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12日】等待大機委付大乘

Community:
Branch:

『初發弘誓大願修大乘行,於菩薩法殷勤持好樂心,迷子見覺父而更不認識,貧富隔室內外父子未會。』

『眾生無邊誓願度』,看到每一個人,我們都有想要度他。法若聽入心裡,心念一起,看到人,我們就會知道如何去布善種子。這就是有心,聽法就是要用,看到人就知道這是我們的福田,要趕緊將我們聽到的法,這顆種子要趕緊種下去,與人結一分好因,結一分好緣。這是聽經,要活用在我們與人之間。所以,我們時時在『初發弘誓願』,要常常記得當初發願的這一念心。

常常提醒大家,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道場,每一個人說的一句話都是我們的法。我們若能用這樣寬大的心來包容一切法,將一切法用在廣大無邊的眾生心中,這樣才是真正的大乘行。

『於菩薩法殷勤』。我們既然發弘誓大願了,在修大乘行,一定都是在菩薩法中,我們要日日殷勤,『持好樂心』。法,我們要常常歡喜接受,聽法之後,不是只有聽而已,真正要去做。

就像莫三比克,去年有四五位志工回來。他們回來時,每個人都背著一支『竹筒』,用紙做的紙筒,都這麼長、這麼大,裡面放的都是五毛錢硬幣。他們就將這四五支的紙筒背來我面前,我就把它放在桌上,一筒一筒的錢就倒下去,劈里啪啦,很有分量。這些硬幣一罐一罐倒進米篩,也滿起來了。我就問:『為什麼你們要背這麼重的東西回來呢?』他們就表達說,他們有收到師父的『福慧紅包』,他們希望明年收到的『福慧紅包』,裡面五毛錢是用他們莫三比克的錢幣。

我聽了很感動,趕緊要他們(編按:隨師師父)去算,這些五毛錢、五毛錢,到底總共多少錢?結果算出來,折合臺幣一千多元。我就說:『這些錢幣,我買下來。』這一千多元當然是捐入功德會裡,硬幣是師父換起來,做為明年給他們的紅包錢,同樣是師父給的錢。所以今年你們要記得,莫三比克那兩三千個硬幣,要包進去給他們的紅包裡。

其中有一個家庭,母親來了,兒子來了,女兒也來了。這位母親告訴我:『師父,回來向您感恩。』她就指著女兒,就說:『安娜,您救了她,讓我撿回一個女兒。』『是什麼事情呢?』就開始將安娜的故事說出來了。

原本是一位很放蕩的女孩子,可以說是村裡的流氓,女孩子耶!但是,因為慈濟,從南非來的慈濟人,慈蕾等等好幾位,以及潘明水居士,一而再,再而三進到莫三比克,有幾次的帶動,將他們感化了。這個極壞的女孩子變成了很乖,她接受了佛法,接受了慈濟的法,知道『行孝行善不能等』。

再聽到南非的菩薩現身說法,說她們自己過去的貧窮苦難,也曾經有過很不好的生活,現在變成了一位很快樂的志工,改變了她們的人生。每一個都如慈母一樣,很慈悲,安娜看了很歡喜。南非的菩薩還告訴他們『心靈的財富』,告訴莫三比克的菩薩,『我們窮,我們也能很快富有起來。富有,不是錢多的富有,愛心就是富有。行善行孝,能夠用善來照顧我們的鄉親,這就是最富有的人。你能夠幫助人,就是最歡喜的事情。』

安娜聽到這些話,開始轉變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人,所以完全改變了。回去向母親道歉,回去向阿嬤懺悔。因為她很氣母親,在她小時候將她丟給阿嬤養。她對阿嬤有感恩心,但是態度很不好。所以改變過來之後,向阿嬤懺悔,向母親道歉,去度她的母親,度她的弟弟,所以母親和弟弟都被她度來了。

那個弟弟很聰明,也會說英文,他就進去網路,從大愛臺的網路平臺,每天都吸收到『靜思晨語』、『人間菩提』。由他負責,每個星期就在教堂裡,用當地土語轉述師父說的法,他用心說,讓人人聽得進去,心中能夠受法。告訴大家慈濟宗門,教人如何做慈濟,他們說要建立一個心靈的農場。

其中有一位志工,也是聽得很高興,他說:『我有一塊土地,這塊土地,我願意提供出來,用很便宜的價錢租給你們,一年兩千元。』他們的幣值和我們一樣,所以很大片的土地,一年租金才兩千元,志工們同意將它租下來。租這片土地,就是要學南非志工,種出來的菜可以供應孤兒,供應需要的貧困人,有剩下的菜就賣了就作為基金。

所以說,於菩薩法要殷勤,持好樂之心。他們做得很高興,若是在教堂,就分享靜思法脈;若是去『心靈農場』,就是走入慈濟宗門。他們說,做慈善事就是慈濟宗門,聽法就是靜思法脈。多麼聰明智慧啊!所以,這實在是『持好樂心』,做得大家很高興。

要認真啊!要不然我們也會迷失。我們最近講的《法華經》,那位窮子明明已入父親所在的城中,也來到室外,也看到父親在裡面,但是還不認識,就如『迷子見覺父而更不認識』。雖然在旁邊,也不一定願意那麼發心,同樣的道理。

『貧富隔室內外父子未會』。隔一個室,一個門而已,孩子在門外,雖然看見父親,他害怕,趕緊跑走。雖然孩子不識父親,但是父親看見孩子的身影,他『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這是前面的經文。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很高興,找了這麼久的孩子,如今孩子的身影被我看到了,我安心了,原來孩子還在,我安心了。孩子跑了,總是可以趕緊將他叫回來,我的財物庫藏,現在能夠付託給孩子了。這是前面經文的意思。

下面這段經文說,『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說出了父親的心聲。雖然父子分離那麼久了,但是,父親的心還是念念不忘孩子,所以說『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一直在找,幾十年了,還找不到。

⊙父年老邁,心常思念此子:眾生流轉生死,眾苦所逼,為大悲懷所痛。

『父年老邁』,父親已經年邁了。『心常念此子』,心還是常常掛念這個孩子。這就是譬喻『眾生流轉生死,眾苦所逼,為大悲懷所痛』。

這是佛陀想到這些眾生,在六道四生這樣生死輪轉,佛陀大慈悲憫,心痛不捨。

⊙無由見之:雖欲救拔,無機不濟。

『無由見之』,就是遇不到。因為地獄、天堂沒有佛法,唯有人間有佛法,但是芸芸眾生這麼多,佛陀來人間的時間才八十年,眾生要遇到實在也不容易,何況能投機聽法更是困難。所以『雖欲救拔,無機不濟』,沒有對機,無法救拔他。這是佛的內心,明知眾生的苦難,很悲懷,但是找不到機會可救濟。

不過,現在的經文所說,那位流浪的孩子已經慢慢接近了,『而忽自來,甚適我願』。

⊙今根緣成熟,有可度之機近在前,故云『而忽自來』。稱大悲心,故云『甚適我願』。

父找孩子已經找這麼久了,在這個地方停歇著,孩子竟然自己出現了,這就是開始滿我的願。這是譬喻現在的根緣成熟,有可度的機緣已經接近了。也是譬喻,一直用法來洗練他,應機逗教,從『阿含』、『方等』、『般若』,一直到『法華』會,機緣慢慢成熟了,所以慢慢接近在面前,所以說『而忽自來』。

看,須菩提他們已經這樣站起來,在佛的面前,開始要啟開他的心,所以『稱大悲心』,已經可以安心了。佛的願要成熟了,因為眾生的大根機已經發出來了,所以『稱大悲心』,『故云甚適我願』。那段文說『甚適我願』,找孩子找了幾十年,已經看到他的身影了,現在已經很接近了,這樣我的願已經能圓滿了。

⊙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年已朽邁,一期化緣將訖,故言『我雖年朽』。且約示從燃燈受決,乃至兜率降神出家成道,是一期化事將畢。

『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年紀愈大,愈是擔心。擔心什麼呢?一期化緣將盡了。佛陀講《法華經》時,已是七十多歲了,知道年齡已高,化度眾生的因緣也將要圓滿了,所以叫做『化緣將訖』。『化緣』,年齡與度眾生的緣快要盡了。因為人生有這個身體,能面對芸芸眾生,眾生有緣,佛就開始說法,眾生接受,法就入心。年齡也有盡頭,佛陀的壽命是八十,講《法華經》時也已經七十多歲了,所以他自己也會擔心,『化緣將訖』,快到盡頭了,故言『我雖年朽』,年紀這麼大了。

這表示『從燃燈佛受決』,釋迦佛是從燃燈佛的時代為他授記,授記說,『你將來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你的世界是在娑婆世界,壽命多久……。』這就是在燃燈佛的時代這樣為他授記了。不斷在人間結緣,一直到因緣成熟,下兜率,降皇宮,在這一世『八相成道』,長大後開胎修行,覺悟之後度眾生,這叫做一期的『化緣』。在這個人間化度眾生,教化眾生的因緣也差不多要盡了,所以叫做『一期化事將畢』。

年邁了,但是還『未見大機,法無委付,將來之徒,從誰得脫?』為了將來的可度者,所以說『貪惜』。

⊙未見大機,法無委付,將來之徒,從誰得脫?為可度者,故言貪惜也。二父子相見譬竟。

到了佛陀年邁時,還未找到大根機的人。雖然這些弟子,還有十大弟子,各有優點,不過,還無法啟發他們的大機,他們的發心,所以『未見大機,法無委付』。

這一定要有人願意投入人群中,而不受人群所影響,這樣的人,還找不到。法,『無所委付』。『將來之徒』,未來的眾生,『從誰得脫』,誰能度脫他們呢?誰能讓他們解脫呢?所以,『為可度者』,因此說『貪惜』,還是心掛念著缺少這樣的人,願意承擔入人群中。

現在的煩惱完全斷除,願意發大心入人群而不受人事物所影響,不會退轉道心,還沒有找到這樣的人,所以他還很擔心。『貪惜』,就是要找這樣的人,還找不到,很珍惜這個機緣,但是這個機緣還未到。

『二父子相見譬竟』。這是個譬喻,父子已經相見了,但是孩子還不認識父親,父親認識孩子。這種譬喻,法是很深,故事是淺淺的而已。這段時間,大家若用心去體會,人人法就入心了。是不是能用這樣譬喻來將自己的心啟大機,發大願?請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