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07日】勤修深信求佛慧

Community:
Branch:

『聞法信受縝思慧,修持精進勤修行,體佛心懷求大乘,真如本具自然智。』

 
我們修行,聽法要深信,還要虔誠接受,接受之後要非常縝密思惟。智慧人人本具,既是人人本具,為什麼我們還是道道地地的凡夫呢?我們聽法,聽了就過去了,法,到底有深入我們的心裡嗎?就要看我們修行者聽法的信心是深或淺。
 
或者聽法之後,我們有信受嗎?若信受,我們是不是依教奉行了?除了信受奉行,我們有非常的細心、縝密思惟,讓我們本具的智慧發揮出來嗎?這就要看人人是不是有真誠受持精進?有或沒有?自己要自問。受持精進,唯有自己才會知道。
 
修行乃是自己的事情,別人無法幫助我們。除非很用心慎思,智慧才能夠浮現出來。這必定要靠自己修持,真的用心接受、用心精進,很勤修行,若是有『勤修精進』,應該體會得到佛的心懷。
 
佛陀在人間為我們說法,他的心懷就是希望人人與佛的心境同等。佛陀能夠體會到宇宙萬物的真理,宇宙間靜寂清澄的境界,希望人人與佛同樣。這是佛陀的心懷。我們若以為只要聽法就能全部瞭解了,這樣是不是只瞭解在文字相呢?或是瞭解在聲音的來源呢?所以,真正的瞭解是我們吸收之後,真的體會到佛陀的用心。我們若體會佛陀的用心,自然就懂得求大乘法。
 
在修行的當中,我們很縝密思惟,然後很殷勤精進。除了自己能夠體會,我們還要投入人群,將這分體會與大家分享。眾生苦難偏多,要設法將大家的心與佛心會合起來,廣度眾生,這是求大乘法的方向。這就要能夠接近真如,因為真如是人人本具,我們自然就有的智慧。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們說過,緣覺是中乘,他不只是聲聞,他還能夠體會天下萬物的道理,對自然界的感觸,他能夠瞭解,這是他本來就有的自然慧。同時,他深知諸法因緣,從環境來說,四大假合是大乾坤的因緣,人生則有十二因緣。
 
從『無明』開始。『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也是常常向大家提起。其實,我們人人本來就有清淨無染,很自然的真如本性,這就是『自然智』。因為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讓我們動了一念無明,這個緣就接起來了,開始『無明』緣『行』。
 
『行』,開始就要行動了。因為『無明』動起來,這個『行』就啟動了眼、耳、鼻、舌、身、意,開始去接觸、去追求外面的境界,這當中『行』就緣『識』。
 
『識』緣『名色』。男女之間起了愛念,父精母血合成起來,母親就懷孕了,這就是『名色』。經過了時日,在胚胎慢慢形成『六根』,就是『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十月懷胎完成,出世了,就開始接『觸』。『觸』緣『受』,接觸就有感『受』。有了感受,『受』緣『愛』,慢慢在人間成長,從幼童開始與外面的境界接觸,就有『我要的東西、我喜歡這個人,我不喜歡那個人,我愛這個、我愛那個』,所以有『愛』。
 
『愛』緣『取』,我愛,所以我要取。『取』就緣『有』。有了『取』的心,就會互相爭奪,想要佔有。大家為了貪愛而要去取,於是產生了多少無明、人我是非,這樣複雜的事情不斷會合,使我們一輩子不斷複製無明。不論是名、利、地位,財、色等等,就是一直要去『取』,貪之無厭。
 
所以,在爭取的當中,讓你一輩子福祿雙全、財子壽具足,這樣夠了嗎?還是不夠,煩惱還很多。到什麼時候,煩惱才會去除呢?即將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那一天。即便如此,他的內心還是『有』遺憾、『有』不足。所以,帶著這個不足、遺憾,那就是『有』緣『生』;『生』就緣『老死』,最後是『死』。這就是人生的十二因緣。
 
從『無明』開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是眾生流轉生死的過程。
 
前面的經文已經說了,辟支佛聽法之後,自己不斷縝思,與天地之間有關,與生命來源有關,所以他能夠深知因緣法,這叫做辟支佛。他瞭解因緣,因此對人、事、物很謹慎,雖然是獨善其身,但是很謹慎他的生活行為。

 
下面經文接著說,『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
眾生修行的根性分成三類:一類是聲聞,一類是緣覺,一類就是菩薩。
 
『若有眾生』,若有人在修行,『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這就是表示求佛智慧。這種求佛的智慧,不是僅僅聽就好,或是靠著過去,生生世世薰習過這個清淨的智慧。他保持著清淨的智慧再來人間,雖然沒有生逢佛世,他就是緣種種境界,能夠體悟一切事物是因緣和合,體悟人間究竟是一切皆空。
 
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即使大自然的成、住、壞、空,到頭來還是『壞』,還是『空』;人依十二因緣,到頭來也是『死』。但是,這個『死』當中就是『有』,這個『有』是造作了很多善惡的業,『有』了善惡業。這個『有』是很奇妙的『有』,叫做『妙有』。這就是緣覺所能夠體會的。不過,緣覺只知道至此,知道到老、病、死。
 
那麼『妙有』的用途在哪裡呢?那就是靠近佛智了。這個佛的智慧,是指釋迦佛的智慧嗎?是或不是?不是啦。大家認為『是』,但是釋迦佛覺悟了,你們覺悟了嗎?沒有啊。釋迦佛最初覺悟之時,他的第一念心是什麼?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本具佛性,這個真如就是『妙有』。
 
我們聽了佛所說的法,我們用很縝密的思惟,法聽進去,運用在日常生活,體會人間一切事物道理的來源,一切就瞭解了。
 
我們就是以佛為典範,希望能夠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要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必定要經過了一番的鍛鍊。過去我就說,修行一定要來人間,才能夠成佛。你要經過了修行,去鍛鍊,要在哪裡鍛鍊呢?就如廢鐵,要讓它恢復為有用的精鐵,必定要經過大火洪爐,不斷用熱火鍛鍊。
 
過去在打鐵店常常看得到,將雜亂的廢鐵丟入洪爐中,經火烘過、烤過、燒過,拿出來之後,一直搥啊、打啊,搥打後再次放進去火煉,再拿出來不斷反復搥打,直到雜質全都去除。那個變形的東西要讓它成形,就要再進去烤、再燒紅、燒軟之後,再拿出來搥搥打打,這叫做打鐵。打鐵就是煉,要經過大火爐煉鐵成鋼,這樣才能夠成器。
 
就如我們凡夫,現在不成器,我們一定要修行,要經過人間這個洪爐。所以,菩薩為什麼要入人群?人群中就如一個洪爐,很混雜,人很折磨人,人會給你很多種種的煩惱。所以,為什麼人會這麼的苦?苦在人與人之間彼此不順意,互相爭爭鬥鬥,所以人間所造作的業,與我們都有關係。
 
在這個五濁惡世,就像在污泥池之中,我們要如何能夠入人群,經得起這個洪爐,經得起這種污泥、雜垢,還能夠保持很乾淨,能在那個洪爐中受鍛鍊。而且煩惱、無明如洪爐,我們要經得起眾生的無明,這種的熱火、洪爐來鍛鍊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要保持著我們真如本性的清淨,這叫做修行。
 
我們求佛智慧,是求覺悟的智慧,不是求『我要依賴佛的智慧』。佛陀已經將法說出來了,將自然界的智慧都傳授給我們了。我們要如何接受呢?我們若透徹瞭解,智慧就能夠成就。不過,我們現在無佛,該怎麼辦呢?就是依靠著佛陀留下來的法,用心去思考。
 
經過了凡夫之間的人、事、物——這個人的脾氣是怎樣?是什麼樣的無明引起他這樣的脾氣?像這樣的習氣,是不是就放棄他算了?不行!因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佛陀視一切眾生如一子,人人都要愛,佛陀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不只是愛人,也要愛一切物命。所以,沒有我不相信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
 
這是我們自己立的願,時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環境,趕緊自我回向,回向自己有發這樣的願嗎?若有,要趕緊施用出去。這就是很自然在人間一切的事事物物,我們都要用這分的智慧。所以,能夠將這個法放在我們的心裡,常常警惕自己,好好修行,叫做『體、相、用』。
 
人人本具真如的佛性,我們聽法就要拿來用,去除無明,回歸清淨的智慧,這是很重要。所以大家真的要明白『求佛智慧』,這個佛是我們的自性佛。我們聽佛陀過去所說的法留在現在,將它應用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心祈求我們的真如本性能夠現前,這叫做求佛智慧。希望人人時時要慎思,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