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30日】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Community:
Branch:

「為修菩薩行,當遠離諸惡邪見,親近善友知識。如經: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令人受行,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

  用心啊!我們修行,「為修菩薩行」,就是要先「遠離諸惡邪見」。這是最近一直一直與大家分享,也與大家互相提醒。現在在講〈安樂行品〉,就是提醒我們既然發心,願意受持《大乘妙法蓮華經》,我們必定要先覺悟。惡世法末,遇到很多的困難,弘揚大乘法是在濁惡世中障礙很多;人、事、物,層層疊疊,總是多障礙。前面的經文我們已經看過,佛陀為我們警惕,可能會遭遇到很多很多的毀謗,可能會遭遇很多無明黑風來擾亂聽聞,不只是濁惡世的社會人,這環境,即使是教內的人,對宗教,彼此也有不同的見解,大乘、小乘,小乘不知大乘的內涵,那就有種種造謠、毀謗等等。這是在前面的經文已很明顯、清楚的警示我們。

  後面還有,我們堪得忍耐之外,什麼樣的人我們要接近,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要接近。種種惡劣的環境、暴力的環境,或者是邪見、邪知的人,或者是不男之人,或者是女人等等等等,都要提高警覺。前面的文也已這樣說很多了,這都是因擔心我們將要修菩薩行,心若還沒有很穩定,修行的過程容易被影響,所以先警惕我們,有多少多少我們不要去親近他。前面一段經文說,遇到環境要忍耐;接下來這段,那就是我們沒辦法去度人的對象,就不要勉強去親近。我們若遇到更強烈的,就要避離。這是前面說過的。但是開始應該要親近的,佛陀也是這樣為我們用心啟發。這就是釋迦佛與文殊菩薩的對答,文殊菩薩的智慧、慈悲,與佛陀共同在這段文,那就是由文殊菩薩再來補充,再來提升,佛陀又再為人開一條如何能夠平安,你要忍耐,不如能避難。

  這大家應該要記得,文殊菩薩聽佛陀講完,未來就會有教內的偏見。雖然要忍耐,要忍耐不如也要避免,佛陀才會說了這段,應該避免、遠離的,不要就影響道心,所以要遠離。接下來,就是能親近。所以,要遠離的是「 諸惡邪見」。前面說過。應該親近的是「 善友知識」,要好好選擇善友,「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不善的,我們應該要遠離;善的,我們要從之。所以,「如經: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就像經典,前面那段說,「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善知識者,若有能說信、戒、多聞、佈施、智慧,令人受行,是名菩薩善知識也。」)有人願意持經、願意說法,教導我們能持戒、多聞、佈施、智慧,令人受行,若有能夠說這樣的法,引導我們就是要信。信,要深信,也要持戒;戒,能防非止惡。我們懂得分別是非,我們能夠知道惡的知識我們不要親近,懂得避開,這就是「戒」,我們要懂得分別。

  我們既沒辦法度人,就要避離,所以,「 信」與「 戒」,信佛的教法。大乘法,入人群度眾生;大乘法是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引導眾生,開示眾生的方向,我們要深信。但是我們要隨著佛陀所指示的方向,這條菩薩道走,必定要先守好自己的心態,讓它非常的健康,所以我們必定要持戒,防非止惡。要持戒、要深信,必定要堅固我們的道心,要多聞,要多聽法,多瞭解,我們瞭解之後,我們有法,才能夠給人法。我們先得到佛陀正確的指導,很瞭解了,才能去指導別人往同一個方向走。所以我們要多聞,多聞才有辦法付出,付出叫做「佈施」,這付出、佈施。「智慧令人受行」。我們在人群中瞭解人群煩惱無明是如何會合,如何複製,成為了苦難。我們若沒有在人群中,不知人間疾苦,我們是要如何去救苦、拔苦呢?所以我們在人間,就是要佈施、付出。

  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多聞,吸收佛法入心,還要在人間法,在種種人群中吸收常識。這知識,在人間的知識讓我們瞭解,從佛法求得了清淨的智慧。清淨的智慧,合上了人間的知識,「知」,共知;「識」,共識,我們有知識,然後身體力行;共行,行菩薩道。能夠這樣,引導我們人人能受持,也能夠走的路,這就是善友。「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我們應該親近好人,更要在好人與好人之間,彼此尊重,尊重也是一種的付出;尊重、讚歎也是一種的付出。供養,有身的供養、語言的供養、身行的供養、物質的供養,都有,所以我們要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恭敬修(又名尊重修),這些無不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所以,「供養親近善知識」。

  善友很重要,互相付出,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現在人間,要行菩薩道,在現在、未來,不只是在經文裡面的菩薩道,菩薩道我們要多聞,聽佛陀的教育。我們多聞入心,這是啟動智慧。我們現在就是要身體力行,「智慧令人受行」,就是要接受,就要再身體力行。人間慈濟人不就是這樣嗎?記得在去年四月間,厄瓜多發生了大地震,強烈啊!損毀了幾個縣市,真的是慘重的大災難。我們接到這個訊息,在媒體裡看到了,趕緊想,要如何能夠去幫助,這麼急難,這麼悽慘的大災難?我們要如何去幫助他們呢?

  經過了一番瞭解,他們國家的情形,他們國家的位置,瞭解,與哪一個地方慈濟人,距離都還是很遠,美國比較近,說近,搭飛機也要五六個小時,不過這是距離最近的。評估起來,覺得美國國際救災的經驗較有,所以就連絡美國慈濟人國際救災小組,慈善、醫療就啟動了。濟舵、濟覺,還有一群,總在走國際間,還有慮瑢等等,一群人開始,很快準備好到厄瓜多了。到厄瓜多,很及時就趕緊採取行動,用「以工代賑」,開始與當地的縣長、市長,大家來互動。「 以工代賑」,因為有菲律賓海燕風災的經驗,這個經驗,在國際間的NGO也已經看到了,所以這個訊息在厄瓜多的人也知道,慈濟在菲律賓以工代賑的方法很好。看到美國慈濟人到達了,也提起了這個方法,很快速就這樣展開行動,果然發揮了很大的功能。

  一直到五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已經帶過的幾個地方,都已互動起來,效果很好,付出的人就是帶得很歡喜,接受的人能夠復建家園,清理家園,大家也很歡喜。一直到五月二十八日的中午,在休息用中餐的時候,另外一個縣,哈瑪縣,他,這縣的縣長,名字叫做安和 ,這位安和縣長,是哈瑪縣的縣長,他就來了,請求:「慈濟人,你們是不是能去看看我的縣?能幫助我的縣?我的縣也是重災區。」其實慈濟人開始要來幫忙時,就已經瞭解哈瑪縣的確是重災區之一,現在縣長來,不過已過這麼多天,也應該先告一段落了,所以他們就隨口向他回應說:「我們再來評估看看,趕看看,若能夠在不很趕的範圍內,我們能再去你的縣裡看看。若是趕不及,可能就下一趟,我們已經出來這麼多天了,是不是下一趟?」「下一趟什麼時候啊?」「下一趟是六月底。」這位縣長,安和,他聽到有一點點失望,就含著淚水,快要哭出來。

  慈濟人心很軟,看到這位縣長是為災民這麼地誠懇,所以慈濟人趕緊就安慰他:「不然,我們盡量協調看看,下午去看你們那個縣。」安和縣長,他很歡喜,慈濟人願意去了,他趕緊陪著慈濟人去。看了之後,慈濟人覺得,這個地方的災區真的也很嚴重,尤其是縣長這麼誠懇為災民,縣長也是被慈濟人感動,慈濟能夠從那麼遠迢迢不請而來,這樣來為我們勘災,所以他很感動。縣長很感動,慈濟人也很感動,彼此的感動,他們大家馬上再會合,考慮明天行動,明天(五月二十九日)就行動了。

  還沒做完的,繼續在未做完的地方做,又再一批來了。他們就先向縣長說:「我希望三天內可以動員一千人。用一千人以工代賑來為你清理這些,將這個環境將它清理出來。」縣長已經很感恩了,「三天一千人,很好啊!很感恩啊!」隔天,就是五月二十九日,慈濟人真的到了,要以工代賑的人也已經在那裡等待了。第一天效率就已經顯示出來了,很好的效率,二百人,已經有很大規模的力量付出。縣長來,看到已經是黃昏了,收工了,效果很好。濟覺他們,在大家收工之後,就在那個地方帶動唱,為那個地方,為他們帶起了一片熱情,向他們感恩,向他們說慈濟的故事,向他們說善款是點滴彙集來的。這樣為他們分享,分享「竹筒歲月」,為他們分享〈靜思語〉,為他們帶動唱「我們都是一家人」,解釋「一家人」。這樣用英文唱出來了,大家歡喜了,掃開了這麼久來,很多天的那個憂鬱心情。

  這大災難過了之後,大家真的是人生茫茫,不知道要如何恢復家園,慈濟人竟然帶來了這股的朝氣,帶來了這股的力量,開始將要發放之前,這分朝氣喚起了大家的歡喜心,所以很歡喜。在歡喜中縣長到了,就自己也帶入了,與縣民一起帶動起來,縣長更加感動了,就與我們一起來發代賑金;代賑的金額一天十五元美金,這樣來發放。之後,縣長就說:「明天若是超過四百人,那個超過的人數我來負責。」就這樣,真的明天開始,超過了九十位,就是四百九十人,開始又是一天,比昨天更提起精神。

  因為慈濟所帶來的精神力量,志工這分無私的大愛,就是一家人,何況是為自己在清掃,今天比昨天更加踴躍了。這樣,第二天過了,縣長很歡喜,全部人數清算起來,就是四百九十人。他說了,就是要做到,叫他的助理回去幫他拿錢,要一千三百五十元美金,到達了,就交給慈濟人。我們的范婷,是大愛臺同仁,駐在美國,與他們一起到厄瓜多,所有的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她就去找縣長,訪問縣長。縣長那種感受、感動,是被慈濟人感動,他很歡喜,所以很感恩。覺得慈濟人這樣付出,所以他自己也要自掏腰包為自己的縣民付出,他覺得這是應該的,希望他的縣能再度復甦起來,這經濟與縣民的精神全都要提振起來,有了能力,他的縣就有希望了,所以他很歡喜、感動。這樣一天又過去了,明天更多人,超過五百多人(五百九十人)了。

  所以這樣,就第三天,五百多人,縣長也很勇敢,這超過百多人(一百九十位),他要承擔的又更重了,但他也是很歡喜,很感恩,自掏腰包,還是願意付出,一共四千二百元美金,他就是這樣付出,這是他的部分。在那段時間裡,與賑災團隊視訊的時候,濟舵和濟覺在視訊畫面上說:「這個縣長他負責多少。」我就向他說:「既然我們都已經在那個地方帶動三四個縣市,已經付出那麼多了,這個縣長這麼愛民,現在是大災難時,我們怎麼捨得讓他付錢呢?那麼多都在付出了,這四千多元對縣長是很大的負擔啊!」

  這樣之後,我們要離開那個地方了(團隊已離開哈瑪縣,前往基多辦愛灑,濟覺師兄再開車返回哈瑪),濟覺就約縣長,算一算總共是四千二百元美金,將錢交給縣長,他就說師父關心他,不捨讓他這樣自掏腰包付出那麼多,這個縣要用的錢還很需要,希望縣長將這些錢回歸去為縣民做事情。縣長是很感動,他說他不敢要求,但是有這樣,所以他很感恩,他願意將來一定要為縣民付出。濟覺就送他一本〈靜思語〉,〈靜思語〉很靈,他這樣隨手翻一下,翻出來,那本〈靜思語〉向他說的話,那就是(知足的人,心靈開闊,心量開闊,對人對事就不計較。)跟他說若是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就是要放下,要用心去付出,這所得來的……。反正就是這樣,這就是這段〈靜思語〉所說,他看到,這樣隨手一翻一下,真的是師父在向他說話,這他很感恩,也是很感動,馬上就寫一封信,感恩,也簽收據,也寫一封信。這就是愛的力量,善友互相啟發。慈濟人,這就是善友,哪一個地方有需要我們,我們要自動趕快去;去,不是物質的幫助而已,還是給他們這種精神上的引導和勉勵。

  縣長從這樣開始,看他真的是愛民,現在慈濟人會合起來,讓他的信心更大,對災後復健,精神力量是很大,所以他很感動,這就是親近善友,也就是「信戒多聞佈施」。慈濟人有接受到法,他的行動,他的付出,無不都是無所求付出,付出得很歡喜。會辛苦嗎?會,但是歡喜,法喜充滿。菩薩不只是利益,守護在自己的土地,也能夠跨地到他方的國家去付出。所以,這就是菩薩,這就是有法在心裡。運用智慧,誠懇的愛帶到那個地方去,也能夠帶動當地「以工代賑」,大家的付出,為家鄉付出,精神力量提升起來,做得很歡喜,還能夠聽到這樣的引導——我們全都是一家人。這種浴火鳳凰,雖然經過了一番的大災難,現在有了要再復建、再復甦起來的力量,大家會很團結,會很合齊。

  所以,這種智慧去引導,所有的縣民、受災的災民都受到鼓勵,受到幫助,縣長的感受再更大。所以「智慧令人受行」,接受,還能夠身體力行,這就是「親近善友知識」。「即須親近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彼此恭敬,互相尊重,這就是互相的供養,是慧命中滋潤慧命的供養,這我們應該要親近,我們應該這個善知識的法我們要受持。

*為人所知其人善,為善友善知識,惡為友惡知識。說法引導我向善處者是善友知識,又勸善友使喜捨謂之勸善知識。

  總而言之,善知識就是「為人所知其人善」。這個善,人人都知道,這也是我們的善友,也是我們的善知識,「為善友善知識」。若是惡友呢?「惡為友惡知識」,那大家都知道,這個人行為不端,我們就要謹慎;惡友、惡知識,我們就要遠離。說法引導我們能夠向善處的人,叫做「善友」,叫做「善知識」,又能夠勸我們行善,使我們能夠喜捨,歡喜佈施,這全都是勸善的善知識,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愛的力量是彼此合成的,能夠彼此合成,無私的愛,這全都叫做善友、善知識,社會自然祥和,人間環境自然和平。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這前面我們也都說過了,要好好謹慎,要常離國王、王子,這都是仗權,我們不用去靠近那個權勢,仗權勢讓我們發光(有光環),不用!不用想要用仗權勢來增加我們的光環。不用,我們真真正正腳踏實地修我們的行,走我們的好路,不用一定要去仗權勢。所以,「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這我們要很瞭解,「旃陀羅」,那就是殺生;「兇險嬉戲」,就是不正確(不正當)的行業,或者是在非常惡劣的環境,這種的人,我們就要遠離。或者是邪知邪見的外道,我們也要遠離。這是前面的經文所說的。再接下來,

經文:「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

*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而輕慢於他。小乘厭生死,欣樂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此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

經文簡釋: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也不親近增上修行傲慢之人,及於小乘教生貪著心的人。
增上慢:謂於增上法中,而於法增生慢心,未得謂得之等類。

  這我們也要遠離啊!不只是世俗的權力,或者是世俗不端的行為我們要遠離,就是我們在修行,同樣我們也要知道該親近的是什麼,不該親近是什麼。所以,「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這一類的人,我們也要謹慎。什麼叫做「增上慢」?「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而輕慢於他」。這些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貪著在小乘,就是這樣開始,開始修行的目標,只是為了要脫離生死,瞭解生死輪迴辛苦,希望能夠了脫,所以好樂在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所以,他就會去認真修行,修行,他就是修「戒、定、慧」。他稍微得一點點心得,就認為:我戒修得好,我的定力也很定心,我的智慧也已經開了。所以他認為:我已經證果了。這種「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起了輕慢他人的心。這種的修行者我們要注意,修行修到很貢高、驕傲,這就不是我們要親近的哦!所以,這種「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增上慢人,我們要很注意,所以,「也不親近增上修行傲慢之人」,我們不要親近這樣的人。

  「及於小乘教生貪著心的人」。貪著,就是貪著在:我修行,我要受人供養。這是讓人很感慨的事情。圓頂了,僧服穿下去了,開始就高高在上。我們要自我警惕,修行才愈要縮小自己,修行就是謙卑,這也是修養之一,要真正堪得起辛勞,辛苦、勞動,這樣才叫做修行。不是一修行,「我什麼都不能做,我什麼都不行。你是在家人,你怎麼能夠讓我為你做什麼?你是在家人,你要為我做種種事。」不能這樣,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這也是歸納在小乘貪著的人,貪著小乘。

  自己修,以為我很有學問了,你們在家人就要來供養我,你們就要來為我服務,你們這些近事男、近事女等等。這我們要自己很警惕,修行不是一直求人家來為我們,來奉承我們、來供養我們,不是。我們是要學會如何去付出,要能瞭解眾生是平等。眾生人人具足萬法,但是眾生都迷在法的裡面;佛陀是「覺悟眾生的法」,所以他覺悟,所以叫做「佛」。我們要知道,這要用心體會進去,所以我們要好好警惕自己。

經文簡釋:
「三藏學者」;三藏學者,學經律論小乘藏者,雖則習學三藏之教,機劣智微,非菩薩友。習近小乘,妨弘大法,故須遠之。

  「三藏學者」,就是那個小乘的三藏,這樣貪著在法,只是守在那個地方,這我們要很用心。在這當中,或者是「破戒比丘」,或者是「名字羅漢」,這都是沒有實修的人,這種,這都是增上慢,這全都是「未得謂得」。三藏學者,「學經律論小乘藏者」,這叫做「三藏學者」,學經、律、論,都是偏在小乘。所以,「雖則習學三藏之教,機劣智微,非菩薩友」。在這個學習中,這個學者,在三藏的教內,但是根機很劣,「機微智劣」,或是「機劣智微」,就是這樣小根、小智人在求學,在這三藏中。這些人,他根本就不願意發心利益他人,只是希望他能夠體會這個法,但是他體會的是能夠修自己,他修自己是認為:我修行,我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就是要人人來供養我。這種根智微劣的人,並沒有打開他的心,放下身段,沒有,所以「非菩薩友」,不是菩薩的朋友,所以我們就不要去親近。這就是經典所說的。

  所以,「習近小乘,妨弘大法」。我們若一直去習近,去親近這小乘,偏向小乘去,自然他就會妨礙我們要弘揚大乘法。所以,佛陀他叫我們不要親近,這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所以,我們就能夠瞭解,在前面的文,惡世比丘,修小乘法的人,他會很反對大乘,就是因為要弘大乘法,就會去排除到小乘。所以修習小乘的人,他就會來妨礙、誹謗大乘法,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要經得起考驗。所以,「故須遠之」。

經文簡釋: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雖是比丘,破佛禁戒。非實有德,名字號為得道羅漢。名字羅漢,謂非真阿羅漢,假名羅漢,非實證也。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就是「雖是比丘,破佛禁戒」。他不只是增上慢,不只是停滯在小乘三藏,他還是破戒體,破戒,不守規戒,只是一個名稱說他是在修行,現比丘出家相,只是這樣而已,但是內在已破戒了。「非實有德,名號為得道羅漢」。就是這樣,一個形態而已,那就是詐名這個羅漢的形,形態看起來是這樣,就是接受供養,這就是增上慢,不是真實修行的人,叫做「名字羅漢」,破戒,只是一個名字叫做羅漢,實體已經是破掉了。

  所以,「謂非真阿羅漢」,所以是「假名羅漢」,「非實證也」。就不是真阿羅漢了。現在,佛教在這個人間,真的也是很感慨啊!名稱和尚、名稱羅漢,你說,在其他國家,好像日本,他們那裡的和尚,他能夠攜家帶眷,有家眷,這也叫做「和尚」。他只是研究佛法,他說他是修大乘佛教,其實,真正的大乘佛法,也要戒體保護清淨。我們一路一直說下來,不就是要保護我們的戒體,我們的身心要清淨嗎?要我們身心清淨,就是要保護戒體,不是名稱的和尚,不是名稱的羅漢啊!這種「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這是沒有實質,只是名字而已。

  這就是在這個濁惡世間,濁惡的時代,會一直不斷不斷發生這個形相,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持經的困難,我們要如何破除這重重困難,我們要如何忍耐?要忍耐,這麼困難,真的要有忍、有耐,耐得住。所以,在〈安樂品行〉要持經,就是這麼的重重困難,文殊菩薩就開始向佛請教,要如何能夠避開這個困難?要如何能夠持經很安樂?要用什麼方法?除非就是避開,不要去親近到,不要影響我們的心。心若還沒很定,就不要去靠近,靠近種種種種會影響我們的心,這種的生態和人物,人、事、物會影響我們,我們要趕緊避開。包括到像這樣,同樣是修行者,我們也就要懂得選擇,如何才能夠成就我們弘大法的心願。這就是佛陀用心教育,我們就要用心深心信受,我們也就要用智慧來分別。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