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25日】欲集分身 徹見實相

Community:
Branch:

「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遣去染淨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諸法實相法印,離諸虛妄之相。」

清楚,了解了,諸佛法同,是遍虛空法界,我們昨天就已經講了,多寶佛於寶塔出現在法華會中,塔內又出了音聲,聲音很宏亮,從塔內發出,讚歎善哉,而且證明釋迦佛所說的教法是真實。大家好奇了,就是想要了解塔中的多寶佛,他的全身是什麼樣?人人期待能看到。釋迦牟尼佛又是向大家解釋了,解釋說:「多寶佛,他就是有這樣的心願,說《法華經》的地方,寶塔現前。大家若想要看到塔內佛的全身,必定要講說《法華經》這尊佛的十方分身佛,集會來,才能開啟他的塔門,見多寶佛的身。」

這是多寶佛他的條件,大家若要看到我,釋迦佛十方分身的佛要集會來,這是佛彼此的條件。但是,也是彼此的心願,也是彼此的尊重。既然遠途的多寶佛都來了,釋迦佛也應該集分身諸佛,也要回歸一處,表示尊重。這是彼此尊重。所以說,「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遣去染淨之心、限礙之識、自他之情,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這段,我們就這樣了解,十方分身佛必定要來會集,但是十方佛要來會集,必定要數量很多很多,很多數量,必定要將這娑婆世界的,穢土遣去,這是不乾淨的穢土,全都要讓它清淨,就要清除。就像我們哪個地方要辦個活動,就要趕緊清掃、布置,清掃,就是骯髒的東西都要清出去,重新乾淨、莊嚴的東西,要拿來布置起來。同樣的道理,就像要舉辦一個莊嚴的法會,也是將要開寶塔的門了,十方的諸佛也全都要來集會了,所以必定要變娑婆穢土。而且要「遣去染淨之心」,意思就是說,我們人人的心態就是煩惱無明,現在我們要體會圓教這個大道理。

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我們的靈山塔,已經要浮現出來了,法聽這麼久了,我們應該要浮現出來,這真如本覺無始以來我們應該有,我們要更透徹了解,靈山塔中含著真如清淨無染,清淨無染真如的本性,是遍虛空法界。所以我們要「遣去染淨之心」,髒污的要去除,自然清淨無染的心就浮現出來。我們若還是有染著,這個「限礙之識」,限礙,人,你與我,他、你、我,這人與人之間,我們都有分別心,分別那個人你歡喜嗎?我滿意嗎?這分別心。我們現在,那個人你一定要歡喜,我也應該要很滿意,因為眾生與佛平等,不分別人物、動物,何況人與人之間同是學佛者,我們要將心量展開闊,沒有限礙,我們要用很大很大的心量,要容納一切,這個識沒有「自他之情」,沒有我們這種有分別心,這個情。菩薩是覺有情,就是要關懷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是這樣,我們人類學佛,也是要這樣,所以人人要學。因為凡夫要學佛,我們就要學佛菩薩的心境,所以我們必定,有阻礙到我們,這種的無明要遣去,遣去了一切無明與分別心,我們都要將它去除,就是一片如虛空一樣,要無礙,無礙這個識。

我們第八識就是業識,就是有限礙。八識之前,七識、六識、五識,這個根緣塵境,收納,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收納在第八識中,希望我們能將這業識,一一將它放棄,打開、放棄,再也不要有這種的業識,來纏住我們,我們應該要有這樣覺悟的有情,要徹見諸佛菩薩已經對眾生透徹了解,視為同體,所以同體大悲。這叫做「方得徹見,一實相之真境」。我們必定要將這些無明煩惱、人我是非等等,完全要將它去除,要遣去、去除,眾生皆平等,不能有彼此之間,來妨礙我們的道心,我們要專心學佛菩薩覺有情,我們才有辦法,能「徹見一實相之真境」,希望大家能用心來體會。

要集十方分身,意思就是所有的法,盡虛空、遍法界的道理,都會集會在這個圓教經典之中,就是《妙法蓮華經》。要展現《妙法蓮華經》它的道理,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這麼多的道理,我們人人內心,這個娑婆世界穢土,人人的心地,都還是像穢土一樣。

我們修行,若不堪忍,根本你就無法修行,就像我們住在這個世間,佛陀也向他說,這是叫做堪忍世界,這是一個五趣雜居地,地獄、餓鬼、畜生、人道、天道,這五趣,雜居在這個地方。就像我們的心地,有時我們的心受外面的境界,招惹得我們的心,就像在地獄那麼痛苦。外面的境界,迷了我們的心,我們像是畜生一樣;外面的境界引導我們貪之不盡,就像是餓鬼界一樣,永遠都不飽,永遠貪念都不盡。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地,與外面這個世界都是一樣,就是在這娑婆穢土裡。就法來說,要集十方分身,那就是法身,法身就是道理,盡虛空、遍法界,道理要集合,我們必定要去除種種煩惱,你才有辦法好好接受法,入心來,你若是污染心,法就無法受用了。所以無明煩惱一定要去除,才有辦法受用真實法,在我們的內心,這段文,你們一定要很用心體會下去,後面要說的,你們才有辦法真正了解。

所以,「諸法實相法印」,這個實相法印,我們要如何印入心來?我們要用印,要將這個法證明在我們內心,我們的心,這張紙若沒有很乾淨、很白,這個印要如何印下去呢?所以我們必定要清除我們的內心,就像在清除娑婆世界穢土一樣,所以我們的內心要好好清除,諸法實相法印才能真正印入心來。「離諸虛妄之相」。我們要先離開了這種虛妄,人間世事,過去的就是雜念,就是虛妄,現在想入非非,就是妄想,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任何一個時間,我們的心與法一定要相應,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在聽的法,人與人在互動,我們到底法有入心嗎?法若有入心,我們為世間事,就要以圓融為目標,不是去分別人我是非,若這樣,做事就無法真正穩實,無法心量打開,無法將事相圓滿,這人間事與真實法一定要會合。佛陀來人間是盡人間事,已經很盡心力了,為一大事因緣來應機投教,這已經盡心力了,但是,是不是能領受呢?那是眾生的心。心,自己有清乾淨嗎?煩惱有去除嗎?要看眾生的心。

各位,凡夫心要轉變,在這五趣雜居之中,有六凡、四聖。六凡,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六個境界,這都是凡夫。若是四聖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我們從凡夫,從耳聞法開始,去體會「諸法因緣生」,緣覺,而開始發心「六度萬行」,從這樣,就是要接近佛的聖地去。這是四聖。我們能從凡夫入四聖位,但是我們的心心有沒有打開?我們真的有落地生根嗎?信心有沒有入呢?每天面對著凡夫,諸佛菩薩也無奈,所以希望大家要很用心。人間苦難偏多,菩薩要從現在發心開始,所以要學的事情確實是很多,時間不多,其實要說法是很長。

來,看前面的文:「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大樂說
我分身諸佛
在於十方世界
說法者
今應當集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大樂說」,釋迦牟尼佛再叫大樂說,「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釋迦牟尼佛已經很坦白說了,多寶佛他有這樣的條件,寶塔既現前,要開塔,要見多寶佛的全身,必定要我分身諸佛集中來。現在也應該,將諸佛在十方世界說法,現在也應該,應當要集會來了。大樂說菩薩聽到,歡喜,大樂說菩薩就白佛言,很歡喜,「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大樂說白佛言:
世尊
我等亦願
欲見世尊分身諸佛
禮拜供養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不只是多寶佛的心願,要能見到釋迦佛十方分身,來的諸佛,是我們大家也最盼望、最期待,能看到釋迦佛十方分身的佛,能夠集會來,讓我們大家盡一分的心意,來禮拜供養。」這裡面含義,也就是表示我們很虔誠,所有的法,因為多寶佛是為聽法故,多寶佛塔現前是為聽法故,這個法就是表示在十方法界,所以十方法界的法也要全都收集來,這樣才是圓滿。當場的人,大樂說菩薩的境界也是很高,很期待所有天地宇宙的萬法,能集合過來,大家的虔誠,表示那個虔誠,要供養、禮拜的心,這是表示供養。

接下來這段文再說,經文:「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爾時
佛放白毫一光
即見東方
五百萬億那由他
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個時間,佛就開始從眉間,發出了白毫一光,就是白毫相光,這道的光明,還是向東方這樣照射去。「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佛陀出生在尼泊爾,他從〈序品〉出毫相光,也是一樣向東方,可見佛所坐的方向是西向東。佛陀滅度後,不論是經法東傳,或者是往西取經,我們就知道佛法它的真實法,它的圓教,尤其是大乘法是往東傳,往中國傳。

所以在這個地方還是「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就這樣去,很長很長、很遠,多遠啊?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長嗎?光是一條恆河沙就很無法算,光是手的指甲裡,挑起來的恆河沙就很難算了,何況一條恆河沙,何況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國土,將五百萬億恆河沙譬喻為國土,那些諸佛將要來集合,想,多還是不多呢?很多哦!

所以,眉間表示中道,應該要回歸法來說,若是要用相,這個光照得那麼遠,那麼多的佛國,分身佛都要來,若要用這樣來說,這個娑婆世界要如何容納呢?用法來說,這就是「眉間表中道一乘法」,講《法華經》本來是中道一乘法。所以,「白毫表無流證道白淨法」。

眉間表中道一乘法
白毫表
無流證道白淨法
又白為眾色本
故表此一乘為諸教源

「白毫表無流證道白淨法」,「無流」,那就是沒有這些煩惱流,煩惱也是這樣很長久,所以,恆河沙就不是那溪底的沙,水的沙流,是在海灘上,「無流」,無水。同樣的道理,這種(多如)恆河沙的煩惱,完全都沒了。所以「無流證道白淨法」,白毫是很乾淨。所以又「白為眾色本」,一切一切都是歸於白,白就是所有色的最根本,你要染布,要染成什麼的,就是在這布上,這樣染過去。回歸,染色去除,那就是白色,所以「白是眾色本故」。所以「表此一乘為諸教之源」。一乘法就是所有教法的源頭。

爾時
佛放白毫一光:
如來欲集分身諸佛
故放中道白毫光明

所以說「爾時,佛放白毫一光」。是如來為了集分身諸佛,所以開始放出中道白毫相的光,這個光明就是要來號召,很多很多的佛回來,也就是表示佛的智慧,已經透徹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了,這些真理,都去除了雜質,沒有污染,表示白毫一光。所以,釋迦牟尼佛放白毫相光,是「照見十方諸佛清淨國土」。白毫一光,不是只照一方,是照十方,光是一個東方,就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國土,十方,雷同,都一樣,這一道的光,就能夠這樣照這麼長、這麼開闊,天地宇宙間。

白毫:
居眉之中間
喻中道之教義

所以白毫是「居眉之中間,喻中道之教義」。中道是佛說因緣所成法,很多法從「苦、集、滅、道」,開始要分析,苦從哪裡來?從因緣所生法來。因緣所生,很多染污,污淨,有染污,有清淨法,很多都是從因緣。無風不起浪,就是看水的浪潮,就是因為它有風,所以風與海水會合,這叫做因緣。看出來的相,那就是大浪,這叫做風浪。浪是在水裡,因風而起浪,這就是因緣,有現這個相。同樣,我們人也是一樣,凡事歡喜也有因緣,生氣也有因緣,善惡不離開因緣,所以是中道。

中道: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些因緣所生法,論到真來,它一切皆空,「亦名假名」,名為假名。其實,世間一切,張三、李四,都是一個假的名,其實,張三他也是人,李四也是人,任何一個人不同名,同樣就是叫做人。人,是不是永恆在人間呢?沒有啊,生老病死,終歸於空,是假名,又是歸於空。「亦是中道」,這就是中道,不論是假,或者是空,我們應該都要在中道。不論如何,人間總是善惡,我們學佛就是在善惡之間,要分得清楚。

不偏於空
也不偏於有
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
不落二邊
圓融無礙
謂之中道

所以「不偏於空」,對法,我們也不要偏空,也「不偏於有」,也不要偏在「有」。所以,「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我們日常生活不就是這樣嗎?不要一直說:「一切都是空。」若是空,你整天都不用吃了,因為吃也是空啊,吃了他肚子又餓了,是不是不要吃?不要吃,堪得了嗎?一天可以,兩天可以,接下去可以撐幾天呢?所以不能偏空。也不能偏有,吃、食總是剛剛好好,分段、分段來吃,不是「我這輩子要吃多少,我乾脆都吃一吃」。可能嗎?是不可能啊!

所以我們不要執有,也不要執空,「亦空亦有」,在人間就是要沒有掛礙。「不落二邊」,不要在二邊。走路,看你要走這邊,還是要走那邊?是要走在河的這邊,還是走在河的那邊?總無法一腳踏一岸,要如何走?我們總是要取中道,我要捨去這一岸,也要捨去那一岸,我就要在中道。我們駛慈航,就是往中道走,這「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這樣不會在這兩邊受障礙,我們在中間,這叫做中道。

「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即見東方
五百萬億那由他
恆河沙等
國土諸佛:
因光照故
眾皆得見

已經看到了,釋迦牟尼佛毫光一放出,很快,即時就能看到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國土的諸佛,這樣很快就看到。「五百萬億」又是表示什麼呢?表示「菩薩五位真因」。

五百萬億:
以表菩薩五位真因
真實之正因
教行信證
大涅槃之真因
恆沙諸佛:
即諸淨念

菩薩行因,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行因,才有辦法到佛的果位。所以要「真實之正因」,真與因,那就是要實,真實,要正的因。所以「教行信證大涅槃」,這是真因,是教,我們要接受這個教法,行要身體力行,要相信法,來印「證」在我們的內心裡,我們才能身心去除煩惱,入大涅槃。大涅槃是寂靜,寂靜清澄,心無雜念,無生滅法,這就是完全清淨了,寂靜清澄的境界。所以恆沙諸佛,就是淨念,這叫做恆沙,這麼多的恆沙諸佛,其實,法表示是我們的淨念,很多很多恆河沙數的煩惱,歸於一,那就是清淨念。菩薩要從教行信證,一直到入大涅槃這當中,法,我們入心,那就是諸清淨念,這就是我們的念很清淨。

五位真因:
修證大涅槃之
真實正因
五位:
資糧位、加行位、
通達位、修習位、
究竟位

「五位真因」,分成五位,「修證大涅槃之真實正因」有五個位,那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這叫做五行位。

第一位,叫做資糧位。

五位之一
資糧位:
謂十住、十行、
十回向諸位菩薩
以福德智慧
為助道資糧

資糧,資糧就是要修行,我們如果沒有修行,沒有得到法水,心地的種子就不會發出,所以我們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就是我們的菩薩位。菩薩要進階,不斷修行,這過去也常常說,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全都是我們要走的路。所以「以福德智慧」,菩薩就是要福德智慧。我們應世間苦,入人群去造福、修慧,這是我們必定要走的。資糧,是我們囤積成長慧命的資糧。

五位之二
加行位:
謂四加行位菩薩
由得福智資糧
加功用行
而入見道
住真如性

第二叫做加行位,那就是「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我們若能這樣身體力行,要入我們的真如,回歸我們的真如,也不能離開福智的資糧。我們要造福,要福德,修福德行,修智慧行,智慧福德全都要加功,加緊用功,才能入菩薩道來,住這樣的位。

四加行法:
煖法
頂法
忍法
世第一法

四加行位,那就是平常說的四加行法,那是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這叫做四加行法,也就是四加行位。這就是我們菩薩要不可讓他斷了,熱情,煖就是溫暖的意思,我們要用情溫暖於人間,我們要發大心、菩薩心,是頂法,最頂上的法。要行菩薩道,你必定要忍,忍一切世間眾生煩惱無明,我們一定要忍,不受影響,這叫做世間第一之法,這就是行菩薩道必備的法,這叫做四加行,我們必定要加緊用功。

五位之三
通達位:
謂初地菩薩
體會真如智照
於理得見中道

第三叫做通達位。前面說通達,要通達,就是「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初地菩薩,十地菩薩,就是從歡喜地菩薩開始,十地菩薩開始就是歡喜地。所以我們要好好去體會。

第四、修習位。

五位之四
修習位:
謂第二地
至第十地菩薩
得見道已
為斷除障
而復修習根本之智

那就是第二地至第十地。那就是菩薩,從歡喜地開始,一直到第十地。

十地者:
歡喜地、離垢地、
發光地、焰慧地、
難勝地、現前地、
遠行地、不動地、
善慧地、法雲地之
十修生顯得之十地

十地大家應該還記得,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這叫做十地。我們要這樣一地一地,不斷往前走。看看我們的心,是不是有歡喜心?我們的心,是不是有離垢,離開我們的無明煩惱,我們的心,是不是往著光明的方向走?不要再走入黑暗的地方,我們要不斷不斷將我們的心,向著光明的正法。這都是我們在走,行菩薩道,十地的次第走過去。所以「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我們就要這樣,一地一地向前走才能到達。

第五、叫做究竟位。

五位之五
究竟位:
謂妙覺
佛證此果位
最極清淨
更無有上

究竟就是到妙覺,我們就是這樣一地一地一直走,去體會,在人群中去付出,不受污染,還是保持著我們,真如清淨本性在。一切全都經歷過了,到這個時候叫做究竟位,那就是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這就是我們要走、要行,才有辦法真真正正,佛法身能回歸歸納在一處。佛陀要集十方世界說法諸佛,來集合,其實就是要大家,法,聽了這麼久了,應該對法的了解,起動了我們發心,能了解,所以要大家用清淨的心,來集合聽法,去除種種無明,集合清淨心來體會最究竟的道理,這就是佛要集十方分身佛,那就是真理,清淨、無染垢的真理,集合在一起。這些真理在哪裡?在人人真如本性。是不是很深呢?應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