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12日】勿執井蛙之見

Community:
Branch:

『智德:佛智慧深廣無所不知。恩德:佛慈悲廣大誓度一切。斷德:佛所斷一切煩惱斷除。三德圓,福慧具。』
 
修行要修的就是德行,要幾種德行呢?要有三德具足——智德、恩德、斷德。
 
智德,『佛智慧深廣無所不知』。人生糊糊塗塗,非常無明地生活在人間,有時候所做的事情,自己的錯誤都還不知道,真是糊塗的眾生。佛陀修行是為了一大事因緣,一個目標,就是要來救度眾生,感化我們眾生的無明煩惱。眾生有多少無明煩惱,佛陀就具足多少的智慧覺海,應眾生根機、煩惱,對機說法,這就是佛陀的智德圓具。
 
佛陀對眾生是『恩德』圓具。『佛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這是佛陀的心願,生生世世,到底是多久的生生世世呢?無可限量,無法用語言來述說到底是幾生世。這樣生生世世不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每一尊佛出世,他就是虔誠求法、修行,生生世世入人群造福、修慧。他的目標就是為了將來也能成佛,而成佛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誓願度眾生。
 
對眾生的恩惠廣大無量,這就是佛陀視眾生如一子,五道四生,所有的生命佛陀都愛,都如他最親的孩子。<信解品>敘述父尋子是這麼辛苦,其實這是譬喻佛陀尋尋覓覓在找曾經度化過的,因緣成熟的有緣人。有緣的眾生,聽法能起歡喜心,能夠馬上接受。若是無緣的眾生,佛陀也沒有放棄,鋪好未來能度的因緣。所以,因緣已成熟者,現在說法,現在就能歡喜信受;若是緣還未成熟,就是見面的機會都沒有,聽法的因緣也沒有,或者聽法,很快就過了,或者見佛而沒有因緣。
 
就如佛陀與貧婆的因緣。人人所追求的就是能見到佛,偏偏這位貧婆看到佛就閃到一邊,不願意見佛。佛陀就說:『阿難,這位老婆婆是與你有緣的眾生,來,你去度她。』看,佛陀在世時也同樣有無緣的眾生。甚至我們也已經說過了,一個城市九萬人,三萬人見過佛、聽過法,受佛感化;又另外的三萬人,有聽說佛來到這裡,但是他們無心想去見佛、聽法,所以沒有這個因緣;又另外的三萬人,他們連聽都沒聽到,何況是見到佛呢?所以,佛陀還要再用心,為未來的人做得度的因緣。
 
已度、該度的都度了,又為著未來還未得度的人,已經鋪好這個因緣,將來還是再來人間度這些人;今生此世已經鋪上了緣,雖然這些人還未真實接受,但是也已經有這顆種子入心田裡了。生生世世,他都是尋尋覓覓,找因緣來度化眾生,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恩德。
 
再來就是斷德。佛因為無量生世以來不斷隨諸佛受化,每一尊佛的教育,他都信受奉行,煩惱、無明、塵沙惑,他都一一斷除,累生累世不斷在斷除煩惱,入人群中不斷造福緣,在菩薩道中修智慧。
 
這是佛陀過去生無量世一直在修行,一切煩惱無明全都斷除了,三德圓了,福慧具了。就是智德、恩德、斷德,都已經圓滿了,尤其是福慧兩足,福與智慧都已經圓滿具足了,這樣才真正能成佛,因此佛陀的尊號中就有『兩足尊』。這是佛陀修行很圓滿的過程。
 
生生世世修行,三德圓滿,這就是佛的智慧與德行。我們要修的目標也是如此。要不然,眾生很容易糊塗了,錯誤的事情自己還不覺知,無明煩惱很多。所以我們要受佛陀的教法,佛陀來人間就是一直維持這個道理,讓人人時時知道『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是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
 
前面的經文,須菩提已經瞭解了,就說,『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佛陀也是生生世世用心在度化他們,現在須菩提等人都瞭解了。思惟,就是細細思考。很多煩惱,受盡了生生世世的苦難,累積了無量數的煩惱,就如糞、如垃圾一樣。生生世世都有這個因緣好好來思惟,這樣去除煩惱。
 
『我等於中勤加精進』。須菩提有因緣接觸佛法,大家在佛法中都很勤、很精進。『得至涅槃』,能夠得到寂靜,解脫煩惱,這就是『一日之價』。就是一日,我做多少工作,就能得到多少工資。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是啊!須菩提這樣說,付出已經有得到了,『既得此已,心大歡喜』,這樣已經知道,我在修行的過程中,我的煩惱去除,我能心安自在。這種斷煩惱能夠心安自在,這就是得到一日之價。已經有得到,所以心很歡喜,以為這樣就滿足了。
 
『便自謂言』,就是自己這樣想,『我在佛法中勤精進,因為我很用功、很精進,所以我得到的也是很多。』這是他以為這樣就滿足了。
 
修行,難道只有這樣而已嗎?不是。佛陀還告訴我們,若要智慧具足,你一定要入人群去磨練。這是佛陀的心意。不過,須菩提等以為『我煩惱斷了,這樣我夠了,我所得已經很多了』,所以他自己就很高興。
 
⊙既得此已,心大歡喜:一日之價,自以為足,便謂所得弘多,自足自滿。坐守偏空,小乘之病,正在於此。
 
這些修行者既得到解脫,獨善其身,這樣就高興了,以為佛法只是到此而已,他覺得滿足了,所以『坐守偏空』。他從『阿含』而『方等』而『般若』,到『般若』這期間,他以為『這樣我都可以得入涅槃』,其實這是『偏空』。後面還有『妙有』,那個真實的『妙有』,佛法之妙,最奧妙的,他還尚未得到。他只是到『般若』就自以為足了,這叫做『偏空』,是『小乘之病』,就是還有瑕疵,尚未圓滿。
 
我們前面說過了,必須三德圓具,但是他還未圓滿,還未具足,所以小乘之病就是還有缺角。問題就是出在這裡,同樣這麼認真在修行,為什麼佛陀還沒有很滿意呢?就是因為大家獨善其身,守在偏空,自以為足,以為這樣很滿足了,以為這樣我已經有所得了。其實就像河伯井中的蛙,就是世俗常說的『井底之蛙』,牠在井底看天,以為天就是這樣大而已。
 
⊙自以為足,便自謂言:其猶河伯井蛙之見,以為天下美,盡在乎己,而不知海之大。
 
其實天空無涯,但是古井之蛙以為只是這樣而已。這就是境界還很小,心還沒打開,牠還不知道海有多大。這就是我們眾生,小知小覺就以為滿足,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我們不瞭解的事情還很多,我們還未修的行還很多,因為菩薩道才是真正修行最重要的關頭。所以說『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他以為這樣就是很多了。
 
⊙勤謂無懈怠,直心向道,勤行眾善,無有懈怠,是名精進。
 
『勤』的意思就是不懈怠,直心向道。從凡夫的起點到成佛的境界,這條路實在很長,他們只是走到半路而已,卻以為自己已經很精進、很勤了。
 
修行就要直心,要信解,所以我們要用直心來信解佛陀的教法,向著這條正確的菩提大直道前進,這就是勤。不只是走在這條路,我們還要『勤行眾善』。諸惡既莫作了,眾善要奉行。光是走路,豈是叫眾善?走路,行道就要入人群才有眾善,你若不在人群中,哪有善可做呢?善,就是在空間,以及人與人之間,因為在人間才有這麼多的苦難。
 
最近冬天快要到了,慈濟人不論是在大陸、在臺灣、或是在馬來西亞等等,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啟動去訪視貧戶的家庭狀況。每一個家庭都要去瞭解,就是準備要冬令發放。
 
現在距離冬天農曆過年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這二三個月的時間,我們若發現到特別困難的家庭,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幫助他。甚至他們要去探訪時,就帶一些東西去。這就是菩薩入人群中『勤行眾善』,這是已經發菩薩心了。慈濟人間菩薩有多少啊!這就是在人群中付出,這叫做『勤行眾善,無有懈怠』,一點都不懈怠,大家這樣做。
 
就如菲律賓慈濟人這樣的付出,幾天前回來,我就說:『辛苦吧!』『不會,我們大家做得很歡喜。』大家都是不懈怠,為人群付出。海燕風災將近一年了,慈濟人沒有離開,一直在關懷那個地方,想辦法讓他們安定生活,讓他們有房子可住,讓孩子有書可讀。看,這整年的時間這樣地付出,這就是不懈怠。我若告訴他們:『師父很不捨你們這麼辛苦。』『不會,我們做得很歡喜。』這就是菩薩的心願,這就是真正的勤精進。
 
⊙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懈怠,心心相續,不自放逸是名勤精進。
 
『修諸善道,精勤無懈怠,心心相續,不自放逸』,這樣叫做『勤精進』。學佛就是要這樣,我們既然信仰佛法,佛陀所教化的,在佛法中,我們必定要用精勤、無懈怠的心,一心一志向前進。菩薩道是一條很直的道路,我們要向前進,而且不是只為自己精進,要為天下眾生而精進,不要懈怠。
 
這就是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方法——你要如何修行,如何去除煩惱,如何培養你的智慧,培養你的恩德,培養你的斷德。你的智慧、慈悲,要如何培養?有智慧,一定要有慈悲,同時也要斷除煩惱。這就是佛陀對我們所教育的。這種教育,我們要好好地放在心裡,這叫做修菩薩道。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