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10日】多劫勤苦 為奴求法

Community:
Branch:

「舉昔多劫勤苦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激勵諸人,云何而不勤求精進,菩薩道趣。聖中大智向佛大道最易教化,得成菩提。」

用來來體會啊!釋迦牟尼佛慈悲,用道理要讓我們了解,不是這麼容易,就用事相讓我們更清楚,就開始說過去,過去無量劫以前,在修行的過程,這過去在多劫,就是很久的時間,累生累世堅持求大乘法的道心,所以,生生世世勤苦,很殷勤,不怕辛苦,同時也不惜身命,哪怕是為奴婢,這樣去進求妙法,尤其是身為最尊貴的國王,為了求法,也甘願去為人奴婢,這樣來進求佛法。這種志願,不是那麼簡單,普通人豈能做得到呢?所以,用這樣的形態來鼓勵,鼓勵我們一般人、修行者,這種精神我們要提起。釋迦佛求佛道的過程,是曾經過這樣,何況我們現在已經發心,我們也發願了,我們要效法釋迦牟佛,所以叫學佛,學就是學,學佛,就是佛是如何修行,告訴我們,我們就照這樣聽,照這樣修,這就是要來鼓勵我們。

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路,我們現在,我們既然發心,現在我們就要發心,在未來的生生世世。釋迦佛的過去,我們現在的未來,我們應該也要學佛,是這樣不怕辛苦。佛陀既然是這麼坦白,讓我們知道,修行不是短暫的,不是告訴你,你服從我,你就能得救。不是哦,還是你自己,我說給你聽,你要了解,你要照這樣去修行,時間不是短,不是一輩子,那是要生生世世。因為我們累生累世,既然累積了這麼多的習氣,已經造成了這樣的習慣,就是無明,就是煩惱,滿心都是惑,凡事都不了解,這已經累積很久的時間,生生世世讓我們迷茫,讓我們懵懂了,看事不清楚,何況講道理呢?哪有辦法很快就體會呢?要除去我們的習氣,去除我們的無明,去除我們的煩惱,談何容易啊!我們大家,現在就可以來體會,我要去除煩惱,我要去除無明,光是說我們自己的煩惱,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明知,「唉呀,不要為這事情來煩惱啦」,「唉呀,不用為這個人輕輕一句話,我們就來發脾氣,有需要嗎?」

自問自己,自己若是這樣,「放棄啦,我不只是無怨無恨,我還要改除,對這個人不要有成見,我要再努力來與他結好緣。」這些事情我們有做到嗎?若有,這就是表示,我們的習氣、無明已經在減輕了。若是沒有,就是表示我們依然故我,我們還是同樣這樣。這時間要長還是不用?這就是佛陀要來激勵我們,他過去生中是多劫勤苦過來,長時間不惜身命,貴為國王,他為了要求法,他也甘願為人奴婢來求妙法。他做得到,我們做得到嗎?稍微付出,一點點的臉色、聲音,我們就開始,開始驕慢的心就浮上來了,態度啊。我們這麼平凡的人,只是這樣,人與人之間付出,我們的驕傲,我們的貢高驕傲的心,我們都自己無法降伏了,還要再說什麼多麼高貴,願意放下身段,為了求法,這樣為人奴僕,受人差遣,而且不惜身命,這樣我們做得到嗎?很困難啊!但是,佛確實是做到了,佛是不誑言者,不綺語者,他是真實語者,所以他說過去,我們應該相信。

我們相信以後,我們應該要發願來了解,了解,我們要身體力行,這樣才有辦法可證,去體會,才有辦法真正去體會、了解、證悟。跟我們說的,我們若不肯相信,我們怎麼願意發願去了解呢?了解就要身體力行啊,「斯人飲水,冷暖自知」。跟你說:「這杯茶很苦喔!你知道嗎?苦喔!你敢喝嗎?」嚐嚐看,嚐到,「真是苦!」「要喝完。」「我不敢。」這冷暖自知啊!若是勇敢,只要對我有益,我甘願喝。若這樣對症下藥,對我們身心有幫助,良藥苦口,我們若不去喝喝看,怎麼知道這良藥的苦呢?不知道!同樣的道理,佛陀慈悲,說他的過去,再激勵諸人;「我做得到,你怎會做不到呢?」佛陀他就是這樣來激勵我們。所以,「為什麼我敢這樣去勤苦,我敢這樣不惜身命,大家怎麼不敢呢?為什麼不勤求精進呢?過去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路,這條路為什麼你不敢走?我就是這樣走過來,走過這條精進菩薩道趣。菩薩的道路,這個去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路,你們難道不能相信?你們難道不敢走?」信、願、行,要有相信,你要立願,要身體力行來體會,來了解,我們才有辦法從那地方,走到這個地方來,這就是一種激勵我們。

所以說「聖中大智向佛大道」,其實我們是不肯去走,太愛惜自己了,不敢去吃苦,不敢辛苦。所以我們有困難,佛呢?是聖中大智者,他向佛大道的心切,既是大智,他還要求覺悟,要求得很徹底,與天地宇宙共為一體,他要了解到這樣的程度,所以「聖中大智」,他志願向佛大道,佛就是覺悟,向覺悟的大道。有這樣的心志,最容易教化,就要有這樣,才容易接受;若沒有這樣的大智,不肯向覺道去走,這困難很大。就如我們,真正法要聽得進,又要能身體力行,又要能真正人與人之間,能善解、包容,事事抱著感恩心,光是要做到這樣,就很不簡單了,何況說什麼向佛大道呢?這是很困難。唯有聖中大智,這種大智慧的人,他願意向覺大道,向佛,就是向覺,向覺悟的大道,像這樣的人就是最容易教化,這樣人就能得成菩提。

所以說,要經歷了好幾劫,無法去算計的時間,所以世間要成佛的人,不是那麼多,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雖然二千多年了,後面要來接佛,說是已經成佛了,體會天地宇宙真理,這樣的人要出現世間,要再等待,幾十億萬年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的彌勒佛,現在還是叫做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彌勒佛,才是真真正正,找到這條向佛大道這樣在走。說不定彌勒菩薩,現在是在人群中,是放下身段,不怕辛苦在付出。這時候我們看到的也不少人,到底這群人間菩薩中,哪一位是彌勒菩薩,放下身段,真正為人群不惜辛苦而付出的。在我們目前是不少人這樣在做,但是這些人,他們是不是有到達了不惜身命,為奴進求妙法,有這樣這麼堅決的心嗎?有這麼精進求菩薩道?很精進的條件,六度因行,有那麼精進沒有?

與我們一樣,生生世世,有時候我們在裡面修行,還不如在外面那些,很多人在環保場,很多人在社區裡,很多人在國際間來來回回,他們這樣在付出,同樣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今生此世要歷練,這種子、意識,不斷要累積。做出去,結果這個種子,我們會開始慢慢累積、歸入第八識裡。第八識中,在我們現在的行為,這種無明煩惱慢慢減少,第八識這種無明、煩惱、塵沙惑,慢慢就減少了,就是要長久的時間,不好的種子一直去除,好的種子不斷增長。不好的種子,煩惱、無明,塵沙煩惱,這些要一直減少到都沒有了,第八識就是遺留著,那就是清淨,那就是回歸真如本性。這個清淨的第九識,就是完全在那個最乾淨的種子,歸入第九識裡,若是還有污染的種子,還是歸納在第八識。

所以,我們這顆種子到底是,煩惱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去除呢?這顆種子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全乾淨,回歸在第九識裡,是與天地為一體,合一,天地之間,無不通、無不達的道理。這就是大智向佛大道,就是向大覺道,這就是我們的八識,一直漸漸淨化,那就是成為聖中大智。自己愈淨化,無明愈慢慢地將它減少,慢慢地減少。聖中大智,我們慢慢向聖人的方向接近,大智慧增長,無明煩惱減少,這樣自然我們心與力,就是向大道。聽到法,一聞千悟。聽法,了解,很了解,不只了解,發大心、立大願,身體力行,這樣容易得成菩提。這就是修行要很用心,釋迦牟尼佛現在已經成佛了,他在敘說還未成佛,在求法的過程是這樣,告訴我們多劫以前,時間很久很久,要用這麼久的時間,你們會怕嗎?在〈化城喻品〉,走那麼久的路,前面的路可能也還很危險,還很長,我不敢走,我可能到這裡為止,我要再回去了。可能這樣的人居多,所以佛陀就是要讓我們先知道,路還很遠,大家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所以佛是不誑語者,絕對沒有說:「你若聽我的話,你就馬上能成佛。」沒有,還是一樣要長久的時間,這樣去付出,不怕辛苦。面對著怨,這種用逆與惡來折磨我們,心中也沒有怨,這已經把心的煩惱無明,已經磨盡了,心中無怨無恨,還是願意這樣在付出。「感恩啊,磨過我的人,他也是心中有佛性,將來他也能成佛。」這就是佛陀讓我們敬佩的地方,他就是要有長久心,恆心,真實語,向我們教誡。所以我們要很相信佛所說的法。

所以前面的文就說:「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勤行布施
心無吝惜
象馬 七珍 國城
妻子 奴婢僕從
頭目髓腦
身肉手足
不惜軀命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像這樣身外財以及內外的財,就是妻子、奴婢,這就是我最愛的,這些妻子,王妃,妻子和孩子等等,是我最愛,我最戀著的,要我全都捨,這些人是在我身體以外的,在我身體以外,不過這些人是我最戀著的人,要我也全都捨了,為了妙法,我甘願捨。現在的人,光是為了我愛一個人,我愛的人,這個人再去愛上別人,或者是別人要來爭取我愛的人,我就受不了,就和他拚生死,這叫做凡夫。聖人是我愛的,我內心我要捨,成就他們,我願意捨,但是凡夫做不到。這一半在內,一半在外,內外財我都願意捨;甚至要我的命,我只好捨去我的生命,我要成長我的慧命,我願意。我若是捨去我的生命,人生生命有限,但是,慧命無窮,我還是求妙法、得慧命,我甘願,甘願付出我的生命。像這樣,求法者,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做到了,說給我們聽,我們做得到嗎?

下面這段文接下來再這樣說:「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
為於法故
捐捨國位
委政太子
擊鼓宣令
四方求法
誰能為我說大乘者
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這段經文很淺顯,就像一篇的故事,那就是佛過去生無量劫前,那時候世間的人民壽命很長。我們以前在解釋「劫」,「劫」最長,壽命最長,多長啊?八萬四千歲。那就是眾生有業,過一百年少一歲,就這樣,人壽,世壽就慢慢一直減下來。我們現在的人壽才幾十歲而已,雖然世間有人瑞,有超百歲,近百歲,但是現在有多少的無常,人口多,大自然的不調和,或者是人心的不調和,人禍、天災。尤其是現在,交通很發達,來來回回很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發生;甚至又有現在的人,又有罕見的病例,比如糖尿病,雖然很普遍,但是早期是上年紀,才會得到糖尿病,現在連孩子都有糖尿病,年輕人也有,現在罕見病例愈來愈多。

類似這樣,生命的無常,何況心腦疾病。剛剛還在說,還在笑,忽然間沒了(指往生),都有啊!現在人的壽命短暫。過去的壽命,平均是八萬四千歲,就是這樣一直減下來,現在人的生命,平均是幾十歲而已,這會一直減到天災人禍,每一次的發生,人忽然間會損失很多,用這樣去平均,會到了人壽十歲。災難愈來愈多,人類生命就愈來愈是無常短暫。今日不知來日事,所以我們應該要很清楚。

時世人民
壽命無量:
彼過去時
人民壽命長
劫波:
長時間無量數
言其難捨

但是,佛陀所說的,「時世人民,壽命無量」。那就是很長久、很長久以前的事情,那時候,就是過去很長久,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這是算「劫」,那就是「劫波」,長時間,無量數,「言其難測」,很多。在這當中是很多,在時間,無法算計劫波的長時間,很無量。

為於法故
捐捨國位
委政太子:
為欲求於妙法之故
即時棄捨國王之位
以諸國政
委於太子

「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就是為了要求法,在那個時代想要求法,所以他願意,願意捨國位,要將他的國政交給他的太子,只為了要求妙法,「為欲求於妙法故」。所以及時棄捨國位,「以諸國政,委於太子。」他要把握時間,及時想到要去求法,心很迫切,隨時趕緊將這個國政,完全交給他的孩子。所以「擊鼓宣令,四方求法」。

擊鼓宣令
四方求法:
擊於大鼓
宣布號令
四出訪求微妙之法

既然國政交給孩子了,現在專心就是要求師,要了解這個妙法,要有人來指導,有人來教我,來牽引我。但是,這個人在哪裡呢?他身為國王,所以他就「擊鼓宣令,四方求法」,就是布達號令出去,四處去求,去徵求懂妙法的人。

所以說「誰能為我說大乘法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誰能為我說大乘者
吾當終身
供給走使:
為求大法
求大乘師
發願能為師
終身服侍效勞

是誰有辦法了解大乘法,不是小乘教,是大乘法,是成佛之道,誰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法,能來教育我,來引導我。我甘願,我願意,我一輩子,是終身,一輩子我都願意去供給,將我的身體來供給。這就是只為了求大乘法,他「發願能為師,終身服侍效勞」。這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堂堂一位國王,人中之王,也是人中極尊,他將全國一切交給他的孩子,他就是為了求法,求大乘法,願意為他的師父終身當他的奴婢,這實在是很不簡單,為他的老師來效勞,這是很不簡單。

所言終身者
非是暫時
言願為走使者
即是誓願為其差遣
奔走供給所需
為其奴僕

所說的終身,終身者,不是暫時的,就是表示很長久的時間。所以說「言願為走使者」,意思就是說,「誓願為其差遣」,願意被他叫來叫去,就是願意「差遣奔走供給所需」,當他的奴僕,師父怎麼說,我就是怎麼做,不怕辛苦,哪怕就是當他的奴僕,我都願意。這是為了求法,終身願為走使。

所以若不謙卑,我們人若是不謙卑,怎麼願意呢?想要聽法,要聽法,我們就要很謙卑,我們要按照規律聽法。

若不謙卑
焉得聞法
若不忍耐
豈能堪得勤苦
此為世人
起典範聖賢
令求道者法則

聽法,就是要縮小自己。我們若還有貢高、我慢、自大,法,要繼續聽下去,不簡單啊!差不多聽,「這就聽過了,怎麼又重新再說呢?」看看《法華經》,法就在長行文說過了,何必再以偈文再重說呢?法,差不多是這樣,何必要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說呢?釋迦佛,光是《法華經》一部,他就要講七年多,將近八年的時間,何況我們現在,現在的時代,與這個經文,事與理要會合,這還要用很多的時間來解釋,從事來會理,從理來合事。這樣講說有憑據,不是在說看不懂的,聽,知道很好,但是我們走不到的路?不是,絕對要讓你走得到,只要你願意發心,不怕辛苦,有真實相信,有發願,有想要起步走,你絕對走得到。這是一條真實路,不過要很長久。我們若沒有很用心,用謙卑,放下我們的貢高我慢,我們哪有辦法能做得到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若不忍耐,豈能堪得勤苦」。我們若不謙卑,我們要如何聽法呢?我們若不想要忍耐,我們哪有辦法去堪得勤勞呢?國王他都願意為他說法的人,來當奴婢,而我們想要求法,我們怎能不堪勤勞呢?修行本來就要勤,要勞動。我們的生活中,若沒有勤,我們無法真正叫做修行者。修行者在生活中,不論是對物質、對環境、對人等等,我們若不忍耐,真的是沒辦法,經不起勤苦。以現在人的環境,睡套房,我們修行者,我們哪有人人套房呢?沒有啊,要好幾個人睡一間,而且就是晚上,半夜就要走過了,長長的長廊去廁所,我們還是這樣在修行。

像這樣的生活,可以嗎?經不起的人就沒辦法,第一關就過不了,環境不適合。何況對人、對事,從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來,要能大家和合,要能協力來完成,合和互協,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不能忍,若不能忍,「豈能堪得勤苦」?所以「此為世人起典範聖賢」。我們就要先仿效聖賢,他是如何勤苦走過來的路,他是如何忍耐走過來,是發什麼樣的願在求法,他們願意用什麼環境的磨難,他也走得過來。這種「為世人起典範聖賢」,就是要像釋迦牟尼佛在修行,這樣走過來的路,要這樣的謙卑,為了要聽法;要修行就要堪得忍耐,要勤苦,我們要做得到,就如釋迦佛的過去生,也是這樣過來的路,這就是典範。聖賢就是「令求道者法則」,若要求道者,就是要和這樣的法則規矩,走過來,否則算什麼修行?

所有受用境界、
及正報眷屬等
莫非個人之福報
乃均不復滯者
願捨此報以求
能為此法華經者
並願為之終身服役

所以「所有受用境界、及正報眷屬等」。我們所在受用的境界,現代人樣樣都取方便,樣樣都是取享受,我們偏偏這種的享受,我們不要享受,願意捨棄。我們正報、依報,我們要捨棄(享受),我們願意來修行。在你的正報,你的依報,過去都一直說過,你有很優渥的環境,為什麼你要捨棄呢,你要來修行呢?那就是為了,為了要了解法,要增長慧命,所以我們能堪忍這樣的境界,所以,以及我們的正報,我們的眷屬,我們都能辭親割愛,這無非是個人的福報。你若是在那裡享受,這只不過是個人的福報,過去生你有福,所以今生來世,這個時間你就在很好的環境中。我們的心,既然來修行了,就是「均不復滯著」,心就不用再去想:我家的環境多好啊,我可以在家如何享受。不用啊!就如釋迦佛,過去生國王的地位都捨給太子了,他自己本身為了要聽法,他願意去當奴婢,心沒有滯著,沒有著戀這些名利、地位。

所以「願捨此報,以求能為說此法華經者」。就是只為了好好來學法,將來成佛,能夠講說妙法。我們前面不是說過了,為求聞,為求信,為求解,為求證,這就是為求「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就是求法的過程。所以,「並願為之終身服役」。就是為了要求這樣的妙法,為了求《法華經》這種的法,所以他甘願終身服役,去為人做事。

釋迦遠劫以來
即勤求是經
如此內外財務
視為垢濁不淨
棄之而不著欲

所以「釋迦遠劫以來,即勤求是經,如此內外財物」,就是前面所說「國城、妻子、奴婢」等等都願意捨,連他的生命也願意捨,軀體,一切都願意捨,內外財物全都捨。所以「視為垢濁不淨,棄之而不著欲」,這些都當作如垃圾,他的地位、他的名利等等,這對他來說,一點都沒有價值,最價值的就是妙法,為求妙法,就將這些名利、地位,全都棄除了。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樣,願捨,捨棄一切的享受,我們要注重,注重在法,來增長我們的慧命,這才是我們的方向。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