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01日】終歸究竟菩提覺道

Community:
Branch:

『希有大法不求自得,信解如來種種因緣,方便說法皆為應機,終歸究竟菩提覺道。』
 
『希有大法不求自得』,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希有』,真的是稀有!從《法華經》《序品》開始,佛陀講完《無量義經》,入無量義處三昧,眉間放光,這是過去不曾有的事。
 
尤其從《方便品》到《譬喻品》,所說的法也是在其它經中很少聽到,所以在這部經裡面也說了很多稀有的法,說人人能夠出世,不必再受六道輪迴,又說人人有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佛智慧,人人本具,這也是很稀有。尤其又說三乘弟子人人都成佛有分,每個人都可以發大心,得佛授記,這也是很稀有。
 
這些事情,過去隨佛修行的僧團沒人會想到,自己也能成佛,自己也能廣度眾生,不曾想過自己也有這樣的潛能。不只佛世的弟子,人人有這樣的潛能,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我們信佛所說法,要有自信,我們將來也有可能成佛。因為人人本具,所以『不求自得』。
 
我們要『信解如來種種因緣』。因為佛陀所說的法,不只是說如何斷煩惱,如何度眾生,他還將自己親身經歷的種種因緣,以己為例,講述過去、過去,佛本身也經過了無央數劫,長久的時間,經歷過畜生道、地獄道,也經歷過人道、天道等等。《本生經》中,佛陀說他自己的過去,甚至他與弟子的因緣,大家應該很信解。
 
最近一直向大家強調『信』與『解』。佛陀已經坦白告訴大家,過去四十多年間就是用方便法,過去所說的不是究竟法,只是隨順眾生的根機,但是,『終歸究竟菩提覺道』。現在《法華經》就是要大家知道,過去權小的法是方便法,不過大家已經知道因緣果報,已經知道苦集滅道,更瞭解如何斷煩惱;煩惱去除了,一切的道理是真空,現在進入妙有,從妙有中如何再發心的大作為,就是走入菩提道,也就是成佛的道路。這是佛陀說法最究竟的目標,也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我們必定要信解。
 
前面經文說,『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家應該還記得《信解品》的開頭,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這四位僧團中的領導者,就是『居僧之首』,他們看到舍利弗得到佛陀授記,瞭解了天地萬法很多的道理,佛陀解說種種人事物無不都在法中,終於大家啟動了這念心。他們用很虔誠恭敬的心,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一心』,這樣表達最虔敬之禮,就是要來請求佛陀為他們開講更清楚的法。他們先表達心聲,懺悔過去停滯在小乘法中,這個執著,時間很長,隨佛數十年,現在年紀已經朽邁,老了。
 
『自謂已得』。過去只是守在『佛這樣說,我們就這樣修』,安分守己在本分上,煩惱去除,與世無爭,與人無爭,與事無爭,專心聽佛所說的道理,不再與世間攀緣。佛所說的道理,我們全都清楚了,也已經證果,『已得涅槃』了。過去以為是這樣,但是現在瞭解了,那時候沒有發大心,現在已經老了,『無所堪任』
 
須菩提他們覺得『我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做什麼呢?』前面所敘述過的,過去就是停滯在小乘,獨善其身,雖然也替佛到外面說法,但是他們認為就是專心修行就對了;佛這樣說,我們這樣聽,用心去瞭解,知道煩惱要斷,修行要精進。只是到這樣,所以不求大法。
 
⊙是須菩提等述領解,先略述昔迷小,不求大法,其因有四:
 
他們過去為什麼只停滯在小乘,不求大法呢?『其因有四』。
 
⊙第一、居僧之首,德高望重,執小不敢改大,是故不求大。
 
第一,就是『居僧之首,德高望重』。在佛陀的時代,他們是德高望重,而現在我們呢?像現在說,『我很資深,我是長老,所以我已經可以退休,工作都不必做了,應該享受了。』我們要知道人生苦短,我們有能力付出,在人群中與人人結好緣,減輕人家的負擔,盡我們所能多付出,這應該是我們做得到的,不要自以為『居僧之首,德高望重』,這就是一種障礙。這也是須菩提他們四位跪在佛前虔誠懺悔的原因之一。
 
他們認為自己現在老了,又『居僧之首,德高望重』,所以『執小不敢改大』。過去已經停滯在小乘,現在要換一條路走,好像有一點困難,不敢,『是故不求大』。
 
⊙第二、年老臘高,老朽衰邁,無力荷擔如來家業,是故不求大。
 
第二,就是『年老臘高,老朽衰邁』。已經老了,我在僧團也這麼資深了,『臘』就是出家受戒的年齡,『戒臘』。若說實際年齡,可能是七十幾歲、六十幾歲;若是說慧命,從出家受戒算起,也許才五十幾歲而已,這五十多年就是『戒臘』。所以叫做『年老臘高』,表示在僧團中很資深了,資格很老。
 
『老朽衰邁,無力荷擔如來家業』。年紀這麼大了,要我再入人群中,和這些人群相處,直接在人群中指導,這實在很困難,因為我年紀大了,哪有力氣挑起這個家業呢?『是故不求大』,因此就不想再向大乘法去追求。這是第二種原因。
 
⊙第三、自謂已得涅槃,苦盡心安,已入無為正位,不復發大心度生,是故不求大。
 
第三,就是『自謂已得涅槃,苦盡心安』。我已經得到涅槃,所以『苦盡心安』。已經修行這麼久了,自己覺得很有信心,已經斷除很多煩惱了,為了斷這些煩惱,下了很大的功夫,現在對所有的境界不會起心動念,年紀又大了,人生所剩無幾,再也沒有什麼能誘引我,所以我安心了。沒有什麼好計較,沒有什麼好發脾氣,沒有什麼好貪欲的地方,這種時期已經都過了,我已經安穩自在了。『已入無為正位』,我已經證果了,所以『不復發大心度生』,我覺得這樣安安穩穩的就好了,所以不求大法。何必再向前求呢?這樣就好了。這就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無所堪任,有如陸地不生蓮華,性劣情疏,無勝進心,是故不求大。
 
第四,就是『無所堪任』。即使我現在要發大心,我現在要做什麼呢?常常聽到委員在菩薩招生時,有人要進來,就會先問:『我是要做什麼?』其實,進來就是要聽法,聽了法之後就要改我們的心性,將過去很多的錯誤及時改過,改過之後就要趕緊投入人間事物。我們要把握當下,知道生命可貴,知道生命無常,就要趕緊投入。這難道要有什麼名稱才能去做嗎?有很多人就是這樣想,可能與那四位長老想的一樣,這種『無所堪任』,我年紀這麼大了,我到底是要做什麼?
 
應該心先轉過來,啟發大心。就是聽佛說利益眾生,只要能利益眾生,你都可以做,何須考慮什麼我們不能做呢?所以,這四位長老也是現身說法,警惕我們,要讓我們修行者知道,若是不發心,就像陸地不生蓮花。在乾乾的土地上,你要它生蓮花,可能嗎?不可能。必定要在污泥中,才有辦法種出蓮花。
 
這就是表示『性劣』。我們不懂得尊重自己的真如本性,只是依循過去的習氣,這叫做『性劣』。我們明明有真如本性,能夠發大心,能夠立大願,我們卻輕輕放過,心就是懈怠,考慮很多,常常與現實環境衝突,這叫做『性劣』。
 
『情疏』,這種真正為人群的『覺有情』的心提不起來。菩薩就是『覺有情』,我們眾生懈怠,無法覺有情,這種體悟菩提道、行菩薩道的心態很微弱,所以叫做『性劣情疏,無勝進心』。沒有想要提起我們這分真如本性,不懂得提起;我們明明有力量,卻不願意去付出,口中常常說:『這個我不勝任。』『這我做不起。』這就是無勝進心。因為這樣,『是故不求大法』。真辛苦!其實,修行只是一個心態罷了。
 
⊙次廣釋昔迷,不求大法,之所以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次廣釋』,接下去再表達。過去就是迷於小乘,不求大法,還有前面那四個原因,所以『不復進求』,不願意向前求。向前求什麼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的覺悟,佛的妙覺。我們常常說,佛覺悟的是宇宙的真理,包含宇宙間一切有形無形的道理,佛陀都已經覺悟了。『心包太虛』就是包宇宙,這是佛的覺悟,所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佛的覺悟再高的境界。聲聞、緣覺不敢向前進求,就是自己障礙了自己的成佛機會。
 
《法華經》已經聽到第四品了。由於前面的四個原因,他們還不太敢進求大乘,不過,現在已經知道反省過去,懺悔過去,就是將要接受的開頭,我們也替他們高興。不只是替他們高興,還要感恩,感恩這四位長老現身示教,讓我們知道,不要以為我們老了,不要以為我們是『居僧之首』而停滯不前。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