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見釋迦牟尼尊,難行能行能捨,捨頭目髓腦等,積功累德,因行圓具果徹因源,累萬德莊嚴相,難行苦行廣顯釋迦捨身之多。」
這段文,我們要多用心來體會,確實啊!釋迦牟尼佛已經多生累劫,就是不斷不斷受持苦行,不怕辛苦,來來回回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伏,釋迦牟尼佛為度眾生,他難行苦行,這樣一路過來是累生累世。這種難捨能捨,不是只有苦行而已,還是捨。「捨」,不只是身外財的捨,連他身體,頭、目、髓、腦等,他都願意捨,為度眾生,為行「六波羅密」,普施給一切眾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行,不是我們凡夫有辦法去體會,一個修行者,願意為人間這樣的付出。
這就是佛來人間,他發大心、立大願,從發心開始,一直一直到了成佛,所以是「積功累德」;「因行」,「六度萬行」,這樣一直累積過來,時間長久。所以「因行圓具果徹因源」,已經這因緣全都圓滿了,很具足了。「因」就有「果」,累生世有因、有結果,果就是種子,像這樣不斷累積,真正透徹了。「果徹因源」,這個果與因,那個最源頭,他永遠都是一個果、一個因,意思就是說一心一志,他發心立願,就是要成佛,這個成佛的因,那就是心,很懇切。
這幾天來一直說「誠正信實」,到了那個「實」,就是我們很踏實的心。起頭從「誠」,我們一念很誠意,就是要度眾生。我們有了這念誠,很誠懇的心,又再我們很正的念,心都沒有偏差,這個因,從誠開始,都沒有偏差過,這樣一直一念心。所以我們要度眾生,我們就要斷煩惱,這念心都沒有變動,累世誠意度眾生,累生正心在斷煩惱,我們累世累生都是信而無疑,信法微妙,絕對沒有懷疑過,這個因,這個種子。我們在學佛道,「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我們既斷了,佛道,我們還是一樣,這樣生生世世不斷在求佛真理,求覺悟的真理。因為這樣,我們這個果,這個「因行圓具果徹因源」,就是從開始一念心,那個因與果,他都一直貫徹下來,所以「累萬德莊嚴」。所以現在,所說的「現在」,就是佛成佛了,二千多年前。
雖然現在釋迦牟尼佛,肉體是已經消失,法身是存在,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修行過來,他現相修行、成道、教化眾生,這是他過去「累萬德莊嚴相」,那個時候佛的形相展現出來了。所以印度,九十多種的外道教,又再增加一個佛教。佛教在九十多種外道教的,古印度時代,一個新的宗教這樣成立起來,要知道是多麼辛苦啊!立宗也是不簡單,像我們(二0一六年),立「慈濟宗」,慈濟宗門。其實它也要在人間,行過來這樣五十一年,人間是這樣五十年,現在我們才說,我們來將它歸立一個宗門。因為我們修行的方式,就是完全投入在人群;我們修行的方式,完全就是世界眾生,發大心、立大願,依教奉行在菩薩道上,遍布在這麼多的國家,甚至跨過了國家,再去布達愛的種子,救度苦難眾生。
這個時候(二0一七年) ,像厄瓜多,有一群來自美國慈濟人,去到厄瓜多,在進行(勘災),他們過去的災難,現在要如何復健?另外十個國家的慈濟人,去到塞爾維亞,那個國家和這十個國家,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十個國家和慈濟有關係,是慈濟的法脈,靜思法脈,精神理念,他們在慈濟宗門,入慈濟宗門來,所以他們義不容辭,自動這樣。一個國家去夠嗎?不夠,兩個國家、三個國家,增加到十個國家。有一大群,幾十人,這樣會集到塞爾維亞去,去為另外一個國家,流浪失所的,敘利亞難民,這樣到塞爾維亞國家。這個國家收容這麼多人,這些人和他們有關係嗎?也是沒有關係,但是,這是人道精神啊!
他們的國門開了,讓這些苦難人暫時停歇的地方,其他另外十個國家,這些人用愛投入在這個地方,也引起了他們從內心的誠意,這樣來接受這些難民,他們也發出了愛,願意代替慈濟人。既然去在那裡付出,還沒有做完的工作,時間,入境的時間到了,他們要回去,當地的人願意代替慈濟人,那個發放的物資留著,他們繼續供應給這些難民,這就是布愛的種子啊。很多的國家會合起來,在這個不認識的國家;這個不認識的國家,也打開愛心的門,願意來代替他們,去幫助那些苦難人。這是多麼奇妙啊!愛的力量。這就是要有長久的時間,因緣累積。這也是因緣,這種的因緣是不可思議,若不是過去生中,有這樣互相的緣,累生世有修同一種的行,走同一條的路,結同一種的緣,發同一種的心,哪有可能在不同的國家,心向力同一個,這樣去到不同的國家,去啟動了那個國家的愛心,發揮那些人,來幫助另外的苦難人,這是很奇妙啊!所以,這是「因行圓具,果徹因源」,這就是佛陀他的愛的種子,同一個心態,這念心已經結果下來,種子纍纍。
我們昨天在講「芥子」,芥菜的種子,在印度是很普遍,到處家家都有,因為芥菜是最便宜,芥菜在亞熱帶,是長年所需要的食物。一棵芥菜,它所結的子是很多,纍纍,就是芥菜的子,芥菜的子是很細小。所以,釋迦牟尼佛,他修行就是這樣,每一生世所造的因、所結的果,就是那麼多,那麼的微細,就像那個地方,在印度,芥子是家家戶戶都有,這意思就是講很普遍。「因行圓具果徹因源」,很圓滿。所以「累萬德莊嚴相」。那就是世界到處都有像這樣,佛陀所撒下去的種子,意思就是世界無處不在,佛陀的教法,無處不在;佛陀的教育,所要教育給我們的,那就是我們人人,都已經有真如本性存在。
所以,佛陀他累生累世,和他結過緣的人,實在是很多,所以才會「累萬德莊嚴相」。當看到佛,歡喜心,發心的人,行菩薩道,接這個種子,等於是佛的分身,因為行佛所說法,做佛所行的事,所以與佛同等,同樣是在度眾生,不斷會合起來,就是一個佛的分身。所以這是「莊嚴相」,這個法是莊嚴的,佛法莊嚴,教導眾生。所以「難行苦行,廣顯釋迦捨身之多」。
累生世捨身在人間,這樣不斷在以身作則,這是佛陀來人間的次數很多。就是說智積很沒辦法去了解,佛陀他這樣累生世捨身,他沒辦法去了解這個法,佛陀的教法,分身滿天下,他累生世這樣的教育過來,人人也是累生世,這樣不斷地修行,法是一體,同樣是一個法,智積菩薩他就只是執在人。
智積意謂:
以妙法之希有
得善說與能行
成佛固當生信
但以積功累德之
能仁
校初心八歲之龍女
遲速不能無疑
人,釋迦牟尼佛是經過了,無量數劫所修行,所以,這個妙法是稀有的,很難得,智積菩薩他認為佛法很難得。所以得善說法,能行。這已經得到了,得到這個法,能夠身體力行,這樣修行過來,成佛。固然,這可以相信,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累生累世所修的行,結果他能夠成佛,智積菩薩他能夠相信。但這是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那個德所累積,才能夠成佛。「能仁」就是釋迦佛。用「能仁」,用釋迦佛來比較初心,初發心的一位龍女,才八歲的龍女。這個龍女,她這樣聞法,就能夠得「陀羅尼門」,智積菩薩他沒辦法相信。釋迦牟尼佛累生世,這樣無量數劫修來的,這樣積功累德,很不容易,他能夠成佛。這是智積菩薩執著在這個地方,認為這樣才能夠成佛呢!現在,這個龍女,才是八歲而已。文殊菩薩說她這樣利根,聽《法華經》,就能夠得到「陀羅尼門」,智積菩薩還是沒辦法接受,他不能相信。
謂八歲之龍女
遲速不能無疑
若信速者
則疑釋迦無智鈍根
若信遲者
則疑龍女剎那發心
焉能頓超
釋迦之多劫持行哉
故智積表不信
所以說,龍女八歲,「遲速不能無疑」。釋迦牟尼佛成佛怎麼那麼慢,要經過了累生累世才能夠成佛;但是,龍女怎麼這麼快速呢?一下子就能夠得到,「陀羅尼門」。智積菩薩他說,他不能不懷疑。所以,「若信速者,則疑釋迦無智鈍根」。為什麼龍女她能夠一聞佛法,就能夠頓悟,這樣我就要懷疑了,懷疑釋迦牟尼佛的智,是不是很鈍根呢?釋迦佛成佛怎麼這麼慢,就要經過這麼多劫呢?釋迦佛是不是智慧,有比較遲鈍呢?這是智積菩薩,他就是要表達這樣的懷疑。因為這樣,所以「疑龍女剎那發心」。怎麼可以說,龍女這樣這麼快就發心呢!這麼快就能夠得「陀羅尼門」呢!
所以「焉能頓超,釋迦之多劫持行哉」。釋迦牟尼佛這麼多生多世,不斷布施,「頭目髓腦悉施人」,這麼多劫,不斷不斷苦行,才能夠成佛。這個龍女怎麼能夠這樣,超越過了釋迦佛,這麼的快速就能成佛呢?這實在智積他就懷疑,超越了這麼多劫,所以智積表示不信。這就是菩薩,他現凡夫的觀念,他為了凡夫也要來透徹了解。所以智積菩薩,就是現和我們凡夫一樣,他就要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釋迦佛,要用這麼久的時間修行,才能夠成佛?為什麼龍女八歲,在龍宮,文殊菩薩到龍宮,講說《法華經》,這樣她就能夠接受,這樣她就能夠信,就能夠得「陀羅尼門」,這實在是他沒辦法接受。
所以前面的文:「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智積菩薩言
我見釋迦如來
於無量劫難行苦行
積功累德求菩提道
未曾止息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就是這樣這麼長久的時間,不斷不斷在行苦行,積功累德,這樣沒有停止過,這是釋迦佛用這麼長久的時間。塵點劫,這實在是沒辦去計算。我們光想到這樣就知道,智積菩薩懷疑,懷疑釋迦佛修行,那麼長久的時間,一直到在迦毘羅衛國現相成佛,這個過程的時間是多麼久啊。所以他懷疑在這個範圍裡。
接下來,這段文再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觀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無有如芥子許
非是菩薩捨身命處
為眾生故
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不信此女於須臾頃
便成正覺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又再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沒有釋迦沒有走過的足跡,他現相在人間,不是只有在印度,是普遍,天地宇宙,三千世界,六道四生,普遍都有過。「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芥子許」。「四生」,「六道四生」,「四生」裡面,眾生的世界,有的是很微小,蚊子、細菌,無不都是;這些法,這些道理,無不都是佛陀,釋迦牟尼佛,他的心境所經過的地方,像這樣,這麼的微細,如芥子許。這就是智積菩薩所在說的,佛的法是這麼的普遍,這就是他走過的地方。
所以我會一直向大家說,佛的分身,就是法,所以佛,生生世世,道理普遍,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智積菩薩他若有提出來懷疑,說出來,我們就有辦法去解釋它,文殊菩薩自然也能夠解釋。
觀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無有
如芥子許:
遍觀化境三千世界
乃至無有一芥子地
芥子:至微至小
所以,他「遍觀化境三千世界」,佛陀所化度的眾生,他的這個法,「乃至無有一芥子」,連那最最微細的那個道理都很普遍,都透徹了解,所以「毫芒有乾坤」,這就是「芥子許」,就像芥子這樣一樣。所以「至微至小」,這就是最微細。世間的物質,要講微細,就是用芥菜子來譬喻?,那就是最微細。這麼的微細,無不都是佛陀的教法深入到裡面去。
觀三千大千世界:
此大千世界
以此一大千世界
為一佛之化境
以釋尊多生累世
為救眾生
求法無非捨生命處
所以說「觀三千大千世界」,這「大千世界」,就是「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這就是佛的化境,一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就是包含「三千」,由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合起來成為一大千世界。所以若在說一大千世界,在佛經就說三千大千世界,意思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這合起來成為一大千世界。所以一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的化境。佛陀在娑婆世界,所化的境界有這麼多。以釋迦佛,「釋尊多生累世」,他用很多生,塵點劫的時間,這樣不斷累積,就是為了救度眾生,求法無非是捨身命。他為了求法,在〈提婆達多品〉,這一品的裡面,也就是這樣願意捨身命,去為奴婢,甚至頭目髓腦,要他的頭,要他的眼睛,要他的脾、胃、肝、腸,他都願意布施,那段文也這樣說過了,這就是佛陀他的智慧。
他有這樣的說法,我們現在不就是呢?也是能鼓勵人,人生到最後,連你的身體也能夠布施,能布施給很多人。眼睛的眼角膜,心也可以布施,肝也可以布施,腎臟等等,這身體,有的一布施出去,連皮膚,連骨骼,連韌帶都可以布施。一個人願意布施出去,就可以分給很多人利用。
這幾天也有聽到啊!有慈濟人的親戚,或者是慈濟人本身,往生了,有的是來做大體的,「無語良師」,有的感覺身體還很好,應該就是器官(捐贈),這是聽這幾天的消息。雖然不捨,但是菩薩道就是這樣,這麼的勇敢,家屬也這樣智慧,這樣將他捐出去了。人生無常啊!這不就是能夠化度眾生,說捨頭目髓腦、捨生命,這個身體過了(往生)之後,就能夠布施出去。這也佛陀的時代,他的智慧這樣講出來,也是以身作則,這樣願意付出。
智積菩薩,他認為釋迦牟尼佛這樣做得到,龍女她難道有辦法嗎?她怎麼有辦法,這麼短時間能夠成佛?因為這樣,他有懷疑。釋迦牟尼佛多生多世救度眾生,求法都是捨身命,這樣在求法,龍女怎麼能那麼簡單。
非是菩薩
捨身命處:
求法無非捨生命處
無有隙地
不是菩薩捨身之處
「非是菩薩捨身命處」。即使是那個芥子裡面,無非都是菩薩願意去度的,願意去做的,那個時候的釋迦牟尼佛,沒有一個地方不願意去付出的,最微細的地方,他也同樣要去,為這樣去度眾生。所以,求法無非就是捨身命,沒有一點點的空隙,這樣菩薩不願意去付出的。所以菩薩願意付出的地方很多,所以他的積功累德,實在是無法倫比。
為眾生故
然後乃得
成菩提道:
為諸一切眾生之故
如是修諸苦行
備受苦勞後
方成得菩提覺道
「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就是這樣一直去度眾生,所以,為諸眾生,修很多的苦行,受很多的苦勞,才能夠得成菩提。這是釋迦牟尼佛這樣的過程呢!所以「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就是最小最小的,很大的大千世界,一直到最小的環境,無不都是佛陀所要救度的地方,這就是「遍觀化境三千世界」。最微細的,還是一樣。就如芥菜子這麼細的地方,他也願意,無不都是佛所要化度的地方。這是表示釋迦佛救度眾生,不分大小,任何一個法,也是體會宇宙萬物的天體,佛陀全都透徹,就是細小到如細菌微塵,佛陀也有辦法很透徹了解。所以說,這無非就是菩薩所捨身命去求來的道理,真理就是去捨身命去求來的,這就是菩薩所求。
所以「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不信此女於須臾頃
便成正覺:
我實不信此小龍女
於須臾間便成正覺
事異常途
所以不信
智積但就
成佛實不易
歷時需經長時遠劫
六道間之廣大
眾生性剛難伏
以此事相觀之
故智積不信
當下迅促能成佛
所以因為這樣,釋迦牟尼佛已經是那麼累生世,大的到整個宇宙,小的就如芥菜子,這樣無不都是他捨生命的,求法的道理,這麼的微細,他都要去透徹了解。不相信這位龍女在須臾,這麼短暫的時間就能成正覺,這是智積菩薩表達他的心意。他說,我實在是無法相信,這位小龍女這麼簡單,她就能得到正覺,這件事情實在是太過於,太過於異常了,不是正確的道路,很異常,所以智積表示,我抗議,我不相信。這就是表示智積菩薩也有這樣。
所以智積菩薩,「但就成佛實不易」。智積菩薩一直執著於,要成佛實在是不簡單,要「歷時」,一定要經過很長久的時間,六道當中是很大,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裡面是這麼大,時間是要用多麼長呢?要用塵點劫的時間,實在是很不容易,這很,非常難。但是,為什麼龍女,怎麼有辦法這麼快速呢?「六道」的眾生,又還有「四生」,這麼多。所以,眾生的性很剛強,在六道裡面,眾生的性都很剛強難調伏,這些事情,用這樣來看它,這個事相來看,智積不相信,實在是也應該的,因為龍女說能體會、覺悟這麼微妙的法,實在是太快速了,太過迅速了,這樣就能成佛,真的智積菩薩認為,這實在是他無法接受。
智積意謂
以妙法之希有
得善說與能行
成佛固當生信
但以積功累德
之能仁
校初心八歲之龍女
遲速不能無疑
若信速者
則疑釋迦
為無智鈍根
若信遲者
則疑龍女剎那發心
焉能頓超
釋迦之多劫哉
故云不信等
所以智積認為,「以妙法之希有,得善說與能行,成佛固當信」。知道這個妙法,智積相信,這個妙法很稀有,智積很了解、很相信,但是,得了妙法之後,能說法成佛,這他也相信,但是智積他感覺,要能了解這個妙法,必定就是要累功積德的「能仁」,就是如釋迦佛一樣。這樣「校初心」,就是比較,比較在佛,這樣累劫這樣一直來,得到妙法他相信,但是龍女八歲,這麼快就成佛了,這種「遲速不能無疑」,這樣,成佛要來比評,成佛就是平等了,說龍女和釋迦佛平等,他還是絕對是懷疑,不敢相信。
所以,他懷疑,就用釋迦佛比較,難道釋迦佛鈍根嗎?怎麼要用這麼長久的時間,才能成佛呢?龍女呢,怎麼這麼快速就能成佛呢?龍女到底是什麼根機,就能這麼快速成佛。所以,若要信,就是感覺釋迦佛成佛這個時間太長久了,是不是鈍根?若要懷疑龍女剎那間發心,真的說她剎那間能夠發心,「頓超釋迦之多劫」,他實在是不想要相信。信和不信,就是在這裡,就是在長劫、累劫和快速,龍女快速成佛,釋迦牟尼佛,智積所知道的是這樣累劫來的,在這個界限裡,信與不信。
其實我們凡夫也是這樣啊,信與不信,明知道法是很好,但是「我這一生修行,修得那麼辛苦,這樣我將來能成佛嗎?」「我若萬一心抓不定,若再造了業,我又是再墮落啊,我還要有來生的時間,我還要重新再來嗎?」就是懷疑。「既然這麼困難,我是不是放棄?」這就是智積菩薩,知道眾生有這樣的毛病,有這樣的疑心重重,所以智積菩薩就現這樣的根機來問。我們現在要知道,文殊菩薩到底要如何去解智積菩薩的疑呢?我們自己要先,心好好地去想、去考慮,心理有準備,才有辦法體會這兩尊菩薩,一位是多寶佛隨身的菩薩;一位是現在是釋迦牟尼佛,他的隨身菩薩,是古來佛,大家要很用心來體會,這兩尊菩薩是要如何來辯論?所以要人人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