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9月08日】有感煖法 除世躁惱

Community:
Branch:

【證嚴上人9月8日志工早會開示】
「我們天天遠近都在一起,不管是多遠或是很近的,每天都可以聚集一堂,剛也看到蘇州(慈濟門診部連線參與志工早會),雖然很遙遠,可是科技的方便,這麼遙遠的距離,可以在面前互相見面。」 

證嚴上人在9月8日志工早會開示,現代的科技便利,讓佛經所記載十方佛菩薩雲集的場面,成為真實。如同慈濟基金會在9月3日到4日所舉辦的「委員慈誠精進研習」,計有十二個國家地區超過一萬五千位慈濟人,透過科技視訊連線,會聚一起同步參與精進活動。

「釋迦牟尼佛為了顯示多寶佛全身,一個條件就是要四方分身集中回來,共聚一次。在佛陀時代這樣形容,在我們現在這時代好像不困難,都可以同時共修,同時可以匯聚在一起。光是那一天,一萬五千人在共修的線上共聞一法,共同看見一個境界,這不就是法,這樣的科技的便利,可以讓(各地的人)即時即地匯聚在一起,同樣的法共同聽聞。」

眾人本性聚靈山 清淨毫光遍四方

佛陀所說法,跨越了時空慢慢能讓世人理解與接受;而經典所載的種種比喻,也要用心印證體會。

「想一想,這不就是主要心中有法,無處都有佛陀的全身在,因為佛的道理,就是佛陀的法身,他的覺性是我們人人本具有的。」

上人提及,只要我們有心,去體會用在我們的內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這法無時不在,可以共同一念心,但散開了就會造作很多的無明業力煩惱。

「無明如恒河沙一樣,生死流,這種如流水一樣的像恒河的流水,就是我們的眾生煩惱、無明,無窮無盡地,不斷生生世世地,煩惱流不斷地延續這樣無明。」

煩惱不轉,人的真如本性就像蒙蔽了在塵沙之中,然而經過法水洗滌,就會散發通澈無瑕的光芒。

「如佛陀的白毫光,集中所有的分身佛共聚一堂,他就在眉尖裡放光,這一道光照於東方。」

水中億萬微生蟲 汙染牽連動天地

佛陀於人間放毫光,讓佛法流傳於世間。上人殷切叮嚀大眾,今日何其有幸生於有佛法的國度裡,可以在這一生中聞法瞭解道理,就要理解如何去截斷煩惱無明,不受汙染,而且要用感恩心來善待地球,維護生態,否則地球的前景令人堪憂。

「在媒體看到全球的生態,已經浮現出要喝一口淨水很困難,因為水資源一直乾枯,不只是天上不下雨,地下的水也乾枯掉,所以要喝一口清淨的水愈來愈嚴重。科學家已經提起,現在有愈多人曝露在感染中,因為沒有淨水,感染源會愈來愈多;沒有淨水,環境髒,傳染病會愈來愈多,有霍亂、傷寒的症狀,看來很令人擔心。」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表示,上億人暴露於感染「霍亂」和「傷寒」等水汙染相關傳染病的風險中,其中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水汙染情況正在惡化,超過半數的河水含有病原體。而在開發中國家的醫院中,可能每三人就有一人因水汙染致病。

自然界的汙染來自己人類過度的開發和貪念,就如印尼西蘇門答臘省的馬寧焦湖(Maninjau Lake)日前突然出現成千上萬條死魚擠滿水面,發出陣陣惡臭,疑是過度養殖魚而造成的。

「人不讓這樣生態讓它自然,總是為了人的貪念,在水裡也開發過度,從水中生產的魚量要多還要更多,這都是造成污染源之一。山上也是開發過度,路也是開發過度,很多很多都是開發過度,房屋也過度開發,很多綠地也變成高樓大廈,都會影響整個空氣,所以地球熱度會愈來愈升高,問題就在這裡,許許多多都是人的貪心過量無度,真的實在是開發過度。」

溫暖眾生解心鎖 出離苦境復生機

7月8日,尼伯特颱風登陸臺東造成重大災情,之後又往中國大陸福建省登陸,也在當地降下豪雨,引發重大的水災、土石流等災情。全臺慈濟人除了在臺東緊急賑災發放、協助修繕受損學校之外,福建慈濟志工亦在當地投入急難救助行動,近日福建慈濟人因為擔心秋日已至,考慮提前啟動冬令發放作業,並要細微入戶,讓人人能心開意解。

「 根據他們當地的村書記,一直在提起這一位,他有幾次輕生的念頭,為什麼他心打不開?他的災情太嚴重,而且家人等等都打不開,都不說話。可是慈濟人過去,開始看他蹲在那裡不講話,慈濟人用很溫情的這種溫和暖和他的心,他突然間問一句話:『你們是臺灣的嗎?』『是啊!臺灣的。』他就開始開口,慈濟人一直膚慰他,他說:『我會努力活下去!』因為他已經聽過臺灣,上次(慈濟人)已經來過了。」

上人強調這就是人世間彼此都互動互愛,才能帶給他人溫暖和生機。

「菩薩有那樣的層次,其中有『四加行位』,裡面的『煖法』就是溫暖,溫暖眾生的心,就這樣人間要有菩薩才有溫暖之情,六度萬行,總是要從菩薩道開始,很多人的絕望都是因為溫暖了他的心,讓他再有生機。」

上人慈示:「現在世間更需要這樣微妙的法,從內心發出,從人表達出來,不認識的人去愛他,這就是最微妙法,看人能互動很不簡單,我們天天都是在訓練與人互動的工夫,我們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