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3月16日】心向和平 調苦解厄

Community:
Branch:

慈濟人在臺灣及全球各地為苦難眾生付出的畫面,讓人感動。證嚴上人在志工早會上,特別讚歎愛的能量可以跨區扶助與投入,愛無疆界。(圖片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提供)

慈濟人在臺灣及全球各地為苦難眾生付出的畫面,讓人感動。證嚴上人在志工早會上,特別讚歎愛的能量可以跨區扶助與投入,愛無疆界。(圖片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提供)

【證嚴上人3月16日志工早會開示】
「菩薩愛的能量很真誠,人人苦眾生之苦,痛眾生之痛,人傷我痛在在表露出那一分真情,這都是深深印記在人的心中。」 

慈濟人在臺灣及全球各地為苦難眾生付出的畫面,讓人感動。證嚴上人在3月16日的志工早會上,特別讚歎從臺南地震受災鄉親的膚慰,到現在塞爾維亞難民關懷,愛的能量可以跨區扶助與投入,愛無疆界。

物資不足難溫飽 暖胃解餓香積飯

一早六點,上人就收到從塞爾維亞傳來的訊息,在當地援助難民的慈濟人回報塞爾維亞難民委員會委員長召集十多個投入當地的NGO團體開會,感恩許多慈善組織的付出。

「這段長期時間有這樣NGO團體走入他們國度,也來幫助難民的過程,他們都一一感恩,尤其是對慈濟,很誠懇提出三次表達出(感恩)慈濟人那一分即時付出,很誠懇地、有愛地靠近難民,而且他們有所要求就很快地即時供應,而且都是很誠懇、很溫馨地。有三次,每次這位委員長所描述的每次都很飽滿,對慈濟愛的能量的那一分瞭解。」

難民委員會委員長亦提及最近因為物資有些不足,邀請慈濟人提供給難民十天熱食,慈濟人馬上提供。而為了減少食物包裝的垃圾量,慈濟人從德國帶來香積飯現場沖泡供大家品嚐,希望未來能改以香積飯提供熱食,解決難民營不能煮食的規定。

「慈濟人介紹我們香積飯的因緣,是為了國際救災而思考,如何在不便的地方可以不會餓肚子,而且美味可口,又有衛生營養,有多種口味,很感恩他們平常必備的,帶出去的有這麼多種,當場泡,讓他們試吃,很開心啊!最喜歡的就是蕃茄,好像最合他們的口味。」

用心用愛誠相待 基於人性善無量

事實上,在前天(3/14)慈濟人就已邀請塞爾維亞難民委員會委員長品嚐香積飯,委員長同意慈濟人準備每天二千人份的香積飯。訊息傳回花蓮靜思精舍,即以大桶鍋,示範用熱水悶泡香積飯,並錄製畫面,由清修士陳祖淞送過去塞爾維亞,讓當地官員瞭解這不是煮飯,而是泡飯,符合供食規定。

「昨天十一點開始到三點,我們宗教處整鍋都推來,讓我試吃,還熱熱地,粥和飯都好吃,十一點開始到三點,一共將近四個鐘頭還是熱的。但一大早又接到這樣的訊息,難民委員長非常讚許慈濟這種熱食,香積飯很合口味,可以允許我們用泡的,我們今天就要用航空寄過去,可能今天晚上可以跟他們會合。」

這次開會,塞爾維亞難民委員會委員長當場也布達了另一項重要訊息,也就是停滯在塞爾維亞的難民共有二千二百位,希德三處有八百五十人,可能要待到今年(2016年)11月,甚至到明年(2017年)年初才能解決。塞爾維亞將為這些難民興建一個中心,提供較完備的醫療、交通、育樂、網路、煮食空間、德語教育等,希望所有與會的NGO團體能給予協助。

「聽到這樣國家很有人道精神,不只是願意收容停滯在這國家的難民……既然知道不只路過,也要收容一段時間,他們也在準備著很有人性的空間,他們還提起食堂,要吃的、煮的,他們也要準備。總而言之,他拿出很多樣要為難民付出的,讓NGO團體瞭解。」

心向和平調苦難 愛的足跡遍地生

雖然這些難民得以暫時溫飽,但人生苦難仍是偏多,上人慨嘆會造成難民都是因為人心不調和。

「昨天剛好敘利亞(內戰)五年,五年前的3月15日那天,一念心衝突起來,從此開始沒有一天平安的,天天都是在造成難民,民不聊生,苦不堪……希望這國家眾生的業力消除,共業的這種的強力慢慢緩和下來,為敘利亞的和平、為大家付出,這地方才能難民慢慢回家,重建家園。」

愛的足跡不僅在塞爾維亞,也在印尼的萬隆,日前當地降雨不斷,造成芝達隆河川水位暴漲,有些住家水位高達三公尺,慈濟人亦前往勘災,同時開始籌備救災工作。

「這二、三天來慈濟人在萬隆愛的能量會合起來,救災工作大家也很忙,用心付出,福慧床到處可以看到,先解決他們收容的地方,不會濕漉漉地,這也很令人感動,很多事情來不及行動,他們都已經做到了。」

環保意識需提升 清淨源頭少汙染

除了天災人禍,慈濟人走入苦難為人群付出,上人也呼籲大眾要提升環保意識,人人從家庭開始清淨在源頭,資源回收、減少垃圾量,才能真正幫助地球減少汙染、節能減碳。

「上海的街道裡,我們也可見到慈濟人,他們在這樣繁榮的都會區街頭做宣導……會破壞大地的汙染空氣,這是人的一念心、一個舉動變成這樣子,我們回過頭來也是一念心、一個舉動,環保意識提升來,雙手伸出來,彎腰撿垃圾,接著回收分類。」

上人慈示,這一切的付出,其實所得的是自己,因為付出之後,心裡會感到輕安自在;而援助敘利亞難民的過程中,對方得到物資,我們心靈的感覺就是德行的累積,付出之後那一分輕安自在就是不一樣。

「總而言之,『德者得也!』『德』就是道德的『德』,得到的『得』就是我們做的人所得到的德。總而言之,我們要用心體會人世間苦難偏多,需要菩薩的愛,人人手牽著手心連著心,愛的能量不斷付出,真的很感恩。」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