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大家要用心!我們回憶要說《法華經》之前,就是在〈序品〉裡,我們還記得,佛說《無量義經》之後,佛陀還是定在座中,不動。大家《無量義經》聽完了,佛陀還沒有退席的意,所以大家還是坐著,看著佛莊嚴的形相,在定坐中眉間放出了光。那個光的形相,很吉祥的相,讓人看到心就是歡喜,無法去形容那念歡喜心。人人都有感覺:奇怪,今天佛陀《無量義經》講完了,沒有離席的意思,坐定,入定在放光。大家的心,奇怪。
所以,不只是這個光芒,照到任何人這個心,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是起歡喜心,那種莫名的歡喜、無法敘說的歡喜。不只是在這個場面的人,好像這個光在任何一個角落,都讓人一時之間感覺:世界是和平的,世界是祥和,人人的心,就是有那一分歡喜的瑞相。這就是佛陀將要說《法華經》,那個時刻,近和遠的人總是有這樣的感覺。所以,「與常放光有異」,就是不同。雖然平常有時候,佛以因緣而放光,卻是現在這次的放光,總是讓人的感覺就是不同,所以叫做「放光瑞」。在〈序品〉有這種放光的瑞相,和一般放光不同。
經的裡面,就是〈序品〉裡面就是這樣說,「佛放眉間白毫相光」,這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聽經、讀經,就是要時時有這樣回憶,將經記憶在內心,尤其是很重要的關鍵的名詞,一定要記得,要去了解。所以說這個光,毫光的相,那就是「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這我們要去了解。《無量義經》說了之後,《法華經》之前,為什麼佛陀會放這個瑞相之光呢?那就是佛將要講《法華經》,這是佛陀一生中最在意的法。他一生把《法華經》,就是一直深藏在他的內心本懷,來人間最重要就是要講這個法,眾生就是根機太差了,還無法接受,所以佛陀將這部經,深深藏在他的心懷,現在時機成熟將要講說了,這是一件一大事,很大的事情。
所以因為這樣,佛陀《無量義經》講完,再要說《法華經》,這就是很深的意義。所以這樣就「先放毫光,照於此土」,遍照這個地方,不只是在這個地方,在場人人的感覺,還有他土,其他的地方也能感覺。因為那時候要講這部經,有六種震動,大家應該還記得。所以不只是在那個道場,其他的地方也有感覺到異常,不是平常。所以,「與常放光有異」,就是不同,叫做「放光瑞」。在<序品>,《法華經‧序品》裡,開頭他放這個光在眉間,眉毛的中間額頭。那就是很細很細的毛,那就是如絨一樣,像絨布一樣很微細,在這眉間之中,有時候太陽一照,總有一項很明顯與人不同的相。所以這個白毫相光,就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經過了日光的映照,總是有令人感覺異於平常,就是跟平常不同,有異,不同。遍照東方,好像這道光和那個日光,日的光這樣接觸到,反射出去,讓人有一種感覺,那種說不出來的歡喜,是異常的歡喜,這種遍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重要的是要向大家說,「萬八千世界」,我們要用心。
萬八千世界者
表說一乘之果已滿
如萬
一乘之因未圓
如八千
又表一乘真實故
義即具足
如萬
三乘是方便未具足
故如八千
「萬八千世界者,表說一乘之果已滿」。就是叫做「萬」。「一乘之因未圓」,叫做「八千」。一萬就是圓滿,八千就是我們所修的行,所了解百分之八十,還未很完全了解,萬分之八千,還未很圓滿。所以佛陀循循善誘,從聲聞而緣覺,希望人人去除無明。接觸佛法是聲聞,了解佛法的道理;能夠用功修行,體會天地之間無常的道理,那就是緣覺,這「四諦」、「十二因緣」的法,完全接受了,所以很多的法,都能去除煩惱等等。一切「有為法」大家清楚了,還要再進一步,進入「無為法」。獨善其身不夠,你要入人群去。人群中那就是如來藏,如來的法藏在眾生群中。所以我們要圓滿,就要入人群;還未入人群,那就等於「八千」,因為你知道煩惱的道理,卻還未去真實體會,煩惱的來源在哪裡,還沒有發揮去解煩惱法,利益眾生,所以還沒圓滿,這叫做「八千」。
在佛陀要講《法華經》之時,有的是就如文殊、觀音、彌勒等等,已經圓滿了,這種發心菩薩來助道場,那就是「萬」,就表示圓滿。還有很多羅漢、凡夫等等,還是在場。雖然佛陀開始,答應要講《法華經》,完全無法體會的人,五千人退席去,表示還在五道輪迴的眾生,所以無法接受,超越五道境界的人;他無法接受,那個中間他退席,這也是一種的譬喻。心若還停滯在這個凡夫心,停滯充滿了欲,煩惱無明都還沒去用心、發心要去除;像這樣的人,就無法接受《法華經》的道理;接受,也會將這個法拿去偏差利用。這在〈方便品〉也說很多。所以留下來的這些人,有修行的,有修行,但是還沒到法身菩薩的境界,所以稱為八千。雖然是在一乘法的因,現在要開始撥開了三乘,要大家入大乘法這個時候,但是還未圓滿,還未接觸,還未圓滿,所以叫做「八千」。
所以,又再表示,「一乘真實故,義即具足」。這部經是已經具足了,一實實乘的教法,在三車的裡面,大白牛車裡面,所藏著很多的寶物,表示大乘的法很圓滿。義即是具足,裡面有很多含著的法,微妙法。所有的妙法藏在《法華經》中,不論大、中、小法,都涵蓋在這個裡面。所以,我們一路一直說過來,說很多因緣果報法,我們也說很多,時間很長之前,法的源頭等等,種種的譬喻等等。大家也開始已經接近、信解了,這都在《法華經》裡面。所以「義即具足」,這裡面的法,會慢慢讓大家信受,讓大家圓滿,這叫做「萬」。就是這部經裡面,具足很多的道理,法都在裡面。所以,「三乘是方便未具足故」。三乘法就是,根機參參差差不整齊,就是不整齊,這叫做三乘。有的還停在小乘,有的停在中乘,有的開始要發大乘心,這叫做「三乘」,還不很整齊,所以叫做「八千」。在這裡重新提出來和大家說,就是在這段文中,也有涵蓋著這樣的意義。
所以前面的文說:「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是一場的就像夢境。接下來再說,「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恆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夢境,不只是見佛,又看到有很多龍神、阿修羅,來到做夢的人自己的面前,好像很恭敬合掌,也請這做夢的人來為他們說法。這好像有這樣的夢境,這個夢境的裡面,「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又見諸佛」,又再看到很多佛,不是遠遠看,是很靠近來看,看到佛那身相是金色的,整個身體,這個皮膚這樣能發光起來一樣哦!所放出來的光,不只是眉間的光,是全身都發光。所以這全身發光,這個光已經「照於一切」,這光相的無量照於一切,這是在夢境所看到,金色的光耀,已經普遍照及一切,也是發出了梵音聲,「演說諸法」。這種見佛的光相,和聽佛說法,自己也在修羅、天龍八部等,也來請他說法。佛為諸菩薩,就是聖,聖位的人來說法;自己做夢的人,要向凡夫界的天龍八部,及修羅等等來說法,這是一場的夢境。這也表示微妙的法,不只是在我們人間生活中的法,其實法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是還是那個法,還是存在。
所以,我們平時常常在說,道理看不到,是「無為法」,這是道理永遠存在;「有為法」有形相,我們能去作為。「無為法」充滿了,很多很多道理的教育,教育我們在「有為法」的方向,不要偏差。所做一切的作為是微妙,甚深微妙,這個作為,我們不要一點點就讓它偏差、漏掉了。現實的人生,做夢的境界,我們都要能夠用心去體會道理的境界,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接下來這段文再這樣說,就是說眾生聽法之後,有的人會有這樣的夢境,這是佛陀要告訴大家,夢不要當做真,那是虛幻,是我們的潛意識,白天我們若很用心在法,就是善法,你做的夢就是很歡喜的夢,但是不要將它當作真。就像我們,人間在做,有為法,做過就對了;要去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不要執著說:「這好的事情都我做的。」若這樣,我們的心會一直掛礙,掛礙我為你做很多事情,那就會有計較心。
我們要去除煩惱,連這些善法也要捨。「我為你做多少,你是我幫助的人,我是能去做善法、善事的人,所以你受我幫助。」這種的心不要有。善的事情要去做,做過就好,就要放下了,這叫做「三輪體空」,沒有我會去做什麼善事的人,也沒有什麼人讓我幫助過,大家都是一樣,是在因緣中互相成就。我幫助你,你成就我,這要互相感恩,沒有放在心的事情。
所以佛陀說:「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也是一樣要用心,好好聽!〈安樂行品〉,現在將要結束了,這些文,大家要很用心。佛,我們再看到,佛陀在現實,「說無上道者」,那就是「如實相一佛乘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又見如來
來為四眾說無上道者
即如實相一佛乘法
能說無上道法教化
現在佛陀為大眾所講的法,那就是《法華經》,就是實相一佛乘的法,是真實法,不是夢幻的法,是真實法。「能說無上道法教化」,就是用這麼的微妙、真實一乘的道法來教化眾生。這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來人間,要釋放他的本懷,就是講《法華經》。大家很恭敬,已經聽出了佛陀的真實意義,這個真實法。所以,「見身處中,合掌讚佛」。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自見其身處大眾中
恭敬合掌
說偈讚佛
賭相生善
大家很感動、很感恩,佛陀將他的心懷,釋放出來這個微妙法,很感恩佛過去的引導教化,現在真實的一實乘法,這樣來化度,來感化人人。所以,這叫做「自見其身處大眾中」,「恭敬合掌」,佛陀這分從內心意,說出了微妙法,所以大家很恭敬。所以,而「說偈讚佛」,大家就是這樣來讚歎佛。所以,「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大家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聞佛為說一切之法
心得歡喜
而興供養
精義入化
大家聽法之後,歡喜了,就是「聞法歡喜」,大家很讚歎。「一切之法」,我們已經法入心來了,法已經刻入心版了,記憶也很深,所以大家願意供養,來供養佛。
供養是用什麼供養啊?聽到「四合一」的精進,這麼多天來歡喜,大家發願,就是要傳法脈,弘揚宗門;要身體力行,做師父想要做,要愛師父想愛的人,用這樣來供養。這是大家的表達,這叫做法的供養,是行的供養,身體力行來回報。所以我們現在要供佛,也是一樣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回報佛陀對我們的教化之恩。所以我們所得到的,就是總持門,所以叫做「得陀羅尼,證不退智」。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得總持門
以其總持
一切善法不散
令惡不生
證智不退
得法清淨
我們就是要用這樣來供養,眾生若能夠很精進用心,得到所有的法都心開意解,這是佛最歡喜。就像師父看到弟子,某某人很能夠體會心意,說法、說話聽得懂,知音者,也會很歡喜,這就是供養。大家要「得總持門」,那叫做陀羅尼,就是「總持一切善法不散」,能夠總持一切善法而不散,這就是我們的心,要回報佛陀最重要的,我們一切善法,入我們的心來,沒有讓它忘記。
我們日常生活,在做事情,「我做這個事情,就想到法,我現在做,和法是會合的」,這就是總持一切善法。我們所做與法會合,這就是叫做善法。我們令善法不散,能夠對的事情,我們永遠做就對了。這就是慈濟人常常說:「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樣自然他就會再接再厲、再精進,這就是「總持一切善法不散」。所以,「令惡不生」。因為我們不斷在行善,這當中惡的念頭,不會進入我們的心,我們常常都很清楚,善是我們的方向,我們不能再有偏的岔路,又再偏到別處去,「差之毫釐,失於千里」,一念惡生,千差萬錯起了,所以我們要將心顧好。「總持一切善法不散;令惡不生」。這樣,自然我們就「證智不退」,這個智慧入我們的心,我們不退轉,「得法清淨」。這叫做陀羅尼,陀羅尼叫做「總持」,譯作我們的話叫做「總持」。
也就是菩薩,「菩薩以總持之法」,已經得到這個陀羅尼門,已經得到總持法,持一切善法不退,已經菩薩得到這樣的法,所以「隨應一切眾生的迷向,開導正信知見」。
蓋菩薩以總持之法
隨應一切眾生迷向
開導正信知見
令其滅諸惡心
而行一切善法
是為菩薩陀羅尼門
發大心的人,已經得到這個法,自然他能夠進去人群中,隨著眾生迷茫,不知道方向要在哪裡;菩薩要在這樣迷向中的人間,去開導他們,開導出了一個正確的信仰。還有正確的知和見,全都要能夠去體會到,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入人群中去。這就是菩薩的總持門,「持一切善,總一切善法」,入人群中,如何去除那個惡。眾生的煩惱無明,我們自己去除了,我們要用方法讓人人去除,引導人人從善的見解、思惟都是善。
這佛知佛見,佛見的道,這就是我們這幾天在說,這幾天來大家要知道,大家要走的路,那就是佛知見道。「令其滅諸惡心,而行一切善法」,滅掉了種種惡念,身體力行在一切的善法,這就是叫做「菩薩陀羅尼門」。所以,陀羅尼這三字在經典會常常看到,但是我們一定要去了解陀羅尼叫做「總持」,總一切的善,持一切法,一切的善法我們全都是很堅持著,使惡不生。
接下來再說:「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所以,《法華經》裡面,有好幾段授記,應根機,根機成熟了,佛陀就為他們授記,所以前後授記,不少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是因為他們的心,已經開始漸漸佛知、佛見,佛的道路,已經大家一直深入了。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佛他心通
知深入一佛乘道
蒙佛授記
所以,「佛他心通」。佛陀了解弟子的見解,佛哪麼會不了解呢?弟子的心向,到底心在想什麼事情呢?佛很清楚,都看出來,了解了,了解任何一個弟子心,那個心的趣向。向佛道的人有深入多少?真正覺悟,要入這個覺悟之道,發大乘心的人真正有多少?所以因為這樣,佛陀了解,一次一次分梯次授記了。
所以,「知已深入一佛乘道」。知道大家到底心入一乘道,到底有多深?佛陀去了解這些人有深入,因緣成熟,佛陀自然就能夠為他們授記。所以,「即為授記,成最正覺」。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夢佛與授無上道記
有時候夢就會夢見佛為他授記,但是不是真實的授記,只是心期待佛為我們授記。這就是只要你有心,自然有一天你也能夠得佛授記。所以,經文的裡面說,「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記於來世得佛智慧
成無上道
此明正報勝
大家若能夠好好用心,「善男子」,就是大家有興趣在佛的法之中,不論是出家、在家,統稱為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只要你的心這樣穩定下來,真的陀羅尼門能夠好好總持,持一切善,預防一切惡,若能夠這樣,你就開始慢慢修行,一直到來世。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有耐心,要能夠記得我們生生世世,今生,法一定要刻,銘刻在內心之中,我們若是心版刻得深,自然這個記憶會常常在,就入我們意識之中,未來的來生來世,不會離開佛法,同樣還是佛道中的善道在走。
所以,「記於來世得佛智慧」。同樣,還能夠於來世,也是來世不斷不斷地修行,到未來還是一樣,這是佛陀預先為我們證明,只要你能夠這個心念不退轉,記憶很深,生生世世,沒有脫離佛道,這個種子修持一切善,總有時候佛陀也能夠授記。這是釋迦佛那時候,就開始有這樣隱約,授我們未來的記,所以說「記於來世得佛智慧」,就是這樣預約我們。你們現在開始一直下去,將來你也能夠得到佛的智慧,這就像是為我們授記一樣。雖然還未為我們授記說:「你已經將來會在某一個地方去成佛,名叫做什麼名字」。雖然還沒對這些善男子,一一明確授記,但是在這個地方,「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這就是已經「記」,「記」就等於授記一樣,「記」的意思就是為你祝福,祝福在未來。
佛的祝福是真實的,只要你好好這樣,一路的善法走下去,你總是未來,也能夠「得無量智」,到佛的大道。這就是在為我們祝福,為這些善男子祝福。所以,「成無上道」。這就是證明我們正報的勝。未來,我們離開這個身體,要去哪裡?這個依、正二報,我們過去一直在說,「依、正二報」,捨此投彼,投生到哪裡呢?我們的正報、依報是什麼?只要我們這念心在,這個既取印記,我們未來我們的善法,陀羅尼門還是要總持著,這樣不會將它忘記,那自然能夠「得無量智」。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謂得超過限量
數量之佛智
以入無上菩提之道
「佛之大道,謂得超過限量數量之佛智」。這叫做無漏智,這個智是很深,所以「得無量智」。也是「佛之大道」,超過很多很多的數量,這叫做「佛智」。佛智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叫做「佛智」,所知道的,是很多。我們慢慢修行,同樣也能夠得到這樣的智慧,叫做無量智;無量智就是佛智。佛智,在這個大道上不退失,所以「以入無上菩提」,因為走這條路,我們會得無上的菩提。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好好用心,用在當下。法要在記憶中,不要法聽了,「有啦,今天我有聽,我沒有漏掉!」不漏掉是每天聽這個「不漏」。雖然每天聽,但是不是有每天記?「有啦,我有筆記。」這個筆記,有記在心版裡嗎?有沒有刻在心版呢?這心版刻有清、有明嗎?你若是心版刻得清,很深,刻得明,自然你的這個心版,每天在生活中,舉手動足、開口動舌、待人接物,自然你會感覺:哦,這個時刻,什麼人在做什麼樣的事情,和這段的經文是不是很接合呢?我現在要做這項事情,經文中是怎麼教我們,我們應該如何做。應該我們要很清楚。
到底我們是對法是八千,還是一萬呢?一萬,我們若有八千,就不錯!不要才一千、兩千,「信其一,不知其二」。我們一定要好好,不斷不斷進步上去,希望我們能夠「萬」,就是圓滿。能夠修福、修慧,不是只說:「煩惱去除了,我就是修慧了」。但是,你沒有結眾生緣,沒有入人群,你的煩惱無明,那個很微細的惑根本就沒有斷到,萬一境界若現前,也是容易迷失。所以,要修慧就沒有那麼簡單,何況要修福呢?修慧是在己,修福是為人;在己就很不簡單,何況為人呢?所以,我們兩項還是要再平齊,法要求,要深深銘刻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日常的生活裡。心版,我們刻下來這個心版,還能夠不斷複印出來,明明歷歷還能印得出來,這就是深刻在我們的內心。
入人群,那就是結好緣,那就是造福,福慧雙修,是我們《法華經》全部的意思。裡面很微細,看起來很深,做起來就很簡單,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麼簡單。持總持門,陀羅尼門,陀羅尼的門就是,「總一切善,持一切法」,就是所有的善事我都要做,我都要堅持,這個法我要身體力行去付出,這就是總一切善法。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麼簡單,三歲孩子也朗朗上口,大家也都懂得,但是要說到它很微細,那個陀羅尼要分析出來,那是很多……。這就是微妙的法,分析很深,做很簡單,做就對了。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在法之中,將深的法用在很簡單的生活,所以要好好多用心!
【附註】
《法華經》的授記,有:
第三〈譬喻品〉為舍利弗授記;
第六〈授記品〉為大迦葉、須菩提、大迦旃延、大目犍連的四大聲聞授記;
第八〈五百弟子受記品〉有富樓那及憍陳如之外的五百阿羅漢授記;
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有阿難、羅睺羅為始的二千聲聞授記。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有惡人提婆授記;
第十三〈勸持品〉喬曇彌及耶輸陀羅的簡單授記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