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15日】種相體性佛如實知

Community:
Branch:

『為諸眾生倒駕慈航度眾,逆流而出應身世間大事,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喻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

芸芸眾生,剛強難調伏。佛陀就是因為眾生的剛強,因為眾生煩惱好像波濤,一波一波的浪潮,心無法靜下來,所以佛陀用心倒駕慈航,希望在芸芸苦海中能度化眾生。但是人生世間,它的名稱叫做娑婆世界。眾生煩惱多、苦難多,所以非常難度,就好像在逆流中應身出現人間,這就是佛陀的一大事。

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看到那個時代四姓階級,身分高低、貧富差距很大,加上了宗教的複雜,種姓的分別。這位悉達多太子百思不解,尤其是生命,看,短短幾十年,人如何來生?不知覺中成長,也在不知覺中老邁,這種的人生最終就是病、死。到底這幾十年的人生,意義何在?有很多需要慎思的疑問,想要透徹突破這人間疑問,所以他不如離家,去感受天地間萬物自然的生活,去體會天地萬物與人類等等,來覺悟道理永恆不變在人間。

這難道真的是那位悉達多太子那麼迷茫嗎?不是,他是現相來人間;這是佛陀的慈悲來人間,為了眾生,所以他要倒駕慈航。佛陀是無央數劫以前修行,生生世世不捨眾生,但是眾生還是無明。佛陀逆流出現人間,應身,應這個根機、應這個時代、應這個需要,他的因緣成熟,就名稱為成佛。這就是人間的一大事啊!

所以『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就如大雲起,他無私,哪個地方因緣成熟,就在哪個地方普降。這是佛陀來人間,出家修行的目的。『喻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他就是應這三乘二道。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二道是什麼呢?天道、人道,這叫做三乘二道。佛陀如大雲雨,就是應這三乘二道的眾生所需要而普降,就是無私。

佛法就是這麼奇妙,例如在慈濟小學裡,有很可愛的兒童、小學生。羅暐哲,這個孩子,父母想要接近佛法,有一天就告訴孩子說:『爸爸媽媽很早就要去聽師公講經,你想要去嗎?』這個孩子沒有第二句話:『好,我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就是這樣開始『薰法香』,已經一整年了,沒有停歇。

他很守規矩,晚上九點半以前,功課要做好。做好功課,安心睡,早上四五點起床,繼續跟著父母來聽法。聽法,他也和大家一樣很用心聽,每天都做筆記。有時候一句一句來不及抄,他就用畫圖,所畫的圖都是道理。

有一天,他就畫了一個迷宮。問他:『你為什麼畫這樣的圖?』他就說:『修行的道路就像迷宮一樣,要用心修行,才真正能到佛的終點。』這種的智慧,小小的童子,他就能應機,將法收納入心裡去。童子心,我們也能證明佛陀說眾生具有佛性,佛性清淨,覺海分明,自然這個覺悟智慧的海,就是這麼的豐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前面的經文說,『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因為眾生的心念,以及他的思想、起心動念,到底眾生在想什麼,他有什麼樣的根機,他能接受什麼法?唯有佛陀能瞭解。『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這都是昨天我們說過了。佛陀能應眾生機,三乘二道,他的法雨來普潤,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

經文再接下來說,『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眾生不同,我們到底住在哪裡呢?我們是從何處來?去往何處去?我們自己還是在迷茫中。

⊙眾生住於種種之地:性本是一,習氣不同,隨所依止,名之為住,各取自位,名種種地。

性,眾生的性本是一,人人與佛同等的清淨真如本性,但是『習氣不同,隨所依止』。我們真如的本性隨著世間紛紛擾擾的熏習,這念心容易受波動,無明覆蓋了我們的本性,所以『隨所依止』,因此我們的習性隨人間的無明所依止,『名之為住』。我們到底是住在無明,或者是清淨無染的本性?自己也很不瞭解自己。總之,這叫做『住』。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各各都是在不同的地方,『各取自位,名種種地』。

⊙住種種地,是謂如人天、二乘、菩薩等,各居自種姓之地位。

『住種種地』的意思就是說,人、天,我們到底接受佛法的目的——有接受到了,我修天福;我接受到法了,我要不失人身,再來人間聽佛法;或者是二乘,聲聞、緣覺,守在小乘,自覺自利;或者是菩薩乘,菩薩已經自覺了,佛法的道理我接受,我不只接受,我還將接受的法普化眾生,這就是菩薩。

我們聽法的人,就是這樣住於種種地,看你住在人、天,或是聲聞、緣覺地呢?或是住在菩薩地?有修行,受法的人,『各居自種姓之地位』。

各人現在所熏習,隨我們的根機,看我們現在到底接受什麼,就住在什麼樣的地位。人人不要忘了,性是一,法若熏習得深,自然信根不搖動,行於菩薩道;若是信根不深,就會隨風波動。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三乘聖人,以其示聲緣菩三乘共同修道之行位。分見真理;唯佛大聖,如實覺知。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如來能瞭解眾生的心念、眾生的思惟,眾生取什麼法在修行,這唯有佛陀瞭解,所以『如實見之』。三乘聖人,以其示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共修道的過程。不論你是聲聞、緣覺或是菩薩,共同要修的,就是要走過這個迷宮,真正找到自性本覺的地點。

『分見其理』,各人的根機不同,所以各人接受的都有分別,聲聞接受聲聞的小乘法,菩薩接受利益人群的大乘法。雖然同樣是聽法,各人發心有差別,因此所見的理,各人有不同的見解。『唯佛大聖,如實覺知』,唯有佛陀能普遍都瞭解。

⊙眾生之種相體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別,唯佛以正智觀照,盡能如實了知,而眾生各不自知,猶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三性。

『眾生之種相體性』,種種的形象和他的體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別』。大家所有共同的如來本性,我們如何修,如何得。修,就要從因起行,我們的行,是不是精進或是懈怠?到底你是成羅漢果?是初果或是四果呢?你的體會是小乘或是大法?這就要看各人。『唯佛以正智觀照,盡能如實了知』。唯有佛陀,他用他的正智來觀照眾生,完全透徹瞭解。但是『眾生各不自知』,完全都不知道。『猶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三性』,就如草木不知自己是上中下種的性,反正就是在大地上,雨怎麼下,我就怎麼接受;大小的量,它不自知。

⊙明了無礙:如眾物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則如來能知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則如來能知無差別。

『明了無礙』,就是說『如眾物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這些水都流入海中,不論這些水是乾淨或骯髒,進到海中,就是它原來的各種味都沒有了,進入海裡就無差別。

『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就如佛陀對待眾生,不論你如何惡,不論你如何無明,不論你是何種形體的種性,佛陀都是以平等無差別,隨他們的語意,隨機說法。『則如來能知差別』,他知道眾生的根機不同,有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不論你是大小根機,不論你是惡或善,希望人人改往修來,接受了真理、法,到達一切智地,也就是佛的境界,『如來能知無差別』。這就是佛陀的智慧。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以諸根性,喻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受潤,各取沾足,而不自知力量大小。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這就是說,眾生與草木一樣,雨一下來,就是各人接受各人所需的量,這都是隨他們的根性,佛陀一雨普被,隨其根性來接受。『以諸根性,喻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全都受到雨的滋潤。『各取沾足』,取剛剛好合它們的分量來滋潤。『而不自知力量大小』,反正就是,給我多少,我就受我的量。我的根器多大,就接受多少。

這也就是說,眾生聞法修行,人人在聽法,人人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反正我們受了法,依教奉行,做就對了。

⊙所謂眾生聞法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如天地之產土木石百嘉,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遂孰能知之。

『如天地之產土木石百嘉』。天地所產生的萬物,『百嘉』就是所有好的東西都集聚在大空間,大地上。但是,缺了雨露來滋潤,這些東西就無法成長。所以『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遂孰能知之』。到底這麼多東西,接受到這樣的雨露滋潤,它知道嗎?就像我們眾生,接受到這麼多的法,我們的慧命到底成長多少?自己都不自知。

的確,人間有很多我們都還不自知的。我們人人修行,好像入迷宮,在迷宮走,必須經得起忍耐,我們要好好找出一條路,今生此世遇到佛法,要好好把握,信心要堅定,不要受到無明覆蓋,又再迷失了。所以要大家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