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18日】淘汰樂小策勵上進

Community:
Branch:

『佛在阿含教中循善逗教,弟子依教持法心相體信,知法入出無難然無大志,以方等施權實受持在己。』
 
修行,佛陀很用心,隨順我們的根機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道理。根機淺薄,初接觸佛法,佛陀就用『阿含』。有人有煩惱,來請教佛陀,有人有苦難,來求救於佛陀,佛陀隨著他們的根機,應他們所需要,就為他們開解佛法,讓他們能安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是在阿含教中佛陀的用心,隨機循善而逗教。
 
隨佛出家修行的人,佛陀也是一樣,看大家的修行過程,有的人還是煩惱滿滿綁在心裡,有的是初出家,對佛法認識還很粗淺,所以佛陀也要隨順根機,分別為他們說法。隨著佛陀的教法,不同的根機,教導不同的方法,弟子就依教奉行,依其『心相體信』,這樣才有辦法安心修行。
 
若沒有從內心信受,外行哪能保持著出家安住叢林呢?所以讓大家『知法入出無難』。讓他們知道法,接受到了,能夠用或者無法用?這個法入心來,或者法還在外面,還未受用?像這樣,有的人懂得受用。
 
雖然佛陀從『阿含』一直到『方等』,開始也開示大乘,佛陀所說法從小轉大了,但是修行者還是獨善其身,尚未立大志願。所以『以方便施權實』,佛陀只好在方便中含了實相法,一實乘的大法也在方便中開始慢慢施教了。
 
『方等』的法是權實兼施,大小乘平行教育。看我們到底是要接受小乘,停滯在獨善其身?或是已經瞭解了,應該兼利他人?如何受持這個法,端看我們自己。佛陀說法就是要應眾生機,已經這麼用心了,我們若不能接受,真的是虧欠佛陀悲憫度化的心,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
 
前面的經文,『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佛陀用智慧向諸菩薩開示。在『方等』經裡,菩薩來請法,佛陀為他們說大乘法,開示演說菩薩法。但是,出家弟子也同時在聽,卻沒有志願;覺得入人群度生,與己無關,所以沒有志願。
 
接下來經文就說,『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因為佛陀知道我們雖然對法有瞭解,卻還是樂著在小法中,所以佛陀一直到『方等』時,開始講大法,開始要用力說。『隨我等說』,也是隨著我們的根機,牽引著我們。佛陀這麼疼惜眾生如一子,也是盼望這些弟子能夠接受佛的法,延續佛的慧命。但是我們還不覺知,自己真實是佛子。
 
⊙再釋無志願之意,謂佛知我等樂小,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
 
這是須菩提將他的心意再次解釋。所以說『所以者何?』就是要說出自己內心樂小法,再解釋『無志願之意』。是『佛知我等樂小法,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佛陀用方便之力循循善誘,這是要表達佛陀的慈悲,『以方便力隨順我等而說』,無非就是要淘汰樂小法的心。
 
⊙無非淘汰其樂小之心,策進其憤力上進,發大宏誓願之志。
 
我們應該趕緊脫離樂小法,鞭策我們要『憤力上進』。我們現在不可再停滯於獨善其身了,不可再懈怠了,我們要趕緊向上精進,『發大宏誓願之志』。
 
我們這輩子能夠遇到佛法,這時候為何不好好趕緊將法收入心來呢?我們這個身體到底還有多久?不知道。所以我們要精進,要發宏誓願。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大家這樣懈怠,因為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本具真如本性,原來是有豐富的家財,不知道我們是富家子。所以說,『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所以無志希求』。
 
⊙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所以無志希求。
 
還記得前面的經文,長者牽引著他那流浪在外的孩子,好不容易已經回到自己的家庭了,又打開財寶庫藏的門給他看,裡面儲藏著形形色色的財物珍寶。我們在『昔日』,就是那時候,佛陀循循善誘,從『阿含』而至『方等』、『般若』這當中,法都已經為我們說了,已經『轉教付財』的時候,『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那時候應該要知道了。但是『無志希求』,沒有希求,還不想要。看到這些珍寶已經在我們面前,我們還不想要。
 
⊙其猶窮子雖受敕,領知眾物,而無希取一餐義。
 
前面我們說過,雖然看到那些東西,還覺得那不是我的,所以還是不想求取。
 
⊙文有數義:第一、世尊知我著於貪欲,以小法為樂,即不分別說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
 
這段文有幾項意思,就是說:第一,『世尊知我著於貪欲』。知道凡夫,凡夫心還未除,所以著於貪欲。『以小乘法為樂,即不分別說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還是遊戲在小乘法中,只想著如何叫做斷煩惱?『我已經去除無明,我已經斷煩惱,我想求的是獨善其身。』這種也是欲。因為我們的心還是貪著在功德,有功德才要修行。佛陀知道這樣,所以還沒有要向我們說大乘,分別大乘法讓我們瞭解。這就是我們還不能接受之時。
 
⊙文有數義:第二、佛說方便權教,即是蘊含說如來智慧,因我著於已得涅槃之價,遂不志求大乘。
 
第二,『佛說方便權教,即是蘊含說如來智慧』。從四諦法開始,裡面就已經隱藏著如來的智慧。因為『苦』,就開始分析『集』,從『集』種種煩惱來。從此開始,進入『阿含』,『阿含』之中,因緣果報,這也是佛陀的智慧含藏在其中。
 
權教就已經含著如來智慧了,只是『因我著於已得涅槃之價』,所以覺得佛陀所說的法,我們已經去除煩惱,已經得到寂靜解脫的境界。所以他已經執著在這裡,『遂不志求大乘』,覺得這樣的用功,這樣的付出,對自己已經足夠了。
 
⊙文有數義:第三、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自遂無有志願。其實佛為隨順我等之根性權說小乘,而我等固真為佛子。
 
第三,『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自遂無有志願』。他以為佛陀在講說這個智慧的境界,是專門為菩薩說,是菩薩需要超越的智慧;以為要超越私己、獨覺的心態,這個智慧更高一等,他們認為這是佛陀對菩薩說的話,與我們無關,因此而沒有志願。『其實佛為隨順我等之根性權說小乘』,而我等還是固執,還不知道我們也是佛子。
 
以為自己的根機不夠,但是這時候看到舍利弗已經受記了,原來我們這些小乘學者將來也能成佛。這個將來,當然就是長久以後的時間。這長久以後的時間,這段時間就開始要發心,不論時間有多久,我們就是要啟動向菩提道走。
 
⊙以智慧等法,破除貪瞋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世尊』是佛陀的尊號之一。以智慧等法,破除貪瞋癡不善之法,滅除了生死輪迴之苦,得無上的覺悟。所以天與人、凡夫與聖人,世出世間,全都該尊重。
 
所以我們若能真正用智慧,般若『真空』若能再進入『妙有』,自然就能到達與佛同等,世出世間的道理,我們就能很清楚。
 
要知道,佛法在人間,我們若沒有很用心,在人間不修,將來若是投生在另外的五道,來生若是煩惱一起,來生來世無明煩惱再起,說不定三途也會再墮入。所以佛陀要弟子用心,必定不要放縱,要把握時間,守好我們的六根門。
 
譬如說,佛陀那個時代,大家聽經之後,同樣會集會來討論法。有一天,一群比丘上座,聽佛說法之後,大家就來論,佛陀所說六根,到底是眼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眼將境界綁住,或是外面的境界來綁纏我們眼根?到底是耳朵被聲音綁住,或是聲來纏著我們的耳根?反正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是緣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來綁著我們的六根,或是我們的六根自己纏著那些外面的境界,讓我們的心這麼不安定,到底是什麼呢?大家在那裡議論紛紛。
 
一位質多羅長者正好來了,看到這些上座比丘,一群人在那裡討論六根門。他也是很有興趣,站在旁邊聽。大家看到長者來了,『長者,您聽了覺得如何呢?』
 
質多羅長者就說:『各位上座尊者,大家很用功,佛陀講完經,你們就這麼用功討論。你們在討論,我在旁邊聽。若以我的看法,應該不是眼睛去纏外面的境,也不是外面的境來纏我們的六根。譬如一隻黑牛,一隻白牛,用一條皮索將牠們兩隻綁在一起,叫大家來看,到底是白牛綁黑牛,或是黑牛纏白牛?大家來看,相信大家都會說,這不是黑牛纏白牛,也不是白牛綁黑牛,應該是這條皮帶將兩隻牛綁起來。』
 
這位長者又說:『這條皮帶就如我們的貪念。佛陀常常告訴我們,是我們的一念心起,所以去緣外面的境界,起貪念,所以才會發生了煩惱相纏,複製無明。這應該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去貪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都互相不牽纏,而是當中的一念欲心,這念欲心一起,就製造這麼多煩惱。我這樣說,不知道對不對?』
 
這些比丘上座:『佩服,佩服,不愧是在社會中見多識廣,所以佛陀所說的法,你都能體會到。欲念一起,就緣著外面所有的境界,製造煩惱,這實在是在家菩薩智慧長
 
所以我們要用心,希望人人都要不斷不斷精進,智慧向上提高。『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再停滯於小志,樂小法。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