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23日】法子傳燈 續法脈

Community:
Branch:

「大通佛觀機教因緣純熟,傳法任重道遠永續法脈,宏誓銘心傳持正法興顯,法子知佛心懷說妙法華。」

 

大通智勝佛觀機逗教,看因緣是不是已經成熟了?常常說,我們說話,真的是要看一切的因緣,因人、因時、因地——是我們要說話的對象嗎?是不是適合的時間?是不是適合在這個地點?這都是要看因緣,也要看對象的根機,才能去應機逗教。時間、因緣、對象等等要純熟。

 

所以,「傳法任重道遠」,為了要「永續法脈」慧命,所以需要傳教,教法需要不斷延續。看看塵點劫以前,大通智勝佛,出世那麼長久的時間啊!多久呢?時間能算嗎?沒辦法算,「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說不能盡。這麼長久的時間,法不斷傳下來,一直到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道理不能斷,所以傳法是任重道遠。若不是推測在過去過去很長久時間,原來就已經具有說《法華經》的因緣,哪有現在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成熟的因緣呢?

 

昨天我們說過了,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只說《法華經》中的偈就有恆河沙數,很多啊!很長的經典。但是,同樣的,釋迦牟尼佛說了《法華經》之後,後代的人結集,譯成七卷。七卷《法華經》,我們每年(過年期間)都有誦,七天的時間誦完,但是現在講《法華經》,一句話可能要反反覆覆說好幾天,只是要表達出那一句話的意思;這句話在我們的人、事、物中,表達的是什麼?要讓我們更清楚、更了解,還是再述說,可能也要很長的時間。若是編輯起來,那不只是七本,可能要很多很多本。

 

這是法,即使僅僅一個字所含的道理,哪怕以海水為墨,傾盡全部來寫出這句法的道理,還是寫不完。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宣說《法華經》,光是偈文就有恆河沙數那麼多。所以,法若是入心,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僅僅一句,僅僅一個字,我們就能應用自如。一天的時間,多少的事情,都能包含在這句或是這一字之中,就要看我們若對道理通達,就能這樣來用心。

 

佛陀對眾生,就如老師對學生一樣,老師對學生也要看學生的根機,學生的年齡,要用什麼方法。一年級的孩子,老師要如何教育,比如說,我們臺南慈濟中小學,老師就用智慧來教育孩子。小學一年級的老師開出的課程,以獅子山共和國來當題目,說故事給孩子聽,介紹: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我們現在世界上的一個國家,離我們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國家叫做獅子山共和國。這個國家,長時間不斷在戰爭,所以有很多人失去了親人,變成孤兒;有很多孤兒也是腳斷、手斷,殘障的孩子很多。

 

老師甚至想辦法要讓這些孩子去體會,殘障者到底要如何生活,他就對孩子說:「平時你們寫字是用哪一手?」孩子們舉起右手,老師再說:「你們怎麼不用左手?」「不習慣,不用它。」所以寫字不用左手。

 

老師就說:「來,你們用左手寫字。」老師拿紙給孩子,孩子乖乖的拿筆用左手寫字。老師照了一張相,孩子說:「老師!我寫字很難看,不要拍啦!」但是,孩子還是認真地一直寫,盡力如何寫得字會漂亮。這是在臺南慈中小學,讓他們感受:你原來擁有的,為什麼不用呢?而且要懂得珍惜現在擁有的東西,要知道滿足,你的兩隻手都很健康,要滿足你什麼都有。」

 

另外一個班級,老師用同樣的方法,說:「你寫字,怎麼寫?」孩子就拿起鉛筆來寫給老師看,老師就說:「來,你將鉛筆夾在手腕上寫。」孩子說:「這樣怎麼寫?」老師回應:「有的人手都斷了,只剩下這樣,他要怎麼寫字?他就鍛鍊出方法來,這就是勇士,勇敢,懂得鍛練。」孩子將鉛筆夾在手腕寫字。到底要怎麼寫?老師有教,孩子就有法,孩子也會想出辦法,如何用這隻手夾著筆,這樣寫字是很困難,卻也想出辦法夾著筆寫字,這也叫做教育。

 

這是面對低年級學生,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讓孩子了解,世間上有這樣的國家,發生這麼多戰亂,所以失去了父母,失去親人,失去了四肢,變成身體殘缺。他在課堂上,用這種人間的疾苦,如何訓練出孩子的功能、良能,這也是一個很用心的教育。

 

中年級的學生,訓練什麼呢?老師要訓練孩子一輩子當中與人相處,互相要溝通,溝通就要雙向,不是單向。我們人生的生活是雙向,有你、有我,才能在生活中很具足。若只是一個人,能成就什麼事情呢?必定要很多人來合作。這個雙向,就是要學如何與對方溝通。

 

老師想到一個辦法,讓學生如何解決困難的問題?如何能有同理心?要與人互相的溝通,要了解他的心理。所以出了一個題目——互動,「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藍圖,我想要這樣這樣的東西。」「我聽到了,用心聽你說的形狀,我就把它畫下來。」要有人說,有人就來畫。

 

在這當中,有學生出題「筷子要煮」,就是筷子要煮沸,說得很快。大家聽了「筷子要煮」,大家說:「說什麼嘛?這到底要怎麼畫?能不能再說一次?」只能聽一次而已,沒有第二次,大家去揣摩這到底是什麼呢?

 

大家想得那樣(傷腦筋),後來老師就說:「好,一對一,這個題目,你說,他畫。」開始,有人來解釋「筷子要煮」,「我來告訴你,這可能是什麼東西。」他跟他說「這可能是什麼東西」,就是怎麼畫。大家依題畫出來的都不相同。有的人就說:「跟你說,是一個圓圓的地方,我們每天都要去的。」看看這是什麼?同樣再出謎題,要畫,各式各樣的東西都畫出來了。

 

之後,老師就向大家講解,看、聽、說,要把握機會,機會只有一次而已,你聽到的話,到底是什麼?話聽一次,就要知道是什麼。你要看出他的內心,要有那個同理心,一開始他要說出如何表達內心的話,你就要用心聽,聽到他的內心,看到他的內心。人與人互相的溝通,就是要互相明白。

 

開始用聽的,到底是什麼?你說、我畫,畫一張圖卡。到底要畫什麼呢?你說一次,我將所聽的描述讓你知道,到底要畫什麼呢?就將我所聽到的描述給你知道,應該是這樣畫,畫出看得到的東西。所以,聽、看、說,或看、聽、說,你說出來,聽的人,聽到什麼,我能夠了解到是什麼東西,就趕緊說出來,也希望能趕緊畫出來。

 

所以,和我們聽法、說法、傳法是一樣的。我們聽法之後,就要說法,還要再描述,讓人知道,讓人了解。這樣將對的法再傳下去,這叫做傳法。傳什麼法呢?就是傳善法。從最苦難的事開始說,再說到殘障的生活,並以同理心去傾聽他表達出來的心聲,一直到如何發揮你的良能,能為人群付出。

 

就像為獅子山共和國,大家發揮功能,看看我們所擁有的——你們家有不能穿的衣服嗎?有太小的嗎?有用不完的筆,多餘的鉛筆,多餘的蠟筆,多餘的筆記本,多餘的……等等,就是多餘的東西,你可以捐出來。衣服也能捐出來,把能用卻沒用到的東西捐出來。

 

高年級的老師,就教導高年級的學生要動手做。大家捐來的衣服很多,怎麼辦?要整理。高年級的學生要整理這些衣服。在一個實驗教室,桌子整齊地排一排,衣服拿過來,大家分工合作,分類尺寸大小或是大人的、小孩的,是夏天的,是冬天的。

 

之後,老師說要摺疊好。現在的孩子,高年級,要摺衣服,沒有那麼容易。還要摺得一樣大,不同的人摺,但是要摺得一樣大。摺衣服的功夫,一次再一次,鍛鍊出雙手的功能,腦力的激盪,大家來發揮。終於分類也分好了等等,然後疊好裝箱。一件一件分類,分尺寸大小等等,打包得很整齊,全部都能疊進箱子裡,這就是高年級學生去發揮他們的良能。

 

這就是老師們共同合心和氣,知道要一起來發揮教育的這個課程。在低年級的學生,需要啟發他們的愛心,讓他們了解人間苦難偏多;中年級的學生,要讓他們了解如何同理心;高年級的學生,就讓他們發揮良能。這就是隨機逗教,「傳法任重道遠永續法脈」,法脈就是要傳。

 

教育的精神就是要這樣,從幼教到小學的教育、中學的教育,都不相同。光是小學的教育就分成低、中、高年級分別教育。老師的合和協力,教學生能完成要捐給獅子山共和國的大任務,這種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啟發孩子的愛心。

 

所以,「宏誓銘心傳持正法興顯」。當老師的,若沒有發宏誓願,無法教好學生。同樣的,我們修行也要發宏誓願。我們修行不是只為了這一世,是為了後世的未來。我們要相信,不只是這輩子開始,我們在過去過去生中的因緣,又不斷薰習這個因緣,這個時候我們能遇到這樣的緣,會合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如何為這個時代傳法、教育,讓好的法、善的法源遠流長,這就是發宏誓願,需要「宏誓銘心」,要永刻在我們心裡。從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這種「宏誓銘心傳持正法興顯」,佛的正法才能夠永恆永恆在人間,不會被埋沒。

 

「法子知佛心懷說妙法華」。十六王子出家了修行,成為「法子」,聽法,知道修行的過程有大、中、小乘,小根小機就是小法,中根中機投以中教,大根大機就是要施予一乘大法,這是法子能了解佛的心懷,所以不斷發心立願,請佛轉大法輪。

 

前面的經文,「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密,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

 

這個法真的是很長,要說到樣樣都適合,譬喻得很清楚,當然就會說得很多。我們就要很用心來接受。

 

接下來這段經文,「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

 

彼佛,就是指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那就是經過了八千小劫,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八千小劫說《法華經》。

 

⊙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彼佛經於八千小劫說法華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說是妙法蓮華經已,靜室入定,以待王子覆講結緣。

 

佛,以很長的時間修行,很長的時間坐道場,「十劫坐道場」。成佛了,很多人來請法,所以大通智勝佛終於答應講法,而且說大法的時間,就有八千小劫說《法華經》,這麼長久的時間。

 

《法華經》講完了,「即入靜室,住於禪定」。說是法華經已,前面說「說是經已」,就是《法華經》講完了,那就是「靜室入定」。開始靜坐,就是要等待,等待十六沙彌能夠去覆講。

 

佛休息,就是要讓請法的人聽法,聽法之後,就要去傳法。十六沙彌請法、聽法,現在開始是要去傳法的時候,所以要覆講。你們若聽法,聽了之後,大家如讀書會一樣,共同來討論聽的法,意義是什麼。但是,十六沙彌八千劫很用心聽聞《法華經》,佛講完經了,休息了,他們很精進,就再覆講一次。覆講的用意,看看「我聽了之後,我說的法與大通智勝佛說的法一不一樣?」法的意義等等,大家的受用。大家同樣聽佛講經,佛講完經,休息了,換十六沙彌再來覆講,「到底我的理解,我再說出來的法,大家的理解與聽佛講法的理解,是不是有心得呢?」這就是「師資」,也是彼此稱「學友」,彼此之間互相鞭策、互相勉勵。

 

所以,人人都「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齊其一心,於一處坐,經於八萬四千小劫。

 

「八萬四千劫」期間,時間這麼長,大家「齊其一心」,大家的心能夠同一念心來接受一個法,所以「齊其一心,於一處坐」。共同在這個地方坐,時間多久?「經於八萬四千小劫」。譬如現在已經幾十分鐘過去了,我們這樣坐著,覺得腳痠了,人累了,身心開始疲倦了,哪有辦法「一心一處坐」,而且是這麼久的時間呢?但是,在塵點劫以前的人,心很單純,求法的心很殷切,就是這樣的時間。

 

所以,「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是諸十六沙彌等,知佛入室靜坐,未曾出定。

 

「是諸十六沙彌等」,知道佛已經講經這麼久的時間,八千小劫,只是一部《法華經》,就用這麼久的時間講完,當然要讓他休息。但是,靜坐,也是很長的時間,還未出來。這些沙彌就知道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

 

所以「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

 

⊙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為諸大眾,說於如來無上智慧。讚頌十六沙彌弘通法華。

 

知道時間要好好把握,佛入靜室,不知要多久的時間才會出定。趕緊利用時間,大家發心傳法,各自帶開,說法、傳法。聽法的人多,十六沙彌覆講,大家覆聽的興趣還很高、很精進、很認真,隨著有緣的沙彌,就「各各就法座」,為大眾說法。所說的是如來的無上智慧,那就是《法華經》。這是在稱讚十六沙彌弘通《法華經》。

 

釋迦牟尼佛講這段經文的用意,是表示稱讚。這種接受了佛法,能夠這麼殷勤精進,在佛休息時,他們也趕緊把握時間,自動自發承擔起責任,傳法的心志。這是讚歎。

 

接下來的經文又這樣說,「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

 

沙彌開始說法了,「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

 

⊙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稱頌諸子傳燈。各各坐於方廣之座,為大眾說妙法華經。

 

「稱頌諸子傳燈」。這也是在稱頌,同樣是在讚歎沙彌們傳法,就如傳燈一樣,人人本來就有一支蠟燭,其中一支蠟燭點亮了,希望更多更多人將這支蠟燭的火引去,支支蠟燭都能夠發光、發亮。傳燈,就是傳法的意思。所以,「各各坐於方廣之座,為大眾說妙法華經」。每一位沙彌將與他有緣的人,帶到適當的地方坐下來,開始宣說《法華經》。

 

所以「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這是沙彌的心願。

 

⊙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於佛入室宴默之後,宣揚助道妙法之化。宴寂:安然入寂。

 

佛佛道同,為一大事因緣在人間,無非就是要教育眾生。大通智勝佛已經說大法,暫時休息,十六沙彌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利用時間「宣揚助法化」。雖然那時候大通智勝佛還住世,同樣在教育,同樣在傳法,但是聽法的人就要把握時間助顯,幫助傳法。聽過法的人,要加強了解法的能力,了解法之後,還要鼓勵他們人人也能繼續傳法,這叫做「宣揚助法化」——助這個法更興盛,來化度眾生。

 

不只是在那個時代,還要為未來、未來的未來,讓更多人來體會、了解這樣的法。佛入靜室默然坐,沙彌的心願,要來「宣揚助道妙法之化」。

 

「宴寂」,就是「安然入寂」,非常身輕心安的時候。佛在那裡休息,心寂靜,寂靜澄清,在那裡入定。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諸沙彌等,分頭行化,所度眾生,即有六百萬億恆沙等眾。

 

各各與沙彌有緣者,他們就是好好地「分頭行化」度有緣的人,「所度眾生」,這些人能再去化度其他的人。所以大通智勝佛說法,十六沙彌傳,那時候有這麼多人再聽,再傳,這種輾轉傳教,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眾(編按:「即有六百萬億恆沙等眾」),不斷地輾轉傳教。我說給你聽,你再說給別人聽,別人再講給別人聽,就是這樣輾轉(傳法)。

 

所以《無量義經》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佛法,我們用心領受,我們聽了之後,有心得;有心得,我們就要去教人。看看老師,老師過去也是當學生,他的老師如何教他,教完之後,他立願也要當老師;他立願要當老師,他再教的孩子一代一代,時代不同,老師就用他的方法,用他的心得,來啟蒙孩子。用什麼方法來教他們,剛才我們說過了。

 

同樣的,十六沙彌聽佛說法,他們也有心得,再告訴與他有緣的同修者,發揮他的心得。你看,一人再面對這麼多人,這麼多人再傳誦下去。教育,這樣無限量的傳誦,就有「恆河沙等眾」。說法、傳法的功能有多大啊!

 

⊙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以何因緣,各各說法,所度之眾不多不少?當知眾生即是妄念。「六百萬億」,表淨六根。

 

「以何因緣,各各說法,所度之眾不多不少?當知眾生即是妄念」。

 

很多很多的因緣,有的人已經傳法、聽法這麼多了,有的人,各各去說法。說法的人無增無減,那是修行因緣的問題。

 

大通智勝佛說法,十六沙彌能夠這麼深心入法,心是那麼深切了解,他有辦法將法聽入心又有心得,再說給這麼多人聽。這麼多人,應該都是在大通智勝佛的座下,這些人未來應該也都成佛了。六百萬億恆河沙這些人,怎麼是在︿化城喻品﹀中?十六沙彌後來才成佛,為什麼不是這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全都成佛呢?是因為修行的因緣、功夫都不相同。

 

因緣,「以何因緣,各各說法,所度之眾不多不少?」各人在所修的因緣過程,聽法、說法,用功的深淺,身體力行,有行或沒去行、有做或沒去做,這就要看各人的因緣。有的人聽了,「我知道,知道啦!」知道,「你體會、了解了嗎?」「慢慢來啦!」或者是「你做得到嗎?」「心在準備了!」但是還沒做啊!所以聽法後有作用或沒作用?不增不減。

 

所以,要知道「眾生即是妄念」,因為我們用凡夫心在聽法。說法的,是在說真實法,聽法的,是用妄念的心在聽,所以,雖然有這麼多人在聽法,但是不增不減。若用真心聽法,這些人就人人六根清淨;若是不用心,妄念聽法,就是不增不減。若用很靜的心來聽法,那就是六根清淨。

 

(佛說法),無非就是要淨化眾生的六根。六根,大家知道了,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不都是眼根、耳根等等的接觸,接觸到外面的色塵、聲塵等等的境界,我們到底是用什麼意念去接觸外面的境呢?我們每天都在聽法,是用六根清淨的心或者是用妄念的心呢?

 

若是「淨六根」,那就是「五欲不受」。前面說過了,不受諸法,不受世間諸法,世間諸法就是從五欲開始。淨了五欲,心意就清淨。(「六百萬億」)表示「淨六根」,六根就清淨了。這樣來接受法,法,就會有傳、有用,能淨化人心。

 

各位,用心聽法,用心說法,用心傳法,我們應種種根機,就如老師對學生一樣,人人都有責任。無論什麼樣的根機,要啟發人人的愛心,讓大家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可貴,知道因緣果報的可怕。獅子山共和國,同樣是在地球上,他們的國家、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等等,苦難偏多。再看我們擁有的,應該要好好珍惜。所以學佛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