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01日】滅盡惑業修道離苦

Community:
Branch:

『修學道法心得自在,知苦斷集三界苦因,滅盡惑業修道離苦,志與道會覺海道成。』

 
向大家再提醒,我們修學道法的心一定要自在。心若不自在,我們要如何修?如何學道?如何能夠瞭解法的精髓呢?所以,有心修學道法的人,必定要將心調得自在。
 
學佛只為一念心,心調得好就是真學道者。假使只是聽啊聽,聽了之後,法是法,自己的言行舉止還是原來的習氣,這樣法與我們的心就沒有合在一起了。聽法必定要聽入心,心與法要會合在一起才是真修學道法的人。若有修學道法,自然我們的心住在法中,就是自在心。
 
我們為何會真的想要修行?我們要先瞭解人間苦啊!佛陀開闢了這條道路,眾生必定要從頭開始。從頭開始走這條路,就要先知苦,要知『苦、集、滅、道』。
 
『四聖諦』大家已經聽得很熟悉了,不過熟悉是熟悉,到底知不知呢?聽是聽得很熟,但是聽過之後,人與人、人與事,若是境界現前,就忘記了什麼叫做『苦、集、滅、道』,所以心又起煩惱、結惡緣。這叫做不知。
 
若是真正的知,人我是非現前時,我們就要起念頭:人生計較真是苦,別計較了。自然人我是非就沒了,心裡沒有這件無明煩惱起惑,就不會有人與人之間互相紛爭。這些事情沒了,豈不是斷了『集』嗎?
 
面臨人我是非這些事情,因為我們知苦,懂得戒慎,所以能防非止惡。『我知道苦,知道這件事情若再和它攪合,我就又﹃集﹄了一項苦因。不可以。』若能夠這樣思惟,『三界苦因』就沒有了。這是『知苦斷集』,自然能夠斷除三界的苦因。
 
常常告訴大家,我們對『三界』不用想到很多,你們若去查閱佛學辭典,『三界』說得很微細,分析得很多。其實我們只要將這個『三界』用在自己的內心──內心的欲念,我們有沒有斷?外面境界的『色』來誘引我們的心,我們有起心動念否?我們離開外面的境界之後,內心還有在掛礙現在、過去,或是想未來?面對這麼多的煩惱,我們到底有掛礙、有雜念嗎?若心無雜念、無掛礙、無顛倒,這樣『無色』也全都沒了。
 
所以,我們首先要知苦,才能夠斷集;能斷集,一切的欲念、外面的色,以及一切無明的煩惱就全去除了。這不是很簡單嗎?
 
我們一定要『滅盡惑業修道離苦』。要修道才能證果,證果才能離苦。證果的意思是,修行到頭來,我們見證了過去是這麼無明煩惱,我們法入心了,一切煩惱撥開了,每天都很快樂,每天心都自在歡喜,這就是已經證果了。見證了我們去除過去的苦因,見證了我們現在快樂的結果,若用這樣來想,這種修道證果也不困難。
 
『志與道會覺海道成』。我們立志要修行,必定要與這個道會合。佛陀為我們鋪了這條菩提道,我們一定要踏上這條道路,第一步若是踏得方向正確,向前走就與道會合,是心與道會,所以我們要用心學道。
 
有一位優波鞠多尊者,已經離佛滅度百年後的人。大家都很尊重他,因為他身心清淨,法有入心,將佛陀的教法向弟子、向人群說法。不過他的內心這樣想:現在的時代已離佛陀滅度一百年,到底佛陀住世時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他知道有一位一百多歲的比丘尼,應該是在佛陀住世時受過佛的教法、依佛出家的人。所以這位優波鞠多為了求法,就前去拜訪。
 
這位老比丘尼知道優波鞠多將要來了,就將一碗滿滿的麻油吊在門後。優波鞠多敲了門,裡面老比丘尼就答:『請進來。』他將門輕輕打開,人進來了。老比丘尼看到這碗油溢了出來,滴到地上。
 
優波鞠多看到這位老比丘尼,恭敬作禮,然後請法:『佛陀的時代,出家人的生活威儀如何?』『那個時代的六群比丘,他們的威儀都比你好。』這位優波鞠多心想:既是六群比丘,時時不守佛法的教育,為什麼威儀還會比我更好呢?老比丘尼接著說:『尊者,你剛才開門進來時,將這碗油溢出來,滴在地上。有看到嗎?』慚愧啊!
 
比丘尼再向他說:『當初那些六群比丘,即使用滿滿的油放在頭頂上走路,油都不會溢出來。你想,他們的行住坐臥威儀,是不是比你好?』這位優波鞠多從內心真正感到慚愧,所以向老比丘尼感恩:『我應該再加強四威儀,行住坐臥應該更謹慎一些。』就這樣告辭了。
 
離佛一百年、有修行的人,四威儀都還不如佛世的六群比丘。不知道我們二千多年後的現在,又是離多遠了?所以我們要更加警惕!
 
所以『志與道會覺海道成』,現在我們立志要修行,一定要與道來會合,心中一定要有法,才能開啟覺性,智慧自然就會啟發出來,這樣來成道。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用心、謹慎的地方。

 
前面的經文,『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

 
這是如來的慈悲,用三乘法來誘引我們走入這條菩提道。佛陀感覺眾生應該再加強、再叮嚀,所以『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這是佛陀當時做了未來的交代。
 
因為他已經開權,將要顯實。『權』是指三乘法,佛陀已經說:這是我的方便法,真正的法是一實法。不過在這裡,佛陀還說,『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要輕視三乘法。這句話是為未來——我們的現在,在教導我們,其實等於是交代。
 
佛陀既然設教了,這個法不要輕視,你們要知道,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是『自在無繫,無所依求』。回歸到法中,這個三乘法能教我們的身心自在。

 
⊙自在無繫,無所依求:離無明惑業,即得自在無繫,無生死之繫縛。有漏之法,名為有依、有求。

 
『自在無繫,無所依求』,那就是離無明惑業了。我們要如何才能自在呢?要從修學道法,心才能得自在。我們若是沒有好好學法、沒有入心,要如何自在呢?雖然是三乘法——聲聞乘從佛聲音入四諦之理而悟;緣覺乘是將這個法再深慎思,思考世間無常、苦、空、無我;菩薩乘則修六度之行,這全都是法,也是過去諸佛所稱歎。
 
不只是過去的佛,現在的釋迦佛、未來的彌勒佛等等,三世無量諸佛都會按照三乘法這樣的次序,設教度眾生。所以,我們修學必定要用心。能知苦斷集,這樣我們的心,這個欲、色與煩惱、無明就能去除,這樣才能『自在無繫,無所依求:離無明惑業』。
 
我們若能離無明惑,就不會再造作惡業,所做的就是善業、福業,我們不會去做惡、煩惱、無明的業,會離開無明惑的業,所以『即得自在無繫、無生死之繫縛』。
 
我們若能去除無明惑,自然我們的心就自在,這就是沒有被生死的繩子綁住,就解脫了。常常說,修行得解脫,得解脫就是沒有被生死的繩子綁住,就能跳脫。
 
這就是學佛,必定法要入心。我們若沒有法入心,就是『有漏』,繩子還將我們綁住,因為我們的戒定慧邊修邊漏失掉了。儘管我們一直在聽法,不過這耳聽、那耳過,法一直漏失過去,即使讓你聽很多法也沒有入心。所以,『有漏之法,名為有依、有求』。就是還有所求、需要依靠──『你為我開示一下』,『你為我消災一下』,『我求佛、拜佛、問神、做善,都是為了要求福。』這種就是法不在心裡,即使有聽法也是漏掉。
 
總而言之,法是要入心來用,你若不好好將法入心,人世間一切事物道理,永遠都讀不完,永遠都學不會。所謂『一理通,萬理徹』,法若入心,這項通了,那項應該也沒漏掉。

 
⊙得無所依求:若證滅,則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故無所依求。

 
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得無所依求』。能得到無所依求,那就是證滅,已經滅掉了集的煩惱。我們的心無掛礙,不論他人對我如何,我就是這樣。甘願還債了,我們的業就再沒有因緣互相牽絆著。
 
『若證滅,則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故無所依求。』我們若是證滅了,見證了自己與他完全沒有恩怨糾葛,這就是我們已經放棄了彼此之間恩恩怨怨,滅掉了苦的因,滅掉了集來的因,那就沒有苦。所以『若證滅,則我生已盡』,沒有起心動念了,生死的掛礙也不會在我的心裡,所以『不受後有』

 
⊙自在:若斷集,則無三界繫縛之苦因,故云:自在無繫。

 
若這次自己切斷了恩怨仇恨,來生彼此就沒有相欠,這樣就無所依求。你還要求什麼呢?要再去求神嗎?要再去擲筊嗎?還要擇日嗎?都不用了。我們的心很自在,日日都自在。
 
自在就是斷集,斷集才能證滅。我們斷了集,就『無三界繫縛之苦因』,所以『自在無繫』。
 
一再強調,這個三界在我們的心,就是心靈三界。我們現在是凡夫心,心靈的三界要趕緊跳脫出來,不要執著在人我是非,不要耽著在物質的愛欲等等,我們都將它捨去,日日輕安生活,無所求、無所依,不必再有什麼東西讓我們掛礙、煩惱。

 
⊙證滅:斷盡惑,則無煩惱造業之緣牽,故云無所依求。

 
證滅了,就是斷盡惑。惑就是無明,我們若能斷盡惑,則無煩惱造業的緣將我們牽住。我們一定要斷除這些煩惱,煩惱若無,自然造業的緣就不會再牽絆著我們了,所以叫做無所依求。
 
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不要一直求啊求啊,我們要做、要付出,這才是人生的方向。
 
各位菩薩,學佛真的要用心,佛在心中、法在行中,一切的行為要如法。這就要靠我們時時慎思、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