱而不見,我們粗心大意,我們滿心煩惱,哪有辦法看到這麼微密、這麼微細的真理呢?

「其理微密」,真的是「隱而難見」。其實,這是在覺性中,我們要覺悟,我們不覺不悟,永遠都沒有辦法。什麼叫覺?我們就要將自己平時的生活,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粗相的想法,我們就要不斷不斷去過濾、過濾,雜念一定要去除。「故名為幽」,很微細,很幽,看不到,幽遠,很遠的樣子。所以,「以凡望佛」,用凡夫要看佛,那就很遠了。「隔於十果」,從凡夫地要看到佛的果位,要再經過十地,這就是我們修行,要如何從歡喜地開始,這樣一直到法雲地。

位置,我們要從初位一直修行,總而言之,五十一位階,才能到佛的果位去。就是說我們的無明煩惱、我們的觀念思想要如何進步,進步到與佛同等的地方,這是真的要用心。

所以「無人能到」,以為這無人可以到達。

無人能到: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六道三乘
莫能跋及
是故經曰
無人能到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這個道理要能到那麼微細,唯有佛與佛能知道。六道三乘,「六道三乘,莫能跋及」。六道的眾生,三乘的弟子,三乘的行者,也還無法真真正正,體會到這個階段。所以我們現在都還是在學,佛陀教我們行菩薩道,三乘中,我們已經走入菩薩乘,就是接近佛乘。所以說,他們很多修行者,以為這很深、很幽遠,我們怎能走得到呢?不過,我們就要有信心。所以從〈方便品〉開始,就一直一直叫我們要信心堅固,沒有一時刻不叫我們信心堅固。所以「是故經曰:無人能到」。

今佛教化成就菩薩
而為開示:
今佛開顯
教化一切
成就一乘大菩薩道
而與開發
示一乘相

「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現在這個三乘法,已經走來到這裡,現在佛陀已經教菩薩法。「你今發大心,發菩薩心」,現在開始佛陀就直指,「走這條菩薩道,大覺道,菩提大直道,走去就對了」。現在佛陀已經開顯了,雖然是很深,現在佛陀已經為我們開,顯示出來。「教化一切,成就一乘大菩薩道」,已經為我們教育了。大家從空、有方便法,收攝進來,在這圓教《法華經》裡面,我們大家要體會。所以「教化一切,成就一乘大菩薩道」。

空、有方便法,收納在現在,現出了這就是菩薩道,這樣走去,就是要去入人群,去體會煩惱、無明,你要如何將它撥掉,那就要在人群中去體會。道理你都知道,空、有方便法,你都已經具足了,現在應該要走入人群去的時候,所以已經開顯,「教化一切,成就一乘」。就是唯有的一條大菩薩道,「大菩薩道」。「與開發,示一乘相」。已經為我們開示,這一乘就只是一條路,這個方法,從羊車、鹿車,為我們指示就是這輛車,你才能走在大道上,自利兼利人,這就是大乘法。

所以,「又如來方便」。如來的教法,它就是方便,「為佛證果以後,利他大悲所起之無上法用」。

又如來方便
為佛證果以後
利他大悲所起之
無上法用
若非如來於此經中
盡為開顯
各乘眾生拘於法執
終莫能知佛意
故曰:
此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這就是佛陀如何教我們,用方便法,就是為了要讓我們,誘引我們慢慢走向佛的境界。「為佛證果」,這就是要我們向前走。佛證果無非就是要利他,要成就大悲,所起無上法的用途。佛陀是這樣教我們,這些方便法,就是佛陀他證果之後,回過頭來再教育我們,還是要去利他,要發大心,用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與眾生共生息,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大空法界,無不都是我們所要化度的地方。所以,「若非如來於此經中,盡為開顯」,若不是這樣,「各乘眾生拘於法執」,眾生都是自己這樣,拘執在那法中,這個法執,就無法去除我執,各人修的,各人的執,我們現在都要打開我見、我執,要打開。所以,「終莫能知佛意」。我們若是那個我執、法執還在,就無法看到佛知、佛見。所以這樣,《法華經》,「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教化成就菩薩
謂教化根機已熟、
將成就之菩薩
蓋是經
正為教菩薩法
故佛為契機之開示

這實在是很深,「教化成就菩薩」,實在是還很長。所以,根機已成熟,將成就菩薩。所以這部經正是為教菩薩法,佛陀「為契機之開示」,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就是要將我們眾生根機,要調整得很整齊,盡量讓眾生不要有執著,在你自己所修的見解,要破除自己我執、我見,心胸開闊、自利利他,這樣才是真正能體會,佛陀的心懷。佛的心懷,乃是大慈悲心,這種大慈悲心就是法,用這種無上法的大用,是佛陀的大慈悲心。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我們人人要學的。要學的這條路,叫做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在人群中得,這就要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