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06日】信受根深 得遇佛

Community:
Branch:

『聞佛聲教即生信,而後體解諦理;利根者有信能解,鈍根雖信半解;信受根深破邪見,解悟者破無明。』
 
一直跟大家說信根,『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是我們修行者不可缺少的,人間,人與人之間若沒有『信』,也無法在人間與人互相互動。人若沒有信用,什麼事情都無法做,何況我們對佛法,若沒有深信,有辦法體會什麼樣的法呢?所以,我們必定要有『信』,不只是有『信』,還要深信;也不只是深信,我們還要信受奉行。這個『信』,信解,必定要很用心去體會。
 
『聞佛聲教即生信,而後體解諦理』。佛的時代,聲聞是聞佛聲教即生信心,有了信心,然後對佛法慢慢去體解,體解法中的精髓、道理,這必定要從一個『信』,這個『信』字開始。你若無『信』,怎麼會想用心去了解呢?你要有『信』,而且還是深信,這樣我們才能對佛法用心,浸潤在佛法中,去體會佛所說的教理,這是很重要,要非常用心。
 
而且『利根者有信能解,鈍根雖信半解』。我們信佛的人根機有利、鈍之分,也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別,上根機的『上士』聽法能很快了解,若是『中士』中根機的人,雖然他有善心,也願意接受法,也有聽到了,但是無法了解得很透徹。若是『下士』呢?下根機、鈍根器的人,不只是信根不深,又是無法接受,或者是接受了法,卻又半信半解。
 
『利根者有信能解』,這就是上根機的人;若是中根機、又是鈍根,就是『雖信半解』,雖然信,但是不太能了解。
 
『信受根深破邪見』。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將這個『信』深入心,深深地刻入心版,自然信受根深,就能破除邪見。
 
『解悟者破無明』。你若是『信』有入心,根若深,哪怕外面有困擾的事情,我們也能一一將它去除,因為我們的信心堅固,我們了解佛的正理,外面的訊息來到我們的面前,它也不會困擾我們的心,不只是不困擾,還能將它破除。
 
『哎呀!是你不了解。你不了解的在哪裡?來,我能為你解釋,讓你的觀念能破除,在佛法中起正信念。』這就是我們佛教徒,真正信心深的人,信根深,自然就不怕外面的種種無明是非,甚至還能為他們去疑解惑,這就是破除邪見。
 
對法不深解,沒辦法了解,甚至又用邪見來誹謗,像這樣,我們必定要有信受根要很深,才有辦法轉變邪知邪見。稍微聽到什麼事情,就對信根,這個『信』起搖動,這樣的人也是很多。所以,我們必定要『信』,信受根深,根要深,才能破除邪見。
 
我們不只是信根深,我們還要『解』,『體解大道』才能『發無上心』,體解是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破除無明,只要將無明破除,這念信心、這念種子,自然它能造福人群,去除眾生很多的無明惑。這是我們要很相信,要有這樣的信心。
 
在佛陀的教育裡,無非就是希望我們將信念要深固,不只是聽聲音,相信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還要信事相,從人間的事相去體會苦、苦、苦,人生真是苦難偏多。佛陀所說的教法,因緣果報,在這個事相有先因後果,這就是道理,這麼多的道理沒有離開因緣果報。
 
大乘、中乘、小乘的法,都不離開因緣果報觀,因為在我們人間事相看得到的。所以佛陀也常常在法中用事相、用譬喻的方式,期待人人能信解。
 
所以我們從<譬喻品>,看到火宅的一些孩子,在那裡懵懵懂懂玩火,佛陀用火宅譬喻來解釋三界。我們又看到<信解品>中,四位大弟子起來請示佛,須菩提就自己譬喻為貧窮子。
 
佛的弟子──迦葉、須菩提等,他們這段這麼長時間,以譬喻說明:我們都停滯在小乘,或者是獨善其身,佛陀所說的法,這麼豐富,我們全都以為這僅佛所有的,與我們無關,原來我們也是與佛一樣,原來本身是富家子弟,大富長者這些財寶也是兒子的。這是我們在那段時間一直在解釋的。
 
看看,佛講法用事相來譬喻,弟子領悟了,也是用人間的事相來譬喻自己與佛、與法的關係。所以說,無因不成果,無果不成相,事相回歸於道理,我們應該要很清楚。這就是要先接納佛所教法,佛陀的音聲入耳根來,大家聽了就要很信受奉行,才能慢慢體解其中諦理,我們必定要這樣接受,好好培養我們的根器。
 
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什麼有上根上機的人,也有中根中機和下根下機的人,為什麼呢?那就是我們過去生的過去生,無始劫以來,有接受到佛法,用心接受、體解了,也發心,生生世世造福,而且又結緣,在人群中吸收了很多人事物相,了解很多了。人間的時間不長,一輩子所體會的法有限,儘管很用心,才開始信心生起,才開始入人群,剩下有多少時間呢?我們累生世的無明,去除了嗎?還沒有,所以我們就隨順因緣,再來生,由不得自己,這樣生生世世。
 
根深的人,生生世世不離開法,一直薰習、薰習,愈薰習,信根愈深,體悟的道理愈是明瞭。在事相中體會道理,愈是聽法,愈接近,愈了解,這就是上根機的人,聽了就生信、能解。只有一生一世,是沒辦法這樣,因為我們每生世中,有接近了佛法,雖然接近,可能也是這樣,有信,我了解了,但是欠缺身體力行,沒有與事相會合。
 
所以(『鈍根雖信半解』),有信,但是無法體解。你若沒有與事相會合,你光是信,『法,我會說,我說很多』,但是,你是真正體解嗎?還沒有很體解,這樣同樣是『雖信半解』。很會講經的人,或者是誦經很流利的人,到了因緣果報現前時,或者是自然法則(編按:意指往生)現前時,也是會惶恐,也是會煩惱。
 
有的人信根很深,遇到自然法則(編按:意指即將往生),他就很清楚、很明朗,去來自在,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等到因緣來時,就這樣解脫了。這就是人生在生死中已經對法很能體會了解。平時與人說話,很多事相,他會將它合在道理中,『原來這個事相就是這樣的道理。』雖然不是很正式說法,卻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時、與人說話時,他隨手拈來無不都是法,不是專門在講法,卻有辦法這樣應事逗機。
 
在我們的慈濟人之中,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灑脫解脫的人。大愛戲劇『金門大國銘』(編按:大愛劇場,主角李國銘),這齣戲是真人實事,李居士就是這麼灑脫,他的人生,就只有別人,別人的事情很重要,自己的事情馬馬虎虎,對別人的事情很認真。果然,他的性情就是這樣,一直到最後也是很灑脫,跟他的太太說:『我已經要回師父的身邊了,你要趕快回到金門好好做環保。』他在人間就是這樣,來去自在啊!
 
這就是平時看他都大而化之,但是做志工關懷別人時卻是很用心。看似遊戲人間,但是句句是法,事事都是在造福人群。這樣的人生,已經了解法了,有信、有解,這不是雖信半解,不是。他是有信,能解人間之疑惑。
 
在臺中慈濟醫院,李國銘居士,一方面住院,一方面還在做志工,同樣還有做環保,自己娛樂自己,騎著獨輪車,在病房裡娛樂病人,還在那裡用笛子吹歌曲,也同樣在娛樂病人。讓病人能開心,心開意解,像這樣的人生,真的是很自在。
 
所以,我們的信根要深入,有信、能解,我們不要只有信,只是一知半解,這樣很可惜。今生此世,我們對法要認真,不要像過去,有信,但是半解,我們再來此世的人生還是同樣雖信半解,這就很可惜了。還是對因緣果報事相,我們要很認真把握,將因緣果報事相回歸真理,所以我們必定要對道理很體解,這種信根要深,邪見才有辦法破除,解悟才能去除一切無明,我們要真正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
 
大家記得,我們上面的經文,大通智勝佛還是這麼殷勤再叮嚀,已經聽過十六菩薩沙彌所說的《法華經》,大家已經去除疑惑了,所以他再叮嚀大家要相信十六菩薩,那就是十六沙彌,所講說的法,『你們要相信,要受持,不要將它荒廢掉了,不要再忘記了,也不要破壞這個法,要好好珍惜十六菩薩沙彌所講的法。』
 
因為人人若能夠好好珍惜這些法,人人都能同樣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與佛如來的智慧平等,回歸如來的智慧,人人佛性本具。所以,佛,大通智勝佛再說,『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這十六位菩薩沙彌『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這十六菩薩,同樣所化的眾生就是這麼多;『所化』就是所教育、所教化,已經有這麼多。
 
十六沙彌他們的過去,也都一一度過這麼多人,成就過這麼多人,是六百萬億那由他,就是無量數恆河沙的眾生。這是大通智勝佛的悲憫,希望眾生能信解,因為信解很重要。十六沙彌所說的法,由佛來見證,這是正確的法,大家聽了之後,應該要珍惜。要知道他們十六沙彌不是今生此世修行而已,他們過去已經在無量諸佛所修行過來,也是這樣化度過,與他結緣眾也很多,所以大家應該要好好珍惜。這是大通智勝佛那分悲憫眾生的心,再次叮嚀,來堅定作證、見證,讓大家堅定這念心。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這十六沙彌,他們所教化的眾生,已經生生世世都是『與菩薩俱』。生生世世在佛所教化,而且與所有的菩薩都是這樣俱會一處,從每一個道場聽法,都能信解,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他們(編按:指十六沙彌所度眾生)常常有善知識相伴,所以有這個因緣,他們已經值遇四萬億諸佛世尊。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還有很多的法,很長的時間,同樣還是生生世世,與很多佛、菩薩俱會一處,不斷不斷薰習下去。
 
你們想,在無量塵點劫以前的十六沙彌,無量塵點劫後的未來,還有很多佛,這些十六沙彌還是同樣,還在這無量塵點劫的未來,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這段時間同樣結過很多的眾生緣,也是供養過很多的佛,和很多菩薩俱會一處。可見,要成就一尊佛,沒有那麼容易。我們的心真的是要很體會,長時間的信受很重要。
 
所以說,『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就是十六沙彌宿世的緣,所相處的人。
 
⊙世世所生與菩薩俱:以宿緣故,常相值遇。無緣必不相聚,有緣必不相離。
 
這種『無緣必不相聚,有緣必不相離』,就是有緣,生生世世結了很多的緣。大通智勝佛的過去,已經度那麼多眾生了,大通智勝佛的以後,又結多少緣呢?所以,無緣必不相聚。
 
就如佛在世時,那個小城市三萬人和佛有緣,能見到佛、聽到法。有的人因緣還未成熟,雖然有聽到佛的名,卻是未成熟的緣,無法見到佛。又有人連聽到佛的名字都沒有,何況說見到佛呢?所以說,『無緣必不相聚』,無緣是無法見面。『有緣必不相離』,有緣的,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來結緣,這樣來成就,互相成就,互相結緣。所以,結緣,造福緣、培養善根,是多麼重要。
 
所以說,從其聞法皆生信解。
 
⊙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信根願行深者轉入修道,若是以鈍根故,耳根熟專注入神,依憑其信根力固,故名信解。
 
『信根願行深者轉入修道』。像這樣從十六沙彌聽法,這麼長久的時間,累生世結了這樣的緣,而十六沙彌,他們就是信根、願行深,方能轉入修道。同樣的,聽十六沙彌說法,就是要起信根,信、願、行要深,自然就能轉入修行。這就是說我們的心要好好相信,才能願意修行,要不然光是信而已,『我信』,但是沒有想要脫離生死,光是信,沒有要身體力行,沒有想要度眾生,若這樣只有信,永遠都是在六道中。
 
修福者生天,或因緣再來時生在人間,又迷糊了,無明不斷複製,這念心無法清淨。若是信根深,信、願、行,自然他就轉入修行之道,修行,就再也沒有這些因緣來攀,沒有家屬的因緣再來纏,能夠專心修行。沒有家累,沒有攀緣,一心一志就是聞法入心,身體力行,深入人群度眾生,這就是轉入修行的道路。
 
『若是以鈍根故,耳根熟專注入神』。若是鈍根者,耳根熟而專注,耳根聽法進去,法能聽入心,他也會專心聽法。
 
『依憑其信根力固,故名信解』。光是這樣信解,『我相信、我了解』,但是那個因緣還是存在。佛教的修行生活分有兩種,一種是在家修行,一種是出家修行。在家居士,家庭因緣未了,但是他能信、能解;聽法,聽進去了,也了解了,開始發心,同樣能造福人群,等待來生的因緣成熟,轉入修行。這就是我們不斷地要漸漸對法信解。
 
『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以此聞法善根因緣,中間得遇二萬億威音王佛。
 
十六沙彌就是過去有這樣的因緣,漸漸轉入修行之路,這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因緣,一直到現在。現在釋迦牟尼佛,他也已經成佛了,來敘述那尊佛(編按:大通智勝佛)時代的十六沙彌,有過去,有未來,一直到現在。所說的現在,是釋迦佛還是沙彌那時候的現在。釋迦佛乘著那個時候,一直不斷與佛結緣,與菩薩相聚,同樣上求下化在人群中,一直到現在。這種未來,『於今不盡』,到現在成佛了還是不盡,意思是佛沒有停歇,他還有未來,因為還有芸芸眾生,度不盡。
 
二千多年前,佛陀入涅槃了,但是以佛的悲憫,還是不斷憐憫眾生,『於今不盡』,還是無窮盡,所以現在我們的本師,娑婆教主還是釋迦牟尼佛。雖然二千多年前的佛入涅槃,二千多年後的現在,佛的法還在教化眾生。
 
所以『以此聞法善根因緣,中間得遇二萬億威音王佛』。當中又再遇到這樣這麼多的佛,所以『十方三世所有法華會上諸大菩薩及一切眾生,互相值遇』。
 
⊙十方三世所有法華會上諸大菩薩及一切眾生,互相值遇,莫不具有夙世殊勝因緣,所以能共相饒益於無盡。這麼長久的時間,當中又得遇二萬億的威音王佛,時間實在很長。在十方世界,所有的法華會上,都是與諸菩薩、與一切眾生『互相值遇』,彼此之間所見過、所有的因緣,都這樣不斷地連結。
 
『莫不具有夙世殊勝因緣』。就是這樣,生生世世都會遇到這樣的菩薩,會遇到這樣的眾生,同樣以法會友,以法度眾。若與菩薩就是以法會友,面對眾生則以法度眾。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這是宿世殊勝的因緣。『所以能共相饒益於無盡』。彼此之間,互相饒益,與菩薩為友,為眾生來度化,這就是生生世世,這麼的長久。
 
所以『四萬億諸佛得值不盡』,四萬億佛不斷的值遇。遇到法,遇到佛,這是很不容易。
 
⊙四萬億諸佛得值不盡:身子利根值二萬億佛,下根者值四萬億佛,即數數現生滅等佛。
 
要遇到一尊佛出世是很不容易,十六沙彌所教化的眾生竟然能在大通智勝佛過後,再值遇四萬億諸佛,這麼多。
 
『身子利根值二萬億佛』。『身子』是誰,知道嗎?舍利弗。舍利弗他是利根,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舍利弗『利根值二萬億佛』。在現在佛陀的道場中,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中,舍利弗的過去也是遇過這麼多尊佛。下根呢?下根者,就是要值四萬億佛,才有辦法體解佛法。上根的人,利根者,他遇到二萬億佛,來吸收他的佛法就能了解。但是下根者,即使經過值遇四萬億佛,還是一知半解,這就是沒有用心去體會。
 
所以『即數數現生滅等佛』,即數數現生滅形相,一直到成佛。所以要遇到利根,或者是遇到鈍根,佛是生生世世一直與他們相遇。利根的人,很快就能得到法,鈍根的人可能要值四萬億佛,經過那麼久,遇到佛說法,才能夠體悟也說不定。
 
總而言之,人生彼此都有善知識,我與你有緣,你的一句話,我就了解了。有緣了解,但是無法長久很用心,像這樣,常常聽法,有緣的互相來分享;無緣的連聽都不想聽,雖然聽到了,也是有聽無入,類似這樣,要怎麼能了解透徹呢?
 
⊙先成熟者先得度之,後成熟者後得度之。若中間值遇,常受大乘,此輩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
 
所以『先成熟者先得度之』。這就是前後之別,有信解的人,真正法入心了,『先成熟者先得度之』,了解了、體會了,他就得度。
 
就如舍利弗,在這個道場中,他是第一位得佛授記。所以『先成熟者先得度之,後成熟者後得度之。若中間值遇,常受大乘,此輩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
 
在當中所遇到的人,常常都能聽到大乘法,同樣能夠成就,是『當成就』,不是『已成就』,這也是結個緣。
 
『不至於今』。就是已經在『中間值遇』的,很利根、利器的人先成熟先得度,『此輩中間』的就是這樣『皆已成就』。有的人已經當中得度了,有的人還留到未來,有的還在未來的未來。這就是要不斷用長久的心度眾生。
 
⊙若中間值遇,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輩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乘之教,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則中間未度,於今亦未盡。
 
『若中間值遇,遇其退大』,還是同樣再退回接受小法。『此輩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乘之教,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則中間未度,於今亦未盡』。
 
於大乘法沒有透徹了解,退失大心,重新再來,還是要再從小乘法開始。上根者就能直接成熟,直接得度。
 
當中儘管聽到大法了,但是當中退失,還是重新再來,『此輩中間猶故未盡』。像這樣中間的人,重新再來的還很多。『今得還聞大乘之教』。重新再來,重新再聽教法。
 
『但論遇小』。就是小乘的人,『不論遇大,則中間未度』。現在不論是小乘的人,或者是大乘的人,現在接觸到了,他聽法,雖然有發大乘心,但是當中若退失,同樣還是小乘。現在修小乘法的人,過去他也曾修過大乘法,就是再退失,現在又是重頭開始。這就是說信心不堅定,所以『於今亦未盡』。
 
所以『今日始受大乘法』。這些人,同樣都是在其中來來回回,時間很長久,心還是未定下來,對法就一知半解,無法很透徹。
 
⊙今日始受大,乃至滅度後得道是也。
 
『今日始受大,乃至滅度後得道是也』。不斷退失,就是要一直再來,再來時,就再從小乘開始。
 
像這樣要不斷地一直到我們能透徹了解,回歸真如本性,這還是有一段時間,一直到生死滅度,能對生死看得很開了,來去很自在了的程度,才是真正的得道。
 
法,總是這麼簡單,在事相中就能夠體會道理,這道理的深奧,卻是我們的心不解。我們的心無法接觸到法,真正去體會,所以我們就這樣來來回回、進進退退,才會一直在六道輪迴不休。所以,學法,我們信根要深,這樣才能體解諦理,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