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12日】內祕菩薩 外現聲聞

Community:
Branch:

「小機求小乘法,懈怠退大乘願,佛諸方便權巧,潛通引誘化度,令眾生入佛慧, 不思議解脫法。」

  修行大乘法辛苦、難修啊!要修大乘法,要立下堅定信心,但是確實,大乘教法,佛陀這麼教,不是只獨善其身,必定要兼利他人,甚至要入人群,不受人群的煩惱、無明污染,這種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功夫,我們必定要有。佛陀的弟子群中有這樣的弟子,就是隱祕著他的菩薩精神,現著聲聞的形態,和聲聞小乘法的人相處在一起。他知道人修行根機還未到達,那就不用再向他說大乘教法。這也是佛陀在〈方便品〉、〈譬喻品〉都有這樣說過。要有大信心、大根機的人,堪得接受,歡喜接受,願意去付出,身體力行的人,才能跟他說大乘法的大道理。若是不堪接受,也不願發心,這樣的人,我們就不用勉強他。因為你讓他承擔大任,說大法,他擔不起,反而他會毀謗,在這法上傷了自己,也會謗法,這在過去的〈方便品〉、〈譬喻品〉都有說到。這是佛陀的智慧來觀機逗教,講道理不困難,要應機逗教才是很困難啊! 



  所以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是同樣這樣,佛的方便教法,他都完全收攝進來。平時在外面做佛要做的事,講佛所講說的法,若進到僧團裡面,他就隱祕菩薩行,現出與一般的聲聞,小根機的人都同樣的形相。在僧團中六和敬,同做同生活,這就是僧團的典範,佛陀還是一直在讚歎。現在的經文裡面,佛陀的讚歎,以及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授記了,未來成佛的功德,再一次用偈文,讓大家重複再聽,再了解,了解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就是這樣隱藏著大乘,在菩薩行裡。富樓那在僧團就是擔心,擔心周圍的人在修行,若是向他們說到大乘,他們會脫離他,無法與他們合群。 

  因為小乘,小根機的人,就是畏大乘法,這個小根機會畏懼大乘法,那就是「懈怠退大乘願」的人。他若沒有這麼的發大心,你向他說大法,他就會煩惱,他會怕。你讓他去承擔,他就要退失道心,連修行,他都會不敢修。所以「小機求小乘法」這樣的人,他們都知道,就是較不願意在外面活動,不願意入人群中去,不願意與人群會合,耐心去用法化度,就是每項都不願意,所以這就是「懈怠退大乘願」。儘管他們想要修行,接受佛法那時也有心想要成佛,也是會羨慕菩薩,菩薩能入人群中,也是有這樣的羨慕,也是有想要學,但是一段時間過後,他就「懈怠退大乘願」。佛陀在世,弟子群中就有這樣,何況我們現在呢?所以佛陀為了所有的眾生,不要讓他嚇到,這樣退失大乘法,所以他就這樣一步一步循循善誘。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就是學佛種種方便權巧,這樣「潛通引誘化度」。潛通,就是要與大家共同,處眾入群,在群眾中讓大家不知道他有這樣的才能,不知道他發這麼大的心,在外面度化這麼多人。 

  他將他的才能這樣潛藏著,在群眾中與大家通達,和大家沒有障礙。我們昨天不是說過,他沒有障礙,在群眾中沒有障礙,也不會讓人排斥他,說:「你是修大乘行的人,你與我不同道在走。」不會受人排斥,所以他能這麼寬而柔,而和睦,而在人群中「潛通引誘」。和大家能這樣共同在這個小乘聲聞群眾中方便來引誘化度,慢慢地來影響,一步一步來誘引,能入人群去度眾生。這是佛陀的心願,一大事的心願,「令眾生入佛慧」。希望人人能接受到佛的智慧,與佛同等,能夠證無上正等正覺,將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發現出來,將這個真如本性能在人群中不受污染,發揮我們的真如智慧。這就是期待人人都能夠入佛的智慧,將我們的真如本性開啟出來,我們能發揮,發揮人人都能入人群中度化眾生,而不受眾生所污染,不受無明、煩惱來障礙我們的心。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利用佛陀的教法,學會佛陀的方便法,這樣來「潛通引誘化度」。這種的能耐,希望人人,修行者每個人都能「入佛慧」,與佛慧平等,這就是他的心願。 

  所以「不思議解脫法」。讓大家能夠體會到,人人都能解脫,人人都能夠不用受到這些無明、煩惱來複雜我們的心。何必把煩惱放在我們的心呢?眾生就是無明,眾生就是有病,醫生就是要醫眾生的病,不是與眾生同樣生病。醫生要保護自己,要有抵抗力,醫生不可以去治病時,被病人感染了。同樣的道理,眾生有病了,眾生的病就是煩惱、無明,煩惱、無明就是要用法藥來醫。法藥就是需要有大醫王,大醫王就如諸佛菩薩,知道這個法藥能對治眾生煩惱病,我們是要用法藥給煩惱的眾生服用,這用藥的大醫王,若再與眾生感染到煩惱病,要如何來度眾生呢?所以我們必定要入佛智慧。佛的智慧不可思議,這種不可思議的智慧,正是我們要學的。這樣有困難,還是沒有困難呢?一點都沒有困難,很簡單,在人間做得到。 

  就如十一日,在塞爾維亞的時間是十一日,那就是前天。那一天波士尼亞的市議長來探望,波士尼亞的志工還有人留在塞爾維亞,與慈濟人在一起。他來看慈濟人,來慰問他們波士尼亞的志工菩薩。他帶來了相框(紀念相簿),同時也帶來了翻譯好塞爾維亞文,對慈濟簡單的介紹(塞文慈濟文宣),他們已經將它翻譯好,介紹慈濟的文宣,將它翻譯作塞爾維亞文。他這樣專程送來那個相框,以及塞爾維亞文的慈濟文宣,是波士尼亞的沙馬奇市議長專程送來。他真的與慈濟人已經打成一片了,與慈濟人那一分的情真的是誠意的情。他才回去幾天而已,又再來了。慈濟人看到市議長又回來,大家很歡喜,接受他翻譯好的塞爾維亞的慈濟簡介文宣,大家更歡喜,並趕緊向他報告三月十日的一些事情,那就是他十一日再回來,十日這一天塞爾維亞報紙報導,用整個版面來報導慈濟人在當地所做的一切,慈濟人報給市議長知道,且跟他說,塞爾維亞的副市長與他們見面,與我們這些志工菩薩見面,同時也提出了他們中南部有十個城市,都已經淹水並傳出有災難,希望慈濟人能幫助那裡受災的人。 

  我們已答應他們,甚至約好在十六日,要到十個有水災的城市勘災,最近的,開車就要四百多公里遠的地方,那個地方叫做普雷舍沃,那個地方就是距離現在他們住的地方有四百九十公里之遠,那裡有水災的災民很多,希望我們慈濟人能去幫助。市議長聽了就說,若要去水患災區幫助災民,要很多車來運送物資,市議長說他願意提供這些運輸工具;市議長這樣表示。他也是很友善,塞國是他的隔壁國家,我們這些慈濟人還停留在那裡,十多人在那裡,要承擔這麼重的工作,他願意再次付出這些運輸工具,且是很歡喜的付出。慈濟人很感恩,市議長一直都在陪伴,一直都是在幫助他們,慈濟人對他很感恩。 

  現在我們又開始計畫,就是在我們幫助的這個地方,那裡的難民委員會向慈濟人再提出,看到現在停留在中繼站裡進退不得的這些難民有三百多人,這三百多人的生活需要照顧。又看到難民營裡在餵母乳的媽媽已經沒有奶水了,就是因為母親失了營養。失了營養,就沒有奶水,孩子還這麼小,於是向慈濟人要求是否能夠買奶粉,來為補充孩子的營養。慈濟人就趕緊去採購奶粉。這希德火車站難民營,這些難民委員看到慈濟人這麼好,他們也騰出一個空間,讓媽媽能夠餵奶的地方。又再騰出,要如何讓志工來運用,能幫助他們補充營養的空間,他們就再去借廚房,希望食物將它加熱。這在十二日就開始,應該是昨天開始,在他們的地方提供。我們現在的時間是早上五點多,當地差我們七個小時,所以他們在那裡,今天可能已忙一天了,他們忙過了之後,現在是半夜,該還在睡覺,而我們現在將要天亮了,他們才剛要休息。他們那裡,今天就要供應熱食給那些難民,讓他們能享受到這樣熱騰騰吃的東西。 

  看到這些人在那個地方這樣在付出,距離這麼遠的地方、這麼長的時間,在那個地方已住十幾天了,所過的生活是這麼的辛苦,但慈濟人很甘願、很歡喜在那個地方付出。不只是為了難民,當地有大雨,淹大水,在中南部,他們也答應,要走四百九十公里的道路,他們願意去勘災。波士尼亞的市議長也願意再次協助交通工具等等,你們想,不就是不可思議啊!發大心、立大願,願意付出,既然在那裡付出了,就要不惜辛苦。不是認為「我預算十天,十天後我就要回去了」。回去的人,已經有一批先回去了,但現在陸續又有人又來了,在那個地方還在等待交班的人,也是要這樣慢慢地帶,慢慢地交班,慢慢地,待人手充足的時候,才能再去做這麼重的工作。那就是約在十六日,當地時間十六日,就是我們這裡將近十七日的時間。 

  所以說起來,這就是菩薩,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願意做,做得這麼歡喜,「令眾生入佛慧」,這就是菩薩入佛慧。他們的智慧,他們願意付出,在現在眾生最苦的時候,難民逃難,進退不得,在那個地方,飢餓受寒的時候,就要像佛的心、菩薩的願。他們在那裡,以佛教徒的身分,這個大團體,用這樣的愛、這樣的態度在付出,讓當地的東正教,與另外一種宗教,現在也願意與他們合作無間,並互相尊重。所以說來,眾生,人人的愛是平等的,只要大家有那個誠意會合起來,救度眾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要很多人共同去付出。所以佛陀的心願是要啟發人人的心,人人都有如來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大家要啟發起來,大家走入人群去,大家願意無私地付出,這力量就會很大,很不可思議,讓苦難人能夠解脫。 

  這也就是,一直在看佛陀的教育,方便權巧,「潛通引誘化度」,難民委員看到慈濟人這樣的愛,他們在中繼站,也趕緊騰出一個空間,讓這些需哺乳的媽媽去如何調配,如何餵孩子,給她們一個寬闊且更有人性的空間,展現出那分愛的功能。他們從開始就一直在陪伴我們,當地人的愛心也已經一直被啟發,也願意投入、付出。這幾天他們那裡都在下雨,志工進入倉庫,看到裡面也有淹水。這麼忙,他們還要趕快及時將東西提升起來,因地板濕,東西不可以淹到水。想到現在留十幾個人在那裡,又要做外面發放的事情,又要幫助難民,讓他們有熱騰騰的東西可吃,又要打掃那個大空間,看了實在很不捨。不過,看他們還是面帶笑容,一點點煩都沒有,這真的就是入人群不受障礙,做任何事情不怕辛苦,付出,做就對了。這說來這麼簡單,其實是「不思議解脫」,他們已經很解脫了。大家都是老闆,到了那個地方,願意做這些事,實在是不簡單啊!但因就是不簡單才能感動人。人間菩薩的道路就是這樣走過來,只要你甘願做,不簡單也會變得不困難,因甘願就不困難。雖然不簡單,但是甘願就不困難。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 

  剛剛說過了,發大乘心,佛的弟子知道還有這麼多人畏懼大乘,不敢接受大智,他只要樂於小法。這些菩薩,他們還是一樣,他們就隱著,同樣與大家「作聲聞緣覺」。雖然發菩薩心,但是他們隱藏他們,內祕是菩薩,外現是聲聞,再接下去的經文還會讀到。內在是菩薩的心,外在現聲聞、緣覺的相。 

經文:「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 

  「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自己說:「我是還差很遠,差佛很遠。佛道,我不了解的還有很多,我和你們一樣,大家要認真、要精進,我們要用功,從佛陀的聲音聽來,用心來了解。」所以「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自己表達我對佛法的了解還差很遠,所以我們大家要共同努力,要來精進。這就是已經發大乘心的人,他願意放下身段,現出與大家都一樣,這樣來求佛道。下面的經文再說, 

經文:「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這段文不就是顯現出了,菩薩就是這樣隱藏著,現出聲聞的形態,與大家在一起,這樣要來度,度更多人能與我們在一起,能聽我們的話,我們慢慢誘引、接近他,這樣才能「度脫無量眾」。這種小乘根機的煩惱,要如何將他打開,讓他打開心門,面對大乘,願意入人群中去。這就是要很用心。要救度眾生,不是自己就有辦法,要有這麼多人共同去付出。所以,這段文已經開始來講說這個「度」,要如何度小乘人。 

經文簡釋: 

「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隱大顯小,以是方便,度無量眾生,令得成就出世之道。 

  「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要如何才能成就呢?那就是隱大顯小。隱大乘法,我雖然了解大乘教法,雖然我發心立願要入人群去,但是這個話不是向我現在的同群者能說的。因為這樣,他就要隱大顯小,現聲聞身,其實他內心已經發大乘心、立大願。所以「以方便力」。我自己有這個心願,我也希望人人要有這個心願,所以我要學佛的方便法,這樣大家在一起,共同聽得懂,共同起好樂的心、歡喜心,共同發心修大乘法,所以「以是方便,度無量眾生」,這就是想出方便法來。 

  「令得成就出世之道」。不是小乘法能出世,小乘只是一個方便,引導你入這個法門來而已,真正入法門、得寶藏,應該要再深一層,所以用心來誘引。看看貧窮子,大長者也是這樣現出了與這位貧窮子一樣,身上要穿著垢穢的衣服,然後拿出除糞的工具,去接近那位貧窮子,去跟他一起打掃,慢慢才接引他靠近到家的門前來,再慢慢接引他,把他引入門來,讓他看這麼堂皇、這麼莊嚴的境界。開始指示他裡面的寶物很多,讓這位貧窮子慢慢培養這個愛欲的心。所說的愛,就是愛道;欲就是有希望,「這些寶貝若是我的。」這就像,「我若能通達這麼多的法,不知有多好!」開始才向他說:「有啊,來,進這個寶藏倉庫來,這些東西原來就是你的啊!」「為什麼是我的呢?」這位長者就開始說:「因為你是我的兒子。」 

  看,就是這樣一段一段來接引,因為我們人人都受佛陀教育,教育出我們真如本性現前,我們自己就有這個潛能,自己這個潛能發揮出來,同樣能入人群,人群中的法和寶藏都在人群裡。人群是菩薩的道場,人群是菩薩的「大藏經」,所以菩薩從人群大藏經中成長慧命,體會佛陀的覺性。其實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路,所以就是這樣樂小法。 

經文簡釋: 

「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所化之眾雖則樂小,於一乘道而生懈倦,漸以此法而誘進護念佛慧。 

  「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雖然這些人是這樣小欲,就是獨善其身,用種種方法來引導他,讓他慢慢願意脫離這種人間的無明,打開心胸,能走出一條康莊的大道。所以,雖然現在這些人還是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雖然是這樣,只要我們用心接近他,用心指導他,要有耐心,同樣的,漸漸的他也能了解。所以,「所化之眾,雖則樂小」。雖然大家都樂小,認為自己解脫就好了,但是「於一乘道而生懈倦」。真正這條路,自己能解脫,也能帶人解脫,「這條路太難走了,人多,很複雜,我不如走我自己的小路」,這種就是小乘、懈怠的人,對眾生的苦一點都不關心,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所以,這樣的人就要「漸以此法而誘進護念佛慧」。像這樣的人就要好好用心來培養他,漸漸誘引他進來。就是在保護這些小乘法的人,不要做不到就斷善根,要讓他的善根保存著,這樣用心的來接引。要當菩薩,就是要有這麼微細的心,要有那麼大的願,要度眾生,又怕讓眾生的善根斷了,所以要很細心,慢慢慢慢誘引、接引。 

*「小欲」:示求小乘。 

*「懈怠」:示退大乘向小諸大弟子,方便權巧,潛通密誘,化諸眾生,令入佛慧。 

  小欲,就是表示小乘。懈怠,就是表示退大乘而向小乘法,本來發大心,一個念頭一起,無明一動,這樣就起了煩惱心,這就是退大向小的人。「諸大弟子,方便權巧」,裡面也有很多已發大心的人,就是為了要與這些小乘作伴,所以他就「潛通密誘」,發大心的菩薩,就是自己已經發菩薩心,也已經到菩薩的等級了,我們自己就這樣隱祕下來,跟他們作伴。所以「化諸眾生,令入佛慧」。這樣一步一步與他們作伴,一步一步牽著他們。他說怕,我們也跟他說:「是啊!我也很怕,來,我們一起這樣走過去。」這就是要用心。 

*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名懈怠者,滋長染著,亦名懈怠。 

  所以「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名懈怠者。」我們對自己心的煩惱無明不想要斷;修善,入眾生、人群中去結善緣的事,我們不想要盡力,這樣叫做懈怠者。因為「滋長染著」,他在這當中,心有所染著,受到煩惱無明將他染著了,所以他嚇到了,自己自我封閉起來,這就是懈怠的人。這已經是「滋長染著」,染著的無明,在自己的心一直一直增長起來,叫做滋長染著,會不斷一直產生。無明既生起,善知識再怎麼勸,都勸不來,還是執著他自己,這就是滋長染著,這叫做懈怠。

*心不勇猛,需益友四攝說勤所對治。 

  「心不勇猛,需益友四攝」,用四攝法來度他。勇猛精進不夠,所以需要有益友,好朋友來教導他,來度他。「四攝法」,大家記得嗎?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這個四攝方法來接近他,來勸誘他,來度化他,所以就是要在這樣的人群中付出。「說勤所對治」。勸他:「我們要殷勤精進,難得佛法,難得人身,時間不要空過,大家要好好精進。」 

*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者,則衣食不濟,家業不興。出家者懈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

  所以,懈怠者,就是眾行之累。若是懈怠,就是精進行被累贅,這就是懈怠的心。我們懈怠心若起,要精進,就容易被阻礙,自己阻礙自己,自己障礙自己。居家的人,「懈怠者,則衣食不濟」。家裡若有懶惰的人,家裡的生活就會有問題,所以居家的人也要精進,做家業要很振作起來,家業才做得興盛。若是懶惰,這就是障礙家業興盛。若是出家修行者懈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這是一定的道理。 

經文簡釋: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 

內則秘藏菩薩之行,外則示現聲聞。 

  「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就是「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叫做大行者。這種大行,他內祕,內心隱祕著,已經是在行菩薩道的人,外行卻與大家都一樣,但他已經是「自利利他圓滿佛果」,這樣的人叫做菩薩大行。「內則祕藏菩薩之行,外則示現聲聞」。雖然,這樣的人他就是內在心靈豐富,但是外在,他縮小自己。 

*雖小志之人恆欲懈退,然漸教之終令作佛,此即為內秘菩薩行,而外露聲聞形。 

  「雖小志之人,恆欲懈退」。有的是小乘心的人,很消極,只想要獨善其身。雖然這些人是這樣,只要有大心,殷勤精進的人來與他接近,所以「漸教之終令作佛」,只要有這樣的人願意常常與他在一起,常常來勸誘他,這小乘教的人,也慢慢會打開他的心門,慢慢也會培養他的大乘心。有時候在做事,「拜託你啦!來幫忙我一下。」叫久了,他也會來幫忙你,幫忙久了,他也覺得這樣做很輕鬆。你看一些環保菩薩也都說:「以前閒著沒事,這裡也病,那裡也痛,現在做環保之後,我樣樣都很快樂,身體很勇健。」也是很多人這樣說。所以做了,他就起歡喜心。「此即為內祕菩薩行,而外露聲聞形」。這就是發大心的人,他放下身段,縮小自己,走入這種小乘法的修行者群中去。 

經文簡釋: 

「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外作聲聞行,厭離生死,內心實自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令眾生少欲厭生死,以淨眾生之心;實即為自淨其心,之佛國土。 

  「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修行,「少欲厭生死」,其實是在清淨我們的佛土。「外作聲聞行,厭離生死」。就是要跟大家說:「我怕人間無常、苦、空,所以我願意修行,我要斷諸煩惱。」這是現這個聲聞形。「生死輪迴苦不堪,我現這個聲聞形,聽佛的聲音,了解佛的道理。」其實,了解之後,內心「實自菩薩遊戲神通」,其實都了解了,已經發大心了,同樣遊戲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污染,雖然是聲聞,但是我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所污染。 

  所以「令眾生少欲厭生死,以淨眾生之心」。大家出家修行,首先要從厭生死這樣開始修行。其實,這就是在淨眾生之心,眾生第一步,要脫離生死,第一步就是要這樣走。所以「實即為自淨其心之佛國土」,這就是我們學佛要用心的。真正的人間菩薩應該在人群中,修行雖然現聲聞相,看起來是小乘,其實我們必定要不畏大乘,不畏懼大乘法,要入人群,不受人群所染著,這樣就是入一大乘法,大家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