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29日】富潤屋 德潤身

Community:
Branch:

「人間貧與富,貴賤何差別;富者潤屋宇,園亭造景觀;貴者德潤身,心富福充足。人生幾何計,草露幻無常。」
 
人間,大家都希望能富有,要有富、有貴,遠離貧賤,誰不追求呢?人人都在追求富有。人是這樣追求,社會也是這樣的追求,國家也是啊!就如我們現在,國際間議題是地球溫室效應,地球發燒了,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集合在法國討論,有什麼方法能讓地球的高溫能降低,能讓氣象平和些呢?這需要大家來共知原因在哪裡。
 
雖然這一次一百九十多個國家的領導者,大家有共知,都清楚知道,天下災難這麼多,原因在氣象變遷,
 
但是要將溫度降低下來,方法呢?第一、要減溫,減溫就要把污染的二氧化碳去除、降低。再者,如何讓地球空氣能很清淨。人口已經這麼多了,為了養人口,也要讓人能滿足口欲,所以就養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同樣也是污染大地,牠們所排泄的,牠們所排的氣,同樣也是污染空氣、污染大地,這大家也都知道了。所以有學者就建議,減少工業、人類要素食。
 
這做得到嗎?困難啊!為了國家經濟利益,大家就開始說,從要如何減低二氧化碳到什麼程度,到希望再放寬一點。有的國家覺得它的財富還不夠,工業正在發展、正在開發,所以他們不願意,不願意減少工業。
 
所以在那裡足足十四天的時間討論,結果限溫度可以再升二℃。這樣怎麼可以呢?目前還升不到一度,地球就已經受傷害了、氣象極端了,這樣不行啊!受災難的國家、貧窮的國家,他們並沒有什麼工業可發展,但是受災受難都是他們。所以提議,希望若是受災難時,誰來幫忙呢?就開始討論發展的國家要拿出多少多少來平攤,大家又有爭執。
 
要付出的,誰甘願付出多一點呢?不甘願。說要污染減低,但是大家很擔心,還要爭取工業繼續發展,像這樣,都為了利益,有利益,要付出卻是這麼困難,貧困的人、國家無法再發展的人,總是苦不堪。到了最後的決定,還是比現在再升一點五℃,或是限制到二℃。想想看,這就是我們的天下,人間富有的,就是一直不斷在爭取,沒人願意放棄。
 
明明知道災難就是這樣,人又貪口欲,養畜這麼多動物,同樣污染天地這麼多。以宗教來說,這是殺生。眾生都是貪生怕死,哪一種生物不求生呢?哪一種生物不怕死?不論什麼動物,如果有人要搥牠、要打牠,牠同樣懂得跑啊、躲啊,懂得怕,這就是眾生都是希望能平安過日子,不過,人類是這樣損害眾生命。古人說,若要天下平安無戰爭,去聽屠門的半夜聲。(編按:宋‧願雲禪師 <戒殺> 詩:「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意思就是說,天下若要平安,不殺生,天下就會平安。
 
大家貪口欲,有可能不殺生嗎?要如何將地球溫度降低,這是現在的大議題,我們就要覺悟,共知,大家都知道,要再共識,共同知道如何盡量不再增加溫度。每個領導國家的人不願意,退而求之,就是人民要覺醒。想要子孫平安,想要地球平安,人的行為,就要少用東西一點,節欲一點,生活上,大家疼惜物命一點、東西用久一點,不要那麼快就汰舊換新,若能這樣,自然工業就不會一直開發下去。除非大家都願意有這個共識。
 
同時,最好是完全素食,要不然盡量少吃,才能減少畜牧動物。這才是真正比較根本。要如何讓人人疼惜物命,不論是用的東西,或者是活的動物,我們都要疼惜,這些共同的行動,唯有人人的心做得到,自然就會天下較平安。用虔誠的心來愛大地一切,將這念心上達諸天、諸佛菩薩聽,這是很重要。
 
所以,人間貧與富,是人很在意的事情,貴賤到底有什麼差別呢?富的人,就是房子蓋得很大、很堂皇,裡面的裝飾很豪華,園亭景觀都造得很美。這就是富有的人要展示他的富,富家的人就是這樣。富貴的「貴」呢?什麼叫做貴?不是金光寶石戴滿全身叫做貴,不是。真正的貴,是「貴者德潤身」,要修養,要有道德,這種「富潤屋,德潤身」。富有,也要富有道德,要懂得再付出,幫助人,這才是真正富貴人家。富有財物,富有愛心,這是真正的富貴人家。
 
但是有的人為富不仁,只外在富有,內心卻貧,因為他永遠都感覺是欠缺,這樣的富有什麼用呢?最重要的,貴就是潤身,我們要修養,要有德行,德能潤身。
「心富福充足」,我們若有德行,不怕有形的財物缺乏,我們只怕內心的愛少,所以我們應該要有充分內心的富有。
 
就如馬來西亞一位婦女,現在已經受證了。過去她(編按:金娜)住在菲律賓,很貧困,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她到馬來西亞當外勞,但是在菲律賓時,她聽過慈濟,也曾受過慈濟人的幫助。到了馬來西亞工作時,工資多了很多,她在那個地方也同樣看到有慈濟。後來開始發心投入慈濟,一天省一元馬幣,等於是臺幣的十多元,每天都投撲滿,五毛是要救人,另外五毛就是希望有一天她能來臺灣受證。
 
她不只是會員,又當志工,加入慈濟人的活動,足足十年了。十年的時間,累積的五毛錢,終於今年能買來回機票,完成了來臺受證的心願。這十年當會員的時間,同時當志工,開始見習,開始培訓,這樣的時間一共十年,就是靠這一元,分成五毛救濟、五毛存飛機票錢,來完成受證委員的身分。
 
你說她是貧或是富呢?雖然財物不富,不過她心富,她福充足。她跟大家一樣回來受證,沒有比別人低,同樣的,在馬來西亞與慈濟人共同當志工,同進同出,人人都是平等,她卻比別人還精進,又要做工,又要為社會、為人群去付出,像這樣,這是修行啊!這念心很可貴。「貴者德潤身」,用她的身軀來身體力行,用長久的耐心,點點累積,她有辦法累積到完成她的心願。所以我們修行,若能像這樣點滴累積,日日不空過,這才是真正修行者的本分。所以,「貴者德潤身,心富福充足」。
 
所以,「人生幾何計」,人生到底有多久呢?生命長短,我們不知道,到底無常的事情什麼時候來也不知道。人間如草露風燈,虛幻無常,我們若沒有每天很踏實把握,就是空過時日,若沒有每天好好地將心調適好,你們想,今天不知道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人間的貧與富,不必太計較,貴賤也不必太比較,分別它是貴或是賤?佛陀說慈悲平等觀,眾生本來就是平等,不必看形態表面的富來潤飾、裝飾,都不需要。開好車,才表示有錢、有派頭,不是。我們若能腳踏實地,真正為人群付出,這就是德潤身。願意點點滴滴,不忘初心,總是發這一念心,累積起來,這是「心富福充足」,每天都是這樣,這是最富貴的人生。
 
人生沒有多久的時間,無常的事情很多,就如草露,天亮時去看看草尖有露水,太陽出來,一下子就不見了。世間,人生就像夢,昨天到底還在嗎?昨天的事情過去了,留下來的是記憶,是歡喜的記憶嗎?還是很踏實的人生記憶?或是虧心事的記憶呢?或者是不愉快的記憶呢?這太虛幻了。雖然說是虛幻,但是因與緣,緣已經歸納在八識田中,成為業的種子,所以我們能回憶,而那個因也在八識田中,來生來世由不得自己。
 
總而言之,真正學佛要了解它深的道理。所以一字之法,若將海水用來當作墨水,也寫不完(編按:「一字法門,海墨不盡。」),法,一字之法就已經很多、很豐富,可讓我們去了解、去透徹,所以要很用心。時間過得快,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導師知道這些人想要「中路懈退」,停滯在半路,所以他就決定要用種種方便法,如何引導這些人度過險難。這無非希望他們能到達最安穩的地方。這位導師作這樣的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就是這樣,導師用種種方便方法投眾生所追求的富有,眾生所追求的享受,化一座大城,這座大城有城內、城外,城內很多堂皇富貴的建築物,裡面什麼都有,「已經來到城的外面了,再向前走就到城內。」這是導師的方便法,讓大家看到這座化城,已經幾乎到這座城的外面了,再加緊腳步就能入城。這是導師的智慧,了解眾生的心理,大家所追求的,所以他以同理心,用這樣的方法來引導。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周匝有園林」。園林的周圍,這樣一圈再一圈,這就是富貴人家所造作的園亭,所造的景觀一圍又一圍,一圈再繞過一圈,可以在裡面遊戲,在裡面觀賞景觀之美。
 
⊙周匝有園林:園圍環繞可遊戲,林地可棲宿恬靜澹泊,喻諸慧學及覺友如林。園林:二乘總持無漏法林。
 
這就是富有的人,園林很大,園景很廣。
 
「林地可棲宿恬靜澹泊」,這是一種的譬喻,前面有這麼漂亮的景,我們若能入那個境界,境界裡有很廣、很大的樹林,樹林造景很美,還能暫時在那裡休息。那裡很恬靜澹泊,心可以完全靜下來,將所有的煩惱去除,這是譬喻智慧之學,在慧學中。
 
佛陀教育我們,帶我們前行,人生苦難偏多,險難處處,說很多道理讓我們知道,了解過程是這樣,教我們去除一切無明,我們要好好停息下來,不要還在那裡貪戀、享受,浪費、損害一切物命,這樣會造成人生很多的苦。
 
就如還在火宅中玩火,有這樣的父親,慢慢地誘引他們:「趕快出來啊!外面有好玩的東西。」就如這位導師,「這條路這麼危險,大家小心走,要好好地走,你看,再沒多遠就有大城,大城裡有這樣的舍宅,裝潢很多好玩的境界。」
 
這就如佛,如導師,慢慢地誘引我們去除欲火。因為欲如火,欲火會燒身,他要讓我們遠離心的欲念,讓我們進入林地,就是智慧。慧就如菩提樹一樣,覺悟的園林裡,我們事事了解、體會,然後心就能靜下來。恬靜澹泊,自然了解道理了,就會恬靜澹泊。
 
這就是「諸慧學及覺友如林」。譬喻大家都是好朋友,彼此修行者都是道友,同樣走在這條覺道,菩提道上,就如一棵一棵的菩提樹。這樣來譬喻「周匝有園林」,也就是我們在這個境界裡,心能很清淨,修行的過程是「二乘總持無漏法林」。以園林來譬喻二乘大家所受持的戒、定、慧「無漏法林」一樣。大家要用心去了解,這句很重要。二乘所受持,戒、定、慧無漏法的園林,就是這樣。
 
⊙渠流及浴池:人工挖掘水道如河渠,理水通流,如於法水渠道,戒名為池,群聖所浴。
 
「渠流及浴池」。渠就是人工所挖出來的水道,如河渠一樣。這就是一條道理的水,法譬如水,水順著水道走,所以「理水通流」。就是說再過去沒多遠,那裡就有這樣的境界。又是「如於法水渠道」,就是「戒名為池,群聖所浴」。
 
以「戒」,譬喻為一座池,在這當中法水有渠流,流到這座池,就如我們的戒律,應該如何守戒,我們就要好好持戒。「群聖所浴」,沐浴在法流中。你們在誦經時,就是沐浴法流水。《水懺》裡也有這樣一句,我們沐浴在法流水中,我們要很用心體會。(編按:《慈悲水懺法》卷中:「從方便慧入法流水。」)
 
在《無垢稱經》中有一段經文,說「思空勝義舍」。
 
⊙無垢稱經云:思空勝義舍,覺品華莊嚴,總持為園苑,大法為林樹,久定為渠流,八解為浴池。
 
我們要好好地思考,人生畢竟是一場空。常常跟大家分享,我們嬰兒時,是不是很可愛呢?如果一直這樣不是很好嗎?但是有可能嗎?不可能。人隨時間而長大,孩提時代畢竟會過,這樣我們的小時候已經空了,大家的青春也已經度過了,也是空了。
 
過去的每一天、每一時刻,每一秒鐘,只要過了都是空的;它是真理,卻是看不到東西,但是接觸得到的東西最後也是空。人生就是這樣,要用心好好思考。所以說「思空」,要好好想,人生一切皆空,還要計較經濟更發展嗎?工業再好一點嗎?這實在是人生觀念的顛倒。這時候的空,是人類破壞天地間物質的毀滅性的空,要好好來思考。
 
「覺品華莊嚴」。我們覺悟多少呢?我們心地的境界,就如很多的樹木、花草等等,景觀很莊嚴,那就是一分覺悟。我們內心的豐富,不是凡夫建設的房子,那種外表的「富潤屋」,不是,是我們內在富有的心,是富足,福充足,是這種的華莊嚴。
 
「總持為園苑」。整個舍宅園林,就是譬喻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叫做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世間一切的善,我們都要受持,這叫做「總持為園苑」。
 
「久定為渠流」。我們的法水要長流,這就是久定。我們心的定力,如水這樣流,這種法水入心,就是渠流。「八解為浴池」。八解脫是我們的浴池,八解脫就是我們人生的種種要下功夫,很多的境界要去克服,回歸於輕安自在。解開了重重的束縛,解脫了,自然你就輕安自在。
 
⊙重門高樓閣──重門:三解脫門。次第登進名曰重門。高樓閣:喻高逾外道生死之外。盡智、無生智為高樓閣。
 
再來,「重門高樓閣」。重門是指三解脫門,「次第登進名曰重門」。一重一重進去,入三解脫門。「高樓閣」,很高的樓閣,譬喻「高逾外道生死之外」,就是超過了外道生死。「盡智、無生智為高樓閣」。
 
外道教我們如何修行,那會使我們差毫釐,失千里,還是在五道四生之中。佛陀希望我們再精進,那就是超越外道。
 
所以「盡智、無生智為高樓閣」。無盡的智慧,不會再來人間,已經超越(三界)一切。這叫做「重門高樓閣」。
剛剛說的三解脫門,就是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慧門。
 
⊙三解脫門: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二、無願解脫門;三、無相解脫門。
 
第一,第一道的智慧門是「空解脫門」。就是我們要了達,了解、通達諸法本空。
 
⊙三解脫門之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
 
其實一切法本來就是空,常常跟大家說,理是看不到的東西,法也看不到,是要我們去用,和合起來,成為有形。有形的東西全部拆解開,各個都有理,但是沒有體相存在。所以我們要好好了解,在人間的一切有為法,本來就是空。
 
「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但是不能執著於空,我們若著於空,可能會偏差。我們要知道,這個「空」是妙有的「空」,空中妙有。雖然我們了解一切空幻,但是要認清楚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這就是不著於空,「了達諸法本空」,但是不著於空,因為空中妙有。
 
第二,就是「無願解脫門」。就是要「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三解脫門之二──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不要只想求、求、求,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我們應該要了解,知道諸法幻有。諸法就是幻化,只是一個假相讓我們看一下而已。你即使至親最愛的人,相好幾十年,也是一個假相,總也有分開之時,除了生老病死,何況無常也很多。所以說來,人世間沒有一項是長久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我們不必求,空的我們也不願求,幻有我們也不願去求,我們要去除追求的欲望。
 
第三,就是「無相解脫門」。那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於中道」。
 
⊙三解脫門之三,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於中道。
 
我們要了解,雖然是「無相」,但是不能無相──父母就是父母,還是要孝養父母;佛法就是佛法,尊師重道,疼惜同修者,同修、同參都要疼惜;世間的家庭,兄弟要懂得愛;社會上,朋友要懂得愛。這種不是空了一切,無情無愛,不是。同樣有情,但是有情是覺有情。
 
所有的東西我們要珍惜它,生活中要去利用它,這是有相,我們要珍惜。若常常汰舊換新,叫做著相,叫做虛華,非常虛浮的愛。我們要真實的愛,感恩的愛,愛它讓我們利用;這件衣服讓我們遮體,夠穿就好了,我們喜歡,但是足夠就好,用的東西也是這樣。
 
總而言之,「無相解脫門」。物質的用途,我們了解、珍惜它,但是我們不執著,所以「無不相」。雖然是無相,但我們人生的生活總是有形相,所以「無不相」,是指該有做人的規矩,我們就要有做人的規矩。所以在人與人之間,我們也要有一個典範的形象。這些全都是外在的形象。我們「入於中道」,這才是真正解脫的門。以上是三解脫門。
接下來「男女皆充滿」。
 
⊙男女皆充滿:男喻慧性,以動為用;女喻定性,以靜為用。定慧具足,如樓閣中男女充滿。
 
男是譬喻慧性,以動為用;女是譬喻定性,以靜為用。動與用,人間動靜不停止,就是不離開這樣的動靜。男性與女性相比,男性比較好動,女性比較靜淑,這就是男女的不同。「定慧具足」,我們修行動靜都要有,所以要有智慧;「男」代表動,就是要有慧性,以「女」代表靜,就是指定性。所以有定、有慧,都要具足。就如在樓閣中有男女,是譬喻有定、有慧,都在那個地方。這都是一種譬喻,那個環境譬喻我們修行的境界。
 
「即作是化已」。
 
⊙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即依方便說寂滅法已,慰喻眾人勿得怖懼。
 
化城建造起來,就開始跟大家說,前面有這個地方,有這麼美的境界,大家看,不必怕,向前走。這就是「依方便說寂滅法已」,這是佛從過去向我們殷殷善誘,教我們這樣過來,這個修行的過程,成長智慧,心靈的境界寂靜,戒定慧具足,消滅種種的煩惱,這是方便法,是這樣帶我們過來。「慰喻眾人勿得怖懼」。大家不用害怕。
 
⊙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汝等入此寂靜安穩之城,各可隨汝之所樂欲。
 
所以「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大家若能進來,這個地方是最靜寂安穩的城,大家就能平安了。
 
這是導師的智慧,用這麼多的方法誘引我們。這就是佛陀用這樣的方法讓我們的心體會了「道」,了解就如園觀裡面,讓我們的內心很充足,所得到的很飽滿,就如裡面的樓閣,景觀這麼豐富。其實我們修行者也是這樣,就如在園林裡,智慧的水如浴池一樣,我們應該要用心,法就是這麼微妙,希望我們用心才有辦法體會,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