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02日】勤苦奮力進求諦理

jscy.001.001

Community:
Branch:

jscy.001.001『以雇賃人勞動體力為傭,任力取利用賃勤苦奮力,進求諦理漸漸積習善法,遂成出世善根進修大乘。』

人,要真正腳踏實地,要努力,要做,要付出。過去的時代也一樣,也要付出勞力才能過生活。佛經中有一段故事:一對兄弟,家庭很貧困,大哥就聽人家說,可以求得財富。這位大哥求毘摩天:『賜我福,讓我能富有,讓我能有錢。』但是弟弟就很認真,每天都在田裡工作。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位哥哥覺得,『為什麼我還沒有得到財富呢?』

有一天,毘摩天就化成了他的弟弟來到他身邊,他就問弟弟:『你田不耕,跑來這裡要做什麼?』弟弟就回答他:『我每天都在田裡工作,也是很辛苦!我也想求求看,能否不必工作就得到財物,所以我也要來求。』大哥就說:『田本來就要耕耘,你不用心、不用力在那裡整地,不去播種,你只想要來這裡拜,這樣你的土地上就能長出五穀雜糧嗎?』

他說到這裡時,弟弟的身形突然不見了,原來是毘摩天,就說:『是啊!你這麼殷勤一直求、一直拜,但是你只是空求、空拜,都不去造福。真正的福是來自你要勤耕耘,要勤布施。』這位大哥一聽,終於瞭解了。

這個故事和人間的道理一樣,和佛法也一樣。佛法就是要教我們修行者,若光說修行、修行,就是拜佛,求佛開我的智慧,求佛讓我福慧雙修。你所求的智慧,目標是什麼呢?你煩惱不斷除,如何能得到智慧呢?你想要求福,你不入人群中去行善,去布施,你的福要從哪裡來呢?所以還是要勤修。『進求諦理』,要『漸漸積習善法』。

佛陀四十多年間的說法,無非是講善法,讓我們懂得去惡、行善。開口動舌、舉手動足、起心動念,到底我們的心念是不是時時都為利益人群而用心?如果有,諦理入心,這樣才是真正『進求諦理』,真正是學佛道。

佛陀在世時,弟子所聽四十幾年的法,雖然聽很多了,卻是各有執著,有的人執在『有』,有的人執在『空』。執空、執有,這都是偏一邊的見解。佛陀要我們行於『中道』,要慢慢從偏有、偏空糾正過來,『積習善法』,真實的法,我們向前進,能夠『遂成出世善根』。

『出世善根』,就是來去自如,來往人間只為一個目的、一個心願,就是幫助佛菩薩救濟眾生,進修大乘。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如何很殷勤精進修諦理,漸漸往中道,真空妙有,我們要很透徹瞭解,不要失去了眾生的因緣,但也不受眾生污濁所染著。若能這樣『積習善法』,就『遂成出世善根』,發心立願就是進修大乘行,這才是佛陀來人間對我們教育的目標。

接下來看,須菩提等人說,『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這是譬喻我們修行,還未發大心從菩提道走進來,還是在那裡探頭窺看,猶豫。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

窮子走對路,一直走,已經接近,來到門邊了,遠遠地看他的父親,還是不相識。這就是譬喻『佛垂慈應化人間與其受用身』。

⊙遙見其父:喻佛垂慈應化人間與其受用身。

自受用。這就是父在非常豪華的大宅裡,坐在那裡,孩子在外面探頭看,感覺這位長者看起來很受人敬重。這是譬喻佛的垂慈,用他的受用身,應化在人間,受用身就與一般人都一樣。

什麼叫做『自受用身』呢?

⊙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修習無量福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恆自受用廣大法樂。

就是『諸如來修習無量福慧』。身是載道器,我們要投入人群也是要用這個身體,所以這叫做受用身。諸佛菩薩歷久以來,生生世世化度人間,就是用這個受用身在無量眾生中造福人群,在人群中修智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因為這個受用身,所修所行,累積很多的功德。

修行,分分己獲,我們自己做的,就是我們自己得;你做多久,就有多少的功德。何況無始以來,累積起來這個功德,『恆自受用廣大法樂』。所以佛陀來來回回,諸佛菩薩來人間,人間雖然苦,卻是弘誓願,每尊佛都有他的弘誓願,來回人間度眾生。

⊙又,是二乘人大機雖發,距離大乘不退位尚遠,故名遙見。

再說,『是二乘人大機雖發,距離大乘不退位尚遠』,所以叫做『遙見』。

菩薩既發心,他就向前進,不倒退也不停滯。但是二乘人雖然發大心,卻無法一心向前進,不停下來,他還做不到這樣,所以與大乘還有一些距離,因此叫做『遙見』。

雖然發心,還在遠遠的這樣看著他的父親,這是譬喻『遙見其父踞師子床』,遠遠地看,還無法接近。

⊙又,因偏真慧眼,照理猶然遙遠,故稱遙見。

再者,『因偏真慧眼』,我們的智慧還有偏,不是偏『有』就是執『空』,還是偏,所以『照理猶然遙遠』。雖然曉得『道』是這樣走,不過還是很遙遠,所以叫做『遙見』。

⊙佛以一切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以萬行為足。

『踞師子床』,那就是『佛以一切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以萬行為足』。

現在佛已經坐在師子座上了,就譬喻『父踞師子床』一樣,非常威嚴。這間堂皇之室,主人就是大覺佛陀。就像那位長者,這間室內這麼大,是屬於這位長者的。同樣的道理。但是這個『室』,佛陀的室是『大慈悲為室』,身體所著的是『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這個『座』,就是不執著。常常說『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因為能讓我們付出的,就是我們的道場,所以不要執著我付出多少。

『以萬行為足』。很滿足,能夠為人付出,能夠有這一大群的菩薩來做伴侶,我們應該很滿足了。這樣叫做『踞師子床』,這麼開闊。

⊙踞師子床:床即座,師子座喻佛初說是華嚴之法座。

『床』即是『座』。古時候的椅子都很大,如果坐累了就可以躺下。所以,這個『床』是用來坐的,很大的椅子。

『師子座』就是譬喻『佛初說是華嚴之法座』。就是佛覺悟的時候,那個境界之遼闊,靜寂清澄,心靈的境界,那時候為諸天菩薩說法的境界,就是『坐師子座』。其實,佛他心靈的境界永遠都是在佛的境界中,所以他永遠都是坐在師子座。

⊙又,寶几者喻一實相,承足喻定慧。大乘定慧依於實相理體,依自性清淨心而修大乘法。

『寶几承足』。『寶几』就是譬喻富貴的人家,所受用的都是寶器,連他墊腳的椅子也是寶。這是譬喻他的周圍都是莊嚴,都是寶。就像佛陀的覺海,那個覺海遼闊,無一法不是寶,所以能受人尊重。

『又寶几者喻一實相』,不論是椅子、桌子、墊腳等等,都是很紮實的真理存在,周圍無不都是真理,都是真實不虛,叫做『大乘定慧』。

這個大乘法,戒、定、慧全都是真實,我們修行,必定要依這種真實法來修行。所以『實相理體』,就是他所坐、所用的椅子、桌子、墊腳等等,無不都是很紮實,很貼實,這就是真理,這也是『依自性清淨心而修大乘法』。這就是我們修行要用大乘,發大乘心,從我們的自性,很清淨的心來修行。

再接下來就說,這間室內不是長者單獨一人,周圍還有很多人,還有『諸婆羅門、剎利、居士』。

⊙婆羅門、剎利、居士:喻大乘、獨覺、聲聞三乘之聖眾。

『剎利』就是剎帝利。居士就是一般信佛的人。婆羅門、剎利、居士,這是譬喻三乘的修行者。

婆羅門是什麼?就是淨行者,就是高貴的種族。

⊙婆羅門:此云淨行,是高貴種姓。或在家,或出家,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

在印度,婆羅門是至上的種族,其次是剎帝利。婆羅門不論他是在家,或者出家,世世相傳,以道學為業,就是都研究、讀誦婆羅門教經典,世代傳承下去。

⊙婆羅門自稱是梵天苗裔,守道居貞,潔白其操,故謂之淨行。

他們認為婆羅門是印度最高無上的種族,是來自梵天,梵天遺留下來的種族,所以他們的修行者『守道居貞』,懂得自愛,『潔白其操』,情操就是很有德,所以稱為『淨行』。

⊙剎帝利:此云王種,華言田主,為世間大地之主,即王種。後人情漸偽,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

『剎帝利』就是王族、貴族,領導國家的人,所以叫做王種。華言『田主』,就是表示他擁有很多的土地,而且是世間的大地主。世間慢慢因為有人,佔有很多的土地,人就慢慢起了欲心,漸漸的就亂了人的規矩,很純真的本性慢慢地就脫軌了,所以說『人情漸偽』,就是脫軌。『各有封殖』,所以只好就是要分,分這是你的,這是他的。所以要立有德行的人,能領導人的人,有什麼樣的糾紛,他能公平處理,像這樣的人就稱為『王』。

⊙居士:在家志修佛道稱居士,守道自守,寡欲蘊德。

『居士』是『在家志修佛道』,稱為『居士』。在家人,任何人只要在家,願意皈依三寶,三寶的弟子都稱為『居士』。就是『守道自守』,好好守道、守自己的本分,這樣『寡欲蘊德』。

『蘊』就是聚集的意思,『寡欲』就是少欲知足,培養我們的德行,這在家居士要做得到。在家居士要守五戒,所以他要守他的本分,叫做在家居士。

這三種人,婆羅門、剎帝利、居士,就是譬喻已經到十信位,叫做賢位,叫做賢人,但是還未入聖。

⊙喻十信位賢位菩薩。但斷見思惑盡,尚有無明惑在,未入聖位,故名賢位。

他只是斷見思惑,但是還有無明惑存在,就是對真諦道理還有很多不瞭解,所以還未入聖位,只是到賢位而已。

婆羅門、剎帝利、居士,是在佛教叢林的外圍修行的人,也常常來親近佛法,聽佛說法,所以『皆恭敬圍繞』。

⊙如是上下貴賤,皆敬奉如來,皆修大乘法門,而得成佛,故名恭敬圍繞。

『如是上下貴賤,皆敬奉如來,皆修大乘法門,而得成佛』。不只是僧團裡面弟子能成佛,法是平等,只要很用心,外圍的在家人、居士,同樣能夠得佛智慧。只要發菩提心,行大乘法,同樣人人平等。所以我們學佛、學法要很用心,漸漸要趕緊接近,更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