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18日】急施大教小根難信

Community:
Branch:

『急施大教說一乘根小難信,既無大機非時莫說大乘法,是寬恕愍念癡迷誓願未開,恐傷其善根幼稚勿強將來。』
 
聽經,受法,不只是這樣膚淺就過去了,我們必定要很深入去瞭解。就如佛經裡有一段故事,一位貧窮兒看到富有人家,他自怨自嘆:『別人為何那麼有錢?我怎麼這麼窮?期待我也能和他一樣的富有。』但是想到手中只有幾個銅板而已,如何與富人相比呢?這幾個錢既然比不上人家,他乾脆就要將這些錢丟進水裡了。旁邊的人看到了,把他勸止下來,就說:『你身邊還有這一點錢,至少能維持幾天的生活沒有問題。努力啊!打拚!有朝一日也會和他一樣有錢。』
 
這段經文是譬喻,有一個出家人,自己還很資淺,受人的供養,他就是希望能和資深、有修行的人來比。這個耆德,有德的人,信徒很多,供養的物資很豐富;對比自己,怎麼所得到的量這麼少?所以自怨自嘆,為何無法和資深有德的人相比呢?這公平嗎?後來就有人告訴他:『他修行已經很久了,法入心了,說法與很多大眾結緣,所以大眾都願意供養。他有德,他有智,而你有什麼呢?你應該用心好好學習,法入心,才能用法與人結好緣,自然就能得到供養。』
 
佛經這段文,一個是世俗人自己的貧困,一個是已出家,缺修無德,這樣的譬喻。
 
不過,我們與現在的人來比較,在莫三比克有一位瑪麗亞,是慈濟的志工,因為聽到南非的菩薩說:『我們是這樣這樣做過來的,我們想要幫助人,我們沒錢,我們可以出力;我們去租一塊地來種菜,可以供應熱食給很多人,一個星期幾次,有多少孤兒,有多少貧困的人,我們可以輪流去供應熱食,給他們吃得飽,這是我們大家最歡喜的。』這位瑪麗亞聽了,『他們做得到,我們怎麼會做不到呢?』所以她也發心,向一位地主說出了她的心願,那位地主願意將這片土地便宜租給他們,一年租金二千元。
 
開始開墾了,四十五天後,這一片土地有六七種菜可以收成了。他們就開始分區供食,每一星期有兩次供食,每一次能供四區的人,有孤兒、孤老無依、貧困的人,有這樣熱騰騰的新鮮青菜、少少的米飯可吃,大家很高興。
 
這是我們現在的人,對照過去經典這樣的譬喻,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大家合起來,做得很高興,能夠供應給這麼多人的飲食,讓大家更歡喜。真的是人間菩薩,接受到法就身體力行,很踏實。
 
所以,我們想要如何教導人?就說『急施大教說一乘法根小難信』。根機很小,要相信人人能成佛,很難啊!誰有辦法聽到就能入心呢?不如就像這樣用方便法,用小教,讓你相信因緣果報,你願意聽法,法入心,哪怕是小小的動作,願意大家合起來去付出,這樣他就能相信:確實,做就是歡喜,幫助人就是最快樂。
 
若一下子就告訴他:『你也能成佛啊!你就是修行。』『我要修到能成佛,很難啊!』告訴他:『你去度眾生啊!』聽到度眾生,『這是很大的工程啊!』而且,也已經知道這種『苦集』是因為眾生攀緣而來,因為起心動念,所以他就怕,不要又在人群中。我們就告訴他:『你去做好事,你很高興,也能幫助人,這不是攀緣,這是結好緣,造福人群。』所以說話,若一點點偏了就會讓人誤解。面對小根機的人,就引導他一步一步向前走,方向正確,也不會讓他們害怕。
 
『既無大機非時莫說大乘法』。既然知道他不是大根機,就不要和他談什麼多深多大的法。這就像佛陀初覺悟,這個心得要和大家分享,後來收起來了,開始用小教。說是小教,也就是『苦集滅道』,真正要修,瞭解苦,也不容易。我們若不走入人群,怎麼會知道苦呢?但是還未打開心門,還不願意入人群去,這個時候也是『莫說大乘法』。
 
所以只好以『寬恕愍念癡迷』。佛陀的心就是這麼開闊,凡夫眾生根機還無法接受,佛心就寬恕,瞭解弟子就是這樣的根機,所以憐憫他的癡迷。『誓願未開』,在他的內心還未發出『四弘誓願』。心門未開,所以佛就用寬恕憐憫,眾生癡迷是因為他誓願未開。『恐傷其善根幼稚』。既然是這樣,要強求也難。
 
佛陀本來要讓大家瞭解及時成佛之道,能夠成佛的道理,人人能及時吸收,但是很困難,就像須菩提說,聽法久了會疲倦、會打瞌睡。這就是我們眾生還在癡迷中,講經無法入心,就是不專心,所以就會癡迷。不如放開他,讓他慢慢冷靜下來,讓他懂得好好將法聽入心。
 
前面的經文說,『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多麼掙扎,苦不堪啊!所以他就昏厥了,就倒下去了。
 
接下來經文說,『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
 
父親遠遠地看到,很慨嘆,只好趕快告訴他們:『我不需要這個人,不要強硬將他拉回來。他昏倒了,趕快潑水在臉上,讓他清醒過來,不必告訴他什麼,只要他清醒就好了。』
⊙前云子遙見其父,而今云父遙見之。父子彼此遙見,喻小機與大法相離尚遠,故云父遙見之。
『父遙見之』。前面是『子遙見其父』,在父親還沒看到孩子之前,孩子已經在屋旁看到父親了,但是心起惶恐,轉身就趕緊要跑。現在是『父遙見之』,孩子的身影離開了,父親已經看到了。所以『父子彼此遙見』,孩子遠遠看到父親,父親也遠遠看到孩子。不過,遠處的孩子看父親,不認識父親,可是遠方的父親看到孩子,父親認識孩子。所以這是譬喻『小機與大法相離尚遠』,那個孩子就是小根機,這個大法想要給他,但是他不懂這個法。這樣的譬喻。
 
『相離尚遠』,互相的距離還很長。根機那麼小,法是這麼大,不成比例,所以這個法還無法入這樣的根機,『故云父遙見之』。小機離大法還很遠,所以叫做『遙』,很遠。
⊙而語使言:若約教為使,則智本說教,智知無機,智息故教息。
『而語使言』。若用教法,用這個法要來教這個人,就如那位使者硬要把他拉回來,那個力氣很強,就是法大而強,教在這個小機上,實在還沒辦法接受。
 
因為『智本說教』,這個『智知無機』,智是知道,但是根機還不合,所以大法要暫停一下,才不會一直要把他拉回來,讓他很掙扎,這樣就迷昏了。所以只好放他去,這個法的力量暫時先放下。
⊙約人,父遙見之,知子心無大志,而語使言:漸縱息急,無令彼諸眾生驚懼,而起惑著。
以人來解釋,『父遙見之,知子心無大志』,沒有大志願。『而語使言』,開始就說『漸縱息急』,暫時先放鬆他,先停下來,不要急。『無令彼諸眾生驚懼,而起惑著』。這表示佛知道眾生是這樣的根機,暫時將法緩和下來,不要急,不要硬把這個法給他,這樣他會怕。
 
描寫佛陀那時候成佛的心境,希望人人都能及時接受成佛之道,但是看到這個根機沒辦法,才暫時歇下來。
 
所以經文中,『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不必硬要把他拉來。
⊙不須此人,勿強將來:無大機,恐傷其善根。暫勿以大教,化彼二乘人,故曰不須此人。
這表示沒有大機,恐怕這樣硬拉會傷到他的善根。既然根機還未成熟,『暫勿以大教』,暫時就不要用大教法。所以設方法,『化彼二乘人』,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從聲聞、緣覺乘這樣開始教他們,讓他們慢慢知道人生是苦,知道一切因緣從一念心起。因為這樣,才沒有趕緊用大法,用在眾生的身上,他要度眾生就要設小教適應小根機。因此,『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
⊙以冷水灑面:知有小志,宜用二乘權教,四諦十二緣法水,灑彼向自求涅槃之心面。
經文裡面說,知道這小志氣的人,沒有志氣的人,沒有想要立大志,像這樣獨善其身,只為自己的人也是要教,讓他們知道人間的苦,因此才用『二乘權教』,用方便的教法,向他們說四諦、十二緣的法水。從凡夫慢慢牽引,入小乘法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這種法水讓他清醒,對凡夫來說,至少他也能修到聲聞、緣覺。只想求自取,『自求涅槃之心』。涅槃,聽起來就是滅,滅盡了一切煩惱。
⊙令得醒悟:先伏十使之惑,漸離八苦,得生人天,令得離煩悶,漸悟四諦。
『令得醒悟』,就是『先伏十使之惑,漸離八苦』。
 
『五鈍、五利使』,叫做『十使』。貪、瞋、癡、慢、疑是『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五利使』。這都是偏差的,叫做十使。『八苦』大家更瞭解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若這些道理都瞭解,『得生人天,令得離煩悶』。
 
做人很苦,很多的苦難,我們在人間還有時間聽佛法。在天堂享盡天福,還要再來人間,若又迷失,就是在三途。所以只好讓他在人天中,暫時離開那些煩惱、無明,漸漸體悟,這樣悟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這樣漸漸來。
⊙莫復與語:決定應息大乘教。
『莫復與語』。就先用這樣的方便法,暫時這個大法,成佛之道,就先暫緩。『決定應息大乘教』。這是佛陀那個時候決定將大乘教放在後面。他的覺悟,那個時候是華嚴的世界,那是佛的心靈世界,現在的《法華經》就是要教我們如何接近這個心靈世界。過去說空談有,是要讓我們斷煩惱,不要再造業,才沒有障礙,我們若再造業,就有障礙。所以要先斷除障礙的無明煩惱,才有辦法接近成佛之道。現在小乘人已經開始慢慢接近了。所以請大家真的要用心,這念心要趕緊接近法,這樣才能聽法入心。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