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佛所化之國土,淨土固為佛國,穢土就佛所化,更變如一淨土。娑婆世界名稱堪忍,乃無明地。」
用心體會,佛,釋迦牟尼佛為了多寶佛塔,來證明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講說《法華經》,乃是救世良方。多寶佛是古佛,他來證明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法華經》就是能淨化人心,使令眾生去除煩惱,人人能啟發真如本性,人人覺悟,人人能夠與佛同等,入佛智海。這是多寶佛來,寶塔浮現在法會上,甚至出聲來說:「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在人間說法。」所以為聽法故,所以他寶塔呈現在會中,為證明釋迦佛所說教法。所以大樂說菩薩,他就代替很多人,想要了解,了解多寶佛乃是古遠,久遠過去的古佛,為了聞法,證明法在人間,佛佛道同,重視這圓教,每一尊佛都是同樣心護著這個法,為了這樣證明。但是大家也很期待,期待來人間證明的多寶佛,能現在人人的面前,請求佛陀,如何能讓大家見到多寶佛。
釋迦牟尼佛也這麼說,大家應該記得,多寶佛來人間聞法,來證明《法華經》乃是諸佛道同的圓教,但是要看到他的身,一定要講經的這尊佛,將他各地的分身佛,都要回來集在一處,多寶佛塔才能開,才能見到多寶佛。希望大家都要記得,這段文的意思。現在釋迦佛一直就是要將所有,遍布在十方世界的分身佛,全都這樣召集回來,同在一處。到底多少?從一毫光放出去,來召集四方、四維,應該說四方八達,全都有這個光的感應,大家趕緊就回歸,來集合,現在佛所說《法華經》的道場。來的很多,從東、西、南、北四方,四維,全都不斷這樣湧現來了,前前後後,人數那麼多。釋迦佛為了各方分身要來,所以必定要將這娑婆國土要變,更變過來,意思就是改變,改變這麼雜亂、高低不平整的地方,這個穢土,要完全變成了都是很平坦。
所以琉璃為地。第一項,那就是要很乾淨,很清淨,清淨得像是琉璃一樣,這麼透徹明亮,大地如琉璃。地上呢?那就是寶樹很整齊,也是這樣浮現出來。然後還記得,那就是金繩,用金抽紗變成線,將線構成了繩,這很大的繩都是金的,這樣來將這土地很平正,這樣來界限,有八交道,有這樣分成八條的道路。前面那些經文,大家不知道還記得嗎?在描述從穢土要將它更變,成為像是每一尊佛的淨土一樣。其實,我們這個地方是娑婆世界,佛的時代,就是在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國那個國家沒有很大,但是周圍都是山,高山、小山,大、中、小的山,真的是很多。國家又不大,現在的尼泊爾,那就是過去的迦毗羅衛國。
要如何能容納這麼多,四維、四方,所有的分身,盡虛空法界,都要集合來。當然,這其中的意思,尤其是寶塔現前,大家還記得,寶塔有多高?五百由旬。廣呢?二百五十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五百由旬就是二萬,很高的塔,二萬里高的塔;二百五十由旬,那就是二萬的一半,那就是一萬了。想想看,迦毗羅衛國,國不大,哪有辦法,即使是全國要來容納這座塔,都容納不下,何況佛講經的地方是在靈鷲山。其實靈鷲山也不大,為什麼佛經的數字,描述是那麼的大?「相」與這個「理」,套不起來。但是,要告訴你們,道理與事相,用事相來顯理,這已經是好幾天,就這樣向大家一再表達。
那就是道理,要將這個形象,其實裡面說的含義,那就是道理,道理,那個境界就是人的心,我們人人的心,不是肉團心。有時候聽外科醫生在做手術心,到底心拿出來有多大顆呢?也只不過是(如拳頭)這樣而已。但是,心,人心見解是廣無邊際,高不可測,我們的心念見解。這是在形容,用這個人間的事相來形容我們人的心。人的心也是形容,真正的心是這樣,真正我們的肉團心是這樣而已,卻是要將心比喻那麼大,那就是心念,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這就是法,用這個事相來譬喻法。
所以佛陀所化之國土,已經就是他覺悟的境界,虛空法界,心包太虛,這是佛陀心靈的境界;佛陀的心靈境界,所包含的是全世界,所關懷的是眾生。眾生,不只是人類,是所有的生靈,有生命的東西,佛全都是關心的。所以佛陀他的心所關懷,而所教育的,也希望人人的心如佛心,也與佛一樣心包太虛,關懷天下事,關懷天下人。所以,佛陀所說法,無不都是要啟發我們的心,開闊我們的心意,啟開我們的心理、意見,讓我們能包容很大,那個境界。所以,現在要將法透視,讓大家透視,要看到多寶佛,我們就要先了解我們的心,我們自己的心境有這麼開闊嗎?有超越過五趣,也有跨越過五乘?這是這二天,又向大家強調的,我們,法,就愈來要愈邊歸位。高的,高到什麼程度?高,就是我們學法的見解,從凡夫地,凡夫的無明,凡夫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名稱叫做堪忍,堪忍的世界。這個世間為什麼要堪忍呢?當然,自然的法則,成、住、壞、空,這就是物理,世間有成住壞空,生理有生老病死。
成、住、壞、空,這地球,天地之間,時間是無限量的大、長久,這與我們人就比較沒有感覺得到。但是,生、老、病、死,每一個人的每一生中,難免時間迅速,過得很快,所以,生,很快地,孩童的時代,少年的時代,中年的時代,壯年的時代,很快就老、病了,而老、而病的時代,這就是表示處世不久了,在這個世間又有多久呢?是將要凋零之時。何況娑婆世界又有無常。在我們人間,無常啊!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照這樣有經過老、病。其實,生下來短命、夭折掉的,也是很多,或者是在人間生活中,病,不是老人的專利,其實,病,不論年齡是什麼,這疾病就是來了,無法抗拒。病來是苦,拖長,苦不堪啊!很快就往生,也是苦啊!往生者恐懼,在生者不堪,所以人人都怕死,這種一旦病,剩下不久,那種每天都在怕、驚惶,病來時,命不久長,那種身心折磨的苦。但是,在這當中有愛別離苦,愛的人不得不離開,這種自然法則的無常。還有,有忽然間發生什麼事情,這樣沒有了;一個人活生生,忽然間,世事多變,沒有了。這是有關人命,生、老、病、死,或者是無常現前。
若是在世間的物質,這四大不調,什麼時候是四大,一大不調,也會破壞。最可怕的是人心,人心不調和,人心不調和,就是造了很多人間禍端的破壞。這叫做娑婆世界,這叫做堪忍的世界。這個堪忍的世界,叫做無明地。人人的心都在無明、煩惱中。佛陀出生在這個無明,娑婆世界眾生群中,在這個眾生群中,選擇與他有緣的地方,那就是在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國,國土不大,地多數都是不平坦,而且那個時代就是人不平等,卻是他的家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的貴族家庭,就是國王的王宮。他在一個國王王宮裡出生,享受,但是他的思想超越,那就是表示超越了,世間一切人的觀念,所以寶塔高五百由旬,那是表示越過了五乘,修行者那個五乘的境界,不只是聲聞、緣覺、菩薩,當然也超越了天與人,這個五乘。所以,他的心裡,從幼小的時代就已經有覺悟,覺悟人間,這是不平等、大矛盾的世界。這就是與一般人不同,他的心靈境界就已經超越了,突顯出了他的德。
從少年的時代,這個心量就已經憐憫心,「大慈悲為室」,與普通人不同。他愛護人民,看到人民的苦難,不平等的社會,他不忍心,了解這個人間是很多的矛盾,要如何解開矛盾呢?所以他出家,修行了,過程有很多的苦,他甘願在外面「生忍、無生忍」,「柔和忍辱衣」也穿過了,大自然的境界,以及人間生活中的困境,他全都受過了,所以,柔和忍辱衣,也了解了。後來修行,最後那念心,就是與天體合一。所以「諸法空為座」,完全心境啟開了,與天地為一體,虛空法界完全包納在他的心境,本覺真如之中,所有的一切全都入心。佛的境界是這樣,所以,他透徹眾生無不都是共同,同樣有這佛的本覺、真如本性存在。
他透徹了解,所以說法,無不都是講他走過來的路,所以經典有《本生經》,佛的《本生經》,常常都說他的過去,也說出了佛與弟子的因緣。這無不都是佛陀他的心境,這麼開闊,他的累生世,所接觸到,盡虛空法界,這樣時間長久,世界無量,他都經過了,所以,生生世世,這個法無處不在。何況成佛了,所描述過的這些道理,就是希望人人同樣要入心。現在《法華經》,已經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了,開始要講說之前,就已經示現這個法,是這麼的奧妙,要接受到這個法,不是那麼簡單,要從內心真正能接受,根機、心念、見解能接受到,容納天下眾生,堪得忍耐世間一切苦,心量能開闊,不受世間一切煩惱、無明,來困擾我們,我們能心量開闊,放下一切煩惱。
這就是佛陀,他已經說法四十多年了,無不都是講這些法。大家若想要看到,寶塔裡面的多寶佛,心境就要有這樣平靜。而且,樹,樹下還有寶座,這個法要接受進去,要在這五趣雜居地,我們向著佛的境界,我們要修菩薩因地。我們前面也說過了,菩薩因地萬行,六度萬行,我們福與慧,這都是在「六度萬行」,為眾生付出,付出,為眾生造福,在眾生群中不受眾生污染,能開示眾生,眾生的煩惱無明轉為菩提覺性,這樣叫做萬行。所以我們要菩薩萬行過,向著佛的果位行,這就是寶樹下的寶座,要勝過五乘,除了超越五趣雜居,要再經過佛已經為我們說法,人間法、天堂的法,以及聲聞法、緣覺的法、菩薩的法,這五法,五乘法,佛陀都為我們說過了,我們的心應該有接納來,心的煩惱、無明,應該去除了,我們的心地也應該平靜了,也應該要有法入心了。這要描述是這樣,各人的心地。
所以佛陀變更再變更,一個人的心清淨,兩個人的心平靜,無數人的心平正、清淨,人人的心,法入心,已經人人心地,無不都是莊嚴佛的世界,人人的心裡都有佛,莊嚴佛的世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分身,譬喻一燈。
釋迦世尊分身
喻如一燈
然百千燈相傳
真應無盡
器世界有窮
而光照無盡
故雖大千
不能容受分身
釋迦佛分身,就是法分給大家了,各人,因為娑婆世界黑暗,黑暗,在人人這個娑婆世界的心地,點起了一盞燈,所以百千燈相傳,一盞燈點起來,燈燈相傳。過去說過的故事,大家應該記得。弟子問佛:「這一分的光明,我已經透徹了解了,見道了,我若是給別人,會分攤掉我的,道心會分攤掉嗎?」佛陀就說:「譬如一支燭,蠟燭的光點亮了,一個人點過去,十人、百人,千千萬萬人都在你的燭光上面,將這燈火點過去,你這支燭光有減少嗎?沒有啊!沒有少。世界有比較光明嗎?空間光明起來了。」是啊!佛陀度眾生,將他的法要說給大家聽,大家接受到這個法,自己的心也光明起來了,人人心地與佛的心地同等,這就是佛的分身,沒有錯,這是佛的分身。
所以「百千燈相傳真應無盡」。這個真如,應身,人人心中的真如,也已經發出了光明了。人人都如佛的應身一樣,應哪一個環境中需要,他就到哪一個環境去,去付出,同樣的道理,所以十方無窮盡的世界,這些應身佛,分身佛全都集中了。「器世界有窮而光照無盡」。說這個娑婆世界,這叫做器世間,有物質的世間,有物質的東西,它有盡時,有壞空之時,人的生命有老病死之時,卻是這個本性真理是永遠無盡,生生世世無窮盡。這就是表示學佛,現在法入心,來生來世還是帶著這樣的因緣,帶著這樣的智慧、觀念再來人間,法若入心,所以生生世世應用無窮盡。
看看有的人一出生,就是那麼聰明慧根,有的人就是那麼的愚鈍,就是是不是有接受到法?理解法多少?或者是從來不曾接受過法,還是在混沌的娑婆世界,不斷造善惡業,隨著善惡業來人間,但是他沒有接受到佛法。所以,隨著業力在人間,各人各人的境界不同。所以說「器世界有窮,而光照無盡」。我們的精神理念,雖然是由不得自己的生,我們帶業,帶著善業、慧業、福業而來,自然我們就有這樣,很自然的智慧,慧根、聰明來人間。有福,又能福中之福,富中之富,這樣的人,在世間也不少呢!所以說來「光照無盡」。
「故雖大千」世界,「不能容受分身」。其實,就像光一樣,這個光一照,不是一個小小的環境這樣,照到這樣而已,還能再更開闊,其實宇宙有無量數的太陽系,光遍照。不論我們的地球是這樣繞,才有黑夜、白天,其實,太陽所照,就是很普遍。所以,佛法和這樣一樣,來到人間,無不都是希望化度眾生,黑暗的心地化為光明,從光明的心地來利益天下眾生。能感染到這個光,法入心,能在人群中去付出,這就是佛陀在人間,他所要廣度的眾生,所化的眾生,每一個心地將它當作一個國家,那就無量數了,各人一個國,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佛陀的分身,就是有這個觀念理智的人,就開始一直浮現出了,你的心地的光明,浮現出了你的心地,清淨、平靜等等,這就是不斷不斷化現出來。
所以,前面的文:「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樹下皆有
寶師子座
高五由旬
亦以大寶
而校飾之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些法也已經莊嚴了,我們的心地了。因為前面窮子的譬喻,我們就知道,得到佛法就是得到寶,人人的心地已經有法的寶在。
接下來,這段文再說:「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
亦無大海 江河
及目真鄰陀山
摩訶目真鄰陀山
鐵圍山 大鐵圍山
須彌山等諸山王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段文,前面就好像大家讀過了,也說過了,但是,法,就是擔心我們還不清楚,佛他就再重複。所以,四方、四維要化,化這些穢土變更為淨土,所以一次再一次來說。
亦無大海、江河:
喻諸乘人淺深之智
皆已平等
大海、江河已經沒有了,全都平等了,譬喻「諸乘人淺深之智」,也「皆已平等」。現在已經在這個場地裡,在靈鷲山、法華會中,寶塔現前這個時間,已經是大家的心地,寶塔現前,超越了,已經沒有五趣,也沒有五乘了,已經都平等了,大家不只是聲聞、緣覺,大家已經超越了菩薩,菩薩因行,已經這樣萬行過來,所以大家都平等了,智慧一直接近佛慧來了。
所以「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意思就是說,目真鄰陀山就是土石之山。我們現在的心地,難道還有土石山嗎?我們現在的心地,應該是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金繩界道,現在我們的心中沒有目真鄰陀山。目真鄰陀山及摩訶目真鄰陀山,那就是譬喻,欲界、色界、無色界。
目真鄰陀山:
土石之山
喻欲界見惑
一切邪執皆依我見
如石之堅
憍慢如山之高
摩訶目真鄰陀山:
大土石山
喻色界與無色界
之見惑
較欲界更為高大
目真鄰陀山譬喻欲界的見思惑,在這欲界具全,我們凡夫,一切的邪見、執著等等,都是認為我是對的,別人你們都不對,這就是凡夫。如石山一樣,很頑固,而且無明;又是驕慢,像是高山一樣,石頭山,這就是凡夫。
「摩訶目真鄰陀山」,就是比欲界更高,它是色界與無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思想和惑,我們凡夫邪見要改還比較快,但是,色界,這個思想要改變不容易,尤其是惑,惑,塵沙惑,很微細的惑,要將它改除很不容易啊!所以我們在這三界,凡夫煩惱惑都具足了。雖然說色界、無色界,在佛經中也解釋到三禪、四禪。到禪的境界,是不是煩惱惑都盡了呢?就是未盡,所以他才無法入人群成佛,無法入人群行菩薩道,無法成佛,這就是因為有這麼微細的思與惑在,這就是見解。
所以「鐵圍山、大鐵圍山」,就是四大洲以外有這樣。
鐵圍山
大鐵圍山:
四大洲外
有山圍繞
名小鐵圍
大千界外
有山圍繞
名大鐵圍
前面有解釋過了,閻浮提,四大洲,我們現在是在閻浮提洲中,這以外還有鐵圍山。鐵圍山,在《地藏經》中很明顯講出了地獄的形態。
須彌山等諸山王
須彌:
云妙高山
喻三界一切無明惑
「須彌山等諸山王」,須彌山叫做「妙高山」,「譬喻三界一切無明惑」。須彌山在世間來說,它是諸山之王,地球上沒有山比須彌山更高。所以我們凡夫,眾生這個無明惑,就是如須彌山那麼高。
所以「須彌之外,有十大山圍」,圍著這個須彌山,這就是在鐵圍山,表示眾生業很重。這就是過去在講解《地藏經》時,還是同樣說過,說來道理很長,真的眾生這個無明所造作的業,除了在人間世界,南贍部洲就是閻浮提,人間所造作,將來所得這個業力很多。所以,現在我們的心境都沒有了,連須彌山,十大山,圍著的這些全都沒有了,連山王也消失了,這就是我們的心已經受化了。譬喻我們凡夫接受了法,有時候受到這些塵沙、無明惑,這樣遮蓋著,這些東西都已經消除掉了,所以「無此等諸山王」,就是煩惱斷盡了。
須彌之外
有十大山圍裡
須彌名諸山王
悉無是等
山王:謂山之大者
諸山王
此喻塵沙惑
無此等諸山王:
即煩惱皆斷盡
是啊!人生,我們煩惱一起,所有內藏的寶都受這些重重業力高山,全都如石頭山一樣,這麼的頑固,這麼的剛強,難調伏,我們的心態,見思惑將我們包圍了,現在已經將這些東西,都已經消除掉了,現在心地平靜,寶樹行列,寶樹下各有師子座,法已經很充足。
到底我們有沒有充足?不過,佛陀已經從〈方便品〉,一直下來,無不都是這樣教育我們,從我們的心紛亂,如各種的野獸,就像大宅已經火燒等等,用這樣種種的法,一直到化城,我們已經走出了化城,是不是這樣?我們都有了解嗎?一直到〈法師品〉,讓我們了解這個法的可貴,到底我們有沒有將這些法,這樣注入心中?法,其實是很清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只是我們還是有無明覆蓋著,只要無明打開了,自然我們的寶物永遠藏在我們的內心,這些高低的石山,若全都去除,那不就都日常生活,都是很平坦的心地嗎?只要我們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