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08日】娑婆國中 人多弊惡

Community:
Branch:

「佛地遠本三世過現益物,法身常住化化無盡無窮,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聖者累劫求覺迷者沉欲。」

用心體會,佛陀來人間,同樣佛佛道同,全都要說過去過去很長劫之前,一直生生世世,無不都是求真理妙法,最重要就是要入人群、度眾生。這是覺者,他過去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生生不息,同一個心念,這就是求法證覺,目的就是入人群、度眾生。所以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不間斷,「三世」,在過、現、未來,都是一樣,為了就是利益眾生、教化眾生,希望眾生覺佛所覺。佛陀體悟得到的道理,期待眾生也同等體會得到,天地宇宙的真理。所以佛陀一直很肯定,肯定人人本具法身。法身就是道理,道理人人本具。自古以來,就是一直道理存在。人人覺性存在,所以這種「法身常住」,在外稱為「道理」,在人要稱「真如」。我們人人的真如與外面的道理,能夠會合起來,那就是真法身,那就是成佛了。可惜,我們人總是道理放在外面,我們的真如本性,受造作無明遮蓋,所以我們沒辦法,將「覺」與「理」來會合。

佛陀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所以,過去無數劫前求法,就是不斷入人群,期待我們人人能夠體會、接受,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覺。講盡了外面所有的道理,就是要讓我們本覺真如,與這個道理這樣會合,目的就是這樣。因為這樣,所以「法身常住」,道理永遠存在,真如本性人人本具,無始無始就是這樣。所以,佛是生生不息來人間,「化化無盡無窮」。「六道,四生」,「六道」的「四生」無處不在,累生世來都是這樣,用心一大事。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那就是很久,要說多久呢?無盡頭,所以「無古」。「今」呢?到底什麼時間叫做現在?佛陀那時候的現在,是我們現在要說的過去。過去二千多年了,所以無法去說「古」,或者是「今」。我們的未來,只要我們用心,好好將法接受,身體力行,將這個法留存人間。未來的人說我們的現在,也是「古」!所以說起來,現在我們說佛世是「古」;我們現在,未來的人說我們是已經過去了。

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空劫,這個「劫」,一小劫,大家知道了,人壽十歲,一直一直到八萬四千歲,又再(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回來,這到底有多久?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才稱為一大劫。但是,人間成、住、壞、空,成、住、壞、空是很長的時間是很長的時間,輪轉到達空劫;到了空劫之時,這世間空無一物,都完全破壞掉了。空掉之後,地面上重新再開始。其實那「空劫」,還是不是叫做「開始」,空劫以前,也有經過了成、住、壞、空,空了之後的一段時間,慢慢形成過來,才再開始成、住、壞,又再空。當然時間是拉得很長,所以叫做「空劫前未為始」,也不是叫做開始,因為它前面也經歷過了,成、住、壞、空了。

但是道理還是存在,因為道理存在,才有成、住、壞、空,空了之後,這天地物理,才開始東西、植物等等,都慢慢生起,動物、人物就這樣,這也都是有道理存在。所以,道理不受成、住、壞、空所障礙,因為它無形無體相。所以「無古無今,空劫前未為始」,這個道理沒有始終,沒有開始,也沒中斷。人本具真如,不只是人,任何一項看得到的東西,都是有它的本性存在。過去一段也一直在這樣說。是啊,所以,我們只是,人物的這個真如本覺,沒辦法去和真理會合。釋迦牟尼佛,他就是本覺會合真理,所以,這樣成佛了,就是因為他累劫累劫以來,保持著追求真理。

所以「聖者累劫求覺」。聖者就是這樣,長久,無始開始了,他就是一覺千悟,知道人生就是這樣迷茫,所以他不斷真理累生世,他入人群去度眾生,因緣成熟了,就示成佛之相,讓我們大家可以知道,天地萬物真理。這就是佛陀來人間,不厭其煩為眾生開示,期待眾生能悟入,將我們的真如與理來會合。教我們的方法,要行「六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方法,應天下眾生所需求,成為萬萬種,因為眾生沒有限度,複製無明,造作苦難,所以,苦難、煩惱。這煩惱中有它的真理存在,佛陀要我們入人群煩惱中,去體會煩惱的來源,真理是如何發生起來,動一念心,,口要讓我們去體會,覺悟也是來自一念心。

所以,「聖者累劫求覺」。迷者就是一直沈淪在這個欲,欲念,一念無明起,由貪開始,瞋、癡、慢、疑,不斷複製無明,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但是佛陀在今生,就是現在,現在佛陀還是他的法身慧命,活在人間,因為我們現在所在用的,是釋迦牟尼佛重新為我們說法。釋迦牟尼佛之前,其實眾生無法去體會,真如要去會真理,無人能夠了解。釋迦佛來人間重新為我們說法,所以他從應機逗教,入人群為我們開示,讓我們慢慢了解,千經萬論,有前覺、後覺的人,但是不是徹底的覺悟。「知道,知道,我將佛陀所說的法,了解,我就將他筆記下來。」筆記下來會說,但是真正的真理還未真正透徹,我們的真如與這個理會合,還未契合起來,所以我們現在的「知」,與佛陀的「覺」是不同!

佛陀他的道力,是這樣生生世世,人群中鍛鍊出來,就是很精的器具,是經過火爐鍊出來的,我們是不是能堪得,經過火爐鍛鍊,一回再一回,火爐鍛鍊,還要錘錘打打,才有辦法成就了,那個精純的器具。佛陀已經面向著,生生世世的困難克服過來了,不改其志,沒改變他的志願,我們人間眾生是不是有辦法呢?

此等道力未充足
難堪惡世
發願他方異土
弘宣教法
懼堪忍難調伏
眾生弊惡
損壞性德
造作累積惡業之人
懷增上慢者
未得謂得

在這個人間眾生,「此等道道力未充足」。我們在這人間裡,聽法就聽法,但是我們還沒有,下定這麼堅決的心,「發心容易,恆心難」,久來都會感覺:還是我啦!還是我所愛的,還是回歸自我本位。在這凡夫俗子的念頭,無法脫俗,這就是我們的道力未充足,還是以我為本位,無法放下了「小我」,在「大我」中而生存,很少啊!所以多數都是「道力未充足」。因為這樣,「難堪忍惡世,發願他方異土」。前面我們就已經,看到這樣的文了,很多人已經得佛授記過了,看到二萬菩薩,在佛的面前發願了。在佛陀僧團中已得佛授記的,這五百阿羅漢、這八千人有學無學,他們願意來佛的面前說:「佛啊,我們也願意受持此經,但是弘揚這經典,我不敢在這個世界,我想要去他方異土,去教育那些眾生。」

有啊!它方異土,我們在科學中,仰望天空,天空有行星,隨著太陽在轉,地球也是空中的一顆星,這顆星它是繞著太陽自轉公轉,公轉一圈是三百六十五天,為作一年,這是地球公轉。其實,比地球更近,還有水星,它公轉一圈,是我們地球的八十八天;我們是轉一圈三百六十五天。意思就是水星一年,才有八十八天而已,我們的地球兩個多月,還不到三個月。這就是他方世界。在金星?他轉一圈,才有二百二十五天,也還不到地球的一年。所以那也是他方世界。地球再後面有火星,火星,它若轉一圈,是我們地球六百八十七天,那就是一年多,還沒到兩年。若是土星,那就是二十九年多,距離就離那裡遠了。還有,還有在天王星,它就轉一圈,地球就八十四年了。若是海王星,它就是這樣離太陽比較遠,公轉一圈,就已經是地球的一百六十五年,這是他方世界。

科學證明有他方異土,但是大家發願要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到底是不是有生物呢?他們現在是空劫嗎?或者是成、住?現在我們還沒有很清楚。科學很發達,能夠去到火星、能夠去到金星,能夠去到月球,但是,只是覺得那個地方,一片如沙漠,好像是有山,像是有溪谷的痕跡過,但是還沒看到生物,到底登陸的地方是,是不是有人群的地方呢?我們的地球上面,也有很多一大片都是沙漠,著陸點,一望無際的沙漠,說不定沒有落在,他們那個有世界,有生物、有植物的地,說不定啊!這我們都不知道,唯有佛才會知道,佛陀他有向大家說:除了這個世界以外,還有它方世界哦。這些弟子認為有他它方世界。

但是這個世界,大家有經過,知道這個世界是苦難偏多,眾生剛強。大家只知道這個世界是這樣,他們不知道,雖然佛陀說有他方世界,他方世界的眾生,是不是也很剛強呢?八十八天一年的水星,若是有眾生,是不是比我們更剛強?我們也不知道啊!但是這些人,只是看到此土眾生剛強難調伏,他們畏懼,他們害怕,所以他們雖發願,願意發願,但是不願意在這個地方,他們要去他方。不知道在這裡是還不錯。但是去想:我換一個地方,應該比這裡更好。不見得哦!我們還是,佛陀在人間說法,佛法在人間,我們安分守己,為這個人間剛強迷茫的眾生,我們要好好發願,為這個範圍,為這個環境認真,來解除這個環境中的苦難人,我們應該要發願這樣來付出。所以這些人的道力還沒有充足,難堪忍這個惡世,所以他們也願意發願,不過要去他方,所以要去他方去弘宣教法。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理想,我在這裡工作,我要去其他的地方,換一個地方,可能我會更進步。也不見得啊!同樣的道理,所以大家懼怕,就是「堪忍難調伏眾生弊惡」。所以,這個世間眾生,那個弊惡是什麼呢?那就是「損壞性德」,德性、道德等等,都完全損壞掉了。這是我們現在人間,很多人去掉了倫理,道德觀念都損壞掉了,所以這些人很怕,不敢在這個地方,弘揚佛陀的教法,因為這個地方的人,「造作累積惡業」,所以要教化很難。這些人,他們就是懷著增上慢,「增上慢者未得謂得」,很剛強,你要和他講道理,沒有那麼容易,所以,這些人都是「未得謂得」。這是前面的文,讓大家更清楚一點,要了解為什麼他們要去他方世界。有啊,有他方世界,但是未知數。

前面的文這樣說:「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爾時
眾中五百阿羅漢
得受記者
白佛言
世尊
我等亦自誓願
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他們發願要去其他的國土,也不只這五百位,還有「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這八千人有學無學。「無學」,就是該學的,他們全都差不多聽過,也學過了,這叫做「無學」。「有學」呢?現在才開始初入佛門,開始要追求,但是發大心,但是還沒有真功夫,這叫做「有學」。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
得受記者
從座而起
合掌向佛作是誓言
世尊
我等亦當於他國土
廣說此經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他這樣說:「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也跟著前面的人這樣說,們也不敢在這個娑婆世界,他們也願意到其他的世界去,去弘宣佛陀這《妙法華經》。

接下來的這段文,就這樣說:「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在這個娑婆世界真的很堪忍,這些人很惡劣。

所以者何
是娑婆國中
人多弊惡
懷增上慢
功德淺薄
瞋濁諂曲
心不實故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所以「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這個世間就是有這麼多毛病,因這些弊惡,所以為什麼我不敢在這裡?因為這個娑婆世界中的人,就是那麼多都是很惡劣,弊病很多,壞的習氣很多,很不好的心性,所以很頑劣,很惡,所以我不敢在這裡。

所以者何
是娑婆國中
人多弊惡:
病弊處多
且又頑惡
弊:腐壞也
惡:指貪、瞋、癡、
慢、邪見濁等
弊惡:
謂損壞性德
造積惡業之人
性德:
對修德之稱
言一切萬物
本性之上各有善惡
迷悟之性能也

所以「弊」就是腐壞,就是弊;「惡」就是貪、瞋、癡、慢、疑,還有邪見等等,這個濁氣很重。所以這種弊惡就是說「損壞性德」。有修行的人,是在培養我們的德行,但是弊惡的人,不只是不願意修德,反過來毀謗等等,像這樣的人叫做弊惡。「造積惡業之人」,也很多。將好的東西會消滅掉,壞的東西來消滅好的東西,好的人被惡的人消滅掉,這就是他們所害怕的,「性德,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其實植物同樣也有啊,能夠當藥,療治人的病;有的植物是,你若碰到就傷你的身體,什麼咬人貓、咬人狗,你若摸到它,你的身體就過敏,就會腫起來,有這種;甚至吃到它就中毒了,很快就是沒命了,也很多。所以,毒藥也是從植物提煉出來。所以講起來,人有善惡,其實大地這些東西都有利和弊。所以「迷悟之性能」,全都有。

所以「懷增上慢」,一點點知道,他就以為他懂很多了,這就是「慢他人」,向大家炫耀,自己很自大,看不起別人,這種。

懷增上慢:
稍能增上便慢他人
釋尊將說法華時
懷增上慢之心者
有五千人
言我等已證妙果
何要聞法華
各離座而去

所以,「懷增上慢」,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的時代就有了,懷增上慢的人這個心態,連佛陀講說《法華經》,他們也有五千人作禮而退。為什麼這五千人作禮而退呢?他們認為佛陀要說的,差不多我應該都知道了。一直在讚歎這個法的微妙甚深,讚歎佛的覺性徹悟,這些事情我都差不多知道了。這五千人,就是這樣的「增上慢」,以為我的智慧和佛也差不多啊,佛知道的,我也差不多知道了。所以,「言我等已證妙果」,以為自己都有證有悟,「何要聞法華」呢?差不多要講的我都知道了,我為什麼還要留下來聽?所以「各離座而去」。就這樣各各就離座去了。

法華經方便品云
說此語時
會中有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五千人等
即從座起
禮佛而退

所以《法華經‧方便品》就這樣說,〈方便品〉中「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這五千人就是這樣,在經文中這樣描述過。

此輩罪根深重
及增上慢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有如是失
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此輩」,這些人「罪根深重」。就是因為有障礙,要不然佛才要開始說妙法,他們就自障礙,這樣離開了,這就是有障礙。什麼障礙呢?就是貪、瞋、癡、慢、疑,來障礙他們。在經文中這樣說,「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是以不住」,因為這樣的障礙,所以損失就很大了。是他們個人的損失,對佛一點都沒有關係。聽者自覺,不聽者自迷,這和佛是一點關連都沒有,不過佛陀還是安然自在,「退亦佳矣」。世尊並沒有阻止,要退就讓他退,靜靜地讓他退去,「退亦佳矣」,能夠這樣退了也很好,才不用聽了之後,又造作一些邪知邪見,去講說一些不實,偏差毫釐,失於千里的導向。他就是感覺:好,不想聽的人離開也好,所以說「退亦佳矣」。前面在〈方便品〉中有這樣。

功德淺薄:
如其功德淺薄
功能善因德行
皆悉淺薄
縱有少善
皆是有漏
非稱性之因

所以這些人都是功德淺薄。這個「功德淺薄,功能善因德行」等等都很淺,「縱有少善,皆是有漏,非稱性之因」。修行,下功夫,沒有什麼心要下功夫,也不願意要去利益他人,這樣的人功德都是很淺薄,所以善因德行都不夠。善因,那就是願意行菩薩道利益人群,這樣的因,種子全都沒有,很少,所以這樣退,離開了。這樣的就是功德淺薄,功德也沒有造到,所以很淺薄。所以「縱有少善,皆是有漏」。做一點點善事,或者是修一點行,也是以為他已經做很多了。這種有求付出,付出有所求的代價,這都叫做「有漏」。「非稱性之因」,不是我們真如本性,透徹了解道理去做的事情,不是。

所以,「瞋濁諂曲」。

瞋濁諂曲:
瞋怒昏濁
諂佞迂曲
瞋含貪癡
渾濁慧性
諂曲:
即巧言令色
阿附苟合之類

這些人就是瞋來污濁了,就有煩惱,就生無明。瞋就是叫做無明;無明就是叫做濁氣,這種濁氣就是從瞋開始,這種諂曲,「瞋怒昏濁,諂佞迂曲」,這種對人不是直心。我們常常說直心是道場,心寬念純,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但是他不是,就是被無明覆蓋,對人彎彎曲曲(拐彎抹角),都是有所求的心態。所以這個瞋含著貪癡,因為有了貪、癡,所以他會發怒;因為這樣,就會「渾濁」了「慧性」。我們的真如本性,那就是慧,平等慧。秉慧導慈,有了慧我們才懂得,發出了這個慈悲心,所以,因為瞋、貪、癡,渾濁了我們的慧性,將它遮蓋了,就是無明遮蓋了我們的真如本性。因為這樣,諂曲。諂曲,就是巧言令色,講話講得很好,說法也是講得很好,但是德性、行為,是不是有做到,還是沒有呢?或者是巧言令色,討好別人,只是這樣而已呢?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心不實故」,我們的心就沒有實。

心不實故:
為此土弊惡之人
有如是過患多
所以發誓求化他方
心不實:
口有心無為不實

所以我們「為此土弊惡人,有如是過患多」,這麼多過患,很多,所以不敢在這裡,就要發願,發願到他方去。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人,意志也很軟弱,哪怕是修行者也是意志很軟弱。「有如是過患」,所以要求發誓到他方去。怕,怕就是沒有勇猛精進。佛陀勇猛精進為人間不斷付出,所以修行要真實心才能夠成佛。誠正信實,我們若心不實,只是口,有口無心,這就是不實,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

具此諸惡
偽詐無信
故云心不實故
以不實故
難以語道
故誓於他方異土
廣說此經

所以「具此諸惡」,這些都是惡,所以我們要誠正信實,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要勇猛精進。但是我們若欠缺這些,欠缺誠正信實,這樣就是有諸惡。「偽詐無信」,就是不實,他就無信。所以「心不實故」,因為心還沒有很踏實,還不敢面向這個人間。雖然人間濁世,眾生垢重,但是修行也還不敢,很踏實勇猛精進,這世間要如何有法可傳呢? 所以「以不實故,難以語道」,因為我們自己的心也很不實,所以要講真實話,講法其實也很難。所以,「故誓於他方異土,廣說此經」。我們要講真實法,對方也不一定會接受,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真實的心,接受佛陀的教法,要身體力行,忍苦耐勞,也很困難。所以因為這樣,佛陀因法募人就是在這裡。

所以前面的文,那就是「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已受佛記,還是貪著安逸」。同樣有貪,還是同樣「貪著安逸」。

五百阿羅漢
及八千人等
雖已受佛記
然仍貪著安逸
怖畏生死
託淨邦
遠離穢土
蓋由涅槃之
習氣未空
猶有分別法執
由是可知在本世界
五濁惡世中
荷擔如來之慧命
確非小心怯弱者
所堪任此

所以「怖畏生死」,就是「託淨土」,還是希望,到其他比較輕鬆的地方去,「這裡很忙,我還是去比較閒的地方,同樣是修行。」這就是這樣啊!所以,「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還是求安逸。所以「猶有分別法執」,這就是還有法執。我們修行還不夠,所以「由是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荷擔如來之慧命,確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不是發小心的人有辦法可承擔,一定要發大心、立大願,不要怕,勇猛精進才有辦法承擔,要不然,真的是承擔不起。

各位,人生苦短啊!到底我們在人間得到佛法,佛陀為眾生用心良苦,他也了解這個世間,「弊惡」的眾生是這麼的多,在這個世界裡,在修行的人也沒有很大的決心,也沒有很大的勇氣,所以佛陀於〈法師品〉以下,一直就是要募人、求人來接法,知道要接受這個法,是這麼不簡單。眾生雖然剛強,其實,修行者要把他調伏到真的法執、人我執全都將它去除,實在也很不簡單。所以,我們既然學佛了,是不是要徹底發大心;但是要發大心,也就要多了解,時時多用心!

【註一】
《法華經大成》弊惡者。謂損壞性德。造積惡業之人也。懷增上者。未得謂得。
性德: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