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08日】佛法寶藏說最上道

Community:
Branch:

『知法而不信解,如受雇數家珍,見家財寶滿屋,不樂為己所有。』

知道法,但是沒有要去信解,就如受人雇傭,在為人數家珍。如在銀樓,一串串的珍珠、一個個的手環、戒指,看看這些珍珠、瑪瑙品質好又大,這是幾千萬、上億萬,或是幾億元。一小顆,看起來像玻璃,卻是價值連城的貴重。這些東西是他的嗎?不是,是老闆的。是老闆的嗎?不是,賣掉了,賣給買主。是買主的嗎?是。但是,是永遠擁有嗎?永遠,是一輩子嗎?一輩子有多久呢?不知道。

買很多寶石,也不敢放在家裡,還要去租保險箱,付租金,放在銀行保險箱裡面,自己也等於是沒有啊!但是若戴在身上,出門也是危險。人生用這麼多錢買來的這些東西,到底是誰的?擁有這些東西的人,他自己也沒有放在身邊,珠寶還是放在外面,雇人幫他照顧。

若是瞭解法的人,他需要用那麼多錢來買這樣的東西嗎?聽聽外面多少人是貧窮苦難啊!若能夠將買東西的錢拿去救濟人,上億、幾千萬元,做有意義的事情,不知能做多少好事啊!何況他收藏的這些寶物,可知道這是挖山礦、破壞大地,才能取得這些珍貴的東西?多少人為了爭取礦藏,過程中不知犧牲了多少人?但是後面的人享受著這個東西,只是一個虛榮心而已,到底對他本身有什麼增減呢?

我常常津津樂道,在最貧困的地方,有人自己貧困,還努力要去救人。我都說他們是『貧中之富』,是心靈財富充足的人。這樣的人有多少啊!所以說,富,價值在哪裡呢?

佛陀的時代也有這樣的一段故事。王舍城裡,有檀彌離長者,這位長者很年輕的時候,他的父親所留給他的財富,富可敵國。他整個家裡面的裝飾都是金銀、琉璃、瑪瑙,連腳踏的地也是琉璃。

有一次,波斯匿王的王子,就是琉璃太子,小時候患了皮膚病,需要很高貴的沉香來和藥。但是在國內一直找,布達了告示出去,一段時間都沒有消息。後來有大臣向國王說:『有一位檀彌離長者,他的家庭都是寶物,相信他家應該有這種東西。』國王聽了,就親自來拜訪這位長者。

檀彌離長者聽說國王來,親自到外面迎接,從第一進,第二進、三進、四進、五進,那棟大房子有五進院落。從第一道進門時就看到守門人很體面,負責招待的美女很漂亮,穿著也很氣派,很有氣質;房子裡面的裝潢也是很漂亮,珊瑚、琥珀、琉璃、珍寶這樣裝潢地板。真是名不虛傳,富能敵國。

在那個地方寒暄之後,檀彌離問國王:『國王有什麼事情,親自來到我家呢?』國王就說:『我需要品質最好的沉香,為太子治病。』『國王您需要多少?您儘管說。』『我所需要的,二兩就夠了。』二兩,他馬上就送一塊給國王。國王就立刻命人送回皇宮,趕快去和藥。國王就在這裡與檀彌離長者聊天,問他:『你已經這麼有福了,請問你,可曾見過佛陀?你聽過佛陀說法嗎?』這位檀彌離長者說:『什麼叫做佛陀?我從來不曾聽過。』

波斯匿王很虔誠的信仰佛法,也是大護法,所以他就向檀彌離長者介紹佛陀,詳述佛陀的出身,捨離王位去修行,成佛了,為天下人間說法。這位長者聽了很歡喜,送國王回去之後,他就去探望佛陀。他見到佛陀,當然更歡喜了,在那個地方向佛請法,佛陀就從『四諦法』開始說起。這位長者一聽到就心生悲憫,『我怎麼不知道人生這麼苦!原來多數的人都是這麼苦,而我一生無所求而得,財富這麼多,這麼享受。佛陀所說,從苦而集而滅,最解脫的就是修行於道,透徹了道理,我應該要好好修行。』他從佛陀的說法而信解,立即證得初果,求佛讓他出家。佛陀也歡喜,就讓他出家了。

僧團裡面有的人覺得奇怪,這位檀彌離長者向來不知人間疾苦,為何聽到佛法,那麼快就能開悟人生的道理?佛陀就說,在過去九十一劫之前的毘婆尸佛的時代,佛入滅之後,跟隨佛身邊的五位比丘,志同道合,要去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好好修行。

這五個人當中就有人說:『若能有一人願意為大家的生活,每天出去外面托缽化緣,讓其他四個人能專心修行,這樣大家所修行的成就,也可以回向祝福這位成就大家道業的人。』其中就一個說:『我願意,我願意成就你們的道業。』於是這位比丘每天都到山林外的聚落去托缽,將五人份的食物帶回來與另外四位分享,讓大家身體能健康,專心修行。

這樣經過了九十天之後,這四個人真的很認真用功,全都證得羅漢果了。他們就說:『我們今日的成就,是這位比丘用心照顧我們,讓我們衣食無缺,專心修行,我們應該要來成就他。』要如何成就他?這位比丘:『你有什麼樣的願求嗎?』他說:『我沒有什麼願求,看到你們能通徹瞭解佛法,我很歡喜。』

這四位就說:『當然。但是我們也希望你能有成就。你有什麼樣的願?』這位比丘就說:『我期望將來可以不必感觸到人間的疾苦,能夠世世生活富有,智慧具足,有了因緣得遇佛法,一生一世就能體悟佛理。這是我的心願。』這四位就共同祝福他。

佛陀說到這裡,就說:『這位比丘,就是現在的檀彌離長者,他一聽到佛法就能體悟瞭解。』所以,知法一定要信解,知法而不信解,如受雇數家珍。

『不樂為己所有』。就如貧窮子一樣,雖然流離失所,來到這間富家大宅,受了長者的接引進來,雖然看到財寶滿屋,他也不覺得『這是我的』。這道理不是一樣嗎?我們修行就是要真正用心付出,人人本來就擁有的東西,在我們的內心裡,不必去破壞山河大地,七寶都在我們的內在,不需要用那麼多錢去買。那位雕琢師是我們自己,精巧的手藝也是我們自己有,若好好地發現自己的寶藏,懂得好好利用,讓我們能夠智慧再不斷無量數,發揮我們的福與慧在人間,造福人間,修慧也在人間,這都是我們做得到的,所以只要我們要用心。

前面這段經文說,『一切諸佛,祕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迦葉尊者敘述,佛陀所說一切『祕藏之法』,我們都以為是向菩薩說的法,好像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我們這樣聽,佛陀若叫我們去向人家說,我們就將這些話去向別人說。

這是小乘學者沒有心意想要投入人群,無心想要當菩薩,所以他認為這個法對他不重要,但是他可以替佛陀去向別人說。這就是小乘行者,當一個傳法者,把法傳出去,但是他自己不去做。

下面這段經文,『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就如那位貧窮子,雖然已經接近自己的父親了,也知道寶藏在哪個地方,都知道。但是貧窮子『心不希取』,沒有想要去追求。所以『我等』,我們就是聲聞,『雖說佛法寶藏』,雖然我們也是說佛法的寶藏;佛陀這樣說,我們這樣聽,我們代替佛陀出去外面說,也是說佛所說的法。但是『自無志願』,就是叫別人志願去做,我自己沒有志願。『亦復如是』,我們就是和貧窮子一樣。這是迦葉尊者這樣的譬喻。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子喻聲聞等,父即如來。舉喻說佛法寶藏,即前說最上道。

『子』就是譬喻聲聞緣覺等,就是小乘學者。『父』就是譬喻如來。如來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四生』不只是人類,所有的眾生,他都將他們當作是一子。

所以凡夫的父親,就是重視個體,我的血脈,我的孩子。但是佛陀是總體的父親,他要傳法脈給眾生,乘如是法而來人間度眾生的大慈悲父。

『舉喻說佛法寶藏』,這是舉這樣的譬喻來講佛法的寶藏。法就是寶,比世間的寶還要寶貴。法寶是真正利益人群。今生此世、來生來世,我們若能得到佛法,這樣一直傳下去,生生世世愈瞭解法,與法的因緣愈深,我們生生世世遇到佛法的緣就愈多。

最近經常看到,三四歲,五、六、七、八歲,這樣的孩子。你看,他們聽佛法是那麼入心,『薰法香』是那麼堅定。你們想,這不就是已經有佛法在心裡,再來人間?這種法寶,我們若收入心,萬般帶不去,法隨身,而不是業隨身,所以這種佛法寶藏,就是前面所說的『最上道』。

記得嗎?前面說『難行道』與『清淨道』。『難行道』就是我們要修行的菩薩道,『六度萬行』稱為『難行道』。『清淨道』,就是心要去除煩惱,不受污染。『最上道』,這就是法佛所說的寶藏。

⊙雖知諸物,心不希取:雖知法寶,謂非己物,無心希求。

『雖知諸物,心不希取』。但是可惜,雖然知道法寶,我們卻不將它當作是我們擁有的,因為我們還無法體會,所以『謂非己物』,覺得這些法都是佛的,佛陀是教那些菩薩去行菩薩道,與我沒關係。所以『非己物』,不是我的,就『無心希求』,沒有發心希望追求。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喻二乘守志獨善,不樂求大法。

所以『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這是譬喻『二乘守志獨善,不樂求大法』。

『我等』,迦葉尊者、須菩提等。『我等雖說,佛法寶藏』,我們聽佛說法,也依照佛的法,說給別人聽,但是我們自己沒有志願。像這樣叫人家做,自己沒做的人,譬喻『二乘守志獨善,不樂求大法』,就是這樣。

各位,學佛,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既然佛陀開口就告訴我們,人人本具如來智性。我們要相信,智慧人人本具,人人具有與佛同等的佛性,人人都有如來藏,都有如來的寶藏在,我們要相信自己。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