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02日】募持經人 弘宣廣化

Community:
Branch:

「八萬法藏,未若一乘之圓妙法,六種神通,豈如多寶釋加分身;惡世之中,能耳聞真空妙有法,實相之味,能問一乘因行覺果。」

用心,八萬四千法藏,前面說過了,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恆河沙法,這麼多的經典,就是「未若」,就是不如,「一乘之圓妙法」。因為這麼多經,妙有是從有、空,精煉出來的精粹。佛陀四十多年談空說有,所說過的法很多、很多;空有之法,隨機應談,隨應根機,佛陀教化,所以他都是隨機說法,無量無數,不論是「有」或「空」的法,佛陀用心就是不漏掉一個眾生,用各種的根機去對治,所以有「八萬法藏」這麼多,佛陀已經將這些法,歸納入圓妙法華之中了。這是佛陀的精髓,智慧的精髓。所以六種神通,豈如多寶、釋迦,加上分身佛。

六種神通,什麼是神通呢?前面說過,「天心名神,慧性名通」。

天心名神
慧性名通
天然慧性
徹照無礙
名為神通
謂如來善權方便
稱適機宜
應化自在
不可思議

我們若能在這當中去用心,那就不會有怪力亂神,這是一個很平常,人人本具,天真本性,人人本來具有慧性,所以神通。這是人人本具,只要你清淨,就像一面大圓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天地萬物在那大圓鏡智,無不現照在這心境中。所以,「天然慧性」,天然,本來就有。所以,「徹照無礙」,就是大圓鏡智,所有的景象收納入大圓鏡智中,所以「名為神通」,這樣叫做神通。就像這大圓鏡,實是人人本有,所以「名為神通」。但是我們眾生,就是無明將我們覆蓋住了,所以如來已經「善權方便,稱適機宜」,如來已經心無雜念了,清淨如淨鏡,知道眾生的根機所適合的法,所以佛陀他應機度化眾生,「稱適機宜,應化自在」。要度哪一個眾生,要用什麼樣的法去對治他,這是一種我們凡夫心靈境界,無法思、無法議論,所以叫做「不可思議」。用凡夫心要來測量佛陀的心境,佛陀的心境,是一面清淨無染大圓鏡智,佛的心鏡是這麼的清明。而我們呢?是一片模糊,我們的心鏡,就是煩惱無明、塵沙惑,重重遮蓋住我們的心鏡,還照不出外面的境界。佛成佛之後,他就完全照出來了。

若能了解,是不是要清楚,所以,我們凡夫的心,無法就如釋迦牟尼佛,以及多寶佛,已成佛那個心鏡,加上分身佛,分身佛他已經將經,完全透徹了解了,經入心,與法會合,所以法就是分身,分身佛;那就是分布在十方,為了寶塔現前,多寶佛的心願,釋迦牟尼佛將分身佛,就是將法全部歸納起來。所以說來,這一乘妙圓的法,那就是佛覺悟的心境,八萬法藏,那就是無法與這圓教比,就如我們凡夫,聽盡了八萬的法藏,但是不了解這圓融的妙法,若是這樣,我們就還是不如,不如於多寶佛,不如於釋迦佛,不如於已經聽到《妙法華經》,透徹了解空而妙有,這個道理了解了,這叫做分身。

「惡世之中,能耳聞真空妙有法」。真空妙有的道理,我們在惡世中,耳朵聽到了,尤其是能聽到這圓妙的道理,空、有會合,這個妙有圓教的法。這是希望我們在惡世中,就如現在這惡世中,我們若能耳聞,聽到這圓教,真空妙理的法,就是「實相之味」,是「能問一乘因行覺果」。我們若能這樣,就是耳朵有聽到,實相的法,我們也聽進去,聽進去之後,若沒有很清楚,我們還能問,問,釋迦牟尼佛在最後,已經老邁的時候,就是開始叮嚀,不清楚的人要趕緊問,實相之味若還沒有很透徹,要趕緊問。這「一乘因行覺果」,一乘因行,那就是六度萬行。這是唯一成佛之道,是唯一菩提大直道,所以我們不清楚、不了解,我們要趕緊問。我們若能這樣,因行能透徹。因行大家都知道了,因行就是菩薩道,它的方向是到佛的果位去,所以請大家多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經)文:「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是前面的(經)文,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叮嚀我們,佛陀很期待,佛滅度之後,很期待大家能奉持這部經。但是這部經,我們發心要受持,是重重的困難,前面已經說過了。

他就再說,「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自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我過去,這一輩子說的經典,為佛道,為覺悟之道,應機逗教,根機無量,說法無量,是在無量人人的心地,隨應根機去說法,甚至生生世世在每一個國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國度,天地之大,佛陀不是每一生都出生在印度,生生世世生不同的國家,他就是這樣去應緣受生。這是釋迦牟尼佛他在無量土,「從始至今」,就是過去一直到佛陀成佛,還有到未來。「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不斷不斷要將這部經流傳下去,這麼多經典,就是《法華經》為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若能受持此經,就等於是受持佛身。因為這部經,有《法華經》之處,就有佛的全身在,這在〈法師品〉,我們就已經說過了;所以持《法華經》,就等於持佛身一樣,就如佛在說法,同樣的道理。

所以接下來的經文這麼說:「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諸善男子」,就是在那個會中聽法的大眾。這是佛陀在叮嚀,在交代,佛的遺囑,因為佛再不久就要入滅了,所以佛的世壽將盡了。這個時候,真的是末世濁惡的時代,「蓄意咐囑」,已經存了很久,存心一直想要暢演本懷,一直要交代大家要重視這部經,圓滿的,佛陀三藏十二部經的精髓,就是在《法華經》。就是要教菩薩法,菩提大直道,菩薩因行,菩提直道,就是菩薩因行,這條路能向前不斷,向前精進,就是佛果的境界。這是佛陀很掛心,殷勤,蓄意在叮嚀,在遺囑。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告諸會眾
於佛滅後
佛世壽將盡
為末世濁惡時
蓄意咐囑

接下來說,「誰能受持、讀誦此經」,這就是佛陀已經在徵募,徵求大家,要勸大家,需要人,募心募人的時候了。募心,希望人人要發心,希望徵求大家,要發大心、立大願來持這部經,「募持經人」,來勸募,勸募人好好接受,這部經典的教義。所以「問諸眾等」,來徵問大家:「有誰願意呢?」「有誰勇猛立誓弘願」,願意這樣來持此經,誰有勇氣,勇敢入世弘願?誰願意「能持此經」呢?「承任」,來承擔,來負責任,來擔任,「弘宣廣化」。到底有幾個人願意?有幾個人願意發心?佛陀殷切,將要募心,將要募人,想要聽人在這個地方,佛的面前來發願,這就是佛陀對眾生,多麼殷勤的盼望呢!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募持經人
問諸眾等
有誰勇猛立誓弘願
能持此經
承任此責弘宣廣化

「今於佛前,自說誓言」。「當於佛前」,自己來向佛發願。從佛陀在募心募人,希望願意在這個時候就發心,這個時候,就能向佛說「我願意」;不要怕此方眾生剛強難調伏。我們不要怕,這叫做勇猛,有誰願意,願意勇猛,這樣來發願?就是要發願。

下面下來這段(經)文再說:「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是則勇猛,是則精進。」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佛陀已經這樣說了,我們要持此經實在是困難,要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都有辦法受持,這不困難,但是要持此經,真正是難持,很困難。因為這部經是三藏十二部經,所有的精髓會合,要真正透徹了解入心,又願意去身體力行,口說、身教,身體力行,這實在是很困難。

「若暫持者」,若是,哪怕你人生短暫,就是盡你的心力能發這念大心,不論時間長短,佛都是歡喜,只要你一念心起,不論是長短的時間,佛都歡喜。不只是釋迦佛歡喜,諸佛也歡喜,因為佛佛道同,諸佛都歡喜,因為我們以佛心為己心。真切的佛心,就是心念在眾生,眾生要得救,就是需要這部經,這部圓妙,精髓圓教的妙法,所以我們若有人願意發心,一時,哪怕是一時,佛也歡喜。這就是,我們了解這部經難持,難持要能持,這是很不簡單,盡我們的身命,盡身命。

「暫持者」,就是「謂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常轉是經者,勿論,即有一念迴光,遵佛語,暫時持誦者,諸佛亦皆歡喜稱歎。」

暫持者:
謂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眾緣
常轉是經者
勿論
即有一念迴光
遵佛語
而暫時持誦者
諸佛亦皆歡喜稱歎

就是說盡我們的生命,盡形壽,哪怕在出入息,能呼吸間,這個時間裡,我們不居陰界,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中,我們能呼吸、能喘氣這期間,我們的心境一定要很清淨,就是沒有與眾生攀緣。你入人群去,去說法,而不受人群中將我們污染了,這就是「暫持者」,就是要有這樣的人。

所說的「暫持者」,不是說我現在發心,這樣佛就歡喜了。不論你的壽命長短,只要在你的盡形壽,聽這個法之後,你能呼吸這當中,從我們,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呼吸間,出入人群,不受人群染著,但是為人群付出。這前面已經一段很長的時間,向大家說的話,就是這個意思。人生短暫,我們真正要趕緊將我們,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一身中,這個身體與外面的境界合起來,既發心入人群,不受污染,這樣叫做「暫持」。因為生命苦短,瞬息之間,我們都要保持著清淨的心,這也叫做「暫持者」。

「常轉是經者」,「勿論,即有一念迴光」。就是只要我們要常常不斷,心輪不斷一直轉。轉,只要你虔誠的心付出,總也會有得到回饋回來之時,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如是末世持法華者
常為諸佛之所讚歎

「如是之人,諸佛所歎」。若能夠這樣,就是諸佛所讚歎,我們要很用心。「如是末世持法華者,常為諸佛讚歎」。在這末世,這種濁惡世中,我們能持經實在很不簡單,所以諸佛,「常為諸佛之所讚歎」。聽經不簡單,能這樣好好地常常用心聽,不間斷,聽了之後無漏,法不漏掉,刻入心版,法不漏,在我們的心版,我們能見人就開始說話,所說的話,就是沒有離開我們《法華經》,那個精髓。因為《法華經》全部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機說法,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在這個末世,濁惡世中,我們要常常就要不斷,這念心要在,而且行動也要這樣,身心合一。所以三業歸一,口說道理,行在菩提道上,心在向佛的覺道走,這是三念歸一。常常就是佛陀最讚歎的,「常為諸佛之所讚歎」,也是諸佛之所護念。

所以「是則勇猛」,若能這樣就是勇猛,真的是很勇敢。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能為難事
則名勇猛
一心不倦
則名精進

這部經這麼難持,不只是心心念念在法中,都口口每一句話,都有含意在法中,看到人,心意就是對機逗教,這就是佛陀需要我們心不離,不離開法華的精髓。所以我們要有這樣,就是勇猛,聽經也要這樣,講法也要這樣,不只是講,說得到、做得到,說我所說,做我所做,這就是我們要時時用心。說的話是我們的行動,我們的行動就是道理,就是道、就是路,就是我們所在走,回歸法,在法中。所以要教化,或者是化度,要來帶動人人淨化人心,總是要用這樣的方法。口不停法,身行在道上,不斷步步精進,心心念念,我們就是要這樣,這叫做勇猛精進。「能為難事」,這是很困難,我們還是凡夫,我們能心心念念,口口聲聲,身體力行,說我所做,做我所說,能心守在這條菩提道上,這實在是很不簡單,若能這樣,名叫做「勇猛」。是「一心不倦」,不懈怠,聽經不懈怠,講經不懈怠,身體力行在人間,為眾生付出也不停歇、不懈怠,這叫做「精進」。

「勇猛」,就是在讚歎受持的人,「能持,即成勝行」,這就是最殊勝的行為。

勇猛:
歎持能持
即成勝行
要以是道
內自攝持
得無畏力
精進:
心不退屈
盡行道法

能聽,能說,能身體力行,這就是佛所讚歎,讚歎很勇猛的人,這是很殊勝的行為。所以,「要以是道」,就是很重要的真實道,我們一定要在這真實道。「內自攝持」,對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要很負責自己的心,要照顧好,從內心要很勇猛,要好好攝住了我們的心,不要讓我們的心散亂。我們要入人群,我們自己的堅定的心,也要照顧好,要不然境界一來,心一散,就受環境誘引,就脫離了這麼重要的道。毫釐偏差,千里之錯,我們再走回來就是很久的路。

所以我們自己在這「勝行」,真實法的道上,我們要堪得起人群的煩惱無明,自己要自攝持好我們這念心,要堪得起考驗,要堅持我們的方向。所以「得無畏力」。說法無畏,無畏、無礙,就是我們要布達經,要傳經,要具足「四無畏力」。講說法,我們一定道理若具足了,入眾就不懼怕,就不受,絕對不受人搖動我們,所以我們要精進。心不退屈,不受這種世間煩惱魔道,將我們降伏了,我們的心一定是勇猛,我們一定是精進,絕對不屈服在這種惡世中,我們就被它這樣影響過去,還是要堅持。道心堅持,自然我們的態度就堅持。所以「盡行道法」,就是盡心來行道法。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持戒,「持諸戒行,內外自正,理攝三聚戒」。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就是平時,我們要攝受一切善法,攝受我們的威儀,攝受法界眾生,攝受眾生的戒。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持諸戒行
內外自正
理攝三聚
不畏塵勞即菩薩道
持誓願因行
即入佛乘

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什麼規矩來教導眾生,我們自己的心要先持法,才有法去教人。自己要持戒,才有戒可去教導人等等。法界眾生我們都不要遺棄任何一個,所以要用包容寬闊的心,堅持三聚戒,很多的法這樣堅持下來。將我們的身與心,身就是威儀,心就是慈善,眾生都是很多要合起來,在我們的身心威儀等等,面對著芸芸眾生,我們必定要用出來。自己要說得到做得到,戒德才有辦法去教導人的規矩。

所以「不畏塵勞即菩薩道」。不怕,不怕五濁惡世人群中的污染,不怕,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我們的心了,菩薩道本來就是要,自己內心要先具足法,這圓妙的真實法,我們本來就已經具足,我們又是在身體力行中,我們願意入人群去,我們已經準備好我們的身心。所以入人群去,不論人群中是什麼樣的污染,我們還是能六度萬行,菩薩因行,這條道路,我們還在直走不偏差。所以誓願,「持誓願因行即入佛乘」。菩薩道就是持誓願因行,菩薩道要走,那就是要先發願,先立誓發願,在菩薩道這條因行道路直走,精進不偏差,那就是到佛乘了。

了解「頭陀」,頭陀就是「棄塵捨欲,淨塵無染垢,持五分法」。我們大家要知道。

頭陀:
棄塵捨慾
淨塵無染垢
持五分法
脫體塵勞自淨
煩惱坌汙
名之為塵
彼能勞亂
說以為勞

頭陀就是苦行僧,就是如大迦葉,一輩子都要苦行,去除(貪享)飲食的欲念,去除了世間生活的物質,生活是最最刻苦,用這樣的生活,這叫做頭陀。衣食住行他都不考究,他要表示既然出家了,就不受五欲控制他,只要能維持著生命,身是載道器,能聞法體會道理,這就是他們唯一,其他他們都放棄。所以他們已經是棄塵,就是家庭已經放棄,所有的物質也都沒有了,所有的欲念也都沒有了。

所以「淨塵無染垢」,心完全沒有被煩惱染到他的心,這是說欲的方面。「持五分法」,知道嗎?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做五分法身,前面也說過了。「脫體塵勞自淨」。脫體塵勞,這世間一切的欲念都沒有了。「煩惱坌污」,就「名之為塵」,這全都叫做塵,煩惱坌污,這全都叫做塵。這世間一切的煩惱很微細,就如灰塵一樣,很多很多,這叫做塵。「彼能勞亂」,我們的心,讓我們很煩惱,很多事情都是這些世俗事,人間的無明,人、事這樣來遮蔽我們,從我們的心,讓我們一直卡在無明中,這就是我們要很注意。

接下來說「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則是速得無上佛道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我們若能這樣,能持經、持戒、持頭陀行,是行頭陀者,像這樣,將世間的物質,一切都去除,「則為疾得,無上佛道」。佛陀就是說,我們的心,是要去除一切的無明煩惱,所以若能這樣,「則是速得無上佛道」。意思不是要你,如摩訶迦葉,不是,就是我們的心真的要堅定,所有的煩惱塵勞都不要入我們的心來。若能這樣,就是「速得無上佛道」。

「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我們自己能感覺到,不是人家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天生自有,只是我們的煩惱,來自己困擾自己,我們去接受外面,很多無明煩惱垢來困擾自己,不是煩惱要來困擾我們,是我們自己去惹來煩惱,要能去除煩惱,也無法由別人為我們去除,哪怕是佛也無法為我們去除。佛陀只是能法給我們,我們要將這個法用在我們的心,我們遇到外面的境界,自己要從法來去除煩惱。因為煩惱就是如坌污塵勞,我們自己有這個煩惱,讓我們的心很濁,不清淨來亂我們的心,這叫做塵勞。我們要很用心,才有辦法體會。不是別人能給我們,是我們自己要發心,發願用功,將這些煩惱無明去除,我們的願才有辦法發大願,立誓願。

以上就是說「頌當誓持經」。

以上頌當誓持經
即暫能持經之功德
遵佛語
雖暫時持誦者
諸佛亦皆歡喜稱歎

我們應當要發心立願,就是要將這些煩惱去除,我們發大心、立大願來持這部經典。「及暫能持經之功德」,暫時,哪怕,剛剛說過了,不是我今天聽,這樣暫時聽一下,佛就歡喜,不是;將經聽進去之後,盡形壽,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道理,我們都了解了,將我們的心攝持著,入人群不受污染,在呼吸間,將我們呼吸間有生命的時間,我們都通通能持此經,這都叫做暫時。人生本來就是暫時,暫時在呼吸間,只要我們有在呼吸間盡形壽,我們能持此經。但大家不要誤會,就暫時,這樣功德就很大。暫時,是要告訴你們在呼吸間,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的五蘊,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這些道理透徹了解,自然就不受到,這些塵埃污染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遵佛語」,這就是很尊重佛所教法,「雖暫時持誦者,諸佛亦皆歡喜稱歎」。所以我們要用心,在這「暫時」,聽經一定要很用心,只要我們有在呼吸,這都叫做暫時。希望大家在能呼吸這當中,我們要將五蘊的道理很清楚,世間一切形形色色,不論是聲音,不論是有形色,這些道理,色,受–我們的感受,行,行動,色、受、想、行,我們都要常常心要歸納,要好好接受,我們要了解清楚,自然三聚戒就在我們的內心裡,時時呼吸間我們都要用心。所以,這一品要結束了,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