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15日】小乘轉大演菩薩法

Community:
Branch:

『學佛得法領解,世尊觀機教,所以暫不分別,說大乘法分,明佛心人皆有,小乘漸轉大。』
 
我們人人修行、聽法,要法入心,要能夠體會,能夠領解世尊是觀機逗教。這是佛陀在世,修行者的用心,要先瞭解佛陀是對機說法,所以說無定法,什麼樣的根機,佛陀就用什麼法來逗教。因緣成熟會遇在一起,佛陀就對這樣的人說他聽得懂的法,打開他心中的迷惑,教導他如何捨去煩惱。
 
從開始,大家還對佛法不很清楚,所以就開啟了『阿含』、『方等』、『般若』,這樣一路循序走過來。若對大眾,還是隨機說法。這種生活,這樣面對大眾,所以世尊就是觀機逗教。
 
『所以暫不分別,說大乘法分』。他在這段時間,就是讓大家明白如何去除煩惱,在僧團中,希望鼓勵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轉到『方等經』,就大小乘並談了。一直到『般若』,普遍讓大家能瞭解,世間萬物一切真理是無形無體,人與人之間互相起爭端,都是從一念心開始。放棄執著吧!放棄貪欲吧!放棄一切名利地位,因為這全是空。
 
但是我們眾生聽了,在家的一般人雖然知道,可是『放棄』豈是那麼簡單?但是在叢林中修行的出家眾覺得,我已經都放棄了,心無牽掛,我若不要再有來生,這樣就很滿足了。
 
佛陀覺得人人體會道理,一切皆空,都差不多瞭解了,這個時候才開始慢慢開啟法華之門,將『妙有』,真如本性,開始讓大家清楚。
 
『明佛心人皆有』。讓大家都知道,佛心是人人本具,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只要好好發大心。所以『小乘漸轉大』,這是佛陀觀機,大家慢慢已經體會了。
 
確實,我們人,凡夫、凡夫,一切的苦樂都是在人間造成。天,都在享受快樂,沒什麼大的善惡;大的善惡都是在人間。人間無常,壽命苦短,短暫的人生,一念心一動,可能就做出很多驚天動地的禍端。所以《梁皇懺》的其中一句:『天子一怒,伏屍萬里。』可見一個國家的國政,一念心偏了,可能惹成了國界人民都遭殃,起兵去攻打其他的國家,其他國家的無辜百姓受災難。
 
尤其是現代,不必說『天子一怒』,其實老百姓、青少年一怒,街頭巷尾有什麼小事情發生,有的人心態不平衡,聽到就抱不平,他就開始寫,聳動的文章就這樣發出去。無數人看到,也跟著打抱不平,這樣不斷傳播,擴大引發人心不平,就壓制不下去,就開始互相謾罵,就啟動了身行,就開始對立。
 
你們想,人間就是這樣。世間無常,生命苦短,但是一念心起,卻惹成了這麼大的災難。這種災難愈來愈密切,現在人的心,是非分不清,這都是令人擔心,所以現在最需要佛法淨化人心。現在人口愈來愈增加,人心不古,愈來愈脫軌,所以現在應該不是獨善其身的時候,應該是要兼利天下,所以小乘要漸轉為大。
 
前面經文說了,『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須菩提說,那時候世尊用種種方便,一直到現在,經過了『方等』就漸漸使力,開始說大乘法了。但是我們大家都覺得人生苦難,所以還是守在『得涅槃』,獨善其身,這樣能得『一日之價』就很滿足了;只要自己得救,其他的就不管了。『於此大乘無有志求』,對於大乘法,我們沒有這樣的志願。
 
接著這段經文說,『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如來的智慧,為這些菩薩開示菩薩法,就是自利兼利他人。但是我們覺得這是佛對菩薩說的話,這與我們無關。
 
⊙即般若轉教。謂佛於方等教中,見我等無志求大者,以權實在佛。
 
這就是已經到了『般若轉教』。就是從『方等時』轉過來,在『般若時』。所以在『方等』經的教法中開始要轉時,『見我等無志求大者,以權實在佛』。『方等』開始就說大法了,但是這個大法還是『權』,還在方便中;就是『方等』與『阿含』都是談『有』,還是談因緣果報,鼓勵大家開始要行善法、種好因,開始教大家做好事,但是這還是『權』。
 
其實『權教』中含著真理,大家還聽不懂,以為行善做好事是菩薩的事情。『權』與『實』合會,這是在佛。其實是這些弟子無志願求大,但是佛陀在『權教』中含著『實教』,真實法存在,但是他們就是不瞭解,佛陀開始要大家好好用心,自利也要利他人,卻是自己不願意,所以這些人還是這樣的停滯。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就是菩薩教化眾生時,要有四種無畏。這就是菩薩法。
 
⊙菩薩教化眾生之時有四種的無畏:一、總持一切善法不忘,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第一,『總持一切善法不忘,說法無畏』。
 
就是要將佛陀所說的一切法,不論是大小乘法,菩薩一定都要很瞭解,瞭解之後才能『說法無畏』。才能很用心,將佛陀開始如何說法,轉四諦法輪、『十二因緣』、『六波羅密』等,向人人說話。這是菩薩第一要先『總持一切善不忘』。
 
『總一切法,持一切善』,以前說過了。我們要『總一切法』,佛陀所說的大小乘法,我們都要攝受,而且要受持無漏,法入心,不要漏掉。能『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在人群中說法就無所畏。
 
第二,是『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我們要先知道眾生的『根、欲、性、心』,對眾生的根性、心欲與心態,我們都要很瞭解,這就是菩薩必須發揮智慧了。若不瞭解眾生的根機,不瞭解眾生的心欲,不瞭解眾生的心性,你要如何向他說法呢?我們先瞭解他,才有辦法和他說法。
 
第三,就是『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有的眾生,你還沒向他說,他就要問你了,你就必須能回答他;同時針對法來向我們問難,用批判的心情要來辯駁,我們也要有能力回答他,還要說服他。像這樣,說法無量,『善能問答』,人家要問,我們要有辦法答覆他。要來請教佛法,當然我們要很用心回答,引導他;有的人是不懷善意來批判,我們還是要回答,甚至要說服他。若能這樣,就是『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第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因為眾生都是六根、六塵,在外面緣境,欲念很大。善,若能生善念,力量很大;惡念生,力量也很大。
 
因為物引出了我們的欲,這個欲心被引出,開始努力去爭取,永遠都取不足,絕對不滿足。一座大樓起,這樣還不夠,要更高、更大的樓房都是我的。一座山開墾、破壞,取山土、礦藏資源,還不夠,一座山再一座山。
 
古人說:『山高未是高,人心節節高。』這就是平時說的,有『一』時,永遠都缺『九』。有一元,少九元,有一百萬缺九百萬,一千萬缺九千萬,一億缺九億,一直都缺,我們的人生變成什麼呢?人生還不是皆空嗎?這就是『斷物疑』。到底,你要得到多少?物欲,你缺的是缺多少?你愈多的物欲,生意大還要再大,這種的人生會很苦。
 
對物欲一直追求,這也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永遠永遠求無量的『我的』。為了物欲,人與人之間,互相懷疑,互相爭奪。因此,我們應該好好地告訴大家真正的道理,一切皆空,人生無常,生命苦短,我們要留一些時間,好好開啟我們的心門,充實心靈的財富。
 
前面的經文就說了,將這位貧窮子一直牽引,引入到打開寶藏,讓他看,『你看,這麼多的寶物,將來你都可以出入無礙,也可以取用無礙。』這是前面的經文說過了。原來這個寶藏是在我們的心裡,我們人人心中都有寶藏,就是本具的佛性,智慧很多。但是,我們若沒有開啟智慧,永遠都是貧窮,對外面的物質永遠貪無厭足。若是這樣,就很辛苦了。
 
所以說,有種種的法,佛陀為菩薩開示演說。因為要當一個菩薩,就要具足這『四無畏』。
 
⊙於般若會上,受教權實在己,便於自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威力,佛漸開方等;約事理釋之。
 
做好事,人人都做得到。其實做得到就是大根機。佛陀全都說了,『權』、『實』都說了,只是我們自己不接受,於是佛陀又開始用如來智慧使出力量。過去是方便力,現在用威力,已經到『般若』要再轉『法華』時,就發揮佛陀的威力。這是佛陀漸漸從『方等』開始,用事理來分析,讓我們知道無事不成理,所以用事不斷來譬喻言教。
 
⊙方者:方法之義,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四門之方法。
 
『方等』。『方』者,方法的意思。就是『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這四門之方法。
 
『有門』就是有因緣果報。『空門』就是『般若』,一切皆空。有門、空門,這叫做『雙門』。『雙亦門』又『雙非門』,就是這樣,亦非亦是。
 
⊙等者:平等之理體。依四門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謂之方等。
 
『等』,就是平等的道理。依四門之方法,各契平等的道理,這樣來教育我們,這就是『方等時』。
 
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這樣是『四門』;四門亦是亦非。
 
⊙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於第三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時。
 
『方』是廣的意思,『等』就是平等,很平均的意思。佛說法的第三時,就是『方等』。從『華嚴』、『阿含』、『方等』,這是第三時。
 
第三時是『廣說藏通別圓』,這叫做『四教』。『五時四教』,這是鈍根的人就要分別這樣來說教。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回歸如來本性。很簡單,卻須要佛陀說很多,分門別類,回歸就是一真如本性,一真實相。
 
⊙為諸大士開示演說,既承佛慈愍,暢佛本懷而說,又為菩薩開演,將謂是菩薩法。自於此大乘無有志願,不生一念希取之心。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就是向菩薩開示。『既承佛慈愍,暢佛本懷而說,又為菩薩開演,將謂是菩薩法』。像這樣在教菩薩法,但是佛陀的用心,我們大家都是沒有那個志願。所以『自於此大乘無有志願,不生一念希取之心』。
 
總是一念心。各位,學佛,其實就是只要瞭解這念心,我們要如何把握。純真的心,天下一切平安,心若一雜亂,天下災難偏多,一切都只在一念心。所以要好好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