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07日】深體佛慈轉小為大

Community:
Branch:

『世父尋子得子,授業付財;佛慈說大乘法,開佛知見;示真實教菩薩,立弘誓願;聲聞轉小為大,似為法子。』

父親找孩子,很辛苦啊!好不容易經過了一十、二十,五十餘年以後,才找到孩子。孩子要接近父親也沒那麼容易,因為已經迷茫,逃逝在外,四處流蕩,從小一直到中年,如今五十多年後了,要回來家庭有那麼容易嗎?不過,因緣若成熟,總是父親在找孩子,孩子流浪中也慢慢向著本家接近了。孩子雖然不認識父親,父親卻認得孩子,這就是世俗父母對孩子總是那麼用心。而孩子放蕩在外流浪,根本就不會想到本家,也不會想到父母,這是世俗常常有的事情。

其實,出世的佛陀視眾生如一子,他生生世世都在找孩子,其實是在找因緣,因緣成熟的人就能得遇教化,然後發大心,立大願,這樣才能將法付託給他。就像世間的父親,好孩子,他就能傳予家業。佛陀也是一樣,『佛慈說大乘法,開佛知見』,用種種方法開示悟入。佛陀要開示,眾生要悟入;希望大家瞭解,人人與佛同等,有成佛的潛能在。

『示真實教菩薩法』,真實的教法已經在法華會上開始施教了,希望人人發菩薩心,要『立弘誓願』,這非常重要,是佛陀一生的期待。更期待『聲聞轉小為大』,轉小乘教為大乘;就這樣,還未完全轉過來之前,『似為法子』。聲聞,很不容易有因緣引進來了,若能不再沉滯於獨善其身,若能發大心、立大願,這樣就是法輪轉成,就是轉小乘為大乘。

貧窮子,我們前面說過父親找孩子,孩子已經回來了,長者要用什麼方法讓他來接近家業,如何訓練讓他能接受家業,這是很辛苦。

所以前面的經文,須菩提再說:『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貧窮子本來以為能求得身有所安住,肚子能三餐吃飽就好了,沒想到自己竟然是這位長者的孩子,也已經向大家宣布,這些珍寶庫藏都是我的,我都能自由取用。很歡喜,歡喜,得未曾有。

接著下來,須菩提再說:『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佛陀常常將我們當作如羅睺羅這樣疼愛,我們好像是佛的孩子。其實佛陀的本懷道理,我們還未真正納受進來,就是固守在小乘小法,還未到達大乘。『似』,就是好像,就是乾兒子一樣。沒想到,佛陀還是將我們認作親兒子。所以這意思就是說,『如來合如父,似則合如子』。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合如父,似則合如子。

『如來合如父』,如來就譬如那位父親。『似則合如子』,長者將他認作乾兒子,其實原來是長者的親生子。

⊙似有二義:一、取大機為子,昔未逃逝,本富家子,捨父逃逝,既不居真位,猶居外凡,故名似。

這個『似』字,還有兩個意義。第一就是『取大機為子,昔未逃逝,本富家子,捨父逃逝,既不居真位,猶居外凡,名為似』。

其實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但是一念無明起,欲心一起,六根向外追逐六塵,所以在外面這樣善惡、是非、煩惱都不分,混淆不清了。

為善時就上天堂,有守人道五戒的人,守道理,還是在人間。在人間一念無明起,再造業,不斷複製業,這樣就是『逃逝』,已經跑出去了。我們『本為富家子』,原來真如本性人人本具,就是一念無明起,向外逃出去了,『捨父逃逝』。

『既不居真位』,所以『猶居外凡』,就淪為外面的凡夫,不是在佛教內,已經迷失佛法了,出去在外,沉落在凡夫之中,或是外道邪教,就這樣一直沉迷了。所以名為『似』。其實人人本具佛性,只是因緣在外面流浪。

⊙似有二義:二、取小機為子,因子逃逝離父,故貶降為似子,以似字而合相失。

第二,『取小機為子』,因為孩子在外面流浪五十餘年,就是五道都去了,現在才剛剛找到,父親開始用種種方法接近,才將他認作乾兒子,就是『似子』。以『似』字來會合相失,就是過去父親失去孩子,現在又找到,但是還沒真正表達出是真實子。

⊙又似子有三義:第一、以大乘菩薩為真子。此輩於過去大通智勝佛世時,雖發大乘心,但猶居外凡,故名似子。

另外,『似子』又有三種意思。第一就是『大乘菩薩為真子』。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佛心就是我們的心,佛心為己心,我們本來就具足,與佛同等,所以我們本來就是佛的真子,因為我們人人都能起一念心去行菩薩道。

『此輩』就是這些人,在過去久遠劫以前的大通智勝佛時代,就已經有緣了,雖然那時候聽法,發大心,但是還在外道、凡夫。只是曾經有因緣發大乘心,還沒有身體力行,對這個法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依然是凡夫,外道,所以叫做『似子』。這在無始劫以前就已經有接觸到佛法,只是沒有用心去接受。

也是有聽法,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肯發心,很快,但是要持續下去,實在是困難。這是原本我們就有的,原來很久以前我們就已經有聽到法,只是不認真,也不用功。

⊙又似子有三義:第二、聲聞類似菩薩為真子,因捨父逃去,有子之名,無子之實,父子相失,故名似子。

第二,就是『聲聞類似菩薩為真子』。因為捨父逃去了,『有子之名』,但是『無子之實』。所以,『父子相失』故名似子』。

這些聲聞,就是已經入佛門來修行了,要行菩薩道,也要斷煩惱,所以也『類似菩薩為真子』。其實,聲聞若能捨小,轉小為大,這樣也是菩薩。

『因捨父逃走,有子之名,無子之實』。就是說,同樣是在修行,同樣說要發菩薩心,但是不精進,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修行人,這是『名稱』修行,沒有真正用心,沒有在精進,只是一個形象,好像出家人,好像修行者,其實內心還是『捨父逃去』,所以『有子之名』,卻『無子之實』。我們修行者要常常自我警惕。

『父子相失』,父親失去孩子,孩子失去父親。儘管說是修行,但是自己的本性還沒找到,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說,我們學佛,這念心要顧好。這是第二。

⊙又似子有三義:第三、深體佛慈廣大,等視眾生猶似一子,故名似子。

第三,就是『深體佛慈廣大,等視眾生猶似一子,故名似子』。也有這樣的意義。

現在那個孩子已經進到這個富有的家庭,而長者也脫下了莊嚴的服飾去接近他,慢慢地和他說話、讓他接近財寶庫藏,和他談心,『你如我的孩子,我如你的父親。』類似義子義父。所以慢慢地已經『深體佛慈廣大』,這個兒子已經瞭解這位義父的心了,『等視眾生猶似一子』,開始接近了,如義父與義子的關係,那就親多了。

⊙如來常說我等為子:長者見子便識,釋成為子之義,歸於佛說,非敢自認。

下面經文說,『如來常說我等為子』。這是須菩提再說,像這樣用方法牽進來,認作義父義子,其實我們過去就是這樣,心只在小乘,沒有大乘的興趣,但是『如來常說我等為子』。這意思就是說,『長者見子便識,釋成為子之義』,將他解釋為子。『歸於佛說,非敢自認』。

因為如來對眾生都視為一子,這麼多人,就如一個孩子一樣,心心念念就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所以看到好像有緣了,佛陀就開始用方法要度他,所以這是『長者見子便識』,看到因緣成熟了,所以開始就要去追他,想辦法讓他能瞭解法。這個解釋是這樣的意思。

『歸於佛說』。這是佛用種種方便,但是這個乾兒子覺得,義父這樣說,『我這些財富,將來都是你的。』自己也不敢想。所以,雖然佛陀常常啟示我們大家要行菩薩道,但是自己還不敢,因為眾生剛強難調伏,所以自己還不敢自認我是你的孩子,不敢接受。

⊙本具一乘知見,不作外道,即著小法,何異窮子怖親父而喜往貧里哉。

『本具一乘知見』,本來人人就有這分如來的知見,本來就具足一乘知見。『不作外道,即著小法』。其實我知道,我與佛同等,一乘法的道理我都知道,我不會走向外道去,我只是執著在小法而已,我正知、我正見,但是我就不願意發大心、立大願。這是過去的想法,與那位貧窮子又有什麼差異呢?

尤其,這位貧窮子剛開始看到父親也還會怕,無法認為『這個地方是我的家』。父親是高興,不過孩子還是想回去貧窮的地方,這就是父子相會很波折的過程。這種波折的過程,就如佛陀來人間,他的一大事因緣,希望將他覺悟的心境,將他透徹瞭解所有的道理,讓我們能夠知道,要向我們保證,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佛性,我們人人都能夠成佛。這種救度眾生不是佛陀一個人的責任,是人人都有責任,佛陀是開始。

他現八相成道,無非就是要讓世間人知道,道理成了事相;道理是看不到,他用事相來顯示。這是他來人間,這輩子的因緣,這樣現相成道,要來讓我們瞭解,教我們,我們若能像他這樣下定決心,不是只有外表修行。外表修行,同樣也是『捨父逃逝』。

因為我們的真如,原來有如富家子,真如本性,就是被煩惱無明將我們的心引出去,所以六根緣六塵向外一直攀緣去了。修行,卻不懂得要精進,定不下來,守的戒律常常都漏失了,所以我們還是在昏沉中。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這孩子已經被父親找回來了,也已經向大家宣告,『我就是他的父親,他就是我的兒子』,像這樣正式宣布。這就是佛陀用的方便法,開示的方法,而我們要認真聽,悟而入。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