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22日】藉佛威力 遙見守護

Community:
Branch:

「諸聞法者,發大乘心;深知佛意,為法募人;持經弘道,續延慧命;表以繼志,敬承聖意。」

用心!我們聽法,也就是要入我們的心,體會佛教法,然後要化為己有,然後發心立願,這就是我們要學,也要用功,也必定要有,我們學佛才「有法度」,法入心。學法若缺少了法吸入心,也缺少了入心化為己用,若是這樣,我們學法是要做什麼呢?學法就是希望心中有法,有法就要度,度人,既已自覺了,應該還要再覺他人,佛法才有辦法綿延繼續,傳傳不息。這是我們聽法很重要,要用心的地方。《法華經》,佛陀為法募人,為了法,所以一大事因緣,親授給我們眾生,也期待眾生,綿延不斷再傳承下去。佛的時代就是這樣,所以《法華經》,一直讚歎《法華經》它的大乘微妙的真理,一直到〈法師品〉開始,就要讓大家很了解,持《法華經》的功德。儘管我們不是求功德,但是功德我們必定要有,沒有刻意求,但是要自然得;你若是刻意求,就是有相。我誦經,就是要得到功德;我拜佛,就是要得到消災。這種刻意求功德,那功德就求不到。

我們若知道佛法是很奧妙,我們人生迷茫,佛法就是指向我們的迷津,我們應該要「就有道」,來求佛法,然後我們要精進。這種「內修」,從我們內心虔誠來求法;求了法,我們就是要使用了。所以「四弘誓願」,是要將你的誠意拿出來,修行是從我們內心,自動自發要追求,不是人家勉強我們來的,是我們自動自發來。既來之,就是要好好用心追求佛法,追求佛法是入我們的心;法要入心,從自己的內人要用功,內修,就是「功」;外行,就是「德」。內若沒有修,外要如何付出呢?所以,我們要內修、外行。修,就是功,用功;行,就是付出,不斷付出,累積「得」,就是「德」。

我們只是從內心修,你知道、知道,你應該要向外付出,入人群。「無量法門」在人群中,你的付出,了解了人間疾苦,體會了佛陀所說的無常。這些事情都清楚了,我們能夠在這樣的人群中去付出,在付出的當時,我們體會人間疾苦,這就是我們的心得。我們付出去,雖然無所求,但是大家所接受到,自然結了這分的好緣,這就是「德者得也」。就是你付出,在修德,這個「德」,也是道德的「德」,是我們的本分事。「得」就是付出之後,對方得救,解除困難,而我們的慧命也增長,了解人生疾苦,這也是「德」。「德」就是「得」,「得」就是「德」,不知道大家聽懂這樣的發音嗎?

是啊!付出有二得。對方有困難,幫助他,他得到,解開他的困難。而我們付出之後,看,「唉呀!人生就是這樣的苦難。」所以,我們的內心,體會到佛陀所說法的道理,我們也得到了。所以,他所得到的是物質,我們所得到的是慧命,慧命增長。這樣完成起來,就是「德」,所以,「德者得也」。所以,我們要發大乘心。大乘心就是收進來,再付出去,己已得就要去覺於他人,這就是發大乘心。發大乘心,在這段文之中,佛陀〈法師品〉來對我們說,抄寫經典,持經弘道,功德很大。其實「功」就是大家要用心去受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功德。我聽大家在誦《無量義經》,就會覺得,幸好,當初一念心,發現到《無量義經》,內心起了歡喜,這念歡喜,希望與大家分享。但是,在五十多年前,那時候我們要去哪裡,拿《無量義經》呢?就是到現在,也很難得看到外面,有這樣流通的《無量義經》,何況在五十一、二年前呢。所以,想要將這部經與大家分享,也無處得,無法找到,要怎麼辦?就要自己來寫。

每一次若要送人這部經,內心很歡喜,幸好,那個時候,每一個字都是我親手,這樣將它寫下來,一字一字將它抄,將它寫下來,也要讓大家能夠讀,能夠誦。那時候,用寫的怎麼來得及呢,那就要用(鋼)板,用刻的,再用油墨來印。所以那時候,我們一版就是刻的,油印的經,這就是大家那時候在誦的。再來就是用毛筆寫,一字一字抄寫下來,慈濟人,受證,一定這本經要讀,小本的,大家拿去讀,隨身帶著。那時候,幸好,是這樣一字一字抄,一字一字寫,這時候可以讓大家,手中拿到這一本,隨身帶著。

有時候若讀,讀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個時候,內心就很歡喜,很寂靜!所以抄經就是要從內心的虔誠,自己歡喜,也希望和大家來分享。在克難中,總是要用這樣的方法,一方面用刻的,油印,讓大家能夠讀誦,人人都有一本。慢慢地寫,用毛筆抄、毛筆寫,也能夠在現在大家來流傳。但是,這不是只要讀和寫而已,這就是要讓大家,成為現在「靜思法脈」。「靜思法脈」就是要用這部經──《無量義經》,因為它教我們如何修行,我們內心能,「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等等,這都是我們的精髓。在這一段文,完全就是「靜思法脈」,就是要這樣讓它,變成了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就是要大家入人群去,每一個人的身上,就是我們的一部大藏經,每一個人的習性不同,每一個人的一生生命中,都值得去探討它,去讀它的一部經,所以這就是,「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因為這樣,我們立宗門。

人間疾苦偏多,佛陀這樣說,「苦集滅道」。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就是因為要讓大家,了解世間的苦,來自於一切因緣,「集」,集很多因緣來。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讓大家了解「苦」的來源,我們才能夠去斷那個苦源,斷煩惱。若有辦法斷了煩惱,我們才能夠安心修行,一方面邊修行,一方面斷煩惱,我們入人群。所以慈濟宗門,就是要去「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我們就是期待將我們的法,這個無量法門,我們了解了道理,知道法在人間,要讓人人去體會人間法,也就要鼓勵人人發大心,入人群中去。已經法脈是這樣,就開始這個種子就要播種,因為眾生的那個心地,就是等待我們去淨化,等待我們去為他耕福田,需要人間菩薩。

苦難的眾生,人間菩薩去為他們付出,了解他們苦的根源,體會人生無常,這苦難的地方是菩薩的道場;菩薩的道場,就是在種福田,去布善種子,去遍功德田,真正是用功就是在這裡。我們要讓大家有這個機會,有因緣入人群中去,苦難眾生得救了,菩薩慧命增長了,因為他是「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若種子下去,芽就出來了,小棵的樹就會變成合抱的大樹了,就能夠救苦眾生。合抱的大樹,它就是開花結籽,纍纍種子,一生無量,能夠更多人去幫助苦難的眾生,所以從一顆種子能夠衍生無量無數的種子。

就像馬來西亞、緬甸的慈濟人,回來會務報告,聽他們求法的精神。馬來西亞要如何能夠菩薩招生?要如何來培訓粒粒的種子,發菩提萌?要如何啟發人人那無量大悲心?這是馬來西亞,很用心啊!回來了,這些幹部菩薩,先在臺北求法,聽聽臺灣的慈濟人,是怎麼樣培訓,先去了解,聽大家分享,再回來我們花蓮與師父分享。這就是馬來西亞求法的精神。緬甸呢?也是一樣!緬甸從二00八年,一個颱風(熱帶氣旋納吉斯),所以這個因緣,就從臺灣,拜託哦,馬來西亞菩薩與緬甸較近。請馬來西亞的菩薩,就跨國到緬甸去幫助。從這樣,這個因緣,用愛鋪路,就這樣鋪了,通達了,他們能夠通達菩提大道了。他們這麼多年來,已經在那個地方就地取材,在那個地方在培養菩提種子,救人,同時增長慧命。

聽到他們在報告,不論是慈善,不論是教育,都是很精彩,也很細密,這實在很微妙。能夠人與人之間互相不認識,竟然有「法」就能夠度眾生,從苦把它轉為樂,從無明轉為菩提。看到一群一群的菩薩,這樣回來分享,就是很法喜充滿。昨天又給他們這一本,小小的《無量義經》,我也很歡喜。早上聽到誦《無量義經》,也是法喜充滿,就想到五十多年前,為了《無量義經》能夠廣宣流布,所以用手刻,用手抄,雖然手已經受傷了,但是能夠聽到這麼多人入「無量法門,悉現在前」,現在這個法門不就是都已經現在前了嗎?成果纍纍了,合抱的樹,也都已經年年都有纍纍的種子,每一位菩薩,每一位慈濟人,他們在他們身上就能夠發揮很多無量救苦眾生的方法,這就是讓我很感恩,也很感動!

所以,好好用心聽,去體會,我們要啟發,我們誦經就要了解佛的本懷,佛陀為什麼要講這部經?尤其是《法華經》是佛的本懷,佛陀就是暢本懷,而講說《法華經》,所以我們應該「深知佛意,為法募人」。佛陀已經為法募人,希望人人能夠將這個法傳下去。所以兩千多年前,佛所說法能夠傳到現在,都是因為有經,「持經弘道,延續慧命」,這樣不斷延續下來。所以,抄寫經典真的是功德無量,這表示我們要繼承師志。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大導師,是我們的「四生慈父」,所以我們要繼承父的家業,也要繼承師的志願,所以我們就「敬承聖意」,這就是要我們要很用心。

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因為佛陀用眼光來看大家,比丘、比丘尼受記之後,不敢在娑婆世界,要到他方去。有發菩薩心的人,你們應該要表達你們的心意了。這些人已經了解佛意了,從座起,就到佛前來,要等佛親自交代他們,不過佛陀還是默然,這些菩薩只好「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開始在佛的面前發誓了,立願了,恭敬請佛:「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

便於佛前
作師子吼而發誓言
世尊
我等於如來滅後
周旋往返十方世界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接下來的文這樣說:「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能令眾生書寫此經
受持 讀誦
解說其義
如法修行
正憶念
皆是佛之威力
惟願世尊
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那就是,「我們大家發心立願,佛滅度之後,我們一定會來來回回在十方世界,佛陀所關心的地方,我們都會去,我們會在那個地方,使令一切眾生好好修行,讓他們好好書寫此經。」這經中所說的修行,我們要先注重經典,所以要注重經典,那就要讓經典留下去。就像剛才說的,《無量義經》,當初若沒有發一念心,刻板,油印,哪有辦法我們大家,這樣朗朗上口,這樣每天都誦得這麼順利呢?

雖然現在大家誦的,不必用那本複印的經典,現在已經在電腦上,就能夠讀誦了,而那個時候,五十多年前要去哪裡用電腦?根本就沒有電腦,也不曾聽過這樣的名詞,尤其是也沒有在流通。這部經,若不是當初這樣發心,用手刻起來了,我們今天哪有辦法這樣,朗朗上口讀誦《無量義經》?沒有這部《無量義經》,我們今天哪有靜思法脈呢?因為《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啟動了我的心,所以讓我與這部經,變成了我的法髓。在一切的經典中,雖然都是這樣在讀,但是讀到這部經,我就特別歡喜,這「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段經文讓我銘刻在心版裡。所以,刻在我的心版,不如刻出來,和大家來分享。

這樣,我們的「靜思法脈」,就開始這樣傳承,一直一直這樣下來,到現在正式傳法,就是靜思法脈。若不是「書寫此經,受持」,依照這部經的法我們身體力行,若不是這樣受持,我們哪有今天的慈濟宗門呢?所以要受持,我們要自持,也教人持。我們「讀誦,解說」,所以不只是受持,我們還要解說。所以《無量義經》到現在還在,還在編纂,同樣希望讓它精益求精。因為法脈要傳,所以必定要把這個法,過去的起心動念,那個時代的背景,講這部經的過程,他們要再重新來編纂。這就是《無量義經》,我認為是很重要的法髓。所以要解說,要再不斷地解說其中的意義。

書寫此經
受持、讀誦
解說其義:
如經中說
修行攝受之法
受者領受持者憶持
以信力故受
以念力故持

所以,「經中說修行攝受之法」,就是要抄寫,要受持,要讀誦這樣的過程來。所以,「受者領受」,那就「持者憶持」,所以叫做「受持」。就是我們要好好將法,能夠這樣領受在我們的內心裡,尤其要好好記得,這部經內容到底在講什麼呢?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做,這樣持「憶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信力,要有信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來受持,我們要信。所以,常常向大家提起「信」,我們法才能夠入心;我們要「念」,心心念念要好好堅持這部經,這部經就是我們的方向。因為《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它的精髓就是在裡面,所以《無量義經》也是我們靜思的法脈。總而言之,《法華三部經》,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所以,「如法修行,正憶念」。

如法修行
正憶念:
正心憶念
勤而說之
如法修行:
即如妙法而行
正憶念:
謂不雜邪見

如法修行,我們就要好好來憶念。受持,還要憶念,要回憶,今天聽的,明天不要忘記了;現在講的,還是我們要好好用心體會,所以我們要「如法修行」。「正心憶念,勤而說之」。我們要好好,要記得,要一直講,而且要「如法修行」,還要照法去修行,「即如妙法而行」。這是一個妙的法,我們要好好用心體會,去身體力行。所以「正憶念」就是沒有雜念,沒有邪思,我們要正念,守好「六根門」,行「八正道」,「皆是佛之威力」。我們能夠這樣,有法入心來,讓我們憶持,憶念、受持,如法修行,也如行說法,這就是佛的威力。

皆是佛之威力:
皆藉世尊廣大威力
歸功於佛
身口意三業
謂之三輪
三輪:
指佛的身口意三業
因佛的身口意三業
能摧破
一切眾生的惑業

佛陀這樣講說下來,讓我們能夠信受奉行,我們要很感恩大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都「藉世尊廣大威力」,我們都是藉著佛陀的威力,這就是佛的力量。「歸功於佛,身口意三業」。因為佛陀他的修德,他的修德,那就是用身。他的身體力行,他清淨的口業,清淨口來講法。業就是動作,開口動舌,無不都是教法;身體的動作,無不都是我們的典範;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微妙法。這就是佛,他的身口意三業,叫做「三輪」。

我們常常說,「三輪體空」沒有我的身體,我講出去的話,大家能夠受用的;我的付出,我沒有感覺有什麼樣的付出,做就對了,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有接受的人,這就叫做清淨。無不都是身、口、意造作,無所求,那叫做清淨。這個「三淨業」就能夠轉「三法輪」,能好好將這個法輪轉到我們的心裡來,這就是佛的身、口、意三業。

所以,這三業能夠輾破掉了,我們很多的煩惱,也能夠突破了大家的疑惑。這全都是佛陀他的身、口、意,來這個人間一大事,來度化眾生。若沒有佛陀這個身體,哪有辦法來度眾生呢?佛陀沒有開口說法,他來人間要用什麼來度眾生呢?佛陀他的身來人間,口來說法,就是從他的心開始,起心動念,這分心就是為了要「開、示」,我們眾生,就要「悟、入」佛的知見。這無不都是在身、口、意裡面,這叫做「三輪」。我們若能夠體會,佛陀他來回人間,就是用這三項。他的慈懷,他的心,就是「意」;說法要用「口」,出現人間,就是他的身作為我們的典範。我們人人也一樣,人人都有「三輪」,我們的「三輪」是在做什麼呢?我們的「三輪」是造煩惱、增惡業嗎?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

接下來的經文,那就是「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惟願世尊
在於他方
遙見守護:
此方化緣周
佛歸圓寂
餘處機熟
更應餘方
故云遙見希垂守護

我們大家願意,願意在佛陀所護念的地方,所擔心的地方,我們全都要去。我們不只是在這裡,只要佛陀所護念的地方,我們都能夠去,也請佛陀「於他方遙見守護」。因為佛陀總也有一天會取入滅,佛陀就是在遺言交代,叫大家要傳。這些菩薩也要安慰佛陀:「不要緊,即使佛陀若不在時,我們也能夠在您在關心的地方,我們都能夠去做、去關懷,您不用掛心了。但是,您在他方國土……。」就像我們現在說:「你若在天國,你就要庇佑我哦!你不要擔心,你所關心的,我會替你做。」同樣的道理。佛的境界,和我們凡夫的世界,也同樣要有這樣的互動。所以,佛法不離世間法,所以同樣的道理。

所以「此方化緣周」,就是圓滿了。佛陀在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因緣已經告一段落,已經圓滿。佛陀就是「佛歸圓寂」,他就要圓寂,取滅度了。「餘處機熟」,在這個地方滅度,但是佛陀他還要再乘願,到他有緣的地方,再去度眾生,所以「餘處機熟,更應餘方」。這樣,應該佛陀捨離這個地方,就是到其他的地方去。「您就是在其他的地方,遠遠的,也都要為我們加持。」同樣的道理,就是這樣,諸菩薩還是依賴著佛,「您安心去,我們會好好繼承,但是您一定要再加持我。」這就是那個時候的菩薩,向佛陀也是安慰,也是發願。所以,「惟願世尊慈悲願力,以此法乃諸佛慧命」。

惟願世尊慈悲願力
以此法乃諸佛慧命
非餘人所能
雖本願如是
非佛力無能克盡
遙見守護
他方:
謂佛彼時
所應化之他國土也

因為這個法是佛的慧命,不是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慧命,是所有佛,諸佛的慧命。因為這《法華經》是成佛之道,過去的佛是延續這個慧命來,現在釋迦佛,也是這個慧命要傳承給後面的人,所以是諸佛的慧命。「非餘人所能」。不是一般人有辦法,所以這些菩薩還是,還是要再仗佛的力量,請佛在其他的地方,「您也要再為我們加持。」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在人間,這都是很實在,佛陀的人生八十年,這八十年間,從幼小出生在皇宮,離開皇宮去修行,修行的過程是那麼辛苦,覺悟了,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這了解,將萬法歸於一心,所有的道理全都透徹了解,回歸人群中說法。

在人群中要講說,是人群所體會得到,也就是最接近人群的生態,那就是「苦」啊!最接近,接近人群的生態就是苦。有的人認為:我很幸福,我這一生這樣一直到長大,一直到成家,我全都很富有啊!但是,這是前半段,到了大自然的法則,真的到來的時候,老、病、死。儘管他很有福,但是到最後,也會求不得,「我要求再活下去,我要再求健康。」不是你要活下去,就能活下去;不是你要健康就能健康,不是你要年輕就能年輕,這都是不可能的。大自然的法則一來時,無形中不斷侵奪你的生命。我常常說:「過一天,壽命是減少一天,不是多一天哦!」所以,名稱上多一歲,生命是減少一歲。

總而言之,人生到了最後,老的苦,因為一老之後,老,體弱,這是一定,很自然。或者是,就是病、死,這要留也留不住。這一輩子,到底所做的是什麼事情呢?不知道。在世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聽到,真理都沒有聽到,佛法沒有聽到,好事沒有做到,只是來享受而已。這樣,福已經享盡了,這一生是不是有造了很多的業呢?你結了什麼因,將來就帶什麼果去!這樣一生就白費掉了。我們大家很有福,能夠值佛來人間,佛法留在人間,我們能夠得法修行,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佛陀遺留下來的法,我們要用心;菩薩體會佛意,這全都是要延續佛的慧命。

所以,現在還是佛的教法在人間,佛陀雖然不在人間,他會在哪一個世界呢?當然是還在娑婆世界。在哪一個國家呢?我們都不知道啊!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期待那個地方所做的,延續慧命的地方,就有佛陀在那個地方,在為我們加持。說不定,那當中也有這樣的覺者,延續這個慧命來為我們指導,這也說不定!所以,我們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就有辦法將這個慧命延續,我們要將佛的慧命用在我們的心,我們依教奉行,自覺、覺他,這一定要佛力。「非佛力無能克盡,遙見守護」,就是一定要佛力,我們才有辦法慧命延續下去。所以,要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