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04日】內因外緣 自利利他

Community:
Branch:

『內因外緣自利利他,聖妙之德甚為希有,普令得入一實乘法,度一切眾令入佛慧。』
 
一切都是因緣,因在內、緣在外,人人日常的生活都離不開因緣。內心如何想,外在行為就怎麼去做,造作是好、是不好,完全再回歸到內因。內因是種子,種子會結果,結果人生就是這樣苦,由不得自己的苦。其實,由不得自己的苦,是來自於過去種子的因,現在所得的果。那顆種子的因成就外緣,外緣的力量引起內心這念一起,就用力去成就外面的緣,這是互相吸引。
 
但是,修行就是修在這裡,內心與外境,該不該取著?這要看我們的內心。黃金整箱在外面,發光發亮,我們的眼根去接觸到價值連城的黃金,我會起一念貪心嗎?起了貪心──這是很有價值,內心去分析:有價值啊!若是我所擁有,我就富了。外面的境界、我們的眼根、內心的念,這三項會合起來,想要擁有它,想要取,起了盜取,想要用搶的或者是要偷呢?那個力量就出來了。
 
力量出來,那就是有去拿、有去搶、有去偷,這都是動作的力量,你就變成了偷盜的罪名。這個動作的力量,其實來自內心的起心動念。內因外緣,外面有這些境界、這些東西,使得我的眼根接觸到,內心起了貪,自然當中的力就出來了,所以這個內因外緣是可怕的。
 
若是看到人有病痛、有苦難,我們的內心不捨——人生為何這麼苦呢?我能幫助,我去幫助他。我一個人的力量不夠,來,呼籲更多人的力量去幫助他。這同樣也是內因外緣。外面有這樣的境界,我們內心的心態,看到苦難人,起這念不忍心,所以我們自然付出自力,借用他力,這樣自他的力量去幫助苦難人。這是自利利他,自己去做,也請別人一起來做,來幫助那個人,三方面都得到歡喜、感恩;受助的人感恩、歡喜,去幫助人的人能見苦知福,看到他歡喜,我也歡喜了。
 
就如我們宜蘭的個案,有一位年紀將近七十歲的人(編按:六十八歲游先生),平常是領政府的救助金,但是他本身比較喜歡喝酒,就是習氣愛喝酒,身體沒有很好,工作沒辦法做,一個人住在一間共有的房子,是過去親戚祖先大家共有的房子。這間房子很小,還不到十坪,已經破爛了,屋頂又漏雨,根本就沒辦法住,裡面還囤積很多東西,像骯髒的倉庫,垃圾場一樣,他就是住在這樣的屋裡。
 
雨水多時,整間根本就是沒得住的情形。所以鄉公所的人想:這到底要如何幫助呢?這間房子是公有的,如果沒有共有人的同意,就不能動、不能拆,鄉公所的人也沒辦法。但是這間房子真的是無法住,所以鄉公所的人就將這個個案提報給慈濟。
 
宜蘭的慈濟人就趕快去看,『可憐啊!怎麼住這樣的房子,如果要修理,這間房子這麼髒。』所以他(編按:慈濟志工)就一直去跟他(游先生)溝通,說:『這間房子,除了為你修繕屋頂之外,你的家裡是不是大家來幫你掃一掃?』他就說:『不要啦!不好意思。你們幫我修理房子,我就很感恩了,怎麼好意思再讓你們幫我打掃呢?』
 
但是慈濟人就說:『可以啦!不要不好意思。但是期待你,將來房子修好之後,一個條件,不要喝酒,可以工作啊!』『我到底要做什麼工作?』『先做環保,將你的酒戒了,然後你絕對可以工作。』就這樣二十幾個人先為他修好屋頂,然後幫他清掃屋內,真的是很髒,不知道囤積多久了?土很厚,地上的垃圾又很多。
 
大家在打掃當中,垃圾一直往外面丟出去,忽然間看到一個蛇窩,這是整窩的蛇,好幾條蛇,其中一位委員一碰觸到牠們,很多的蛇四竄出來了,嚇一跳,衝到外面去。『到底什麼事?』師兄大家去看了也嚇一跳,『要怎麼辦?』這位屋主就這樣說:『這要緊嗎?』他就將蛇一條一條抓起來,他說:『這個沒有毒。』這樣一條一條抓出去,拿去放生。
 
大家幫他清掃,清啊、掃啊,一天的時間,把這間房子屋頂修理好了,屋裡幫他打掃好了。這位受幫助的人滿心感恩,『我只是要求一個房子不要漏雨就好,你們慈濟人,師兄師姊怎麼這麼好,整間房子幫我打掃得這樣好。』慈濟人就跟他說:『你要常常保持這麼乾淨哦!你現在開始……』他自己就說了:『不要喝酒。你們幫助我這麼多,大家都這麼好,我只能聽你們的話,我不要喝酒了,我能去幫忙做環保。』
 
慈濟人聽了很歡喜,這是自利利他。雖然是這樣的動作,卻是連我看了,我也很感動與感恩。那麼骯髒,為什麼這群二十多人,跟他毫無緣故的人,願意爬上屋頂為他修理,也在屋裡打掃的這麼多人,毫無關係的人,竟然從一大早就到了,做到太陽下山過後才離開,這種到達時是這樣的髒亂,離開時是這樣整潔,那時候這個人開始的無助,現在已經有安全的一間房子。這就是內因外緣。
 
這位本身的過去內因是不自愛,光過著喝酒的日子,將自己的身體弄壞了,年紀又大了,房子是大家共有的,像這樣,自己要打掃又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外緣來了,這群人,就是人間菩薩,不忍心他的苦,所以大家願意去付出。這種內因外緣,內因是這個主人,外緣是這群菩薩,他們平時就發大心、立大願,在內心的因,法入心,行在法中,眾生有苦難,隨時大家合作起來去付出。內外都有這樣的因緣,這個人已經受度了,得度了、得救了,身體上得救,心靈上得度了,這無不都是世間的因緣法。
 
『聖妙之德甚為希有』。有法入心來了,不論你是初發心,或者是累生累世以來,成為諸佛,成為菩薩,也同樣是『聖妙之德』;他從初發心累積過來,生生世世,成就這個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菩薩,是因為累積了德,有因緣聽到法,我們在累生世中開始累積,所以前前後後,有的人已成就,有的人當成就,有的人未成就。
 
就如那位被幫助的人是未成就,但是去幫助他的人是當成就,諸佛菩薩是已成就。有這樣的因緣從源頭不斷連接下去,回歸同等的本性,只是迷失了,所以會變成了由不得自己的業。我們若能慢慢回歸真如本性,慢慢接受佛法,一一修行,像那個人,不只是酒不喝了,希望他真正能戒酒,也開始要去做環保了,希望他能長久做得下去,年紀也這麼大了。
 
同樣的道理,若這顆種子能一路種入他的心,內因堅固,自然外緣會一直幫助他到一生的盡頭。外緣幫助他,再加上他內心不斷的因──感恩的心,一直到終老,有這顆種子,來生的因與緣會更好。現在也將近七十歲了,就這樣開始,到底哪一天自然法則來時,他滿懷感恩的心離開。
 
舉這個例子,我們應該就能知道,要遇到好人也不容易,真正能得到正法更不容易,所以『甚為希有』,人人有助人這念心很稀有。這念心若不斷修練,一切都是習慣,助人的心態已經很習慣了,生生世世都是不斷自利、利他,度自己也可以度他人,『普令得入一實乘法』。修行聽法,聲聞、緣覺都能進步到菩薩的程度。雖然時間很長久,自然能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有因緣來接近佛法,甚至身體力行來修行,自然得入佛慧。
 
這是從我們人間來說,若在佛的境界與佛弟子中修行的環境就更高了。我們由這個舉例來推,推到大通智勝佛,再推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敘述大通智勝佛,一直講到釋迦牟尼佛自己本身,這都是累生累世不斷累積內因外緣,我們若能了解如何修行,那就很容易了。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些十六沙彌,也是一一再來敘述大通智勝佛所講的法,將那些有疑惑的人,疑心去除了,讓人人心開意解,了解這個法。所以『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度那麼多,六百萬億那由他的恆河沙,不只是一個恆河沙,是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
 
光是沾一點點沙來手中都無法算計了,何況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可見時間多麼長,所接觸到的人群有多少。所接觸到人人,十六沙彌都是這樣把握時間、把握因緣來教導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讓大家都能通達佛法。
 
所以『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
 
菩薩沙彌在說法,是大通智勝佛入靜室靜坐時,時間多久?八萬四千劫,這麼長的時間。已經從三昧起,出定了,離開靜室,就『往詣法座』,出來就沿路去了。『安詳而坐』,我們昨天說過了,了解大家平安嗎?『大家是不是有聽法,有聽話嗎?』這就是平時的關心。要不然八萬四千劫這麼長的時間,十六沙彌覆講也有八萬四千劫,這麼長的時間,到底大家有受法嗎?也是會關心。所以出靜室之後,要上法座這當中,還是很關心。上法座了解大家所說的法,所受用的人這麼多,所以大通智勝佛心安了。
 
接下來的經文就這樣說,『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
 
因為聽了之後,了解十六沙彌這麼長久的時間,代替大通智勝佛覆講述《法華經》,也了解這麼多人接受,信解奉行,所以他很讚歎十六沙彌,向大家說:『這十六沙彌甚為希有,大家要好好用心了解。』
 
⊙普告大眾:出大音聲,普遍通告大眾。是謂勸人人親近十六菩薩沙彌,並須深信受持其所說之經法。
 
『普告』就是公開向大家布達說十六沙彌……。這是佛上法座時,因為他了解,就開始出聲,叫做出大音聲,普告大眾。向大家布達,就是要『勸人人親近十六菩薩沙彌』,不要輕視他們年紀小,不要輕視他們出家沒多久。大家要知道,這十六沙彌,已經是長久以前就修行過來了。
 
所以『並須深信』,大家要很信解他們所說的法。這就是為十六沙彌做見證,他們說的法沒有錯,是敘述我所說的法,這個法是真實不虛,讓大家的信解更深,人人要好好受持十六沙彌所講的經。這是大通智勝佛替十六沙彌做見證。
 
⊙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以能說法,稱歎言希有。具內因外緣,自利利他之德,故甚為希有。
 
『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十六沙彌真的是稀有,因為『以能說法,稱歎言希有』。十六沙彌年紀這麼小,他們有辦法領受這麼深的大法,堪得讚歎,而且這些法都說得很好,也堪得讚歎,所以很稀有。
 
他們的內因外緣,自利利他的德。我們剛剛說的內因外緣,『內因』這顆種子,心一直是很堅定的意志,累生累世保持著這顆內因,修行的堅定,外緣就是六百萬億恆河沙,這麼多人,過去已經結這麼多的好緣,用那麼長久的時間修行,都不斷自利利他,這是具內因外緣,德已經成就了,所以稱為稀有。
 
⊙諸根通利,智慧明瞭:諸事相諦理無不通曉,而復銳利;因有大智慧故,心中無不明瞭通達。
 
『諸根通利,智慧明了』。這十六沙彌的根機已經通達,不論是聲聞的『明』,已了解,三明六通都清楚了,這種通達的利根,對人間事相諦理無不通曉,全都了解。尤其是根機很敏銳,這樣銳利的根機,所以對天下事絕對是完全通達明了清楚,對佛法無一不解,無一不通。所以『因有大智慧故,心中無不明了通達』。這個大智慧,累生累世修來的。
 
所以,『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
 
⊙久修供養諸佛,累世修持福深。信力、受持、念力,於如來言教深信受奉行是謂最大供養。
 
已經是累生世的供養諸佛,所修的供養就是力行在諸佛法中,『久修供養諸佛』,累世修持的福很深。所以,這個供養是從心與行,法要真正入心,是佛最歡喜的事情。身體力行是最大供養,讓佛最滿足。
 
我們經文講這麼長下來了,看看大長者為貧窮子的付出,以及火宅的譬喻,慈父設法救子的方式,只要這些孩子都安全,只要孩子能了解、立大志,父親就很歡喜了,佛心、父心都一樣。
 
『久修供養諸佛』。很長久的時間累世修持,不斷累生累世都是救度眾生。對法的信力、受持的力量,以及念力,他們都具足,不斷在付出。對法有信心,堅定這念心,心念是清淨無污染,長久的時間這樣堅持過來。『於如來言教深信受奉行』,叫做『最大供養』。要深信,要接受,要身體力行,這就是最大的供養。
 
接下來的經文再這樣說,『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
 
現在大通智勝佛向大家說,這些菩薩沙彌過去是這樣這樣的修行過來,他們的信根很深,道心堅固,修行成就到這樣的程度,在諸佛所不只是供佛,又是『常修梵行』,是身心清淨,而且是『受持佛智』。不只是獨善其身,又是深入明了佛知、佛見,要廣度眾生的心。不只是這樣,是聞法者、說法者,又是傳法者。『開示眾生令入其中』,就是希望眾生都能入佛法妙諦中,這就是十六沙彌於佛所修行,不斷修習清淨的梵行所得來的。
 
⊙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於諸佛所,常時修習清淨梵行。以己所得,開示於他。
 
所開示,人人若能隨他們這樣做,同樣重視十六沙彌所說的法。
 
所以『受持佛智』,『令入其中』就是入於佛智,所說的法,無不都是誘導大家入佛智。
 
⊙受持佛智:經中所明佛之智慧,是諸菩薩悉能受持,令其得入佛道之中。
 
佛智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為人間眾生苦難去付出,這是佛的智慧。『經中所明佛之智慧,是諸菩薩悉能受持』。這就是佛智,就是諸菩薩能修的。
 
所以『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大家要好好來供養,所供養的就是要親近,要接近,愈來愈接近。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親近:則親善不違。供養:物滋養身德滋長慧命,修福示教。
 
十六沙彌,以菩薩沙彌的智慧,他的法能教育我們,要教育我們時,你不去親近,哪有辦法接受到教育?你就要去親近。數數『親近』是『親善不違』,要好好接近,不要在這當中有什麼樣的煩惱無明。『違』就是違背、遠離的意思。
 
供養,就是物是滋養身,德是滋長慧命,我們用這樣的付出去供養,不論是身心、慧命,都能成長。
 
『修福示教』。我們一方面修福供養,一方面就要教育眾生,聞法、說法、傳法,這同樣是在回報供養。
 
『令其得入佛道之中』,讓這些人人都能入佛道,入菩提覺道。
 
⊙令入其中:即度一切眾生,皆令入佛慧。即言自度度他。
 
『令入其中』,就是『度一切眾生,皆令入佛慧』。這就是自度又度眾生的意思。過去他們這樣供養諸佛,現在在大通智勝佛時代有這樣的成就,印證他們過去所度的眾生很多,現在才有這個緣,十六沙彌各個都有所結的眾生緣。
 
『皆令入佛慧』。每一位眾生,每一位菩薩沙彌,與他有緣的人,都讓他們了解清楚,『皆令入佛慧』。這些很多有疑惑的人,當大通智勝佛講完後,還是同樣沒有了解,所以十六沙彌分開,與各有緣的集中起來為他們說法。
 
所以這些的一切眾生,各人與各人有緣,一群、一群,與那一位菩薩沙彌有緣就跟著去,這樣開始親近受教,而得到佛的智慧。法要引入其中,就是自度度他。這些十六沙彌就是這樣,歷劫,很長久的時間就是自度度他過來。
 
⊙所以者何:有何所以,勸令近供菩薩沙彌。三乘能信所說,受持不毀,當得同歸一乘,入如來慧。
 
『所以者何?』為什麼?『所以者何』的意思,就是『勸令』親近供養這些沙彌。為什麼要去供養這些菩薩沙彌呢?因為這些菩薩沙彌有這麼深的因緣。為什麼要供養他,因為大通智勝佛所說的供養,意思是親近,人人要去親近他,『親善不違』,要一直親近。這些沙彌你不要輕視,這些都已經是修菩薩行了,是菩薩沙彌。
 
所以『三乘能信所說,受持不毀』。三乘的人生疑惑,在道場上,有聲聞、緣覺,也有初發心的人,還未很透徹了解,同樣聽到菩薩沙彌說的法,『能信所說,受持不毀』。
 
『當得同歸一乘,入如來慧』。這些人都能和菩薩沙彌一樣信受奉行,大家到最後還是能走上一乘大道,入如來的智慧。
 
所以說,學佛總是不離菩薩道,佛佛道同,過去塵點劫前的大通智勝佛是這樣,過來的釋迦牟尼佛,離我們二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用這念心不斷將法要傳下去。傳法的人,佛佛都是期待傳法的人要用心,要親近善知識。十六沙彌那時候還未成佛,但是那個時候的大通智勝佛,就已經鼓勵人人一定要親近他們,因為他們所說的法,就是大通智勝佛的法,親近菩薩沙彌,就是親近法。能夠依教奉行,將這個法再傳下去,只要人人心堅定,要深信、要受持,要身體力行這樣去做,不是做不到。
 
我們剛剛說在臺灣宜蘭這群的菩薩,在國外,也愈來愈多了。就如馬來西亞也有一位八十多歲獨居的老太太(瑪麗雅瑪),雖然有兩個女兒出嫁在外,住在哪裡呢?在墓園中一間破屋裡。在那裡,又是中風,起居又需要人,到底誰能照顧她?
 
她的女兒就將自己母親的情形,說給我們馬來西亞的慈濟人聽。慈濟人聽了就拜託她的女兒帶他們去看。到了那裡時,知道有一位(編按:乾兒子『西文』)與她沒有什麼血緣關係的人,只是他曾經有過一番落魄,落魄時,這位老媽媽很有愛心的幫助他。
 
之後,這個人雖然都在做小工,也沒有受到多高的教育,但是現在知道這位老媽媽已經中風了,女兒有自己的家庭,也都沒辦法來照顧她。所以這位曾受過恩的人,現在放下他在外面的工作,自動來照顧這位老媽媽,將她認做乾媽,就如自己的母親一樣侍奉她,而且為她洗浴、三餐準備給她吃。
 
慈濟人看了很感動,原來有這個人,但是這個人沒有工作,一間房子這麼破爛,住在墓園中,到底他們要如何生活?原來這位義子,養幾隻雞,平時是撿雞蛋來賣,所得很微薄,能換來一些東西扶養這位老媽媽。
 
你看,非親非故,也不是慈濟人,這樣平常的人,只是曾經受恩而已,他就願意自動來與她作伴,自動將她抱上抱下,為她洗身體、洗頭臉,三餐準備給她吃。放下自己的工作,在這裡養幾隻雞,微薄度日,他只是一個報恩的心。有這位義子在身邊,大家就安心了,慈濟人接案了,就開始投入幫忙打掃破爛、骯髒的地方,提供給他們生活費。
 
看看,這種愛的力量,一顆種子開始,能這樣一直做,這種愛的典範,已經到多少國家,有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美國、英國,現在法國也是這樣,很多,在五大洲裡,多少人發揮愛?
 
平常的人雖然他不懂佛法,他卻也願意這樣回報,有感恩的心,可見『人之初,性本善』,像這樣平常人的內因外緣;過去她關心他、幫助他,現在他回報她,這個動作都是一念心起,就能得到彼此之間互助。何況我們發心立願,發大心、立弘願,我們要當菩薩,我們要成佛,我們是不是也要發這樣的大心呢?大通智勝佛是這樣,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描述,這個因緣,再接下去十六沙彌的因緣,各有成就。所以要看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