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佛欲說法華一實相理故,先說此無量義處,謂將以無量之義,會歸一實相之理,實相之妙義無窮,故是名無量義經。」
用心啊,為了讓大家一定要記憶,聽經聽過了,還是要回憶。《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法華經》經文很長,但是,這個《法華經》的義理,把它濃縮起來,那就是在《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法華經》是解釋《無量義經》所有裡面的道理。所以我們聽《法華經》,不要忘記了《無量義經》,尤其是〈安樂行品〉,在我們〈安樂行品〉,將近圓滿之時,所以我們應該更加要回憶,《無量義經》,那就是《法華經》的精髓,這大家要知道。先把佛陀心所藏著的這個妙法,佛陀是這樣用心保護著,到達因緣成熟,在靈山會時,佛陀就將《無量義經》,這樣完全講出來,從他的心中所懷藏的這些道理,四十二年間,一直從「苦、集、滅、道」,「四諦法」,佛陀開始第一次說,那就已經開始,隱藏著這樣的道理存在。
在佛心中想要說的話,想要講的法,他看到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將它隱藏起來,先一步一步來引導眾生,開始決定了,讓眾生了解人生苦難偏多,所以用釋放,這樣一點、一點,讓大家漸漸接受,這是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耐心,這樣開始一步一步來誘引著,大家,隨著佛的聲音接受法。內心一直感覺、體會,果然人間疾苦!就開始知道要如何去找出「苦」的根源,佛陀再次來解釋,苦的根源來自人的心,一念欲念,所以去緣外面的境界,從內心一直講說到外面境界,種種因緣來誘惑人的心,從人的心念再分析到外面,這樣會合起來去造作的業,從那個業力再分析,分析到因緣。這種層層疊疊,真正微細的法,分析到很大、很闊了。有的人聽,知道了,但是,要如何?苦這麼多,如何能夠避開了苦呢?開始就再說更多,「滅」。「滅」,真的是苦不堪,要如何去滅,道理很深。人的心欲這麼的高,就像波浪一樣,一波未過一波再來,外面的境界,一境還沒有過,另外的一境的界又是接過來,這種內外層層疊疊,是要如何能滅掉呢?佛陀就開始要修行。
所以,說起了修行的方法,那就是很大。修行,要種種、種種身、心、口,開始要會合起來,哇,開始要講道了。這「苦集滅道」,那個道理在《無量義經》,也將它收入在裡面,「因緣」也收入在裡面,只是要用很長的時間,不論是「阿含」、「方等」、「般若」,這時機全都要納入在這個地方。在《無量義經》,裡面也很微細,有佛陀的觀念、思想,那個至深很高的妙法,就是初覺悟那個時間,在「華嚴」的境界,那種很微妙的心境,佛陀開頭就說出來了,「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個境界,是在《華嚴經》的境界。
所以,佛陀從開始覺悟,剎那間那個心境的體會,眾生本具佛性,人人皆有。佛陀發現到,一直要和大家,想到分享這一段,希望人人能夠自我尊重自己,自己也原來具足有的覺性智慧,人人都具足。發現到這樣,很歡喜,要讓所有的眾生了解。但是,心念一轉,眾生是這樣,無法將他的心懷完全釋放出來,所以佛陀只好就這樣,開始以「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讓眾生先知道,先體會,先將它分析如何修行,如何去除煩惱等等,一路走過來。大家在誦《無量義經》,在經文的裡面應該都能夠體會,從「寂靜清澄,志玄虛漠」,就已經接觸到,就是「華嚴」的境界,從「華嚴」的心境來分析,再開始用「阿含」,來向大家慢慢誘引。「阿含」過了之後,十二年過去了,八年的「方等」,就開始又是「般若」,這一段一段,大家這樣一步一步牽過來。「般若」,大家先去除執著,產生智慧,但是「般若」,一切皆空,恐怕眾生會偏。所以佛陀在「般若」過後,趕緊要轉入「法華」。
所以,「法華」是時機成熟,空的般若智慧,智慧體會所有一切都是幻化,「如露亦如電」,但是眾生執著,就是這樣這樣在計較,就造這麼多、這麼多人間苦難。人,總是由不得自己就來人間,所以在人間所感受的苦,那是無窮盡,所以不得不佛陀就是這樣,人間教化眾生,就要說出了在人間能夠做的法,他就是講「中道」,不能完全放棄人間,因為人間的放棄,那就沒有佛法了。佛法一定要走入人間,佛法是為人間所有的,如果沒有人間,就不用佛法了,佛法是為了眾生苦難,所以才有佛法。
就是眾生苦,所以才有修行,因為有修行,才有覺悟,覺悟的境界就是這樣,透徹了解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空曠起來了,但是在這個空曠中,它也有很深的妙理,那就是佛的境界,回歸到佛的本性,「華嚴」的境界,就是覺悟了之後,那種「靜寂清澄」,那個境界裡來。這都在《無量義經》,教導我們如何投入人群,雖然我們還是凡夫身,我們也能夠學佛法,去淨化眾生心,我們的身就像載道器,那個開船,駕駛船的舵手,他也是自己有一艘船,他能夠自己用這艘船,從這個煩惱苦難的地方,要度到沒有煩惱而安然寂靜,靜寂清澄的彼岸去。
這艘船能堪得載很多人,只要有方法,有開船的方法,自然他就能夠連自己,連別人,都能夠載到那個地方,這就是「法度眾生」。雖然這個開船的人,他自己也有帶病,還是一樣,還有這艘船,能夠乘風破浪到彼岸去,只要有方法。那就是《無量義經》,裡面所說的,所以你若是常常讀《無量義經》。《法華經》再聽過之後,這法的風光就常常很清楚,希望大家能夠回歸一實相之理。
所以,說「無量義處」,那就是「將以無量之義」,很多很多的道理,都要將它回歸一實相的道理。「實相之妙義無窮」,佛陀一生說法,從鹿野苑「四諦法」開始,一直一直到法華會靈鷲山,這麼多林林總總的法回歸回來,那就是在無量義,「回歸一實相之理」,裡面很多很多道理的精華,就是涵蓋在這個地方。所以「實相之妙義無窮」,裡面很多真實法,無窮。「故是名無量義經」,
所以,「佛說法華前,先說無量義」。
佛說法華前
先說無量義
次入無量義處三昧
無量者三乘五乘等
無量法門
即無量義處
能生無量法
實相為義處
從一義處出無量法
得為無量法
入一義處
無相三昧
謂之無量義處三昧
佛陀要講《法華經》之前,先講《無量義經》。「次入無量義處」,他講《無量義經》之後,開始坐定下來,就是表示後面還有話要說,那就是《法華經》之前,《無量義經》講完,佛陀就坐定了,入無量義處,就開始放光了,在眉間放光,這就是《法華經》之前。所以,「無量義者」是「三乘五乘等無量法門」。「三乘」大家知道了,就是小乘、中乘、大乘,聲聞、緣覺、菩薩;「五乘」就是還有人乘、天乘。佛陀講人間法,那就是人乘;講生天的法,那就是天乘。持十善生天堂,持五戒生人間;持清淨戒,那就是要入賢、入聖,就是脫離生死。所以要從聲聞、緣覺,一直到菩薩發大心,再回歸人群裡,這就是「五乘」。
即是「無量義處」,這些都涵蓋,在《無量義經》之中,就是「無量義處,能生無量法」。「實相為義處」,這個實相,佛法的真實法,真實法叫做「實相」;真實法就是在無量義之中。所以「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從一義能夠產生,無量、無量的法。所以「無相三昧」,是一義處,也叫做「無相三昧」。所以幾天來,一直對大家說「有為法」,那就是要入人群去,有為法,要用「無相三昧」,那就是「無為法」。我們心無掛礙,無污染在人間中,我們能夠自由進、自由出,就不會受眾生牽絆著我們,就是不會被牽絆,就是進出自如,這「無相三昧,謂之無量義處三昧」。
這就是釋迦佛,講《無量義經》之後,入無量義處來放眉間毫相。那就是因為,佛將《無量義經》講完,將他那個心所懷藏著的法,一直一直慢慢解釋,釋放出去,一直到最後,將它回歸回來,展現給大家。現在開始要再回歸,要入佛覺悟的境界,那就是要入眾生濁群中,去度化眾生。所以《法華經》就是在解釋,《無量義經》的道理。希望大家將《無量義經》,要時時讀誦,然後就能回憶到《法華經》,在解釋《無量義經》,這個微妙,將所有的法這樣濃縮起來,精要的義理,就在《法華經》裡面解釋起來。
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法華經》這段文,已經在〈安樂行品〉,要作一段落之前,就又在偈文。前面的長行文說過,偈文這段,這樣一路和大家分析過了,真的我們要得總持門,那就是陀羅尼,前面所說過。因為白天我們法入心了,日思夜夢,白天我們真真正正佛法入心了,時時行在生活中,自然晚上睡,也會得到這樣的夢境。前面在說的夢境,就像我們自己,已經在佛的身邊了,或者是看到佛在為大眾說法,或者是看到佛在為大眾說法,或者是也有看到天龍護法,也有阿修羅也要來聽法,好像我們自己,也替他們在說法一樣。也能夠有辦法講經,又能夠去說法,當然就得到天龍,還有阿修羅,大家的恭敬。這就是表示和佛相同的境界。
就像十六王子,大通智勝佛,講說《法華經》之後,大通智勝佛能夠稍微休息一下,十六王子,就代佛來講《法華經》,也是另外結眾生緣。十六王子之一,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就是(第)十六王子,就是這樣的因緣一直來人間。同樣的道理,我們在修行若能夠這樣,法永遠都在心裡,白天,白天,心心念念、分分寸寸,心念都是法,自然你的心境自我淨化,即使晚上也沒有煩惱,也是夢境在法中。這段都是在說那個夢境。這個夢境,我們的心都能夠這樣總持法,能夠得到所有的經法都在裡面。「總一切善,持一切法」,一切的善法都在我們的內心,能夠預防外面的境界,有惡的境界,我們的心,也能夠調理很定、很靜,在那「三昧」之中,那個正行,正善行之中,排除了所有的惡法、惡念。連夢境中都能夠排除惡法,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堅定,真實會面對的生活,以及進入夢境也是這麼的堅定,有這樣的境界。
所以,「得陀羅尼,證不退智」。就像我們的人生,和夢中一樣,因為我們現在就是在聽法,但是我們還處在無常的人間,我們的生命還是苦短,什麼時候無常來到,我們還不知道呢!所以我們還是一樣要好好把握,分秒中,佛法就是要入心。我們晚上這場夢醒了,明天那個人生,我們還是還記得昨晚的夢,那個夢境的法,我們還能夠隱隱約約,能夠在清醒起來那個時間。現在所說的清醒,是在我們凡夫界。過去生那場的人生,那場的人生也是在無明中,造很多很多的惡,由不得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再來這個人生。過去那場的,在惡中也有善,也有聽到法,法也有入心,但是很微細。所以我們帶著林林總總,過去生所熏習那個念、那個識,業識,我們由不得自己來今生。所以,我們就從那個夢,再入這個夢來,每天清醒起來,其實我們還在夢中,我們帶著前場的夢來這場的夢,其實我們真真正正,覺醒的時間有多少?能夠拿到真正的道理,歡喜的法在心裡實在是不多。
想一想,我們早上聽這樣的法,到底能夠理解多少?一天的生活中,到底我們記著早上說的話,和在我們的生活,是不是有會合回來嗎?又是有多少?是微之又微。我們若能夠真正學到,像《無量義經》一樣,我們一本的經典,現在我們常常在誦念,念了之後,話若說到那裡,我們還能隱隱約約的記憶,哪一段經文,就是在說這段的意義,這樣我們就能夠,比較深的體會了解。這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講出了大家精進,連做夢這個意識都還在,在說的是意識,我們要將好好意識要深入。我們能夠轉第八識為第九識,不要再煩惱無明,造業在那業識之中。所以要,我們要好好精進,安樂行在人間。要如何轉去了煩惱無明,入安樂行的境界?那就是要精進;精進,連做夢都在精進。
所以,接下來這段文說:「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前面的經文講完了,開始佛陀就再描述。那個夢境,已經得到很多的了解,聽佛在講法,我們自己也能夠為人講法,所以在那個地方,已經有證,得到了,得到無量智,佛的大道。在那個地方,「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所以我們看到這段文,我們做夢也得到佛這樣,好像在授記一樣,這國土是這樣。我們就會去想到〈授記品〉,佛陀也一段一段,為前後能體會法的人來授記。
儘管他們都還未真正,入人群去度眾生,佛陀就說:「你們已經發大心,照這樣的法去行,將來你也能夠成佛,你的國土……等等莊嚴,你的人民有多少多少。」我們自己能夠再回憶,在那段〈授記品〉。現在是我們若很用功,我們晚上睡覺,都能夠得到這麼微妙的境界,得到佛為我們授記,夢中授記,得到有這麼大的國土,也能夠得到很多的人民,四眾來合掌聽法。這就是我們用功,還是內心煩惱都去除,分分寸寸的念頭全都在修行,要常常回憶。所以這幾天都和大家說,法聽過、誦過,我們要回憶。所以,「國土嚴淨,廣大無比」。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其所應化之國土
甚是莊嚴
廣大淨妙
是依報勝
我們現在就要發這樣的心,叫做「美夢成真」,只要你有這樣的心,願意投入人群。今生來世我們「是依報勝」。我們將來要去的國度,那就很殊勝,和你有緣的,依報,你就投到那個地方去;你的正報,就和那些人互相的好緣,得受尊敬。
「亦有四眾,合掌聽法」,所以「化法流行」。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化法流行
徒眾之多
上文表
即夢佛為授記之辭
夢成正覺
我們所與他結的緣,所度化的自然就很多,這個法能夠,天下都整個廣布出去,「徒眾之多」,信仰你的人就會很多。前面那些文,就是完全為我們敘述這個夢境,我們能夠在佛的道場裡,能夠聽佛說法,甚至我們也為人說法;我們恭敬佛陀,也有很多人來恭敬我們。得佛授記,又有這麼好的國土,這就是夢境,得佛授記,「夢成正覺」。在夢中也能夠覺悟,做夢也會覺悟,所以美夢也會成真。
從又見諸佛
至合掌聽法
總二十六句
此表夢入十住位也
「從又見諸佛,至合掌聽法。」總共有二十六句,這是在夢境入十住,我們白天好好精進,自然我們會入夢境;夢境中就是發菩薩心,有「十信」、「十住」、「十回向」等等,這全都是這樣一段一段。我們的發心,不斷、不斷,入我們菩薩的五十二位,這樣不斷進去。菩薩的境界,我們就一層一層接近去了。
下面接下來說:「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佛陀就開始再告訴我們,「又見自身」,看自己在山林中在修行,修習的都是善法,那個夢境的境界,所修行的都是善法,入那個禪定之中。時時,分分寸寸,就是在「靜思惟」之中,心都沒有讓它走偏差掉,見到十方佛。我們若心常常都是很安靜,自然心都是善法,惡法沒有入我們心的機會。所以我們防範惡念,做得很緊密,所以我們的心,完全是向善修行的方向。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法雖本有
非修不證
在山林中
樂寂淨、勤正行
修習善法:
表夢入十行位
所以,我們在修行,在那個夢境中也是在山林裡面,「在山林中,修習善法」,好像夢見自己的身體,也是在這個善法中在修行。
所以,「法雖本有」,其實人人本具佛性,其實人人的真如、真理,本來就住在人心,本來就有。「非修不證」,雖然本來就有,你若沒有經過修行,你雖然人人本具道理,但是你受無明,煩惱、惑將你完全掩埋掉了,你智慧的光,你的真理透露不出來,所以我們要下功夫去修行。所以「非修不證」,所以你一定要修行。「在山林中,樂寂淨」。修行,心就是要讓它靜下來,要「勤正行」,我們要殷勤精進,在正心,心要正、行要正、念要正等等,身、口、意全都要正。「樂寂淨」,在這很寂靜之中,我們要再勤精進。所以,「修習善法」,善法就是要這樣修來。所以,這是夢境中入十行,證得修行的境界。又再「證諸實相」,那就是「因修獲證」,因為修,所以獲證。
證諸實相:
因修獲證
悟實相理
此表夢入十向位
我們若有修,我們就有得,「獲」就是「得」。因為我們有修行,所以就會得到。「悟實相理」,我們會去體會到實相的道理,這就是表示夢入十回向。所以,所以我們若是好好用心去精進,自然我們一層一層,菩薩道的階梯,就像在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就一直爬上去,爬愈高,看愈遠,這就是我們修行精進的地方。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入於深禪
定中見佛
此表夢入十聖位
所以「深入禪定,見十方佛」。深入禪定,「定中見佛」。這樣的夢境就入十聖位,這個「禪」,常常跟大家說,就是「正思惟」。我們的心正則覺,心不正就偏斜了,所以我們要常常,培養我們的正思惟;正思惟,自然你的方向就正了。「定中見佛」,我們的心中有佛,心靜下來,佛心己心,念念皆慈,念念皆體會眾生的心。所以,佛心、眾生心,我們能夠合而為一。所以,這樣的夢境就入十聖位。
謂諸眾生既聞法已
又能起正信心
思惟其義
依教修行
甚為希有
是為世間難得之寶
這就是「謂諸眾生既聞法已,又能起正信心,就正思惟它裡面的道理,自然就能夠依教修行。「甚為希有,是世間難得之寶」,是不是很簡單呢?好像在文裡面,感覺起來好像是很簡單,其實我們自己去回憶,我們是不是很簡單?從聽《無量義經》,每天在誦《無量義經》,這麼久的時間,《無量義經》,我們到底記了多少?我們的生活,在《無量義經》裡面,我們實現多少?「苦既拔已」,到底我們有為人說法多少?雖然我們常常在說:「眾生的苦,你想辦法去為他拔除。」苦,怎麼苦?其實,千千萬萬種的苦,有生、老、病、死苦,還有天下人間,大自然氣候變遷的苦,還有人的這個心理,所造作禍端的苦,無法去說,苦難是很多,而我們到底是去做多少?我們做的過程中,和經文合起來又是有多少?我們回憶一下。
就像林院長帶來了,從西藏來的一位少年,這位叫做土登昂布,這個孩子才十七歲,受盡了人間的苦。因為他父親早就過世了,媽媽是單親,帶兩個孩子,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土登昂布,他小時候在西藏,在西藏就是放牧的生活,因為政府開始在宣導,在推廣禁止畜牧,所以要「退牧還草」,那些牧場要變成草場,不能再放牧了,不能再養羊,不能再。所以沒辦法,無法放牧,所以她就要帶這兩個孩子,來到青海。
孩子在青海讀小學,那時候到了十二歲之時,才讀六年級,忽然間想說他要出家。母親(卓瑪措毛)雖然不捨,也放他出家去,去當小喇嘛。在出家這當中,眼睛就不知道為什麼,無法看清楚,後來就又回去家裡,母親為他醫治這眼睛,已經變賣家產,母親已經所有的賣掉,就是來治療他的眼睛,這還是沒有辦法。三年後,已經都看不到了。所以開始母親向校長要求:「要怎麼辦?請校長幫忙,家庭也已經該賣的都賣完了。」
校長就去找,找到慈善機構,有兩個慈善機構,這個因緣,就有一位醫生,將這個孩子介紹到花蓮,這個孩子是腦瘤,一種很罕見的腦瘤(顱咽瘤),已經將他的視神經都壓迫到,因為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無法看得到了。甚至不只是眼睛看不到,連身體的行動,腳也已經快不能走了,接近三個月的時間,為他開刀,腦瘤拿起來了,而且還為他做伽瑪刀(立體定向伽瑪射線放射治療系統),為他止住了,不要再讓它生長,不要再發生。所以我們盡我們的力量,已經為他做了。
來到精舍,看他走路,已經恢復,一個身體很健壯的孩子,青少年,他又恢復了他小喇嘛的服裝,喇嘛陪他來,來說:「感恩!」這就是眾生的苦,在那麼遙遠的地方,這麼單純的孩子,也有心要向道,但是一開始出家,就發現他眼睛有疾病,就這樣再還俗,母親為他就是所有的財產,都花掉了、用掉。孩子手腳一直無力,無法走路。不只眼睛看不到,行動也已經失去行動,所以因為這樣,轉來到我們這裡。這也是因緣輾轉,所以有這個因緣,再恢復他的手腳(能活動)。
我就問:「眼睛呢?」院長就告訴我:「這要再給他時間,二三個月後,可能他的眼神經,因為破壞了(視神經萎縮),再讓它看是不是能夠恢復。」現在體力都恢復了,這是是為眾生「苦既拔已」,希望他能夠恢復到,他要求法那個心念,這也是有機會。只要他腦筋若清清楚楚,眼睛有看得、沒有看到,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他有讀過六年的書了,若是在喇嘛團的裡面,他用他的耳根,能夠清楚接受。尤其是這麼年輕,才十七歲而已。總而言之,我們要為他祝福。
所以經文是這樣說,雖然夢境是這樣,土登他這個人生夢,也是做到這樣的程度,有去出家,但是遇到這樣的病,輾轉四天的路程,坐火車、搭飛機到花蓮,總共四天的路程,總是求醫,解脫了,可以再回去。回歸到僧團的生活去接受法,這應該是沒有問題,這也是他一場的夢境。所以夢境入十聖等等,就是「諸眾生既聞法已,又能起信心,思惟其義,依教修行,甚為希有」。真的是要看因緣,不簡單,我們是不是有精進?種種因緣不同,要如何去接觸到?這人世間困難偏多。所以,我們真正要得到這個法、得到好因緣,實在不容易,「難得之寶」。看我們造什麼因,得什麼緣,就能夠成什麼果,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附註】:
土登就讀小學六年級時,主動表達出家的想法,媽媽縱然不捨,也依著土登的意願,將小愛化為大愛,讓土登到寺院裡出家,成為小沙彌。 好景不常,幾個月後,土登的眼睛開始出現狀況,視力逐漸模糊,一開始還能感覺到一些影子般的成像,後期連光感都沒有了,土登只能離開寺院,回到家裡,也中斷了求學。土登的視力每況愈下,三年後,十五歲的他,雙眼已經完全失明。(摘錄自慈院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