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11日】光德國土周遍清淨

Community:
Branch:

『淨法界身本無增減,隨大悲願力而示現,正像之法隨眾生機,感而盛世法性佛身。』

瞭解『淨法界身』。淨法界,那就是真諦,清淨無染的法;法身是無體無形。佛陀已經離我們二千多年了,佛法還是留在人間,我們若是用心,虔誠接受,即是與佛同世無差別。佛陀在世時,探討人生的真理,體會了理性是遍虛空法界無窮盡,這是淨法,是佛陀從內心完全得解脫,清淨了一切身心,體悟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

真理是你看不到的,卻是很豐富的道理,這個道理在人間,有的人將佛陀所說法用心的身體力行,他慢慢體會得到;有的人將天地本具有的法惡用了,所以他會破壞大地。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本來是清淨,所接觸到的卻是一切世俗的。世俗就是追求,欲心、欲念愈來愈大了,這種欲求就會造了很多的無明煩惱等等。人人本具佛性,卻受到常識、外境的熏習,被無明不斷遮蓋,造成人世間重重覆覆的濁氣、污穢、濁念,這就是我們的人生。

(『本無增減』)。其實,道理不增不減,所增減的是我們不懂道理,在人與人之間爭奪、愛欲,結怨成仇來對立,這就是凡夫。不知道真理本來是這麼清淨,是這樣清淨的法界。道理在佛不增,在佛的境界沒有比我們較多,因為佛陀的道理就是歸於虛空法界,任憑我們受用,只是我們(對)虛空法界的真理,不知道方法去受用,所以佛陀說方法讓我們知道。所以說來,只要我們用心受用,於凡夫也不減了。

淨法界身,於我們都不減,於佛也沒有增加,就是一個虛空法界的真理。但是,我們為何體會不到?(『隨大悲願力而示現』。)佛陀是隨著他的大願力,無始劫以來,同這一念心願,從他發心一直一直到成佛,這個心願不減,成佛滅度後還是同樣不減。這就是佛的心願,名稱叫做成佛,卻是他的願力示現,以成佛的身相來教導我們。

(《六度集經》)有一段故事,有一位『常悲』菩薩出生在無佛世之時,他也不知道佛法在哪裡,但是常悲居士時時看到社會人間的無明懵懂,行為不受規則,每次若看到人倫道德淪喪,(就覺得)應該冥冥中有一個道理能來規範。但是到底要去哪裡找出這個法?所以他常常在哭,(只要)想到法到底在哪裡?他就流眼淚。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常悲』。

有一天晚上睡覺時,忽然間有一尊古佛出現在他的夢中,跟他說:『雖然你出生在無佛世,而法也已經是末法,不過,法永遠都在你的心裡,要好好尊重你這一念心願,心常常要歸於悲智願行。』

醒來之後,覺得:是啊!應該是有佛法。所以他放下一切去靜心,在森林中找大自然的道理,他時時將鳥叫蟲鳴也當作是一種說法音,就這樣過了一生。

佛陀告訴大家:『這個故事的常悲菩薩,就是我的多生多世的其中一生世,生在沒有佛的時代,離佛法很遙遠,這念心卻是永遠存在。』所以說來,大悲願力是我們人人本具,哪怕佛已經離開我們二千多年了,正法(編按:意指真正之法),只要我們虔誠的心,還是住世。

所以,正法、像法,『正像之法隨眾生機』,我們只要有心,能將佛法永遠接受在我們的心中,這與佛法『盛世』,很興盛在世,不就是一樣嗎?所以『感而盛世』,我們大家若虔誠,眾生的根機有感,佛與正法就是在人間,所以『法性佛身』,人人都本具。所以說來,人人若能用心,宇宙萬物不都是歸於我們心的道理嗎?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因為佛陀為迦葉尊者授記,佛名『光明』,國土名『光德』,他的壽命很長。正法(時期)很長,像法時間很長,國界很莊嚴。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那是清淨的境界了,它就是很平坦,很平,到處都是很莊嚴,嚴飾的地方。是什麼樣嚴飾的境界呢?

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

⊙『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光德國土是光明如來的國土,就是這麼清淨,(『莊嚴清淨之相』)有七種莊嚴的境界。

⊙光德國土莊嚴,清淨之相有七:ㄧ、雜寶嚴飾;二、清淨無惡;三、坦然平正;四、琉璃寶地;五、寶樹成行;六、金繩界道;七、寶華遍地。

第一是『雜寶嚴飾』,很多很多的寶,那種算不完的寶物。第二就是『清淨無惡』,都是寶物,到處所看到的都是寶物完成的。『坦然平正』這是第三,土地很平正而且寶物鋪地,沒有一點點骯髒的東西,都是很清淨,非常平坦。第四就是『琉璃寶地』,就是會照亮周圍的境界,地面如一面鏡子般,多麼清淨,多麼莊嚴。

(第五)『寶樹成行』,樹無不都是寶;(第六)又是『金繩界道』,界限都是以黃金作為他的界址,用金子鑲的。第七是『寶華遍地』,想像這種的境界是多麼莊嚴,多麼舒服啊!

⊙琉璃為地:因心明了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地水火風萬法之因,皆悉明了通達,內外映徹,所以果上琉璃為地。

『琉璃為地』,那就是『因心明了萬法生起之因』。為何能感得國界這麼莊嚴?也是因為心。

記得前天所說的瓦礫、荊棘、坑坎這些東西,還有很多不淨物,都是人心不清淨所感。現在這麼莊嚴的境界,那是迦葉尊者的心明了,就是他過去修行的因,他的心去除了執著,去除了無明,去除了惑,所以他的心很清淨,清淨得如琉璃,所以他感這個果報。

『萬法生起之因』。萬法就是清淨,所以『世間種種』,萬法的種種,這都是有因,即使『地水火風萬法』也是有因,所以這些因就是道理。(『皆悉明了通達』),一切都明瞭,通達一切道理。『內外映徹』,不論我們的內心、外面的境界、境界與境界之間,就是那麼的光明,互相照徹,這就是心的修行境界。『所以果上琉璃為地』,結果能得到這樣琉璃為地。

⊙寶樹行列。因修:因地修行佛因之位,以因修甚深微妙,故稱為『寶』;寶樹行列,長菩提覺道,寶樹成行列故。

『寶樹行列』。(因修,)那就是修行的因,『因地修行佛因之位』。因為迦葉尊者有這樣的修行,未來成佛所得的果位,他的淨土,他的國土就是這麼莊嚴。

『以因修』,因為修這個因。修什麼因?『甚深微妙』,因為這個因很深奧。常常告訴大家,天地萬物種種皆有因,因就是道理,人人都有成佛的因,因就是真如,這非常的微妙,所以稱為寶。所以『寶樹行列』,就是『長菩提覺道』,就如這條菩提覺道,寶樹成行,一列一列很整齊。

『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就是『因持正戒』。

⊙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因持正戒,受持戒律而不犯觸;持戒清潔,遵依繩墨界線,常行中道,故至果上,金繩界道。

我們要得到『黃金為繩,以界道側』的境界,我們要戒律無漏,不能漏掉(戒律),所以要『受持戒律(而)不犯觸』,不要觸犯戒律,我們要好好用心。

『持戒清潔,遵依繩墨界線』。我們依戒律行,很清淨的戒就是要遵循,如『墨斗』,地界要如何畫得直?就要先用墨線,這樣抽出來,彈下去,自然就有一條直直的線了。同樣的道理,法就如墨斗一樣,彈墨線下去,我們往這條路走,這叫做守戒,守規則。佛陀就是這樣修行,我們跟佛陀這樣走,就對了。

『遵依繩墨界線(,常行中道)』,我們按照界線就是持戒。『故至果上』,我們若有持戒的因,到了成佛的國土,自然就是這麼莊嚴,『金繩界道』。

⊙散珠寶華,周遍清淨:本因地,以佛心入無生忍之時,遍修梵行,淨如明珠,故至果上,寶華散地,在處嚴潔。

『散珠寶華,周遍清淨』。自然我們就是這樣『本因地』,本來清淨的因地,『以佛心入無生忍』,我們修行時,必定要用佛心,要入人群中修六度萬行,這就是『遍修梵行』,因為(好比)『散珠寶華』,珠寶一落下就是遍地,撒遍了整個大地,無不都是寶。我們修行的心也是這樣。

所以我們入人群中,無不都是道場,這都是我們的法寶,我們若用這樣的心態,自然『遍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無煩惱的行,我們一路走,(如此)為眾生付出,所以『淨如明珠』,就如明珠一樣。『故至果上,寶華散地』,我們就要這樣的修行,如遍地都是寶,到處都很莊嚴。

⊙國土淨,皆由平等淨心之所感因;瓦礫荊棘,譬雜心惡念之所感緣;便利不淨,喻染心無明疑慢感果;坑坎堆阜,皆因諂曲嫉妒心感報。

『國土淨,皆由平等淨心之所感因』,國土清淨就是因為我們過去有修平等心,前面的文就有講國土清淨,很平坦。所以我們要國土清淨,就要修行平等心。

希望我們人人能用慈悲平等的心,清淨心,才能感得未來這麼平坦的國土。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