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07日】古佛入滅 本願不忘

Community:
Branch:

「近令有在,付囑,舊在娑婆此土,弘通妙法;遠令有在,付囑本地弟子,下界微塵菩薩,觸處弘宣,為此巍巍妙法,超言論絕思量。」

用心啊!人人要提起精神。用心啊!時間是這樣在過,生命中是跟隨著時間消逝。來,抬頭挺胸,看看文字,想想法的內涵,大家要用心啊。這段經文,從<見寶塔品>開始,一直都是這樣的體會,明明人人本具佛性,明明我們就是與法這麼接近,法,真身本體,人人具有,佛陀苦口婆心,用耐心,隨機應教,我們眾生還是一樣沉迷不悟,同樣還是我行我素。這種固執自己,害,害到誰呢?是自己。自己一直沉淪下去,時間是一直空過,業力一直增加,生命一直減少。「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不知道這條魚的水,多底剩下多少?「是日已過」,生命剩多少啊?(眾生)還是沉沈淪不起,這是很可嘆、可悲啊!

現在佛陀開始一直交代了,付囑了,開始在交待,表示時間剩沒有多少,眾生還是一樣,名稱上是已發大心,還是同樣離自己的,真如本性真體還差得很遠,很無奈。所以「近令有在,付囑舊在娑婆此土,弘通妙法」。昨天,類似這樣的語氣已經說過了,今天為什麼再重複?還是要告訴大家,我們要提醒,時間不會留住,生命是這樣消逝,把握時間、環境。有這樣好的環境,要珍惜;有這樣的時間剩沒多少,很珍貴,更要把握。生命還是健康,頭腦還清楚,應該要好好接受。

近,這就是這樣,在這近圍有這麼多,適當的時間、空間、條件,應該要更加體會,「付囑」這兩個字,如何來交待我們,交待的意義是什麼?是時間剩下沒多少,所以希望我們,「舊在娑婆此土,弘通妙法」,希望我們要發這念心,願意同樣再來娑婆世界。雖然今生剩下多久不知,依舊,還是依這個世界,我們要有這分情,覺有情。

佛陀既然在這世間成佛,願力就是要在這世間度眾生,世間,世壽是這樣而已,所以依舊,去了能再回來,倒駕慈航,希望這個緣能再承續下去,要再續緣。希望現在的人要發心,凡夫若沒發大心,依舊就是不知將來,不知去向,受業牽引人間,受業牽引人間,何不現在來發大願?何不現在要趕緊提高精神理念,身體力行,實行?這是希望我們,「舊在娑婆此土,弘通妙法」。今生此世、來生來世,要有這樣的願,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還在沉淪中,還未醒覺過來,所以我們要覺有情,發大心,趕緊覺悟,為這個娑婆世界擴大愛、拉長情。今生到底還有多少時間,不知,但是要發心願,立心念,念念不忘再來此土,娑婆世界,再來弘通妙法。應該要有這樣的心念,這是佛陀為當場的弟子,殷勤的期待,這樣的付囑。

「遠令有在,付囑本地弟子,下界微塵菩薩」。不只是今生要及時發心弘通,即使未來,「遠」就是未來,還是一樣。現在的人就要發這樣的心,在未來,也不是只在我們現在的範圍,我們也要將弘通妙法的精神,再普遍,更擴更廣。這就是佛陀時間與空間的觀念,無不都是提醒當時在場的弟子,這是「有在」。這個「有在」,就像現在,有在我面前的這些人,這叫做「有在」。在說話,都有在,有聽到,有了解,要發這樣的願,要及時提醒自己,也要發心立願,向大家布達這樣的意念,好好弘通妙法。不只是現在,「下界微塵菩薩」,就是未來生生世世,不只是這個範圍,還有開闊的眾生,我們都要有這念心,這「下界微塵菩薩」。因為眾生人人具有佛性,人人有本體,我們的真性,我們的真如,所以,「觸處弘宣,為此巍巍妙法,超言論,絕思量」。法很深,法無上啊!很高,巍巍顛峰,最頂峰的,很高、很高。這個法,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妙法,希望我們的目標就是這樣,「觸處弘宣」,我們有感受到的地方,我們到達的地方,與我們有接觸的人,人、事、物,無不都是,啟發我們的心地法性。

這個法是遍虛空法界,無不都是我們能覺悟的法,所以「巍巍妙法,超言論絕思量」。我們要很尊重佛陀所覺悟、所說的法,不是:「每天所說的,哎呀!差不多啦!」你的「差不多」,是我的「巍巍妙法」,是顛峰。我感覺這個「差不多」,大家聽起來的「差不多」,我對佛法的感觸,那就是至高無上,在我的體會,我感覺是深無底,無底洞。法就是這麼深,只是可惜,我無法將我想要說的法,很清楚地讓大家很了解,但是大家雖然聽我所在說的,平平沒有什麼,反反覆覆就是這樣,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我無法表達,而你們就將它輕視,以為法就是這樣這麼的平常,不是,是因為法無法能表達啊!巍巍妙法,實在是超越了言論,無法能描述出了讓人人能入心,好好去思量,這是很無奈,所以大家的心,還是還有一段的距離。

不過還是很感恩,感恩大家,法在聽,也願意接受,在日常生活有在行動,這也是常常說感恩,人生還能再不滿足嗎?這麼多人願意去付出,為人群,這樣我就要常常很感恩,只是可惜,四無礙智還無法很透徹,無法無礙辯才,讓大家能很透徹了解法,而醒悟起來,法中更精進。菩薩行大家有在走,當然這是感恩,希望大家更了解一點,能接觸到法,那個理通,通達、了解,若能這樣能更好,我會更安心。相信佛陀的心,對他的弟子,也是這樣的盼望與期待,這段文,感觸很深。

古佛已入滅度
本願不忘
尚為法處處涌塔
聽經見證
我等諸人
雖得聞經法
尚未得未證
云何不肯發弘誓願

「古佛已入滅度,本願不忘,尚為法處處涌塔,聽經見證。」寶塔現前了,寶塔裡面多寶佛是古佛。我們人人有個靈山塔,人人真如本性還是一樣,自古以來不生不滅,塵點劫以來就是這樣,與我們與生俱來。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王子聽經體會,再覆說《法華經》,在那個地方隨著十六王子,有緣的人聽經,這應該不就是,從在《法華經》中,塵點劫前,這念心我們應該都有,何況塵點劫前,更前,應該就本具了。我們應該要相信,所以相信我們人人,都有內心一尊的古佛,與我們與生來來回回,只是我們不斷無明、煩惱複製,將它遮蓋,越蓋越暗、越深,所以這尊古佛還是緊密封鎖著。人人本具,連寶塔都已經深深埋在,我們很深無底的內心裡。

好不容易能聽到《法華經》,佛陀已經將《法華經》,明顯表達,九部法、十二部經,種種用譬喻、言教等等,用盡了方法啟發我們,讓我們知道苦,而且逼迫性,就像在火宅裡面,眾生還迷茫著。我們就是這樣,我們的心地還在火宅中,我們的心地裡面,還是有這麼多狐、狼、野干,很多猛獸在我們的心地裡,我們是不是有將這狐、狼、野干全都趕出去沒有?我們的心宅,火,我們有打熄了嗎?火種有滅除嗎?我們自己才有辦法去體會了解。佛陀說很多方法,讓我們要如何清淨我們的心地,為了寶塔要現前,也要「三變淨土」,這樣再分身佛再集合回來。看看,已經三周說法了,到寶塔現前,為了要讓大家了解多寶佛,就還要再三變淨土,想想看,到底我們的火宅裡面,有清掃乾淨了沒有?我們的狐、狼、野干,這些猛獸,是猛獸還是渾沌的獸類動物?我們有將牠去除出去沒有?可能是還沒有,所以就得要三變淨土,變為淨土,你看,來容納法歸位,這全都是法,這樣多寶佛塔才開始能啟開。看,這不就是佛陀用種種法,種種的形象,種種的事,要來啟開我們內心通達的道理,我們應該要很用心。

所以說,「古佛已入滅度,本願不忘」。雖然我們的過去,我們本覺真如,雖然與生俱來已經很久了,但是,就全都這樣將它遮蓋起來,就像是滅度,沒有再度眾生,沒有顯現,發揮它的作用。但是,他的本願不忘,還是我們人人真如本性,那個願力,只要我們發一個心、立大願,「四弘誓願」啟發起來。若能夠這樣,尚為法處處涌現,自然這座塔,這座寶塔它會時時涌現。只要我們的心淨化,只要我們的願力,發願,願力加強,很自然就能「為法處處涌塔」,這就是為了要「聽經見證」。我們做,法入我們的心,做了之後,才真正體會,體會到法,原來付出是這麼快樂、歡喜的事情,願意付出,原來是這麼不困難的事情。這不是困難,只是我們懈怠、只是我們沈迷。所以,佛陀慨嘆,用古佛來比喻,古佛常為法來,來聽經,現在,現在這個時候,「我等諸人」,我們大家。看,「雖得聞經法,尚未覺證」,雖然大家聽經,聽是聽了,但是還未覺,還未證悟。為什麼?是不肯,不肯,「不肯發弘誓願」。我們大家就是這樣。

古佛還沒忘記他的本願,但是我們凡夫聽經,就是這樣聽,但是還是無法去體會;就是因無法去體會,就是因為我們不肯發願;不肯發願,你哪有辦法體會呢?做好事是「助人為快樂之本」;你要快樂,你要去助人。你不肯,你如何能得到快樂呢?所以,「何云」,是為什麼,我們怎麼不要發願,我們怎麼不發弘誓願呢?我們就要自己問自己。

以多寶之來
勉勵時眾
當勤修習
此一乘大法
明願力處處
菩薩因行
直至佛果

所以「以多寶之來」,因為多寶佛來了,佛陀用多寶佛來,這是要來勉勵那個時代的人。而我也很期待,也是一樣,以多寶佛,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要自我勉勵,勉勵我們要好好出火宅,我們要好好將內心那些,狐、狼、野干,種種的煩惱、無明,要趕緊去除。我們應該「當勤修習,此一乘大法」,應該聽這樣這段經文,更加要用心,要勤修習。我們要發願,我們要勤,我們要修,我們要好好練習,所以,明,這就是表明了,「願力處處菩薩因行,直至佛果」。我們應該發心立願,處處,無處不在,無不都是我們行願的地方,無不都是我們的道場。一直要發心立願,到佛果的境地。所以大家要用心啊!愈來,心愈沈重、愈急,很期待大家借這樣的經文,來啟發自己,語言很難表達,要讓大家能真心體會,我慨嘆能力不夠,就要大家自己去用心。

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前面的文,「今正是時」,這個時候,應該法已經聽到這裡了,應該就要好好用心,「如來不久當入涅槃」,因為如來再剩下,沒多久的時間了,將要入涅槃了。「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釋迦牟尼佛的悲心,就是這樣很悲切,再沒多久的時間可以說了,大家要趕緊覺悟,趕緊醒悟過來,覺有情。佛陀已經為我們鋪路,鋪到這樣了,我們依照這條路,大直道走,菩薩因行,直指佛果的境地,這就是要覺有情,希望大家要用心。佛陀殷殷的付囑,我們要好好用心,信受奉行。

接下來這段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聖主世尊,雖久滅度,在寶塔中,尚為法來;諸人云何,不勤為法?」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是啊,我們大家為什麼不肯勤為法呢?多寶佛,聖主世尊久滅度,都來了,我們在這個地方,為什麼聽經了,不能發心呢?這段文就是說,描述多寶如來,都樣專程為經典,為明圓教妙法,要來證明釋迦佛,已經在這圓教妙法,為眾生說。

此頌多寶如來
尚為經
證明圓教妙法
並勸四眾勤求法
持菩薩因行
直向佛果

所以,多寶佛,勸四眾求法,意思,用這段文,多寶佛的事相來勸大家,四眾要勤求法。「持菩薩因行,直向佛果」,佛陀用心良苦。

大聖法王
萬德世尊
雖已久滅
入於涅槃


所以,「大聖法王」,就是「萬德世尊」,「久已滅度,而入涅槃」,這是指多寶如來,也就是眾聖之尊,雖然久滅度了。雖然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但是我們將它遮蓋起來,我們若能勤精進,有朝一日,我們也會覺悟,同樣會成為眾聖之尊。古佛來覺現在還未覺的後佛,就是要來教育我們,萬法都是從心生。

聖主世尊
即指多寶如來
為眾聖之尊:
萬法都是從心生
諸法之尊
心就是萬法之王
故稱心王

其實,所有的法,都是要從心生出來,不論是宇宙天地,所有的法都是我們人有心,才有辦法體會到,天地萬物的真理。要有心,要從心生。所以,諸法之尊,心就是萬法之王,所以稱為「心王」。心王,在我們人人內心世界為王,也就是聖尊,也是聖主世尊,我們自己內心王。我們的世界,人人本具。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多寶佛在於
七寶妙塔中
尚為聽法故
遠從寶淨國來

所以,多寶佛在塔中,「尚為法來」,這是佛陀借事相來啟發我們,希望我們,已經沉迷很久的真如本性,受無明這樣遮蓋,沉在深處,我們光是在外面迷,深處有我們的真如本性,佛陀一一為我們開啟出來。所以應該,「多寶佛在七寶妙塔中」,尚為法來,已經是啟,啟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應該也就是已經現前了,應該了解了。聽法,應該是要入心,我們的真如本性若有啟動,自然就會很用心聽,因為內心的真如與這個理,互相契合起來。所以「為聽法故,遠從寶淨國來」。多寶佛住在哪裡?東方寶淨國,東方就是日出的世界,我們人人心地真如本性,是光明的,所以從東方來,就是我們的心地這一道的光明,也應該啟發出來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汝等諸人
云何不能
精進勤求大法

所以「諸人云何,不勤為法?」大家為什麼不肯認真,不肯勤修呢?我們平時的生活行為,我們的習氣為什麼不要戒除呢?一直都是要這麼不好的習氣,一直都是打不開的心門,這是對自己是一大的毒素,還是還未服良藥,藥還沒有吃,毒素昏沉。這就是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氣讓我們一直在昏沉,這樣叫不醒,還是那個習氣就是無法改,這就是我們能看出了,這個人還是道道地地的凡夫,完全沒有接受法的人。像這樣,我們要很用心。為什麼不勤為法?願意這樣懵懵懂懂在過日子呢?所以,我們應該要勤精進。所以,佛陀很期待我們大家,也是「汝等諸人」,經典裡面說,汝等諸人,云何不能勤精進?我們大家為什麼呢?所以我們要勤、我們要精進,求於大法。

所以「云何不勤為法」,我們為什麼不勤於法呢?認真一點啊!將自己這種不好的習慣,惹人煩惱的習氣,也是我們自己的無明,為什麼我們不要,去除我們的無明,免得讓人煩惱,人與人之間,還要再製造煩惱、無明,這是不是很可惜來一生呢?時間一直過,到底我們有多少時間好修行,好勤精進?到底還有多少時間,還有多少法可聽?聽,沒有用在我們的生活,等於沒聽。有漏法,漏得很厲害,就是因為我們有習氣。所以,希望大家要用心。

云何不勤為法:
謂古佛已證此法
已入滅度
本願不忘
尚為法來

所以「謂古佛已證此法,已入滅度,本願不忘,尚為法來。」既然是古佛,已經是證法了,多寶佛,應該是很明朗了。但是,還是一樣,我們今生此世就是這樣在迷,多寶佛若沒有浮現,我們會一直迷下去。所以,多寶佛應該,也是要浮現的時刻了。所以,已入滅了,但是本願不忘,還是同樣,求成佛的心還在。雖然道理都了解,人人的真如本性是我們的法源,真如的本性,人人本具法的源,源頭,人人都有法,所以人人已證此法。因為真如本性,道理本在,這就是人人本具。但是,我們沒有浮現出來,這就是希望我們要好好用心。

佛陀,用寶塔涌現,一直要來啟發我們的內心深處,要趕緊,深處的真如要啟發出來,本願不忘。已經道理我們都很清楚,所以願力,我們過去塵點劫前,有與十六王子結緣,現在釋迦佛來人間,尤其是我們現代,佛陀二千多年前來人間,說不定我們那時候,也是在那個時代,塵點劫之前,我們應該也是在那個時代。就是因為有緣,才能代代接續聽法。現在我們也是乘緣再聽法,有這個緣。但是,有這個緣再聽法,不過我們就是不肯覺醒,同樣還在沉淪,所以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難道我們不要將過去塵點劫前,十六王子講經的那個時候,我們應該都發願,不忘,本願不忘,為法開始重新再發大願,是不是要這樣呢?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汝等諸人
雖得聞經
尚未得證
不肯發願者
為何
以多寶之來
勉勵時眾
當勤修習此法

所以「汝等諸人」,這段文就是要指我們大家,佛陀經典中的「汝等諸人」,我們也得要知道,「雖得聞經,尚未得證」,雖然這樣聽經,還是還未真正覺悟,為什麼?「不肯發願」為什麼呢?所以「以多寶之來」,來勉勵,用多寶佛來人間見證,這也能說,釋迦佛的本身,也是塵點劫前的十六王子,也是乘願再來,釋迦佛的內心也是一樣,多寶如來,就是古佛,其實,我們也是一樣,一直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不是二千多年前才覺悟,過去無數劫前就已經覺悟,只是為眾生,還是生生世世度化,同樣就是他內心的古佛,無始來,內心的古佛,古今二佛平齊入塔坐一座,不就是嗎?一多無礙,多無礙一,同樣的道理,多寶佛從遙遠來,或者是在很近的地方,全都一樣,人人本具佛性,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是以多寶佛的事相,要來勉勵我們,勉勵後世眾生。

這個「時眾」,不只是在佛的時代,未來講說《法華經》的時代,全都是,都會讀到這段經文,都是一樣,這段經文就是這樣在勉勵,所以叫做「勉勵時眾」,任何一個時代的眾生,佛陀都是引古佛來勉勵,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這古佛,古今的佛同時在靈山塔之中,在靈山,在七寶塔之中,這就是佛陀很用心。

菩薩,我們大家互相各稱「菩薩」,因為我們應該走過了,寸寸用愛鋪的路,這條路,是經典(道理)鋪過來的,「經者、道也」,這條道路是這樣鋪過來。就如我們現在,五十年了,我們從佛陀的二千多年,那個時候,教育我們行菩薩道,現在二千多年的現在,菩薩道仍然在,只要這部經出現人間,發現到這部經的內涵,將這部經,大家同時來讀,讀這部經,誦持,<法師品>很清楚說過,來誦持、來抄寫、來講說等等,體會這部經的內容,身體力行,以我們現在說,身體力行也走過五十年了,無不都是行菩薩道,人人不論是五十年同是走過來,或者是開始按照這條路走,走進來就鋪路,走進來鋪路,連連接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菩薩應該要不斷接下去,鋪過去,還要覺有情,聽經之後,要體會,要很深的覺悟,我們自覺、覺他,人與人之間要有這分的有情分,將這分情,與路一樣長,一直拉過去。

所以「上求佛道」,那就是求覺有情,就是要「下化眾生」,拔除眾生苦難,這就是我們人人時時要努力,請大家確實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