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法有善法惡法,人皆於法計我,謂行善惡法中,本無有我人相,若善法謂是我,即惡法應無我,若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眾生顛倒執持人我,因法執生妄計有我。」
我、人,人、我,這兩字的名詞,「我」也是人,「人」也是我,但是在語言應用上,「我」就是我。這就是用我來做主宰,是我。他們大家,這些都是人,別人。他們是別人,我,就是我。我的什麼人,我的最親,我最不愛的人,這種我和人就在那個地方,起很多的分別相,在那個地方。這就是我們人生,都執著在這個名詞和相上面。所以,人我是非、事物、形相等等,都是人在分別。每一天口中,所對的環境,聲音就是不離開這些。「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東西」,「是我、是人,是張三、是李四」,都是這些語言。這些語言,演變出了有善法、惡法: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這件事情善,那件事情惡;這個東西美,那個東西醜。就是這樣不斷複雜變化,名詞隨著複雜變化,名詞就這樣開始惹來了,很多是非、煩惱、無明,這就是「人皆於法計我」。
我做的事情是對,他做的不對;我的功夫好,他的功夫很差,等等去分別,從人與人之間所造作的法去批評,都是認為自己很好,別人即使很好,我們不及別人,我們也會起了那一分卑劣慢;不認輸,又再我慢心起。這全都是我們人在這個法之中,生很多的人我是非、煩惱無明,這些都差不多在這裡。所以,我們若要說到好,清楚了,要說「行善惡法中」,到底是善是惡?在我們日常生活動作中,是要分別是善是惡呢?這本來「無有我人相」,其實我們若不執著我們自己,也不要執著別人,反正就是一項事,我們共同合和互協,來完成一件事情,若這樣豈不是很和齊、很平坦,能夠做得很好呢?
就像在厄瓜多,他們就是合齊,八個國家的慈濟人,不論是在美國、加拿大,或者是在瓜地馬拉、多明尼加,或者是在巴西 、巴拉圭,或者是在阿根廷等等,他們就是去到厄瓜多,和當地已經發心的志工會合。雖然氣候是很熱,因為它是最接近赤道,就是很接近太陽(直射)的面,所以它就會較熱多了。聽他們在視訊時,八個國家的慈濟人共聚一處,也在螢幕上出現了。聽他們的聲音,看他們的人影,大家都太陽曬得很黑了,但是很快樂,彼此讚歎,互相感恩,分享那個地方,厄瓜多災情的慘重,分享那個地方,有老弱病苦、孤寡的人,真的是無依、無奈。這種的災情,他們要如何恢復呢?
幸好,這群外來的人,他們的名字叫做慈濟人,不同的國家,同一種的形態來帶動,是誠意。那種的誠意,誠心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的「四弘誓願」。佛法,佛陀的教育,教育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最根本就是要度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這是菩薩的使命。所以,這個使命要發自內心虔誠,內心那個真,真誠的心。所以,誠心能夠願,發誓願度一切眾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不只是用誠懇的心,用正,正心,心正,我們要正,沒有偏差,共同我們的思想方向;我們的思想同一項,那就是「靜思法脈」。我們的法,這個方向就是行菩薩道。大家已經走上了,這條誠正的道路,行菩薩道,依照這個法去身體力行。這是一個法門,真實,正的法門。所以,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就要學這個法。
法脈,無不都是開一條正確的方向,共同往這個方向走。所以,你看到慈濟人,就是在那個地方,不分別你、我,「你是從美國來,你是從巴西、巴拉圭來的」,他們都不分,他們共同一道門,這條路的方向是很正確,沒有偏差。去到有災難的地方,一心一志,用誠懇的心去面對苦難人。所以,大家看起來態度誠懇,和藹可親,去接近災民,去帶動本地人,以工代賑。人人能夠對自己生活有幫助,領工資,打掃自己的家鄉,讓自己災情能去除,生活復甦,大家很感恩、很快樂,願意出力,這麼熱的天氣,大家都是很拚力、很認真。所以,在八天的時間,幾個城市、鄉村,這樣將它清掃。兩天前的環境,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完全不同。每天都在比較,昨天的環境是這樣,今天打掃完是這樣哦,明天再打掃完,又是變成這樣,乾淨了。那些泥濘的土,不見了,破爛掉的家具,在外面、家裡,也都將它清掃出去了。
清在外面,政府的大卡車,搬開了,已經不堪用的家具搬出去了,泥濘的土搬出去了,地上經過掃,經過洗過了,內外乾淨。每天這個環境髒亂,下去打掃,打掃好,今天到這裡,明天再回來打掃它,就是這樣,一天一天清理,已經完全乾乾淨淨。這是共同的力量。所以,在行共同的力量,沒有人我分別,沒有說,「他是災民,你是志工,我是來帶動的人」,沒有!我來帶動,我從遠方來,我也和大家共同投入進去,是志工還要再更用心,來學習遠方來的人,用什麼誠意在付出,去同理心,「我也受過災難,你也受過災難,彼此之間,我先來打掃你的,你來打掃我的。」所以,沒有人我、我,共同一件事情去付出。所以,合和互協,能夠八天之中,這樣分隊組去負責,所以打掃得很歡喜。
這就是「行善惡法中,本無有我人相」。我們完全在那個地方,在行善法,沒有我,沒有人的相,就自然沒有分別。大家都共同一樣,這麼的歡喜,這樣去付出,不怕辛苦,這個事情很容易,趕緊完成。我們若要在那裡斤斤計較,那就是「若善法謂是我」。覺得:這些善的法,這都是我來帶動的,這是我!是能幫助人的人,你們是讓我要幫助人。若有這樣的心態,就帶不起人,覺得善法全都是我,都容易自大起來了。我們八國這些慈濟人,應該認真說從外地來的是七國,和配合他們當地,所以叫做八國。大家心志一如,所以大家共同為善,沒有你和我的形態,沒有你和我執著的形相,我們大家都平等。從外地來的人,多數都是企業家,但是在本地的人,貧窮苦難人很多。寄回來的影像,我們可以看到進去裡面在打掃,根本就不是正式的牆壁,就是芒草,這樣一支一支,還能看到後面的景,可見是貧困。
但是他方來富有人家,同樣下去在打掃,同樣在那裡面,這樣在「膚」慰:「您辛苦了。」老人在那個地方,他同樣恭敬尊重。這種沒有人、我相,只有一項——愛,發揮我的虔誠的愛心,用一條這種正確的方向道路,這樣在身體力行,真實在的心去付出。所以,誠正信實,相信這個法,我們很相信,這個法門就是這樣,法脈就是這樣,承這個法脈、法統,去為人群付出。誠、正、信,相信,腳踏實地去付出,步步踏實精進,菩薩道從這樣起點,一步都不偏差,一直向到佛道,向到佛的境界。所以,六度萬行,因圓果就,那就是到佛的境界,這就是我們學佛。所以,我們這時候,就是這樣在付出。
「若善法謂是我,即惡法應無我」。為什麼都在這裡在做善?我們也無所求在付出,那個惡的法,難道有我呢?當然是沒有,現在在這個地方,大家都在做好事。若是「惡法是我,善法應無我」。是啊,在造惡,假使我在造惡,滿心煩惱,到底滿心煩惱的我,是和大家怎麼有辦法合會呢?我是惡,若這樣,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我就是破壞。
看看,難民潮是怎麼來的?到底是什麼人在迫害什麼人?真的是苦不堪。善法和惡法,人我之間如何去分別?一念心,這念心善,自然去除煩惱;一念心,心在善法中,你的心就去除了無明、執著,就沒有:「這是你們,你們的事情,和我哪有關係?」「是那個遙遠的國家在受災難,我們憑什麼這麼辛苦,去到哪裡?」這就是人我相分別,拆離開了人性的愛。
所以,人性的愛就沒有人我相,遠方在受災難,我們的愛是鋪天蓋地,眾生如己親人一樣。所以,我們向善,自然就無惡了。而我們若是心念一偏差,滿心煩惱,你要和他說善法,唉呀!哪聽得進去呢!就聽不進去,哪做得到呢?懈怠的人,你要叫他殷勤精進,怎麼呼喚,都是同樣懈怠,聽不進去。所以,這就是善惡法,精進和懈怠。善與惡,在法上,我們要取什麼樣的方向?學佛,當然就是取善法。所以,我們不要,「眾生顛倒執持人我」。因為「法執生妄計有我」,我們眾生就是顛倒,才會在法中在執,執持,因為有我們這個身體,就說:「我累了、我病了、我痛了、我苦了,所以我要休息,我要調養。」自然空過時日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人間總是愛的心讓你如何開闊。
來,前面的文,我們來看:「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
又 文殊師利
如來滅後
於末法中
欲說是經
應住安樂行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是前面說過的,佛陀再呼喚文殊菩薩,前面已經為我們解說,該避開的我們要避開,有困難時,我們要用什麼心態,有為法的困難,就要用無為法去治理,心不要綁在那裡,我們用悲智雙運來克服。
這就是要了解,佛陀滅度後,濁惡世中災難偏多,才是在考驗菩薩的悲智雙運。這種末法中要說是經,真的要住在安樂行,將這個心開闊來。
所以,下面下來這段文:「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若口宣說
若讀經時
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是講經的人,要有這樣的風度。「若口宣說」,就是我們要講經的人,我們要抱持著「口說好話」。我們不是有「三好」嗎?口好,說好話;身好,做好事;心好,想好意。這就是我們要堅持的。所以,「說人及經典過」。這是不應該有,會有人問:「人有什麼樣的過失呢?為什麼要常常在批評的人的錯誤?經有什麼過失,能夠讓你批評這部經的過失?」這我們就要自己自反問。我們若要去說人家的不對,我們就要好好仔細來想想看,自問自己,比被別人問我們較好。自己的心想好意,我們的口,若要說別人的不對,我們要自己趕緊快問自己,「人有什麼不對嗎?經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的口,怎麼要說人家的不對呢?趕緊口要說好話。
若口宣說:
說人及經過
問:人有何過
經有何過
答:經有大乘小乘
人有大機小機
以乘對機
隨宜難解
所以,這個地方能夠回答的就是,「經有大乘小乘」。所以若要說經的過失,說:「你在說的,這不對。」「我明明講經,你怎麼會說我不對呢?」「因為你講的是小乘法。」這樣就是批評了。其實,我們常常說過,小乘有小乘學佛的基礎。聲聞、緣覺不就是小乘呢?佛陀為他們大家說「苦、集、滅、道」,要不然我們要如何知苦呢?要不然我們要如何能了解,要滅除煩惱呢?所以不能說小乘是錯,只是佛陀要鞭策我們再進一步,不是到這裡而已,不要在這裡你就想要取入滅了,不是在這裡,你就認為你所得的是全。不是這樣,要再向前前進。菩薩道你還沒有走,你哪有辦法到佛的境界呢?只是差別在這裡而已。所以,不是大乘要去批評小乘法,法本來就平等,是鼓勵我們的思想再向前,開闊我們心胸,我們的心境要再向前,去利益他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
所以,那人呢?人有什麼樣的過失,可讓我們批評呢?人,「人有大機小機」。就是根機比較好的、較優質的,一點就通了,他能夠體悟大乘法。其實這個大機的人,他也是要了解小乘,要如何自我修行,要不然,太過頭、超越過了,就是沒有那個律儀的觀念,也不行。看看,我們在《法華經》中,一直佛陀也是要我們「戒」,這個戒律、律儀也是很重要。但是一般的人,認為「一切皆空」,我還要持什麼律?我超越了,無染著了,這樣就會錯誤,一念偏差,全盤錯誤,所以我們還是要腳踏實地。不是一條線放去的風箏,這條線若拉斷了,風箏就無法(回歸)落地。這就是不實,就是虛。所以我們要記得,不要去批評經典的過,經典有經典教育的環境。小學、幼稚園都是這樣起來,才有到博士、學士的地位,總是要有這樣一步一步。
「以乘對機,隨宜難解」。以乘去對機,佛陀就是觀機逗教,要不然,你對小根機的人講大乘法,他聽不懂;若聽,一知半解,容易犯錯。所以就要很穩定,好好循循善誘。要不然,他對著這個小根機,跟他說大乘法,他根本聽不懂。所以,「經有顯性,廢權立實之過」。就是將這個方便法都拿掉,一下子就向他說實乘道,若這樣,這是不對。這樣不對,我們一直去批評,更加不對,我們應該也是要循循善誘。
經有顯性
廢權立實之過
破相隱實
開權之過
人有執理
不信漸修之過
執事
不信頓悟之過
大乘法是好,但是你要從修好自己,要知「苦、集、滅、道」,要了解「因緣法」,才開始來投入「六度」,要照次序走,「戒、定、慧」要無漏,「聞思修」要實體。這就是我們的過程。要不然,這你將它廢權,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能成佛,我為什麼要再這樣修起呢?因為我也是有真如本性。一下就跳到真如本性來,你的真如本性在哪裡呢?在哪裡啊?但是自己還是茫然,卻是要談真如,這是錯誤,所以這叫做「廢權立實之過」。我們不用去批評他,要好好輔導他。
「破相隱實」,就是「開權之過」。一實乘法你沒有顯現出來,你再怎麼樣的大乘法,也是與人、事、物沒有離開。菩薩道,在厄瓜多那個地方,正在受苦的地方,我們那些菩薩,若沒有在那裡,若沒有他們去帶動,那個災區還是依然受災,那些受苦難的人,還是同樣無語問蒼天。菩薩道本來就是所緣,緣苦眾生,本來就是這樣。你這個緣若將它斬斷了,菩薩是菩薩,是什麼叫做菩薩?菩薩法本來就是要去接觸眾生苦,這樣才有像菩薩,才能成就菩薩道。若這當中都將它斬斷了,那苦難歸苦難,「菩薩」只是一個名詞,這不像菩薩。我們若以這個來體會,就能夠很了解。所以我們不要說開權是錯,其實走到那個地方去救拔他,這是步步踏實的路,這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人有執理,不信漸修之過」。這就是我們人,執持在這個道理,就是不去相信我們要腳踏實地,漸漸修行。你若沒有走,就不會到達,你就要去走。但是,「我就是要執我的道理,我道理都通了,我都懂道理了。」但是你懂道理,你走過來了,你要用什麼走?兩隻腳。兩隻腳就是福慧,要福慧兩足;你要去修福,你要去修慧,福慧兩足尊才能夠成佛。你的過程,就是要身體力行走過來,要不然你只是懂道理,又有什麼用呢?所以要漸修,不要不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常常說,慈濟是用愛鋪路走過來的。我們要很用心。「執事不信,頓悟之過」。你只是執這個事,說「我就做就對了,我為何還要去了解法?」這樣也不對啊!你若沒有這個道理,你只是執事,容易迷失掉。你若不知道方法,不知道道理,這樣做你會偏差。所以不要只是執在事,也不能只是執在理。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去分析。
「苟性相雙融,經有何過」。 我們若能夠知道這樣,我們人人的本性是有真如本性,外面的事相我們不能疏忽掉。外面的事相,我們的真如本性能夠會合起來,道理和人事沒有分開。我們總是,要做事情總是不能離開道理,不能離開軌道。這個道理、這個軌道,就是要用來運用這個事,這是兩項要合為一個。菩薩的精神,發揮愛的力量,投入苦難的地方。同樣的道理,投入之後,完成了,這件事情完成了,大家法喜充滿。這就是因緣,這就是結果,這應該是這樣。
苟性相雙融
經有何過
事理無礙
人有何過
若說有過
則惱亂其聽受之人
非口安樂
故戒之
所以,「事理無礙,人有何過」?事理無礙,人在做事情有什麼過錯呢?為什麼常常要來批評,要做事情的人呢?為什麼在付出的人,要受這麼多人的批評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事和理若會合,不用管人家如何批評,「有為法」中,我們要用「無為法」解。批評是你的事情,我做對的事情,我心安自在。若能夠這樣,人有什麼過失呢?「若說有過,則惱亂其聽受之人」。若要說「過」,就是有人就是蓄意要去毀謗,要去造謠,聽的人也這樣就將它聽進來,這樣彼此惱亂。是發出了是非的口,批評人的過失,有的人聽到來起煩惱、起懷疑。就被那個口出這種是非的人,影響了,。
所以,「惱亂其聽受之人」,這就是有過失。「非口安樂,故戒之」。我們說話,若是去說到,這樣去擾亂人,對我們也沒有比較好。所以我們要謹慎,要戒除批評別人的口業、是非,我們要戒,這樣我們就口安樂了,我們就不會怕,我們說話有過失。我們要常常謹慎,我們要說什麼話,不要去批評別人;別人做好事情,我們要去讚歎人家。這也是口的安樂。
這段文,「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道理就是在這裡。「若說若讀此經之時,不欲說人及經典過」。就是這樣,它的文是這樣,那個的含意是前面說的話。我們在做,我們的感受很多。「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輕慢其他的法師,意思就是,不可以輕慢,諸餘經典及說法之人。我們都不可以。
亦不輕慢
諸餘法師:
亦不可以輕陵侮慢
諸餘經典
及說法之師
言弘經者
不可倚恃法華之圓
而輕蔑
偏權之法師也
剛才就說過了,經典無過,人也無過。人家他要修行,從小乘開始一步一步走,我們若有因緣,能夠和他分享,他若發心,就能夠發大心、入大乘法來。我們不用去說這樣不對,其實修行都是對,只是他的見解停滯,就是獨善,這樣而已,沒有什麼樣的大不對。
所以,「言弘經者,不可倚恃法華之圓」。不要仗勢:我是在聽《法華經》,我的道理懂很多。你道理若懂很多,你有去走嗎?你有去做嗎?你有去了解嗎?我們自己也要這樣有自知之明,要自己要知道。不要只是依靠我有讀經,我有誦經,我有聽經,這樣我就很自大,不要這樣。這樣就容易「而輕蔑偏權之法師」。人家這樣在修行,我們就輕視人家,也不行。所以,佛陀就是以方便,佛陀用種種的方便來循循善誘。「助圓實之正道」。
佛尚以異方便
助圓實之正道
後世弘經
豈可輕慢權小
須順佛意
將護物機
故應戒之
佛陀循循善誘,從小教慢慢一直帶他,帶到因緣成熟了,就對他說:「你不是到這裡而已,前面還有一個康莊的大道,走過去……。」在〈化城喻品〉就是這樣,這是,只是一個化城,讓你休息一下,真實的目標在前面,再走不遠。就是這樣,一段一段引導我們。「後世弘經,豈可輕慢權小」。我們若沒有這樣走過來,哪有辦法接近大道的地方呢?所以不要輕慢。所以,「須順佛意」。我們要能夠體會佛陀的心意。要如何護物的機緣。「物」就是眾生,我們要如何來保護眾生的根機,和他的因緣。他雖然是小機,但是他的因緣還未成熟,因緣成熟了,這正是時候,我們就鼓勵他來投入,來付出,來體會。所以,「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不說他人
好惡長短:
不歎毀
不說其他
尋常人身中
好惡長短之事
莫說他人之過
蓋受質二儀
天然之性
未嘗不全
血氣之情
未嘗不偏
我們不用去批評別人,是有所長的法,或者是有短失的法,我們不用去批評。「不說其他尋常」,平常人那個「身中好惡長短之事」,我們也不用去批評,所以「莫說他人過」。「蓋受質二儀」。我們的這個質,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這個儀,這個律儀我們要顧守好。我們的「天然之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未嘗不全」。我們人人的本性,本來就沒有欠缺,本來這個道理就是存在。
所以,「血氣之情,未嘗不偏」。我們,我們有這個身體,我們有這個生命,我們這樣在修行,也不一定我們所做的都對。在同一個道場,同一場道場,不是人人的思想都一樣,不是人人修行都一樣精進,不是人人那個觀念是正確。這叫做「血氣之情」,就是有身體,有血肉、有生命,這樣的有情人,就是眾生;也不一定,我是在修行,我每項都對。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體會、用心。生活我們要如何過?我們要如何來把握我們的人間?所以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