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25日】五濁惡世 當忍諸惡

Community:
Branch:

「一真實乘之道,已覺己後覺他;上使法鼓常鳴,下驚撼動群迷。覺醒奉行大道,持經教弘妙法;解大道發大心,入經藏智慧海。」

要用心,其實,每一天無不都是,我們要在道上覺法,而且在法中體會。每一時間無不都是修行好因緣。今天(二0一七年)是,農曆二月八日,二月初八應該大家都會知道,是佛教中一大喜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沒有出家這一天,哪有修行的道路;沒有修行的道路,哪有覺悟的時刻;沒有覺悟的時刻,哪有說法的人;沒有說法的人,就沒有被度化的眾生。所以,佛出家是一大喜事,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體會一真實乘之道,這是佛陀在出家,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很辛苦。心在有為法、無為法,或者是,忍,這種的忍,大地氣候的冷、熱等等,忍大自然的境界。修行者,不是像我們,有一個家庭,有一個家,有遮風避雨的牆壁。冷,關窗戶,穿得暖和一點。修行者沒有這樣,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出家,是於大自然間,樹下一宿,就是哪裡走,就是在哪裡睡。

不論是冬天,不論是夏天,是下雨天,或者是星光滿天,都是一樣,在這大自然境界,他就要忍耐,不是人為能夠去防止,不是,那就是面對著大自然,接受著大自然冷、熱;接受大自然是蚊蟲、衛生等等,他總是這樣過來的,這就是修行者的決心。在十幾年的時間,這樣走過來,五年的苦行,六年的修行,這種靜下心來,真的是很不簡單。我們要了解,佛陀要能夠得到,「一真實乘之道,已覺己後覺他」,已經覺悟了自己,他還要再去覺悟其他的人。因為成佛那剎那間,「一真實乘之道」,這個道理就在他的腦海中,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發現了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人也是一樣,一切物都是一樣,有形、無形,無不都是在這一真實法中,這是佛陀他的體會,他的覺悟。

覺者,成就一位覺者,是因為有開頭那一念間,出家去,有這個動作,才有這樣的過程,才有這樣的結果,才有這樣的成就。所以成就是,「已覺己後覺他」,自己已經覺悟之後,也就要趕快做度化眾生的功能,開始就付出了。當然要很大的思考,思考之後,決定的方向,那就是為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就這樣展開(度化)人間。我們大家,修行者都能知道,人生是苦。每一天面對到人、事、物,不如意的事情很多,我們已經了解了,一笑置之。這就是這樣,自然的法則原來是這樣,放下了。這是有修行的人能了解的事情,將人間的疾苦,不會惹來內心這樣長久憂鬱,很快看得開、放得下,心就放棄了煩惱,減少無明,這就是「道理」。

道理既然發現了,那就要時時讓道理會發聲。道理是看不到的,雖然說天地有形,無不都是含藏著道理存在,無形也充分的理在裡面。我們大空間,有「四大」,含藏在你看不到的大空間,地、水、火、風。地有形,但是它有無形的地理存在,不是你看到的有形的土地。有形的土地裡面,所含藏著無量的道理。物質,各項的物質,都有不同的理性存在,那個理性含藏在大地,無限量,有各形各色。光是一個大地,就沒辦法去分析,永遠分析不完,它的道理含藏在裡面。所以說起來,法,道理,我們要時時不斷去啟發,讓它無形的理衍生著有形,去分析出無量數無形的道理。所以人間,佛陀常常說: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不可言語譬喻。「不可」,不是說不能,是無法一一,全都一時都說得完。就是要千秋萬世,有很多的時間發現的道理,還有很多新的可再發現。

所以,理是無量數,你說不完,算不盡。就像〈化城喻品〉,用塵點劫的時間,每一個塵沙,這樣化為每一個劫。你們想,這個數量,豈是人有辦法去分析出來的。所以,佛陀他就這樣說:「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沒辦法去算計出來。所以說,天地宇宙萬物真理,經千年萬年怎麼說都說不完。所以,我們修行,要能夠徹底盡知這個道理,當然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佛陀的覺悟,是過去生,不斷用很長久的時間,千秋百世,千生萬世,就是這樣不斷不斷探討真理;不斷不斷入人群,去發現人性的道理,去發現人性所造作煩惱無明,所產生的苦。這就是佛陀所修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去探討這個道理。所以,道理要不斷追求「上使法鼓常鳴」,生生世世不間斷向上求法。

每發現一項的道理,每是一分發出了震撼人心,「法鼓常鳴」就是震撼大家。同樣,我們世間也是這樣,一些學者這樣,孜孜在研究、在探討,不知道要用幾十年的時間,一直在他那個研究,小小的顯微鏡的之中,不斷去在分析。哇!忽然間發現到了新天地。小小微細的細菌,它就有驚天動地的大道理存在。同樣的道理,植物、礦物、動物全都有很多還未打開的奧秘在,不斷不斷地在研究,直至發現到了,這完全很響亮、震撼,很震撼人心。這種就像在擊鐘、擊鼓。鼓,一直震,聲音會震動。新加坡,我們在幾年前(2013年,慈濟新加坡分會成立二十周年 ),大家在安排就是「入經藏」,在練鼓,他們借一間工廠,我們的榮董,提供一個工廠。怕聲音出了外面會讓人抗議,所以他們就將窗戶關起來。在那裡打鼓,鼓聲一響,很多人在那裡打,打大鼓,一響起來,你們知道嗎?地會震,玻璃會破,真的,窗戶的玻璃破了,這是他們的經驗。

所以,「法鼓常鳴」,就是驚撼大家,因為人還是在睡,眾生還在沉迷中,所以要趕緊清醒,法鼓要常鳴,這樣來,能夠讓眾生「驚撼動群迷」,讓大家能夠覺醒起來,覺醒才能「奉行大道」,要不然在那裡打瞌睡。看書,書是在面前,白紙黑字,每一句無不都是法在裡面,但是,他睡著了。外面的聲音來震撼他,讓他能夠清醒起來,趕緊坐正,趕快再讀,這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擊,覺醒了自己的心,能夠鼓勵自己的性,所以要持經,要懂得「奉行大道」,要「持經教」,持經,欲受教,也能夠「弘法」,也能夠教育他人。自己受教,再教育他人,這樣「弘妙法」。佛陀的教法,真正能在我們用心來弘揚。所以,持經教、弘大法,要「解大道、發大心」,「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知道。

承重任願無畏
立宏誓廣度化
擔負如來志業
諸賢各守一方
世間無不可度之人
亦無不可行道之處

所以,我們要「承重任願無畏」,不要怕,雖然是娑婆世界是堪忍,我們要無所畏。因為我們立宏誓,這個宏誓願能夠廣度眾生,發願要「擔負如來志業」,還要再「諸賢各守一方」。看看現在,多少人在不同的國家,有多少的菩薩守護在那裡。我們若是看到媒體,知道哪一個國家有大風小雨?」有什麼樣的災情,電話就趕緊問看看:「那個地方有大風嗎?有大雨嗎?他們會回報回來,「我們這裡都平安,但是某一個地方災情嚴重,我們已經準備了,我們要去勘災。」這樣我們就安心。所以在全球,有慈濟人的地方,他們就在那個地方負責起來,他們在那個地方,他們守護著。哪一個地方有需要,他們就開始要去關懷。所以,「世間無不可度之人」。因為世間這麼廣,和我們有緣,等待救援,等待我們去幫助他,等待我們去度化他,很多,很多。所以,有很多和我們有緣的人,需要我們去接引。

同樣「亦無不可行道之處」。世間既然有很多,沒有不能度的人,也有很多的地方,我們還沒有走到,但是我們有辦法走到的地方,我們應該,娑婆世界還很廣,還很大,與我們有緣的人還很多,不要畏懼。不要畏懼這個地方,娑婆世界眾生剛強,所以我們應該要發願。佛的時代,佛陀,因為他的弟子,比丘、比丘尼,大乘心雖然發了,勇氣還不夠,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他們畏懼。佛陀實在心很寂寞,也是很憂鬱,「大家怎麼沒辦法,體會我的心志呢!為大家授記,證明將來當成佛了,大家怎麼沒有這個勇氣發大願,在這個娑婆克服困難,(在)娑婆來度化眾生。為什麼大家還是這樣,這麼沒勇氣呢?」所以,他就看看大家,盼望其他人。出家的人還不敢立大願,那就盼望其他發大心的菩薩了。其他發大心的菩薩,不一定出家,「在家菩薩智慧長」。所以,這樣看,發大心的菩薩開始起動了,等待佛陀來叮嚀交代,「我們願意接受,他們不敢去,我們願意守護。」

所以這些菩薩,開始就向佛來發願,發願要在娑婆世界:「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書寫此經
受持 讀誦
解說其義
如法修行
正憶念
皆是佛之威力
惟願世尊
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因為這些菩薩,有在家、有出家,這全都是過去有大因緣,他們願意,願意將這些佛陀所說的法,要準備好,經典讀誦、解說,不斷意義在內心裡,都準備好了,法都清楚了。尤其是內心那個方向,「正憶念」,正道、正思、正見,這些已經全都再回憶,佛的法已經歸位入心了,佛陀的分身都歸位入心來了。所以,「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因為佛陀在<見寶塔品>,已經將分身佛歸位了,這就是法。人人聽法之後,我們應該回憶,將這個法歸位。我一直向大家這樣說。所以,這叫做「正憶念」,回憶回來,我們佛陀所說的法,我們都謹記在心裡,這就是佛的威力。

所以,「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佛陀若滅度之後,再應緣化在其他的地方,「不論我們在什麼地方,佛陀啊!您就要為我們加持。」他們有大心、立大願,很勇敢,但是真正所吸收修行的道行,他們還要再繼續。心性是已經立大願了,上乘的階位了,但是還要再修行。

所以,這些菩薩,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這些菩薩已經表達他們的心意,願意接受經教,不論是抄寫、讀誦等等,他們要入人群他們都願意,表示堅定他們的心志。所以說偈,講法,用偈文重新表達,「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即時諸菩薩
俱同發聲
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佈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因為大家都是有這樣發願,再重複一次,補充還沒有完全表達的意義,所以又再重說。就是發願了,發聲立願:不用擔心,世尊不用擔心,我們大家,都已經契合佛的聖意了,我們向佛保證,我們已經有立這樣的願了。所以,佛啊!希望佛陀您能夠安心,您不用擔心,不用掛慮在未來的眾生,所以請佛陀安心。入涅槃,您就安心。」

「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佛陀,您說的教法,我們都已經入心了。」佛陀若滅度之後,「未來世態甚可怖畏」。佛陀滅度之後,我們都很覺悟,未來的世間愈來是愈惡濁,所以這個世代的變化很恐怖,讓人很害怕。這將來會成為濁惡的世界,這是佛陀用法這樣為我們講過,我們知道。雖然佛陀這樣講,五濁惡世,我們也不怕,我們也發願生生世世,在未來也是要在這個五濁惡世。世代不論怎麼變遷,不論時間還要多長,不論我們會幾生世再來人間,我們都一樣要在五濁惡世裡面,我們不怕,我們不畏,我們都發願在這裡講說經典。因為佛陀已經讓我們知道了,我們也應該將佛的教法,讓它發聲出來,就像在擊法鼓一樣,我們會時時搥響法鼓,會將這個法這樣一直傳下去,請佛陀不用擔心。」

末法世中
聖人漸減少
惡習業行增多
無人救正
傷風敗倫者多
故云恐佈惡世
以聖道訓世
令人避惡
遷善崇德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故當廣說

這個末法世中聖人慢慢減少了,惡習業行會增多,會愈增加起來。因為好的人一直一直減少,因為自然法則,今生此世得佛教育,未來生世,大家都要發願到他方世界,這些賢人會愈來愈少。這個惡濁的世間,人的習氣愈來愈惡;行業,他們的行為造作,業力會愈來愈多。將來這些人,就沒有人可為他「救正」,沒有人可救,沒有人可將他改正過來。像這樣,大家若都不敢在這裡,好的人就減少,惡的人愈增加,有惡沒有人去救他,沒有人去更正他。這樣,像這樣,未來這個世間,傷風敗倫的人愈來愈多,所以因為這樣,叫做「恐怖惡世」。未來的世間就是這樣,我們也擔心哦!

所以,「以聖道訓世,令人避惡,遷善崇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我們應該會一直去布達下去,要不然這個聖道衰微掉了,唯有聖道才能夠在世間,才能夠教導人,才能夠糾正人心,才能夠使人避開這個惡。要有戒,戒是防非止惡,要能夠告訴他:「這是惡的,你不可做;這是善的,你要精進。」所以,要好好去教導他們,使他們避惡,使他們往善的方向走,去崇仰道德,不可傷風敗俗,不可。所以,這就是要聖教在人間,聖教若沒有在人間,那就是惡的事情就愈來愈多了。

所以要教導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惡若生,趕緊,使惡趕緊滅掉,「已生惡令速滅,未生惡令不生」,要「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長」。這就是教育,讓人人善的要更善,惡的不可。若要生起惡來,趕緊警惕不要生起來;已經生起來,想辦法讓他改過過來;還未生善的,我們要教育他,啟發他的善心,讓他能夠生起善念;已經有善念了,我們就要再鼓勵他,要再增加,要前進。這就是我們聖教在人間。

接下來這段經文又這樣說:「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這惡世,不只是惡人自行惡,甚至無智慧的人,還要開口罵人,不只是自己的行為惡劣,惡人先告狀,惡人先罵人。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有諸不善無智之人
惡口穢言罵詈等事
正斥曰罵
傍及曰詈

就像這樣的惡,「有諸不善無智之人,惡口穢言罵詈等事」。這個「罵」,就是直接罵,或者是旁邊這樣酸人家,這種對人就是,看到人家好的事情,他就一直講人家的不對。人家在做好事,就在旁邊講風涼話,或者是惡口來毀謗,不論是正面罵,或者是旁邊在毀謗的。是不是這樣做好事就停下來呢?善者既善,還是要精進;惡者既惡,我們要用心教化,這就是要好好用心。有的人,總是有的直接罵人,有的直接就是打人,這種就是恐怖的惡世,不只是用手,就是動刀杖等,這真的是很惡劣。就像彌多羅尼子要去弘法,佛陀就說:「那個地方是很惡劣哦!法是行不通,你要去那裡說法,那裡人是會罵人哦!」「不要緊,罵,我既然下決心了,罵不要緊,我就是還是為他們說法,我要感恩。」「若是打你呢?」「打我,我也要感恩啊!空手、空拳打我,沒有傷害,我也感恩啊!我也能夠忍。」「若是用刀、用棍呢?」「我也要感恩啊!」看,彌多羅尼子,願意入那個剛強的地方,惡劣的地方,去度化眾生,那個志願是多麼堅定。所以,現在這一群菩薩也是一樣,「未來世眾生這麼恐怖、惡劣,不只是罵人,還要打人,還用刀杖等等,大家都願意忍。彌多羅尼子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即以加之刀劍杖石
我等誓願當為弘經
皆當悉忍諸惡

所以,「及加刀杖者」。刀劍或者是棍,或者是石頭等等,我們都能夠忍。為了要弘經,為了要將佛陀的教法弘揚在後世,聖道要施行在這個世間裡,為了聖道施行,我們一定要忍。所以,我們是發誓願。「誓願當為弘經,皆當悉忍諸惡」。不論他是什麼惡,我們都能夠忍耐。

下愚無信
視正如怨
嫉其法
惡其人
惡言毀之不足
加刀杖而害之
菩薩怨親平等
不校不報
以理自責
以忠自恕
惟道是務
皆當忍之

所以,「下愚無信」。因為未來世間的惡會那麼恐怖,是因為人失去了信心,沒有那個正念,所以「下愚」,這種下根機,很愚癡,貪、瞋、癡、慢、疑,這麼的昌盛集在一起,這種下劣的人,他沒有信心,沒有那個正信的心念。所以,「視正如怨」,他看到正氣的事情,他都是很怨,看到好人,他就無法容忍這些好人,在做好事。他這種「下愚無信」的人,他就是無法容忍好人、好事在他的心裡,所以他就會層層要去破害人家。因為他心懷嫉妒,因為他愚癡,貪、瞋、癡、慢、疑,這種愚癡,就有嫉妒的心,所以嫉這個法。對這個法他很嫉惡,就是連這個人,他也是很不歡喜,所以他就是惡相、惡聲、惡言、惡語,惡的形態來對待這個好人,教育、布達經法的人,他就是不歡喜。所以,「惡言毀之不足」。這樣還不夠,罵人家還不夠呢!甚至「加刀杖而害之」。這就是「下愚無信」的人,「視正如怨」,看人正派,就像是他的仇人一樣,所以他就很怨他,他就這樣要置人於死地,所以有這樣這麼兇惡的形態。

「菩薩怨親平等,不校不報」,不和他計較,也沒有要將他怎麼樣,過去就好了。「罵我,不要緊,過去就好了,以德報怨。打我、害我等等,不要計較了,不要在那裡冤冤相報了,我應該要再回報你,能夠讓你能得度,能夠接受正法,所以我用正法來回報你。」這樣「以理自責」。雖然他罵我們,我們自己就不要,因為他的無理取鬧,而惹我們的心不歡喜,我們應該也要好好來善解他。「他會這麼惡,應該他有他的看法,應該他是為我們好的,愛之深,責之切,可能是這樣,所以善解他一下。」那就是「以理自責」,自己說自己,不要去和對方計較。自己要好好反省自己:我自己是不是有錯誤,他才會那麼生氣?是我們惹他生氣。

所以,我們「以理自責,以忠自恕」。我們既然這樣做,任勞任怨,不論怎麼樣,就是盡一切所能,做對的事情,我做就對了。我忠於事、忠於信、忠於理,所以我應該就是要這樣好好,好好再繼續,我知道自己是正確的方向,我不能自我障礙。所以,「以忠自恕」,不要自己自責之後,覺得:我得罪到他,要不然,我就退步。就像佛陀為他們授記之後,他們覺得:這個地方這麼難待,眾生這麼剛強,我就讓他,我就離開就好了啊!不是這樣。

所以,「以忠自恕」。雖然自責,我就是這樣的業,才會來這個地方,依報、正報在這麼惡劣的地方,來自己自責:我可能是這樣。雖然是自責,但是我應該,要為這個地方去付出,要忠於此事。所以,也要把自己放寬一點,不是光自責,讓他就好了,「我還是要再在這裡,好好來感化他,好好要在這裡守護著。」所以,「以理自責,以忠自恕」。大家應該不要錯解了。所以,「惟道是務」。這道是我們發心立願,這條路是我們要走的,因為這樣,「皆當忍之」,所以我們就要好好忍耐。

聖人去世
無人救正
傷風敗倫者多
故云恐佈惡世
以聖道訓世
令人遷善崇德
故當廣說

總而言之,我們既然發心立願,應該就是要讓聖道,永遠在人間流傳。聖人雖然是已經消逝了,但是聖道在人間。聖道要由我們傳,佛陀的弟子所學來,我們就要發心立願,就要這樣再傳下去。不論這是恐怖惡世,聖道還是一樣要將它流傳,讓他避惡、讓他遷善,道德才有辦法繼承下去。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