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06日】獨覺深知諸法因緣

Community:
Branch:

『慧心安法利生用忍,殷勤精進忍鎧堅固,智鏡能照息滅惑業,於境決斷說分別智。』

 
『慧心安法利生用忍』。『智慧』,這個『慧』字是平等慧。學法、修行,無非是要修一念慈心,這分大慈、大慧的心就是安住在法,是要利益眾生。但是,眾生剛強,難調難伏,雖然有大慈、大慧的心,想利益眾生,必定要運用忍力。那就要『殷勤精進』,才能『忍鎧堅固』。
 
《四十二章經》也說,修行者入人群中,用心利益眾生,但是眾生有種種不同的剛強、惡劣習氣。我們面對這種的境界,必定要如披著鐵甲,不受傷害。(註)
 
還有,我們自己的煩惱無明就如魔軍,不斷湧現,必定要有降伏魔軍的魄力,所以要靠『殷勤精進』。精進,有如武力裝備,可以好好保護我們,防備外來的煩惱,或是內心生起的無明、惡念,這都是修行者要很注意的地方。
 
若能精進,自然『智鏡能照息滅惑業』。我們的慧心,這面心靈的智鏡,已經『殷勤精進』擦拭好了,自然能夠顯出鏡子的本體,清楚映照外面一切的境界,很清楚的分別,就不會做不對的事情,不會說不實的妄語。我們做的很清楚,說的很分明,叫做『息滅惑業』。
 
『於境決斷說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智是分別智,分別外面種種的境界,很清楚,是非分明,發揮平等的慧心,展現利益眾生的志業,很決斷、很確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我們修行若能夠這樣,就不怕在修行路上有差錯。大慈、大慧能夠安住法,身心精進,消除種種的煩惱,自然智慧的鏡子就會現前。所以人人要用心、用力。

 
前面的經文說,『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接下來這段經文:『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上文,聲聞求羊車。今說辟支佛、或稱獨覺,出無佛之世,宿植善根。

 
前面是為求羊車出火宅,現在是為求鹿車而出火宅。
 
聲聞是求羊車,所以他們要殷勤精進。現在所說的是辟支佛。辟支佛,或譯為獨覺,『出無佛之世』,出生在無佛的時代,只靠著他們宿世所種的善根。說不定他們過去曾經與佛同世,說不定過去累世修行,此時再來人間還是保持著那分善根,他們能夠獨覺,覺悟到天地萬物成、住、壞、空的道理,『求自然慧』。

 
⊙求自然慧:自求獨覺,以獨善自守,不求共他善,觀物變遷,自覺了無生。

 
因為他體會到人間無常,想要對天地萬物的無常道理更深入瞭解,所以『自求獨覺,以獨善自守』,他為了修行,獨善其身。『不求共他善』,只要我自己能夠求得瞭解就好,不管他人是怎樣。所以獨覺是『以獨善自守,不求共他善』。
 
菩薩就不是這樣了。菩薩是得一善,拳拳服膺,也與人分享。辟支佛則是『不求共他善』。他有『觀物變遷,自覺了無生』的能力,看到外面的境界,自己用心縝密思量,從有形的物質,他能夠體會、瞭解世間萬物到頭來究竟是空,這種空就無生,所以他『自覺了無生』。

 
⊙其性好習靜,不樂憒鬧,獨求獨習,無利眾之心。

 
他的個性只喜好寧靜的境界,不愛在很熱鬧的地方,『不樂憒鬧』,也不愛在人群中。所以他只『獨求獨習,無利眾生之心』,只是自己修習求法,思惟萬物其中的道理、人生死的道理,沒有一點利益眾生的心。
⊙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

 
『樂獨善寂』,自己很喜愛清淨的地方,他的心很清淨、很寂靜,所以體會到萬法都有因緣,知道諸法來自於種種的因緣。
 
聲聞只知道四大假合,瞭解苦、集、滅、道『四諦』道理。獨覺是自己用心去體會:雖然世間是四大假合,到底是什麼因緣,在人間各種的生活、起心動念,人與人之間一切的因緣,為什麼你會生在文明富有的國界,為什麼我會生在下劣、貧窮、苦難又無知的世界?為什麼我不是這樣的父母所生?偏偏我的父母是這樣的人生?這全是因為眾生各有因緣。所以他很用心思惟因緣法。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大家知道『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生緣老死,總共有十二種的因緣。這種的因緣會合,使我們在人間的一生,不斷造善惡緣、善惡業,不斷複製,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之中,都是因為這十二因緣。

 
⊙辟支佛者,已曾於百劫以來聞法,又名緣覺,以觀十二因緣法成辟支佛道法。

 
緣覺是用心,完全獨覺,很獨善、很清淨,一直到心了悟『十二因緣法』,叫做辟支佛乘。這種的根機,已經『百劫以來聞法』,從很久很長時間以來都有聽法。
 
所以我們常常說,要多聽,要多薰習。有的人說:『那個人怎麼那麼聰明,文章拿來一讀,就一目了然。』『這個人讀前世書啦。』以前的老人都是這樣說。
 
所以佛法裡面,也是很肯定,獨覺就是過去千百劫以來都有在聞法,生生世世於法精進,安住在法中。因此,他再來人間,接觸到那個境界就能覺悟,這也叫做緣覺——緣著這個境界而覺悟。
 
真的也是了不起!因為他生生世世都在聽法,他知道光是聽法還不夠,必須自己用心去身體力行。

 
⊙辟支佛深知志求,非如聲聞欲求速達而已,而是自力持法行人,從他聞法少,自推義多,故喻如鹿車。

 
『非如聲聞欲求速達而已』,緣覺不只是這樣而已,他是自力持法的人。自己知道法之後,除了獨善其身,心修得很清淨,煩惱不入心,他精進、穿忍辱鎧,對自己內心的魔軍,他已經都降伏了,沒有內心的煩惱再來困擾他。這種叫做緣覺、獨覺、辟支佛,他是自己用功,自力持法,身體力行的人。
 
所以『從他聞法少』。他們聞法已經千百世,見到一切境界都是了如指掌。他體會了『真空』的道理,一切的煩惱、一點點的惑,都不在他的心裡了,完全消除了,也不會再去造業。所以,他聽法不必聽那麼多。
 
『自推義多』。一個道理,他能夠以此類推,普遍瞭解。告訴你們一切物質四大假合,不是只說花,不是只說草,其實花草樹木以及我們所坐著的地板、所蓋的屋頂,日常走的路等等,所接觸的一切都是四大假合。『一理通,萬理徹』,四大假合的道理、十二因緣法,全都很瞭解,一切都已經很清楚。因為,千百劫來一直薰習、薰習,道香、德香,就是從『聞、思、修』而來,所以他能用這分的覺悟來瞭解一切。這就是譬喻如鹿車。

 
⊙又鹿有迴顧之慈故,優於聲聞,劣於菩薩,是為中乘也。

 
因為羊,牠只顧著吃草,不會回頭來照顧羊群。鹿則是邊吃草,邊回頭看顧同伴。這種學法,就是要瞭解前面的境界、過去的道理,如鹿一樣『有迴顧之慈』。已經開始瞭解道理,能夠與事無爭,與人無爭,與世無爭,非常有慈悲的心,所以『優於聲聞』,比聲聞境界更高。但是『劣於菩薩』,與菩薩相比就不同了,所以叫做中乘。

 
⊙又辟支佛,出於無佛世,觀四季境象為緣而覺。如觀飛花落葉之外緣,體悟天地自然法則而得成道法,稱為獨覺、辟支佛。

 
辟支佛出生在無佛的時代,『觀四季境象為緣而覺,如觀飛花落葉之外緣』,他只是看到春、夏、秋、冬的境界,就能『體悟天地自然法則』,叫做獨覺,也叫做辟支佛。
⊙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像這樣『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這類人叫做辟支佛。『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各位,學佛是有層次。佛陀時代的聲聞,是依佛的說法聲音來瞭解法的道理,但是根機不整齊。有的人聽了,瞭解佛在說的法;有的人聽了,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法很難留住在心裡,因為『有漏』──聽了很快就忘記了,行為與法容易兩相背離。真正聽法之後,有『法入心,行如法』的人不很多。所以,不精進,智慧之鏡自然就模糊了,面對境界,種種的法就不清楚。
 
修行必定要安住於法,要啟發自己的慧,培養慈心,這個慧力安住在法中,來利益眾生。我們走入人群中,一定要用忍,才不會被外面的境界傷害,不會被自己的煩惱傷害。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註]《四十二章經》佛言:『人為道,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被甲、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鬪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