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02日】迷途知返 向菩提

Community:
Branch:

「眾生心迷惑根塵無明故流浪六道,今得人身應起慶幸之意當須秉心,迷途知返向菩提勤學大覺有情法。」
 
要用心喔!我們眾生就是一念心迷,所以根塵,我們的六根隨著六塵緣境,就這樣開始貪、瞋、癡、慢、疑,就這樣放縱出去了,這一念出去,要收回來也難了!所以在外面,緣著外面的境界,就如那位貧窮子,脫離了富家的父親,就這樣出去,不知道路可回來,流浪,幾十年、幾十年的時間,五十年、二十年等等,這都是表示了這樣一念開始,我們的六根緣六塵境,就跑進了五道四生,就長期在生死(輪迴)中。儘管有緣見佛修行,還是同樣徘徊在小乘教,獨善其身,這在<信解品>的窮子譬喻,我們也用很長時間解釋過了。這就是眾生,就是這樣這念心迷,迷惑了,迷惑了我們的根,就是五根,或者是六根。五根是眼、耳、鼻、舌、身,這稱為五根,再加上意,那就是六根了。五根緣五塵,就在生死輪迴中,流落五道,五塵呢?色、聲、香、味、觸,這叫做五塵。在根與塵會合的時候,當中就起了意,意識去分別,這道理大家很清楚了。
 
耳朵聽到聲音,這句話對,有道理,意就讚歎,這個聲音所說的,我們的意識了解,將它分別是對或者是錯,錯的,我們要分析之後,向他解釋,若是對的,分析之後要讚歎。這就是在意根裡,所以說來,根塵會合,離不開這個意,所以稱為六根塵。六根、六塵。這個六根塵,就容易讓我們起無明,我看到的,愛,我就是要取著,從男女之愛一直到物欲之愛,一直到名利地位之愛,這種不擇手段,就是造了很多,人間的煩惱、無明、業力,就是在這個根、塵,這兩項會合,所產生出來的無明。就是這樣的無明產生,這個意念要去取著,那就是取著的心,在第七識不斷用心計較,用很多的心思,要如何用手段去取得,這從六識就跑進七識去,日思夜想,製造煩惱,無明引起。有很多人,白天很多事情,晚上一直想就睡不著了,也這樣致成了有心,身心的病。
 
 
也是同樣,就是外面的境界啟動了無明,無明入思想,思念,那個相放在心裡,久久不能放棄,所以這叫思想。內心如農夫在耕作一樣,不斷一直耕作,這叫做思。所以,這個思想,那個相壓在心裡,那個思,就是不斷在那裡用功,讓我們的心靜不下來,這樣我們的煩惱、無明不斷,造作業力,讓我們生死由不得自己,流浪在六道裡,這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愓啊!人生苦難,就是苦在這裡。每天都會想到,現在那些受苦受難人,何時何日才有好的消息,給他們有一條路可走,給他們能找到,他們所安穩居住的地方。現在這些難民潮無依無靠,哪一個地方是他們能佇足,停下來、安穩下來的地方呢?他們由不得自己,這就是苦,這就是因為這樣,在這六道,哪怕在人間道就這樣了,何況地獄、餓鬼、畜生道呢?苦、苦,苦不堪啊!這就是在六道流浪,流浪在六道,由不得自己的苦啊!
 
我們現在已得人身,「今得人身,應起慶幸之意當須秉心」。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人身了,不只是得到人身,我們還能得聞佛法,我們要常常很慶幸,我們應該「當須秉心」。秉心就是用心,我們要時時顧好我們這念心,秉持著這念道心。既然發心修行,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機會,我們現在已經是得到了,得到人身,得聞佛法,能夠發心聽,聽法,聽了之後,法要入心;法入心,我們要身體力行,要真正體會佛陀所說的那個理。我們若沒入人群中,光是聽,儘管大道理連篇,卻是這些道理,好像與我們沒有什麼關係。我們光是說「苦」,我們明明每天都是這樣,逍遙自在過日子,哪有什麼苦呢?儘管苦說很多,你就是不知道啊。
 
但是有遇到境界來時,雖然有災、有難,不是我們親身遇到的,我們也要趕緊走入那個地方去,是人禍呢?是天災呢?是苦難人的境界裡,我們應該要投入進去。當他們最需要、最無助的時候,我們去付出。就如現在(二0一六年)的,塞爾維亞,在這些難民逃難的過程中,雖然四竄在不同的國家,也有很多風吹雨淋,風霜雪凍,在那沙漠風沙滾滾的地方,就如約旦一樣。
 
我們能看到,因為那個地方有慈濟人,因為那個地方的菩薩,走進到裡面的境界去,他們展開了雙手,去疼惜那些受苦難人。那些人有的病了,有的人傷了要就醫,這群人間的菩薩,他們想盡辦法將病人、傷的人,送到醫療(院所)去,幫助他、照顧他,一直到開刀治療,可以出院了,又將他送回去安住的地方,還要常常去探望,送營養品,照顧他們的身體,這是濟暉與他同伴的菩薩,那種的心靈體會、感覺,那個心靈的深處,苦啊!雖然不是在他自己身上,所發生的,雖然是在別人,與他無緣無故,一念不忍的心,所以他們投入了,所以他們也要重重難關重重過,出錢、出力,用心照顧,這就是菩薩入人群,體會人生的苦,來自於由不得自己。這種共業,一望無際,能看到五六公里方圓,那個大沙漠,差不多周圍,全部五六公里這麼大,帳篷就在那個大沙漠裡,這樣塔起來的。這看到了,感受到了,這些眾生不同的家庭,同一種的苦,這叫做眾生共業。
 
同樣在約旦,是這樣的苦,有的人已經流竄向歐洲走了,很多的國家這樣去了。但是還有另外一群,歐洲的慈濟人,來自於十多個國家,他們這群就是因緣,為了事業,有這個福緣到歐洲去,創造他們的事業有成,在其它因緣合和下,竟然共同志同道合,同在慈濟這個團體中。現在知道有一群苦難人,在逃難流竄,要走過這個國家,就是塞爾維亞這個地方,因緣輾轉,我們接到這個訊息,可以去幫助人了,大家踴躍,很爭取,我也要去!我也要去!這種不是誰派他去,是一念心,這念叫做菩薩,真如、清淨的本性,「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諸佛菩薩的覺性。我們人人都與佛菩薩,共同有這分的覺性,只是我們就是一念迷了。不過我們慶幸,我們已經得人身、聞佛法了,有這因緣在這個大團體中,我們的使命感,國際間有苦難人,就是靠近的地方,就去負起了這個責任,這叫做使命感。他們大家就是自動自發,開始就這樣到塞爾維亞。其實,在這個地方要進去,也要經過重重的關卡,關關難關,關關過啊!已經將近一個月了。
 
現在已經和那個地區的人士,也已經接觸到慈濟人,慈濟人的精神,愛的典範,也深深感動了當地的人,菩薩在那片土地,就如農夫在撒種子,種子落地,開始在發芽了,但願那國家的人與慈濟人接觸,起歡喜心,也在發願了,希望這些人就是菩薩的善種子。一個月快到了,他們現在(二0一六年三月) ,開始為當地的水災展開了,在那小鄉鎮,災區人民還未復原,希望慈濟人去探勘,去看過了,已經準備好了,就是要去救濟他們,去發放。近一個月來,因緣就是這樣,那裡的三月一日,難民走的路已被封閉起來。所以在塞爾維亞,這些難民進退不得,幾百人停滯在那個地方。有這樣的時間互動,我們就是要與這些人結緣。從愁眉苦臉,大家都是很憂愁、佷苦難,大家都是愁容滿面,卻是慈濟人慢慢與他們互動,為他們舉行生日的慶典,為這些孩子帶動。大人看到孩子歡喜在玩,大人也展開了笑容。在那個地方也為某一個國家,就是難民的國家(阿富汗庫德族),是慶過年的時刻,我們也是為他們,辦過年節的活動。所以因為這樣隨順他們的風俗,讓他們也有這樣的活動,幾次的活動下來,打開了他們的心門,現在這幾天,相片傳回來,看到他們這樣,一群一群展開笑容。
 
我們的香積飯到了,這幾天他們展開了香積飯,不同的口味去供應給他們,大家吃得很高興。有的人的宗教不同,高麗菜不能吃,我們知道,尊重他們的教規,趕緊就分成兩項,有高麗菜的口味的,或者是其它的口味等等,他們將它分開,讓他們能夠,按照他們宗教的生活守規戒,這就是尊重,連他們吃的口味,我們都尊重,這群菩薩在那個地方,那種尊重的愛,彼此感恩。因為他們走萬里路,從臺灣到歐洲,去發展他們的事業,或者是去求學、求知識,又有機會走入難民群中,了解很多事,這不就是「經一事,長一智」嗎?慧命就是在人群事物中,去體會出來,這就是我們要時時用心。我們要了解佛法,要印證佛法,證明佛陀所說的教法,苦在哪裡呢?我們用心,這叫做「秉心」,秉持我們修行的心,要多用心去體會佛說的道理。所以眾生,一切的苦從一念心開始,造作很多因緣果報,所以受苦,由不得自己在迷途中,我們也要用心秉持佛陀的教法,自然我們就迷途知返。在這迷的當中,我們應該要覺醒過來了,要向菩提,要向覺道,要「勤學大覺有情法」。大覺有情,那就是菩薩,就是向佛的境界方向直走。這就是我們《法華經》,所需要了解教法的精髓,希望我們要時時用心去體會。
 
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
 
其五百阿羅漢
優樓頻螺迦葉、
伽耶迦葉、
那提迦葉、
迦留陀夷、
優陀夷、
樓馱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這是前面,佛陀向憍陳如授記之後,其實還有五百,五百弟子的代表,這些名字開始念出來了。還有,不只是那些人。
 
接下來這段(經)文還有:「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離婆多、劫賓那、
薄拘羅、周陀、
莎伽陀等
皆當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盡同一號
名曰普明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這麼多人同樣受記了,開始佛陀為這麼多人授記。前面我們有說過了好幾位,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那律陀,這些,接下來的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這麼多人同樣也是,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這些人是共同一個號,前前後後成佛,都是同一個名,叫做「普明」。大家還記得嗎?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在對唱時,在〈序品〉,日月燈明佛,二萬佛,前後也是同一個名,佛佛道同。一尊佛和一尊佛,距離的時間是很長,卻是他們能同名,到底是為什麼啊?來,看,每一位能夠未來成佛的人,接下來就是離婆多。
 
離婆多:
或名假和合
彼遇二鬼爭屍
悟人身假和合之理
因而出家得道
之因緣
 
離婆多,亦名假和合。就是說有一個時候,離婆多在路上走,經過一座涼亭的地方,人很累了,就坐在那裡好像昏沉睡著了。在那當中,似乎看到兩個鬼,互相搶著一具屍體,這兩個鬼在那裡搶來搶去,甲就說:「這個屍體是我的。」乙也說:「不對,這個屍體是我的。」甲說這個屍體是他的,乙也說屍體是他的,兩個鬼在那裡一直拖,一直拉,就是拉這個屍體。看到有個人在那個地方,那就是離婆多,他就叫他:「來、來、來,你來替我評論,這個理。我說這個屍體是我的,他說屍體是他的。來,你來替我評個道理。」
 
但是離婆多在那裡,到底這是什麼道理,怎麼一個屍體,兩個鬼在那裡搶呢?「我沒辦法替你們評理啊!」這兩個鬼,甲就將離婆多拉來說:「你非為我說話不可。」乙也一樣,把他拉著說:「你非作我的見證,說這個屍體是我的。」兩個將他拉來拉去,拉得他的身體也已經撕開了。那時候他嚇了一跳,醒過來,哇!到底那個屍體是誰的?我已經被他們撕開了,我到底,我這個身體是屬於誰的?在那個地方體會到了,人身原來是假的和合,這就是道理,人身既然是如幻如化,是假合所成。沒有錯!這就是佛所說的教法。就這樣,他透徹了解。這就是離婆多的因緣。
 
再來是劫賓那,劫賓那,也叫做「房宿」。
 
劫賓那:
此云房宿
云是遇雨
與佛同房宿
佛為之說法
因而得道
故云房宿
 
傳說中,這個因緣就是說,有一天,也是在外面,印度很大,有時候要走過沒有人家的地方,要遇到有人家,是很困難。在走路的過程中,忽然間遇到大雨,這陣大雨,遠遠有一間房子,他趕緊向那間房子跑過去,那個地方向主人借,「大雨,天又黑了,我看起來無法再向前走,是不是你的房子借我住一晚?」這個主人很好,就借他。但是,進到裡面,正這樣準備好要休息時,忽然間一位比丘也進來,向主人借住。主人也很歡喜:「但是我只有一間房間能借你,前面已經來一位了,你現在來,可能要和他住同一間房間。」這位比丘進去了,這位先來的人看到這位修行者,比丘相,心生歡喜,能夠兩人一起住一間房間,很好啊,本來將他自己鋪好要睡的地方,就讓給他睡。尤其是鋪起來的草,感覺太單薄,他就再去抱草,再將床鋪得較溫暖一點,這樣讓他,這位修行者,請他睡在上面,在草鋪起來很溫馨的地方,自己就睡在地上。
 
這樣,這當中這位修行者,開始向這位有心的人來說法,那就是劫賓那。後來劫賓那才知道,原來這位比丘,就是傳說中,大家在讚歎,這位大名鼎鼎釋迦牟尼佛啊!很歡喜,怎麼這麼湊巧,能與佛同一間房間,他就這樣求皈依了。這就是劫賓那,他出家的因緣。所以,叫做「房宿」,與佛同一間房間,住在那間房間,能得佛說法度他,所以這樣出家了,所以名叫做「房宿」。
 
接下來就是薄拘羅。
 
薄拘羅:
以一呵梨勒果藥
布施
九十一劫不墮惡道
受天人福樂
身常無病
末後身得阿羅漢道
 
薄拘羅那就是,與佛也是一段很長的因緣,當然,簡單說就是說,這位過去也是一位平常的人,但是在那段時間,這是很長久了,九十幾劫以前了,他就是善念,看到修行者,他就起善念。所以,看到一位修行者,身體有病痛,他用一個很珍貴的藥,叫做呵梨勒果,這說是可以治萬病,不死之藥,傳說中是很珍貴的藥,就獻給這位有病的病僧。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九十一劫不墮惡道」,而且就是「受天人(福)樂」。這就是他的虔誠,用這麼貴重的藥品去救病僧,所以身常無病,最後就是遇到釋迦佛時,他也能「身得阿羅漢(道)」,現在又能得到佛陀授記,這也就是他的因緣。
 
又有周陀,周陀,也能叫做周利,有時候叫他周利,有時候叫做周陀。譯作大路邊生。
 
周陀:
亦云周利
此云大路邊生
莎伽陀
亦云槃特
此云小路邊生
 
他的故事也是很精彩,他的母親本來是富家的女兒,就是有錢人的女兒,但是她的丈夫比較貧困,她的家庭,女孩子的家庭不允許,她只好跟著這個先生,就遠離她的家庭。路途很長,懷孕了,走好幾個月、好幾個月之後,在路邊生下來這位叫做周陀。像這樣有孩子了,想要和她的先生,前途茫茫往哪裡去呢?不如歸娘家,不如回到娘家。要回娘家,還是還有這麼長的路,又是再懷孕了。懷孕,還沒到她的家,就又在路邊再生一個,第二個,小路邊生,那就是莎伽陀。莎伽陀與周陀兩個是兄弟,周陀是大路邊生,莎伽陀是小路邊生,是大的和小的,兩兄弟共同也來皈依佛,在佛法中修行,這是他們的故事。
 
所以,佛的每一位弟子,就是有他們的過程,每一個人跟我們一樣,我們人人都有我們的故事,佛陀的弟子,弟子群中,人人也有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生態。雖然各人的生態不同,但是各人都是同樣本具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所以「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當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皆當得成無上正覺
 
念過的這些弟子,人人都能成佛。所以「皆當得成無上正覺」,只要你好好修行,我們人人回歸真如本性,我們也是同樣,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盡同一號
名曰普明:
五百弟子同一名號
 
這些人前前後後都能成佛,同一個名,不同的時代,同一個名,名叫做「普明」。這是五百位弟子都一樣,不是只有這些人,五百弟子都是同一名,過去的日月燈明佛都能同一名,何況佛陀向大家授記呢?所以「先授憍陳如及五百弟子者,以五百弟子現在法會,而憍陳如又為其上首。」
 
先授憍陳如
及五百弟子者
以五百弟子
現在法會
而憍陳如
又為其上首
 
所以先向憍陳如授記。因為那個場合有五百人,所以憍陳如,就是在佛陀說法的那個場合中,有五百人,第一個得佛授記者。所以我們要用心,昨天向大家說,佛陀說法是七八年的時間,場所、人數不一,這時候授記正好有五百人在,所以這五百人通通受記。我們法要用入心,時時多用心啊!
 
【附註】
《佛本行經》云:
其母是長者之女,隨夫他國,久而有孕。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如是二度,凡生二子,乃以大小而區別之。大即周陀,小即莎伽陀。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