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19日】返妄歸真遇向本國

Community:
Branch:

『人世如戲亦如過客,假名字相依報緣牽,父執愛子緣盡貪著,情繩纏綿癡愛成迷。』

這就是凡夫啊凡夫,不瞭解人間的真相!人間世俗,來來去去幾十年而已,一輩子勞勞碌碌,愛恨情仇就在這當中不斷累積。好像舞臺上的一齣戲,有的人演得很精彩,轟轟烈烈;有的人是一場教育人生的戲劇;有的是凶險殘暴、驚心動魄。但是,戲總有結束之時。

人生這場戲,長短不知道。就像路上的過客,有的人匆匆忙忙,有的人留戀不去,但是再如何還是過客。在世間上,過客是一個名字,舞臺如戲也是一個名稱,舞臺上各種角色都有,『父母』、『愛人』、『子女』、『親屬』等等各有名稱,各有分別,只是在某種因緣下互相認識了,牽引進這場戲中,成為你生命中很重要的角色,這都是『依報緣牽』。

戲終人散,不論是生離或者死別,都是苦不堪!人間就是這樣,用情繩將我們纏住,纏綿不休,癡愛成迷。

佛經裡有一段故事。佛在世時,王舍城裡有一位大長者,老來得子,生了一個孩子很可愛。孩子七歲時,無病無痛,忽然間就往生了。這個父親痛徹骨髓,哭得昏厥,清甦醒過來,還是把孩子抱著,哭啊!

他抱著孩子幾天幾夜不肯放棄,後來親戚朋友不顧他的執拗,強行將孩子抱走,埋葬了。這個父親很痛苦,天涯海角要去找他的孩子。

有一天,他走到了一個叢林,婆羅門梵志修行的地方,他就去請求梵志幫忙找回他的孩子。梵志被他纏得沒辦法了,就說:『你往南走吧,一直走,一直走,走到有河,大河中央一個小島,每年有一些仙人路過那裡,會停留在那座小島上。你若想找回你的孩子,閻羅王會從那個地方經過,你去找閻羅王要吧!』

這位父親果然走到那個地方,找到閻羅王,『閻羅王,我要我的孩子,你把孩子還給我。』閻羅王就說:『來,那個地方有一個遊樂園,那裡面有很多孩子,你去找,他若願意跟你回去,你就把他帶回去。』

他就再向前走,果然有一個園區,他認到自己的孩子了,趕緊拉著孩子,『來,我們回家,回家吧!』這個孩子看著父親,將手揮開,盛怒的臉色,就說:『父親?你這個無知愚癡的老翁。我只不過是在你家做過客而已,我還有未來的父母,你要把我帶去哪裡呢?』就這樣將他推開,逕自跑走了。

『孩子不回去,我這愚癡的老翁要往哪裡去?』後來他就想,常常聽說佛在人間,有求必應,我應該去找佛。他回過頭,要去找佛陀的祇園精舍在哪裡。

見到佛了,將他內心的苦楚述說出來。佛陀就說:『你確實是無知老翁啊!人生就像過客,來人間只是一場的緣,受業牽引,緣長緣短,這是你們過去生的緣。緣既然盡了,緣滅、緣散,也是人間的一段路程,凡夫就是在這段的路程來來往往。像這樣的愚癡,貪著於愛,業力就愈造愈多,不顧一切,這種追求都是苦。』佛陀就再向他分析苦、集、滅、道,為他解釋。這位求子不得的愚癡老翁終於聽明白,醒悟過來了。

人生就是這樣啊!佛陀苦口婆心不斷向我們開示,我們卻無動於衷,捨離了本來清淨的佛性,沉迷在五道之中。

⊙『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前面譬喻凡夫的境界,在五道四生之中經歷過了,現在得遇佛法,正是求法之時。下面再說,『馳騁四方,以求衣食』,就只是求得活命而已,冷的時候需要衣服穿,肚子餓的時候需要飯吃。

⊙以求衣食:為貧窮所困著缺衣乏食,喻為生死煩惱所逼迫,甚求解脫。

須菩提他們說,就像被貧窮所困著,缺衣穿、缺飯食,譬喻生死將他困住,如用繩子將他綁住。我們現在就是要求得去來自在,求得斷除種種煩惱,再來人間是乘願而來,是要入人群度眾生,這是沒煩惱的生死。不過,我們這時候還有煩惱的生死,我們還是很怕。我們法還未入心,要怎麼去、怎麼來,都只能隨業安排,所以我們還會煩惱。生死煩惱逼迫,一旦有病來的時候,哪個人不會擔心呢?無奈啊!

但是生命,顧著生命要做什麼呢?利益人群。要利益人群,我們要求佛法,將生命照顧好,把握健康、精神好、有體力做事,佛法清楚入心,懂道理。『七聖財』這個法,要好好精進,用心信仰,要懂得信,如何慚愧,如何忍辱,如何入人群而不受人群影響我們的正念。

⊙七聖財: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這都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所以,為求衣食,就是要求這些法,『七聖財』,我們要豐富起來,要不然我們還是在『生死煩惱所逼迫』。現在有這個因緣接受法,我們就要趕緊法入心,這樣才能『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漸漸遊行』,就是表示在五道四生中,慢慢有因緣成熟了。

⊙漸漸遊行:即喻始覺。謂本覺心源之體,從真起妄,若能返妄歸真名始覺。

『漸漸遊行』,就是譬喻『始覺』。因為我們人人的『本覺心源之體』,我們是『從真起妄』,這個真如本性慢慢起了妄念,就是外來的煩惱不斷累積過來,讓我們的真如本性開始煩惱無明一直生出來了。

『若能返妄歸真』,這樣叫做『始覺』。改過我們的習氣,去除我們的煩惱,這樣就漸漸回來我們的『本覺』。所以,還未到達之前,表示我們在修行,表示我們已經往回家的路程在接近了,這叫做『始覺』,

⊙因是漸漸薰習既久,由聞思慧心漸漸生善,名始覺。

『因是漸漸薰習既久』。修行的路不是那麼容易,要很長久的時間,不斷在佛法中來薰習。所以聽法,我們一定要用心聽法,要聞思修,才能得到智慧。慧,就是到達心、佛、眾生都平等,就是我們眾生的心與佛心已經貼近了,所以『(由聞思慧心)漸漸生善,名始覺』。

開始要修行了,不要計較。我們的習氣要改,該改的人是我們,該修行的人是我們,我們待人寬一寸,就心包太虛。所以『漸漸生善』,我們的心培養善念,慢慢將十惡業去除、十善業增長,這就是『漸漸』,這樣叫做『始覺』。

⊙遇向本國:本國即本覺,一切眾生,自性清淨,離諸妄念,故名本覺。

『遇向本國』,『本國』就是『本覺』,就是我們的本性;人人都有成佛的覺性。『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本來大家的自性都是清淨,只因受了人間世事所迷惑。我們修行就要『離諸妄念』,離一切的妄想。人間像一場戲,人生如過客,我們應該要很清楚,不要在人群中生出非分的妄念;我們要離妄念,慢慢回歸我們的本覺。清淨的本性才是我們的『本覺』。

⊙始覺:漸漸增上,趣向於究竟覺,名遇向本國。

『始覺』是『漸漸增上』。我們開始瞭解的事情、做善事,我們要一直增加上去,加緊求法的道心,不放棄行善。聞法、行善,這是我們『七聖財』的最根本。所以,『始覺』是『漸漸增上,趣向於究竟覺』,『究竟覺』就是我們的本覺,這樣叫做『遇向本國』。開始慢慢向著我們原來清淨真如的本性接近了。

⊙年幼:捨父逃逝,喻背真逐妄。

文中說,『年既幼稚,捨父逃逝』,喻背真逐妄。

這是須菩提等,譬喻自己過去很長久的時間,經過了五趣四生,好不容易才能跟著佛來修行,在這當中還是執在小乘,這叫做『捨父逃逝』,意思就是『背真逐妄』。真的道理,我們違背了,就向妄念、人間假相去追逐,在五道四生之中,就是這樣『背真逐妄』。

多久了?經歷了『五十』年,就是浮沉於善惡五道。慢慢才有這個機會向著佛,開始『返妄歸真』。

⊙至五十:遇向本國,喻返妄歸真。

『遇向本國』,是已經瞭解世間非真實,在這五道四生中造種種的業,現在知道了,就開始『返妄歸真』了,回歸我們真如本性。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孩子已經慢慢向著他的本國來了,而孩子的父親呢?孩子離開之後,父親也一直在找孩子,不過這個父親已經來到這個城中。

⊙喻佛本教子以大乘,故於大乘中求之。求之不得,乃示現應化於三界。

這是譬喻佛本來教子以大乘,希望人人瞭解大乘法,所以佛陀永遠都是在大乘法中,永遠都是在這個城中。但是弟子對這個大乘法沒興趣,所以『求之不得』,他就要『示現應化於三界』。佛陀不得不示現人間,或示現五道四生,這樣在這三界中應化示現。

⊙其父:喻佛慈愍,不捨眾生。先來:佛念眾生,出入三界,示生示滅,由來已久。

『其父』,就是譬喻『佛慈愍,不捨眾生』。『先來』,就是『佛念眾生,出入三界』。佛陀是為眾生出入於三界,倒駕慈航,所以『示生示滅』,生在人間八十歲而示入滅。這已經是很久,不是這次而已,是生生世世都這樣,是因緣成熟,這次叫做釋迦牟尼佛,化這個成佛的相,化入滅的相等等,來教導我們。

⊙佛由本跡之應化身,雖先來已化導此輩眾生,教化大心;而眾生自退,流落於六道生死,故曰求子不得。

其實佛陀的本性,來來回回人間,但是眾生無法體會,這種『求子不得』,所以不得不以『本跡』(編按:真實法與方便法)示化人間,所以先前已經化度這些人很久了,只有一個期待,期待人人能夠發大心。可惜眾生自己退失了,就如《方便品》五千人禮佛而退,自己退去,沉落六道生死,這叫做『求子不得』。

我們學佛真的要用心。佛陀的慈悲愛心,偏偏我們只是一念無明,六道輪轉,情願當那個癡迷的父親、無知的老翁。我們應該好好面向自己的真如本性,漸漸接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