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踽踽行 步步踏實環保路

每到深夜,年過七旬的陳素月儘管身有病痛,仍推著自己精心改裝的回收嬰兒手推車,放下身段,彎下腰做資源回收。【攝影者:陳志財(濟庭)】

Community:
Branch:

每到深夜,年過七旬的陳素月儘管身有病痛,仍推著自己精心改裝的回收嬰兒手推車,放下身段,彎下腰做資源回收。【攝影者:陳志財(濟庭)】

寂靜的午夜,街頭空蕩蕩,陳素月一個人的環保工作才正要開始。戴上手套,沿路找尋可以回收的資源,細心整理後,放入精心改裝的回收嬰兒手推車裡。在人生低落時,陳素月接受新山慈濟幫助,為了回饋,她開始成為手心向下的人,投入環保工作,不遺餘力,也因此與許多人結下好因緣。


◎ 生命轉彎遇貴人 殷勤回收善循環

曾經,陳素月是位風光的生意人,經歷了生意失敗,接著先生與兒子的離世,一連串的打擊,讓她的人生跌入了生命幽谷,還患上了憂鬱症。「那個時候的那種無助,沒有人幫我的,我只能一直哭一直哭。」回憶起當時的狀況,年過七旬的陳素月這麼說。

所幸在朋友的介紹下,陳素月認識了慈濟,除了得到經濟上的幫助,更得到心靈上的膚慰,結束了以淚洗臉的日子。她身體狀況不佳,曾因膝蓋疼痛開過兩次刀,長期服藥,雙腳神經長期痲痹,走路不時搖搖擺擺,但她也想盡一分自己的力量,在她有生之年,努力做環保,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價值,以環保行善積福德。

憑著這股信念,陳素月開始到住家附近,挨家挨戶收集環保資源,長期關懷她的慈濟志工沈秀華(慮瀞)說:「起初她是清晨就出門做環保,沿著她家的路去找資源,後來她身體有點不適,加上有時候早上起不來,她就改成晚上、甚至半夜才出去做環保。」

在資源回收的過程中,她找到了生命的價值,雖然生活拮據,舊患也常常發作、疼痛,但手心向下的喜悅,推動她一路走下去。每晚在將回收物品推回家後,身體已疲憊不堪,陳素月還是將它們一一清洗和分類。關懷志工周愛明說:「她不但積極收集資源,還在家裡分類得很整齊,讓環保點志工方便處理。做環保不但成了她生活中的寄託,還暫時忘了身體上的病痛。」

住在組屋區小小的房子裡,儘管屋裡內外都堆滿了各類型的可回收資源,但經過陳素月的細心處理及分類,家中乾淨依舊,也不會產生異味。到了每月一次的資源回收日,慈濟志工便會到她家中,將資源載送到環保點;若家裡的資源已堆積太多,已等不及環保日的到來,她便自行聯絡回收商,再將賣出所得捐給慈濟。


◎ 德不孤必有鄰 街坊響應資源回收

志工擔心她如何把所看到的資源都帶回家,她這麼說:「沒試過拿不完呢,即使是這樣搬上搬下的,都會想盡辦法收集完就對了!」簡短的幾句話,讓人感受到陳素月對環保志業的堅定信念。就這樣日復一日,沒有間斷,陳素月做環保的精神,感動了街坊鄰里,大家一起響應環保,讓她每天都有忙不完的資源回收。

附近的商家、居民,一直以來都主動配合,民眾周緯乾表示:「這些罐子若沒給她,也只能丟棄,倒不如給她拿來做慈善。」業主張國華說:「知道她是為慈濟在做慈善,所以我們都很自動的,把一些紙皮和罐子留給她。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除了驚訝,更佩服她這種助人的精神。」在鄰近地點工作的李淑婷說:「每天看到她滿身大汗,還蠻辛苦的,這種付出的動力真的讓我非常感動。」

◎ 雲起月落志不移 善因福緣遍植愛

「我的心就是說,我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回報慈濟。」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陳素月的生命因為有了使命而踏實,別人眼裡的垃圾,她看到的卻是黃金、愛心和清流。她也用心凝聚愛的力量,努力不斷的募集善心善念,鼓勵身邊的人一起成為捐款會員,讓善念如清流般環繞周遭,締造愛的循環。

 

路邊的瓶瓶罐罐,陳素月都會撿拾起來,一個也不放過,帶回家清理後再作回收。【攝影者:鄧慧敏(慈渥)】 將近深夜一點,已回到家中的陳素月,仔細整理每一件回收資源。【攝影者:鄧慧敏(慈渥)】 陳素月住處範圍外的走廊,堆積了她整理分類好的可回收資源,到每個月一次的環保回收日當天,再讓志工們載送到環保點。【攝影者:唐洛儀】 慈濟志工沈秀華(慮瀞)和周愛明(左)長期關懷陳素月(右),她也於2013年成為見習慈濟志工。【攝影者:唐洛儀】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