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10日】妙理真空望子成道

Community:
Branch:

『理性本淨明真如法,因由一念而起戲論,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三界唯心妙有真空。』

 
人人都有清淨真如的本性,真如就是諦理,我們學佛就是為了『理性本淨』,要『明真如法』,去探究本來清淨的真如本性,這個道理。我們的內心真如在哪裡呢?就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的境界、一切的人事物中。離我們這麼近,也沒有離開我們平時生活,這樣要找有困難嗎?一點都不困難。只是『因由一念』,這一念就是貪欲,『而起戲論』。
 
有了貪欲,在外追求,不只追求物質,也追求很多的學識。學識,是不是有助於我們找到真如呢?也是沒有啊!因為一念傲慢的心,不肯用信心來接受,只是用學識來和大家辯論,如何辯得讓你無法伸展你的理論,這種的學識叫做『戲論』。這就是世智辯聰。
 
既然發心學佛,道理清楚擺在我們眼前,就深心依教奉行。不過,世智辯聰的人,同樣聽法,卻是『因由一念而起戲論』,起自這一念貢高、傲慢,不能用很純真的心接受這個法。
 
『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他學佛不是真實受用,只是學來遊戲的,學來批判的,這就是沒有體會到『理性本淨』。任憑你怎麼論,其實道理就是道理,本來就是清淨。凡夫這種世智辯聰,不用單純的心來體會真如本性的道理,一念間的偏差,就會去戲論,就會去遊戲。在這個三界中,雖然遇到了佛法,還是照常貪、瞋、癡,讓煩惱、無明覆蔽了整個心,不知如何脫離,只是空過時日,將佛法用在不正確的人生中。
 
『三界唯心』,我們應該很謹慎這念心。難得人身,佛法難聞,我們在這個時代裡,得到人身,也得聞佛法,要及時體會『理性本淨明真如法』,一念心用功在這裡。若能這樣,自然就能瞭解『妙有真空』。
 
妙哉啊!這個道理是這麼的美,這麼圓滿,與一切的事物,都沒有一點點障礙。因為它是清淨,它是妙有本空,它是理性本淨,它是真如法,那就是妙理真空。道理若能知道,每天真的是法喜充滿。
 
常常聽到,問環保菩薩:『這樣做會很辛苦嗎?』他們的回答:『很歡喜,不辛苦。』這就是真如的本性,真真正正去付出,身體說不累是騙人,雖然累,不過內心是很歡喜,願意付出。這就是那一念心懂得疼惜大地,懂得惜福,願意回收。
 
像這樣的心是『理性本淨』。看看塑膠製品,它本來是清淨的,是人去污染它。污染的東西放在塑膠上,經過了惜福的人把它撿回來,用心整理過,這個東西還是乾淨,再將這些塑膠還原再製,又是新的東西。這不就是『理性本淨』嗎?它的本質就是清淨。物理──物,東西看得到;理,摸不著。是人將各種的物會合製造完成。若將它分開,什麼都沒有。這個『沒有』的裡面,有它的道理存在,任何一種物質都是如此。
 
總而言之,這種道理很微妙,我們若用心『明真如法』,好好透徹瞭解之後,就會明白『三界唯心』。我們如何保護大地?如何調和人心?如何回歸真如本性?也是唯一心。
 
『妙有真空』,妙有是從真中生出。我們學佛要用心『理性本淨明真如法』,不要因為一念起戲論。佛法是要用在真正日常生活,我們要法入心、法入行,在人群中去發揮造福、結好緣,這就是學佛的方向。不要浪費時間,遊戲來入火宅。所以大家要用心於一心,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前面的經文說『飢渴惱急,甚可怖畏,此苦難處,況復大火。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

 
因為我們的心有很多雜念,心思沒有歸納,所以得不到法入心。因此『飢渴惱急,甚可怖畏』,就是煩惱,心地一片黑暗,不知該何去何從。
 
『此苦難處』,這種很苦,到處都覺得很驚惶,就像夢遊的人,到底要走去哪裡?不知道。何況這五濁惡世,所有災難從四面起,『況復大火』,這就是五濁已經浮現人間。但是『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父親的教誨,他都沒有聽,還是沉溺在遊戲裡。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

 
前面的經文說過了,父親一直教誨,但是諸子有聽無入。就像佛陀殷殷勸解、循循善誘,但是眾生真正接受佛陀教法的人,又有多少呢?很少。有的人聽來也只用在戲論,沒有身體力行。所以『雖聞父誨,不肯信受』,沒有好好地受用。

 
⊙雖聞父誨,不肯信受,正明無機緣,不受教即無知。故云:稚小無知,猶故樂著,既無大志,復著三界。

 
『雖聞父誨,不肯信受』,這是譬喻無機緣。為什麼不能接受呢?無緣啊,即使聽進去,他也沒辦法感動,這也是無緣。不受教,不肯接受這個教育,就是『稚小無知』,還在樂著,還在玩他自己的遊戲。
 
所以這種『既無大志,復著三界』。不肯發心、不肯立大志願的人,永遠貪著在這三界之內。
 
『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世間父慈』看到孩子不肯好好接受法,這種『不成道器』的孩子,怎會不擔心呢?

 
⊙世間父慈憂子不成道器,況如師亦如慈父。望子正念,受教持善法,今見子不受教法,而益我愁惱。

 
世間的父親是譬喻佛陀,如師亦如慈父,期待孩子能有正念。世間的父親是這樣,出世間的佛陀也是這樣。所以『受教持善法』,只盼望弟子、盼望孩子能夠有正念,能夠受持正教,能夠好好行正法。這是佛與世間的慈父同樣的心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子不受大化,增父憂愁苦惱,故曰益我愁惱。愁恐墮苦,惱其不受大法。

 
但是,看到孩子不肯接受大法的教化,真正道理不願意接受,真的增加了父親的愁苦,憂愁、苦惱,所以說『益我愁惱』。
 
『愁恐墮苦,惱其不受大法』。愁,是擔心這些孩子會墮落;『惱』,是苦惱他不肯受大教法。弟子不肯發大心,行菩薩道,這就是佛陀的愁惱。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發大心、立大願,自度度他,才是佛陀來人間教育的目的。

 
⊙今此三界舍宅,無一可樂,正明根小機淺,不能接受大法,即是稚小無知。猶故樂著者,既無大志,復著三界。

 
『今此三界舍宅,無一可樂』。佛陀或是世間的慈父,知道這間房子已經不能住了,為什麼大家不能覺醒,不肯脫離三界呢?三界是心宅,我們這個心還停滯這麼多的煩惱,這個地方實在無一可樂。
 
這也表明了『根小機淺』,就像聲聞、緣覺一樣,沒辦法接受大法,只想獨善其身,所以叫做『稚小無知』。『猶故樂著』,還在這三界內沒有出離,『無大志』,沒有大志願。

 
⊙而諸子等,耽湎嬉戲:由著見思,耽樂之甚,耽湎淪溺不出,舍宅無一可樂,明三界五趣是苦。諸子耽湎嬉戲,明眾生執苦為樂。

 
『而諸子等,耽湎嬉戲』。因為執著見思惑而造業,還貪著在見思惑中,無法跳脫出煩惱。
 
看,人間就是這樣,執著自己的見解,耽著在欲樂。『我的心就是這樣,所以我一定要這樣做』,這種『耽樂之甚』,就是私己的心太多了,只顧自己的觀念,沒有思惟大道理要如何體會,這叫做『耽湎淪溺不出』。已經這樣一直沉下去,無法自拔。
 
明明在這麼好的環境,天地之間有這麼多道理讓我們看,五濁惡世也體會到了,應該趕快自我反省,趕緊用功精進,珍惜這個大環境。
 
這個『舍宅無一可樂』。其實,在三界內,你的心靈三界到哪裡都是一樣,迷茫啊!所以我們要趕緊在佛法中,沐浴在法流中,洗淨煩惱,清楚知道三界五趣都是苦,不要再耽湎嬉戲了。這是警惕我們眾生,明明是苦,不要執苦為樂了,能在這個大環境裡修行,要好好珍惜。
 
所說的大環境,是指我們這輩子依、正二報,讓我們能夠明白道理。我們心靈的三界要向內自省,瞭解過去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好緣,共同來修行;不好的緣,看到人間種種煩惱,困擾我們的心。
 
我們在這個大環境、大時代,應該明大是非。學佛,就是要清清醒醒、清清楚楚,瞭解身心內外的道理,所以必定要用心。諸理性空,道理、理性本來就是空寂,到底要執著什麼呢?我們本來一切就是清淨,所以回歸真如本性來吧。三界這種的煩惱,能夠轉煩惱為菩提,就是妙有真空。所以,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