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30日】能持此經 則持佛身

Community:
Branch:

早上聽到大家做早課,好像不太一樣,就是聽起來才知道,今天(二0一六年)是農曆九月三十日,那就是藥師佛的聖誕。是啊!藥師佛,《藥師經》也是一段時間,也算來已經三十年前了,所說過的經,斷斷續續,這樣完成了《藥師經》。所以今天藥師佛的聖誕,早上聽到外面,在讚歎藥師佛的偈文,也是很感動呢!是啊!日日要感動,日日要感恩,感恩釋迦牟尼佛從娑婆世界,來說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的精神理念,這是佛讚佛,所以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還能更加了解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無不都是為眾生而來。是啊!眾生的得救就是佛的目標,所以佛陀,每一尊佛四弘誓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就是這樣,每一尊佛的根本大願,只要眾生有機會、有因緣,佛陀絕對度他。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這麼用心,佛陀應該會更用心,他的法,我們要好好地接納下來。

《法華經》是佛陀在娑婆世界說法,需要我們去用心體會,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要這樣,接納佛陀的精神理念,就這樣將法傳承在娑婆世界裡,所以要大家用心來體會。來,我們來講經文。
「精心不退,勤行道法,則是精進;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則是持戒;脫體無染塵淨,成就滋長慧身,疾得佛道自性,明德至上善道。」

精心不退
勤行道法
則是精進
內外自正
理攝三聚
則是持戒
脫體無染塵淨
成就滋長慧身
疾得佛道自性
明德至上善道

用心哦,「精心不退,勤行道法」,精就是精進,我們要很用心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我們聽經已經這麼長的時間,日日精進,時時用心,我們應該也可說是精進,精進就要不退轉,這樣來勤行道,我們要很勤,行在這條修行的道路。這個法,法,佛陀從四十多年來,不斷為我們說法,談有說空。這些道理,雖然現在佛陀說,過去這些法都叫做方便法。是,是方便法,不過開了這方便的法門,我們才有辦法透徹入,究竟一乘圓妙實相的大法。所以,沒有過去,哪有現在呢?所以勤,精心不退,勤行道法,道法就是要從頭一直一直,不要退轉,這就是我們的勤行道法,若能這樣,叫做精進。有這樣在精進,從聲聞而緣覺,從緣覺的道理就轉為自利利他,兼利他人,發大心的六度波羅密,這就是六度萬行。在這六度萬行,佛陀其實是從開始就沒離開六度萬行,只是應根機而說法而已,內涵都有六度,道行的方法,都涵蓋在這六度之中。

這一路這樣過來,現在佛陀將過去,說過去全都是方便,雖然過去是方便,這六度萬行那個精髓會合起來,全都在我們這部《法華經》之中。要六度行,就要以四弘誓願為基礎,願力,誓就是立誓,我就是發誓、我立誓,我絕對是要這樣: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勤精進在這條道路,不只是今生,生生世世。這就是精進,這精進就是內外,內修外行。內心要不斷不斷念念不離道法,念念不離妙法,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就如昨天下午毛博士(大氣暨海洋物理博士,毛正氣教授)來和我談,因為前一次來,我就跟他說:「你既是學天文的,我想要了解的是整個天體,若能宇宙,給我一個密碼。」我就這樣跟他說,他就說:「宇宙的密碼?」我說:「有困難?」他說:「不、不、不,但是我要回去用功。」回去足足用功二個多月,他說他這樣看了好幾本書,昨天乾脆就拿一本,天文學的書來送我。

就開始他就說:「我用功這段時間,我要來交功課,就是宇宙的,天文的密碼。」對啊,不論是天地萬物,宇宙間,很多科學家重重疊疊,這樣鍥而不捨,在探討天體宇宙的奧祕。其實在近百多年來更加密切,從愛因斯坦開始,很密切的,這種在探討宇宙它的奧妙。是啊!廣無邊際的道理,這實在是讓人感覺到,這種的奧妙。他一邊在說,哪一位科學家研究到什麼程度,我就覺得:這就是佛說的啊!佛陀二千多年前,含意就在這裡,宇宙萬物,天體之間,這個法就是這樣,這種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哪一項物質裡面,沒有含藏著它的法。法就是看不到、摸不到,無形無體相,但是它的真理完具,合和在這物體之中。星體也是一樣,天空體相,與現在,真正的天空體相是長什麼樣子?有的人說圓的,有的人是說凹凸不平,有的人說平的等等,這在天文學,還有可研究的事情還很多。

但是,佛陀的時代,一語道破,應該這些法能讓我們很用心,現在接受就能體會,無不在一念間,只要我們的心念,用心來接受。這能量,能量,現在他們對這個能量,還在天地宇宙、星體虛空中,還在做研究。很多事情,還無法能解開的奧祕,佛陀無私,向大家已經說了。幾天前我們在說寶塔現前,佛陀輕輕地手指一按,寶塔門開了,裡面的多寶佛全身,多寶佛讓座給釋迦牟尼佛,二尊佛共同是入塔內共坐一處。這個過程中,佛陀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已經聚集過來了,充滿了奧妙的道理,但是說開了就是法,法身能量。佛陀所講說的真理,我們人用心接受,刻入心版裡,從我們的心版,就是這個法,應時、應機,它就可以發揮,如何將這個法讓人接受了,人與人之間,應眾生的苦難,去發揮救人的工作。佛陀的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眾生,就是要先解救眾生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無量義經》不就是這樣說?這就是要經過了接受法入內心,這叫做內修;法刻入心版,這就是內修。

刻入了心版來,行動在我們的身行裡,為典範,做給人看,開始能夠號召更多人,共同加入這個能量,能量來,同樣這個能量就是心,人人的心合一。常常說,一念心能遍三千世界,一念心能遍於恆河沙的諸法,法入人人的心,這就是一念心,虔誠的心。

昨天毛博士他也說,這個能量,在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個能量就是我們心,一念心,虔誠的心,這個聲音也能貫穿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有十度空間,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上達諸天、諸佛、天龍八部,可以能通達。我們的一念間,能透過了,透過了三度空間、四度空間,這是科學的名稱。

我過去不是說,大家誦經,我們要很虔誠,將我們內心的虔誠,透過聲音,大聲誦出來。我們的空間有無量數魑魅魍魎,同樣在聽法、聽經,我們人人虔誠的一念心,無不都是透過了人類世界,三度、四度空間,其它的地方,其它的世界,同樣我們能貫穿過去。是啊!虔誠一念間。所以,這就是要我們的一念心,一念心就是內修,內修外行,我們能從內心很虔誠的心,將這個法,念佛念入我們的心版來,念佛念入我們的心來,所以佛心為己心。這寶塔有古今,有過去無量劫的多寶佛,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說法,釋迦牟尼佛他的法身不滅,永遠在人間,這還是到現在,我們的教主,我們的慈父,釋迦牟尼佛。他的分身就是接受他的法,遍布在人間,這個精神理念無不都是內外合一,法聽進來,在我們的心裡,行動出去,「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國際間哪一個地方有災難,菩薩遠近能合一,去做救苦、救難,或者是去與他們分享法的奧妙,這個精神的理念。

這都是在內外,我們自正,「理攝三聚」。我們自己,這個道理我們要很正,不要讓它偏差了,我們心的正道法,没有偏差,就是我們應該要心心念念,心正、道正,理就正。我們自己的心要攝心在這樣,有「三聚戒」。

三聚戒:
一、攝律儀戒
受持五八十具等
一切之戒律者
二、攝善法戒
以修一切善法
為戒者
三、攝眾生戒
又云饒益有情戒
以饒益一切眾生
為戒者

三聚戒就是我們要平時修行,第一就是「攝律儀戒」。攝律儀戒,佛陀所說戒法,最初接受佛法,一般的信徒要持五戒,或者是進來之後持八戒,八戒就是八齋戒,有的人就是持八齋戒,有的人要受十善戒,或者是出家之後受具足戒,這都叫做攝律儀戒。我們這個戒律就是這樣,我們要受持這一切戒律。第二就是「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就是我們的戒。我們既然學佛,一切善我們都要學,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第三是「攝眾生戒」。「眾生無邊誓願度」,所有的眾生,我們都要饒益有情,眾生我們都要關懷,所有的有情,不只是人物,所有的動物,有情或無情,我們都要疼惜物命。這也是我們的戒,「饒益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戒。這叫做三聚戒。

所以「內外自正,理攝三聚」,內外的正理,內心也好,外行也好,我們必定要有這三聚戒。「脫體無染塵淨」,我們都很清淨了,所以,「成就滋長慧身」。我們若能這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法體都沒有染著,沒有染著煩惱無明塵埃,這樣自然我們的本性清淨,就,「成就滋長慧身」,我們的慧命就成長了。所以「疾得佛道自性,明德至上善道」。明明德,透徹了解,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在人間該行的道理,一直到了最善,無上正等正覺的善道,若能這樣,我們真的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要精心,要很精勤的心志,無雜念,好好體會,這我們要隨時都要很用心。

接下來,前面的文:「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因為前面我們已經說,很多很多的困難,很多困難,但是佛陀也說,不可思議的事情都不困難,但是真正要持法,持誦這部經,護持這部經,在佛滅度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其他都不困難,就是佛滅度後,要聽受這部經的人很困難,能有耐心,從「如是我聞」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讓它漏掉,不知道有沒有?說的人是「如是我聞」,經文就一直這樣一直說過來,聽的人呢?要聽從頭「如是我聞」,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漏掉的,真的是很困難,光是說聽經就難了。

「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恆沙眾生,得阿羅漢,具六神通,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恆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雖然能說法說很多,三藏十二部經,除了《法華經》之外,其他的都說了,說這麼多經,尤其是能使人人得到阿羅漢果,或者是得六神通,雖然能讓人這樣聽經得法,有益這麼多人,但是這樣不困難。我們昨天說過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都還是在小乘法之中,僅僅要求神通,要求獨善其身,哪怕他真的是得六神通了,這也不足為難。聽經很困難。

所以下面接下來又說,下面的文說:「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聽經困難,持經也困難。「若持此經,為諸人說」,佛陀滅度之後,持這部經,又要為人說法,「則令其人得無上道」。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若持此經
為諸人說
則令其人得無上道
是則為難
以上頌
奉持是經之難
奉持:
謂敬奉憶持
使不忘失

要講這部經,不只是文字,若依文解字,這就是較容易,但是持這部經,要為人說話,還要「令其人得無上道」,這就是要不斷地分析。就像要說天文,就要不斷去探討探討,探討出了多少的奧祕,解開了多少,才能將真實的天體形象說出來。同樣,佛法也是這樣,廣無邊際,法無形無體,要將它說到了解佛的意涵,實在是很困難,因為佛的覺悟已經與天體合一了。我就常常這樣說過,覺性與天體合一,在講佛法,不就是一樣嗎?探討人的心態,因為人的一念間,會造就了天地人間的一切,是善是惡,是禍或者是福,都是在人的一念間。這個覺性迷了,覺迷了,那就偏在惡;覺性一增,那就是向善,這就是在那一念間。這一念間,這樣說我們能了解嗎?就要用很多,甚至是人間的事物,在過去、在現在在發生的,都要一一從事來會理,所以,要讓大家能了解,又能體會、入心,又能在行動中,「是則為難」。

這,以上就是在說要奉持這部經的難處。所以,奉持,意思就是很恭敬,而且要憶,憶念。這部經不是讀了就過去了,要刻入心版,叫做「奉持」。就是憶念,一個「心」,再一個「意」字,要時時這部經銘刻在心版,沒有忘失,這叫做「奉持」。

接下來再這麼說:「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佛陀就這麼說,他就說:「我為佛道,於無量土」,不只是在娑婆國土,而是在其他無量土。可見,從十六王子的時代,一直一直,在眾生界,無量世界,佛陀從那個時候,這念心,悠遊在無量世界中,所以「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從開頭,應該在〈化城喻品〉,十六王子的開頭。「廣說諸經」,從那個時候開始,聽法,聽《法華經》,而這樣開始,就說很多的經。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我為眾生得佛道故
分身遍滿十方國土
從始成道以至於今
廣說無量諸餘經典

這意思就是從佛開始,了解佛道以來,這樣分身滿十方國,開始一直將他的法再度眾生,眾生的法再普遍,自度度他,這個法不斷推廣出去。「從始成道」,從開始一直到成道,一直到現在。「廣說無量諸餘經典」,已經說很多了。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於餘無量諸經典中
此法華經最為第一
於諸經中為第一者
乃群經之關鍵
千聖之命門

所以「而於其中,此經第一」。所說的經是很多,光是在現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佛陀就有八萬四千恆河沙,等等的經典的經藏在。但是這麼多經之中,「而於其中,此經第一」。這麼多經典中,這部經是為第一,那就是《法華經》,「法華經最為第一」,所以《法華經》叫做諸經之王,那就是《法華經》。

再來說,「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法華經體
是佛法身
能持是典
則為見佛

有人能持這部經,就是《法華經》,就等於持佛身一樣。常常說,念佛要念入自己的心來,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佛心要做自己的心,那就是整部《法華經》,都要入我們的心來。所以「法華經體,是佛法身」,《法華經》的經體是佛的法身。「能持是經典,則為見佛」。若能護持這部經,那就是(如)持佛身一樣。

則持佛身:
以諸佛全身
不離此經故
若持聞思修
本妙靈機
當體全彰
觸處即是菩提
豈易持哉

所以,「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故」。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佛,佛佛道同,諸佛全身不離此經。「若持聞思修」。若能這樣,將這部經好好受持,好好地聽,聽進來,不要漏掉。聽經若漏失了,那就等於沒有聽;聽經,一定要刻入心版來,要奉持,就是記憶著,要將它記憶著,這叫做奉持。聽來,記憶著,好好地思考,這叫做聞、思。聽了之後,要經過好好思考,法才不會讓它偏差了。思考,這樣是對或不對?若不很了解,我們要趕快去問。所以前面也有說,能問也很不容易;能問,就要能用。所以要問,思想要很正確,若不正確,我們就要能問,這也就是修行。

其實修行,聞思之後,正確,了解我們要如何做,我們就要開始行動,身體力行;思考是正確了,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叫做聞、思、修。這部經,就是「本妙靈機」。我們人人本具著真如本性,只要接受到這個法,有對機,我們發大心、立大願,有大根機,接觸到這個法,「當體全彰」。因為我們大根機,大法入,接觸到了,我們應該就能了解這法的全體,法,這部《法華經》,它的奧妙,它的重點、精髓,我們應該全部了解了。佛說那麼多法,將這些精髓合在一起,為我們解說,這是大機,我們應該要好好體會,若這樣,「當體全彰」,整個法我們都應該能透徹了解。「觸處即是菩提」,我們若了解了,我們接觸到的地方,無不都是真實妙法,我們所做的、所感觸到的,雖然是很輕微,微塵,非常輕微,但是也是一樣,是一個很奧妙的法。

他們科學家有一個「微」,微,就是很微細,微中子,很微小的微中子,裡面含著的理,他是這樣一層一層,都要將它解剖掉,去探討那個最極細的裡面到底是什麼。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去體會,了解它的道理之後,我們就能很清楚佛所說的教法,力量就是要從這諸經中是第一,就是在這樣的法,透過這個法。所以「若有能持,則持佛身」,若有人能來受持這部經,就是持佛的身。這我們要了解,《法華經》就是佛的法身,《法華經》這整體,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我們若能好好受持,那就是佛法身不退,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則持佛身:
以諸佛全身
不離此經故
若持聞思修
本妙靈機
當體全彰
觸處即是菩提
豈易持哉

「則持佛身」。「以諸佛全身不離此經」,因為諸佛全身,都沒有離開這部經,所以「若持聞思修,本妙靈機,當體全彰」,要很用心去體會,「觸處即是菩提」,我們應該都要很清楚。

到底持這本經是不是很簡單呢?只要我們一念心,是不是簡單?發心者就不困難,有心、有願、有力就不困難,我們若無心、無願,這是不是很困難?或者是很容易?是困難?是容易呢?唯有我們自己的心能了解。我們有很用心聽嗎?很用心接受嗎?我們有在身體力行嗎?我們自己最清楚。這不就是很簡單的事情嗎?要說簡單,是很簡單,要說困難也很困難,聽經,繼續要能聽下去就不容易了,何況能身體力行,更是困難。

總而言之,力量,我們愛的力量就是能量。昨天毛教授在說的事情,就是到了最後,最不可思議是能量,這個能量從哪裡來?是一念心,這個心念,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