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29日】一相一味隨分受潤

Community:
Branch:

『乾地喻眾生未信者,密雲彌布集雨普降,佛所說法一相一味,三乘種性隨分受益。』

人人都有一片的心地,我們的心地若沒有水分,就像大地乾旱一樣。大地若乾旱,即使種子落地也無法發芽,所以這裡說『乾地喻眾生未信者』。眾生心地乾旱,就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到法水。是法水沒有滋潤他呢?或是心地沒有接受到法水?我們要用心去考慮。

『密雲彌布集雨普降』。外面天空已經雲都聚集過來了,雲聚集就是會下雨。就像我們的心地雖然很乾旱,若是有因緣,有密雲彌布自然就會下雨。

『佛所說法一相一味』。一旦因緣會合了,佛就應世人間,不過,人間也要與佛有緣,才有辦法聽到佛說法。一個很簡單的譬喻,九萬人的小城市,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與佛有緣,因緣成熟見到佛、聽到法;另外的三萬人,聽說有一尊佛來到這個城裡;另外三萬人,不只沒看到,連聽都沒聽過。像這樣,這需要因緣。所以,『佛所說法一相一味』,其實佛在說法沒有挑人,任何人都可以來聽,各人所聽的法,各人能接受。

『三乘種性隨分受潤』。法都一樣,但是有三種修行者。佛陀在講法,哪怕是說菩薩法,聲聞在旁邊聽到,佛聲入耳,他所聽的是佛陀說要持戒。『是啊,要持戒,持戒就是防非止惡。』他聽到戒,聲聞眾就知道,『對,佛陀就是這樣說,我們要持戒,我們要防非止惡。』因為苦、集、滅、道是來自於攀緣,一個心念錯了,自然煩惱無明多。所以佛陀雖然說菩薩法,布施、持戒;布施,好像不是為他們說的,但是持戒,聲聞是受這樣的法,防非止惡,去除煩惱。

若是緣覺聽到,他覺得就是要精進。因為人生無常,『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要從這個道理深入。所以,緣覺所聽到的,就是精進,這是他最受用的。

若是菩薩聽到,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密全盤通收。這是修行的一條康莊大路,菩薩聽了,歡喜了,頓悟了,發心了,發大宏願。

這是三乘種性。種,就是種子。性,就是能生的堅定種性,就是能生。這個性的堅定種子遇法,自然能成長很快。這就是三乘種性,隨著他們的種性根機,隨分受潤。所以我們到底是要修什麼樣的法?希望我們能將這一片心田好好耕耘,等待雨水。我們要播什麼種子?是要播水稻,或是要種黃豆,或是要種其他,絲瓜、匏瓜都可以,我們選擇自己想要的種子。但是,佛陀耕耘眾生的心地,是希望眾生獲大利益,每一顆種子都綿綿不斷大利益一切眾生。

眾生都是要把握因緣,有了好的因緣,雖然種子埋在地上,不論它埋多深,不論過去的煩惱有多少,總有一天將煩惱去除了,自然我們撥開了煩惱,真如現前。總之,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要結好因緣,要不然,佛陀為何來來回回,入人群中造福緣,在人群中取得了人間的智慧,這就是佛陀福慧雙修。

前面的經文說,『山川險谷,幽邃所生,卉木藥草,大小諸樹,百穀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潤,無不豐足』。

已經說到只要下個雨就很普遍,更深邃的地方,同樣也能受到雨的潤濕。就如我們眾生深埋著真如本性,只要有法雨滋潤,自然我們很深的真如本性也會慢慢滋長起來。這是我們昨天說過。

下面經文,『乾地普洽,藥木並茂。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

『乾地普洽』意思就是說,乾旱的土地,下一陣雨,雨水就平均普遍四處,全部都濕潤了,很豐富。這是譬喻法雨普施,未信令信。

⊙乾地普洽:此喻法雨普施,未信令信。未聞,不信諦理者,有如乾地未受滋潤,不長佳苗。

法雨就是這樣普施,讓未信者能生信仰。未信的人是因為未聞,不信諦理。還沒有聽到的人,或是聽到卻還不相信的人;還沒聽到,當然就不會生信心,或是聽到之後,對很深的道理,他還沒有堅定的信心。這樣的人,心地就是乾,『有如乾地未受滋潤,不長佳苗』。不受水分的滋潤,種子再好,有土地,有陽光,但是缺水分,也是生長不起來。就是譬喻乾地。

⊙法水潛濕入地,喻眾生欲習受法,而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合,名為乾地,今蒙法潤,亦普洽。

譬如聲聞、緣覺,一直守在自己,聽法,我去除煩惱,我獨善其身。就是一直守在這個地方,所以還沒有與佛的法交流,法水還未交接起來,真正的心靈,佛陀大乘實法泉流還未交接,所以『名為乾地』。『今蒙法潤,亦普洽』,已經法雨開始下了,潤濕需要耕種的土地,也是這樣的普遍。

⊙藥木並茂:群機受潤,如物等茂。此喻既信者令得增長入證,即是有三乘種性者,能得成就三乘菩提華果。

『藥木並茂』。只要有水,『群機受潤』,不論是大小乘的根機都受潤。就如藥草與大小的樹木,有了水就一起茂盛起來了。

這譬喻『既信者令得增長入證』。就是有三乘種性,修三乘法的人,他們的根就慢慢增長起來了。聲聞乘的人聽這個法,開始瞭解,不是獨善其身,還要再兼利他人。緣覺也如此,菩薩更堅定信心,發宏誓願入人群。所以成長了,已經不斷不斷增長入證,『能得成就三乘菩提華果』,愈來愈成長,到達他們所得安定的智慧。

⊙其雲所出,一味之水:重頌能潤之法雨無差,故曰一味之水。其雲所出:身雲所出。

『其雲所出,一味之水』。這就是重頌,表示『能潤之法雨無差』。不斷在告訴我們,所有的法雨其實是一味一相,普天降雨都是一樣的相,同樣一味,法是平等,如雨水一樣。

『其雲所出』,就是譬喻佛的應身,哪個地方有因緣成熟,佛就應身到那裡。應身就如雲,很多的氣流會合時,條件足夠,自然雲就密集。雲若出來,開始就是下雨。

⊙一味之水:如來一味利益眾生,更無別念,如雲澍雨,水無別味。

如來所說的法,一味就是一乘法,一乘實相的法來利益人生,更無別念。這就是佛陀心中所懷,佛陀的心懷,慈悲心念,盼望眾生人人得到同樣的法,能夠與佛同等的境界。這是如來一味一乘,利益眾生,更無別念,就是希望能滋潤眾生乾枯掉的心地,讓人人心地有充分的法水,能夠成長人人具有的種子。

『如雲澍雨,水無別味』。如雲開始下雨了,雨水都一樣,相也一樣。只是大地,草有草的相,木有木的相,草有無限量的草相,木有無限量的木相,各有相,在叢林之中。但是,佛的法同樣如密雲降雨,就是應身說法。

⊙草木叢林,隨分受潤:此頌眾生聞法,隨機受益,等潤無差。

『草木叢林,隨分受潤』。眾生的煩惱無明就如大地草木種相,實在很多。但是,雨一降下來,隨分受潤,不論什麼樣的東西,或是五穀雜糧,所有的苗稼都能得到滋潤。這就是在重頌『眾生聞法,隨機受益,等潤無差』。我們眾生的根機,多大的根機就接受多大的法,小根機當然所接受的是小乘法。這是隨自己的根機,去接受佛陀無限量的大法。

⊙水味雖一,而諸草木受潤不同。法味雖一,而諸根器得益不同。

『水味雖一,而諸草木受潤不同』。水的味道雖然是一樣,卻是這些草木所受的量就不同了。『法味雖一,而諸根器得益不同』。法味雖然是一樣,但是看我們的根機大小,我們的器量有多大,小杯子接雨水,就是小杯子的水量;若是用大缸,所裝的雨水就是大量,所以要看自己本身的條件。

接下來經文,『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

這就是已經向我們表明了稟潤生長。我們稟受多少的法,我們就得多少的成長。

⊙一切諸樹:以類攝之,但分大小,約機眾多,故云諸樹。

『一切諸樹』。『以類攝之』,各形各類的東西,接受到雨水,就隨它的種性來攝受,『但分大小,約機眾多』,所以叫做諸樹。

若要說根機,實在是很多。雨是一相一味,只是我們有大小根機,根機是單純或複雜,是無明或善念等等,眾生根機眾多,所以叫做諸樹。

⊙上中下等:此約三草,以喻三乘。

三種草,就是譬喻三乘,都是初機,初發心的,上中下三乘。有的利機,大根機的聲聞,若有機會,他就很快『頓教發心』就成菩薩,不必再經過緣覺,這要看他們的根機。若是根機還小,就如草一樣,所以譬如小根機漸教三乘,就像草。

⊙稱其大小:此喻漸頓大小菩薩。

『漸』就是慢慢來。就如小樹,或是大株草,慢慢來、慢慢來也會長大。『頓』就是瞭解之後,接受了大法,就如大樹能夠庇蔭大地。所以,不論是草或樹,隨他們的根機譬喻。

我們修行者接受了法,各人的感受不同;因為感受不同,就發心也不同;發心不同,我們的行動當然就不同。有的人是慢慢來,很寬鬆,沒有想到人生無常。若是大根大機,這叫做頓教,能夠很快的成長。所以『各得成長』。『各遂其性,生成長育』,很快就能滋潤。

⊙各得生長:各遂其性,生成長育。

是啊,學佛就是要用這樣的心,要把握當下,我們的根機是要大?要小?都看我們自己。但是要知道,佛陀給我們的法是一相一味,只是隨我們的根機來接受。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