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25日】退大入小 回心向大

Community:
Branch:

「因無明所覆不能覺曉, 後因以如來方便開示, 遂後乃得證大乘之果, 利樂無窮故衣珠為喻。 」
 
  這段文,一直以來最重要的就是在那顆寶珠,這顆寶珠,離我們很近,不只是近,是貼在我們的身裡,只是我們無明,無明將我們遮蓋住,所以不知我們自身有這顆寶珠。這麼多天的時間,大家一直反覆聽,師父一直將這顆寶珠這樣殷殷不斷向大家說。是啊,因為我自己也一直很需要這顆寶珠,我很需要這顆寶珠不斷就是在我的身,身內外,這樣很光滑在這裡這樣能滾動,這是我很期待,所以念念不忘講這顆珠。講珠、念珠,希望能用上這顆珠,期待大家,我們不要將這顆珠疏忽、放棄,因為我們就是放棄了這顆珠,我們這樣無明就會愈多,無明不斷覆蓋著我們的身心見解,在我們身體的周圍無不都是煩惱,在我們心中無不是無明,這種的人生真的是苦不堪啊! 
 
  所以我們應該要懂得覺曉,要了解了,我們應該要很相信,在我們的身心周圍、天地之間,無不都是大乾坤含藏著這顆寶珠,我們的小乾坤也不離開這顆寶珠,這顆寶珠縮小來說,叫做寶珠,將它再用變成了我們的真如,很貼切,再將它擴大,是天地萬物無不含著寶珠。道理,物理、生理、心理,普遍了這顆寶珠存在,我們應該也能了解這個意,這個含意,法就是在我們的心中。過去我們都不知道,「後因以如來方便開示」,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二千多年前,他將他的觀念思想,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融會貫通在他的法性覺海裡,隨時觀機逗教,時機到了,他就說這樣的法。《法華經》是佛陀內心含著,四十多年了,應該要說塵點劫前,十六沙彌的時代開始發心講《法華經》,結很多的法華緣眾。他從這樣開始,不斷在人間修行,生生世世就是要結這分緣,結來成佛的緣,因緣成熟來生人間,來人間修行、覺悟,目標就是希望人人成佛。 
 
  人人能成佛,卻是人人心覆無明,佛陀不得不用方便教法來開示,他生生世世乘如是法而來人間,因緣成熟了,希望人人成佛。但是談何容易,只好方便說法。經過四十多年了,人間的自然法則壽命,佛陀這個時候若不趕緊向大家宣示,向大家開始說,讓大家先了解一下,哪怕是現在知道,還是離要用它還很遠,就會向他說:「你一定是有,你要相信,相信你的覺性慧海永遠都在,今生此世,無量長時間,照這樣好好去修行,你的信心,好好修行,你絕對成佛。」這是在《法華經》,任何一個人佛陀願意為他們授記,所以授記的心願,就是要讓大家堅定信心,未來絕對能成佛。〈授記品〉,又是〈五百弟子授記品〉,不是這樣而已,後面還有〈授學無學人記品〉,可見這段受記品是多麼重要。〈五百弟子授記品〉,弟子已經覺悟了,五百弟子能將這個法,佛陀的用心,自己的愚鈍,佛陀的教育,將它譬喻為一顆寶珠,這樣早就為我們放在身上了,而我們還是沉醉在無明酒中,還是在心靈的煩惱、無明,信心未決定。 
 
  缺了這個信心,所以只是一直獨善其身,遲遲不敢相信自己入人群中能不受人群所污染,只是一直希望自己能覺悟,希望自己不要再來人間或者是五道,或者是四生,希望將這五道四生輪迴完全了斷。雖然「分段生死」的道理了解了,知道一切就是執著種種的無明,緣著「十二因緣」,由不得自己在五道四生。大家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人生,有的人苦、苦,苦得無法解脫的苦,現在的人生看得到的。有的人一生下來,不論生活中,從小到大到老,同樣他都是享受,物資,財產、名利、地位都是高高在上,怎麼有這樣福報這麼好的人,這麼長的時間享福。佛陀就會告訴我們,他的過去的人生,福就是這樣這樣造,因緣,就是這樣結的善緣,造很多的福。就如賺很多錢,存在銀行用不完,富有,人家他是過去生中所造福。 
 
  有的人是怎麼樣呢?結的就是不好的緣,所造的就是惡的業,帶著很多惡因、惡緣、惡業,隨著他的依報,到了那種自然環境苦難之地,那種自然環境的貧窮困苦,又是在困苦中的困苦,那種的人生,病啊、多災難,這是不是他自己要的呢?不是,他也很想要如何能有所得,來疏解掉這麼苦逼的人生,但是任憑他怎樣都無法得到好的緣來幫助他,這就是苦。過去生造惡因、惡緣,由不得自己在依報、正報,自然的苦、身心的苦,很多的苦難。就如在非洲,去看看非洲的人生。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做這麼多事,很累啊!有這樣的環境可以做這麼多的事,應該要感恩,有用的人生,為人群付出,要充滿感恩心,要很精進。因為我們了解佛法,了解道理,所以我們要用感恩心來過每一天很忙碌的生活。但是若是看不開,眼光再看遠一點,在菩薩群中的團體,我們的眼光放開看天下,宏觀天下。 
 
  非洲很多的國家,也有菩薩在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布種,他們願意投入,他們面對著是很苦的眾生,環境是那麼的骯髒,交通是那麼的不方便,面對著的人,那樣的生活,沒有水可洗浴,身體病痛,又爛又臭,要去接近他們,去發揮那分愛,去擁抱他們,以身作則來教他們,來啟發他們。「健康的人就要像這樣,我的環境這麼好,我能來接近他們,我能展開雙手來擁抱他們,我不怕他的身體臭,我不怕他的家庭骯髒,我願意親手為他洗澡,我願意為他整理他的傷口。」你看,這樣做,自然那些人這樣看,啟動他們的心。「他們有錢,他們從外地來,他們有這樣好的環境生活,願意放下身段,為我們的同胞這樣付出,我感動,我願意。」從這樣開始,慈濟人他們能帶出一群,本來他們也完全是苦,他們先解脫了身心觀念的苦,打開他們的心門,容納了佛法,然後了解因緣果報,佛法的道理,就如那顆明珠,他們已經自心啟發,運用這明珠的法,他們到處去付出。 
 
  莫三比克,現在他們非洲又開始在集合培訓的時候,四五個國家本土志工來到南非,我們現在將他們一個一個國家,來看他們的背景,先說莫三比克。那個地方多麼的苦啊!我們常常在說他們的苦,他們現在已經自己守護自己的社區,他們這個社區,現在已經有二十個行政區了。因為有二十個社區,他們啟發了愛心的人,這群愛心人他們就守護他們這個區的社區,他們的行政區。每一個社區都有好幾個村,每一個行政區,所以他們現在也照顧到總共有一百多個鄉村了,若大家合起來,這二十個行政區,大家互相合起來就已經上百個鄉村了。他們先是少少人,「我就顧好我的左鄰右舍,我顧好我就近的村莊,再將這個愛傳給隔壁村,隔壁村的人也來學,我這村的人也去教。」就這樣一村傳過一村,就成為一個行政區。他們就是這樣傳,將這愛的力量傳出去,見苦知福,看到苦難的人,比他們更苦難的人很多,所以他們人人穿起了灰衣白裙,或者是灰衣白褲,開始他們穿梭在這樣的社區,看到很多。 
 
  有的人,資深的去帶他們,去陪伴他們,陪伴他們如何來協助那些貧困苦難的人,來為他們清掃環境,來為他們洗頭,來為他們洗澡,然後身體爛了的,這樣來為他包紮傷口,敷藥、包紮傷口,這樣一個一個一直擴展,看到還有個案一個一個出來了。其中有一個婦女(瑪麗亞),她已經病了,病得很嚴重,肚子是那麼的大,被人丟在家裡,在地上,在垃圾堆中。去看她的時候,有孩子,有家庭,但是家庭的人說她這樣的病是不祥之物,所以整個家庭的人,就都沒有人敢接近她,所以讓她自己一個人在地上,苦啊苦!慈濟人發現到、看到,趕緊幫助她,去疼惜、去愛她,去找她的孩子,向她的孩子說話,將慈濟的法與她分享,這樣牽著她的孩子,女兒,這樣來到母親的身邊,一起來打掃。將福慧床放上去,物資放好,教女兒如何來照顧母親。這當然是要有一段時間,孩子、家人還未接受之前,就是慈濟人、附近的人一直不斷不斷去照顧,才有辦法讓他們的家人這樣感動,這樣接受,願意來照顧。類似這種,這實在是菩薩。他們那個地方也有人生的苦,苦到另外一個區(波波雷區)。一個女人(克勞蒂亞)已經二十幾年了,雙手被地雷炸斷了,都沒有手掌,就只有留著手臂而已,都沒有手掌。但是她很堅強,二十多年了就是這樣練,練出了沒有雙掌但是兩手臂萬能,她也有辦法撿柴、燒火、煮飯,也有辦法洗衣服,將衣服擰得非常乾,能晾衣,去為人做小工來生活,又要替女兒帶孫子。 
 
  要帶孫子,將孫子背在背上,她自己一個人有辦法將孫子這樣用背巾背著,背在背上,將自己的身體,將孫子,那條繩子、帶子,背巾的帶子這樣綁在自己的身上,這樣打結。沒有手掌哦,有辦法把孫子這樣從小背到大,背著孫子,再去為人做工,多麼堅強的女人!這要說,說來話長啊,很多很多這樣的個案,很多就是從他的家庭開始,從他的村莊開始,透過了這個村莊,再隔壁村,這樣一直擴展,擴展到行政區。一個行政區好幾個村,這樣普遍,現在他們已經照顧百多個村了,二十個行政區,每一個家庭是苦不堪啊!我們透視人間,就是這樣。回過頭來,我們來看我們自己,真的是很有福的人生。我們可能在有福的人生中,我們的不足可能還是很多,所以我們的煩惱還是很多。佛陀他在二千多年前,將苦的個案來教育,讓大家每天出去托缽,看看人家的家庭,讓大家走出去,在路程、過程中去理解生活環境困苦等等。佛陀開始就說個案,所以佛陀很會說故事,其實所說的,是他們當時社會人生的苦難。就像現在我們說莫三比克,雖然離我們很遠,它是跟我們現在的時間是同時,分秒無分別。 
 
  這是另外一個國家,因為有了這個法已經到那個國家去了,那個國家苦難的人打開心門,佛法在心中,他們當一個快樂的志工,將他們的力量付出,這就是他們的寶珠,這就是他們的財產,他們有愛心,他們有這顆寶珠,他們能將這個光明帶到每一個黑暗的角落,將這個光明的法,去幫助他們,讓他們站得起來,他們又能發心再去幫助別人。像這樣,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說法最重要的目標,這是方便法,是方便法,但是,是佛法中的基礎,最終就是成佛,這是真實法。方便法,看起來覺得這就是人間法,去替人打掃,去照顧一個跟你毫無關係的人,身體骯髒,爛啊、臭啊,你不怕,願意付出,這是方便法嗎?是不是呢?是或不是?(答:是)不是啦!是,你敢去嗎?就是不敢去啊!就像這些修小乘法的人,「我怕被他感染到,我怕。」他已經怕,一般人他都怕了,何況是病人,他怎麼會不怕呢?同樣的道理,佛陀就是說「你要不怕,要入這樣的人群中去」,所以這就是叫做菩薩,直接,這群「黑珍珠」他們就是直接行菩薩道,這就是修行,這叫做頓教,很快,不是漸教。 
 
  「五時八教」裡面有頓、漸,漸教就是這樣慢慢來,隨你的根機來說適合你的法,頓教就是我想要這樣說,你應該就是這樣做。我聽到了,我了解了,我願意這樣做,這就是頓教。菩薩就是這樣疾快,很快這樣就到達了,這就是方便,是這樣走過來。但是,我們能夠接受頓教的菩薩,也是過去生中那個法不斷接受、接受,接受得很成熟,信根很深,現在就是在那個地方,那個境界裡這樣,就是接受,在那個境界去發揮他的良能。所以,這是就是倒駕慈航來的,這是有使命來的,不是他們受苦來的,他們是有使命來的。所以,現在五百多人受記了,未來他們的生活輾轉,生生世世說不定就是要在那個最苦的地方,就如非洲慈濟志工一樣,願意去付出,這樣的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法真的是很奧妙,不是只在經文解釋,我們要很了解。 
 
  這五百比丘受記,這是在未來,是從過去無量劫,塵點劫這樣受這個法,一直一直在人間又有緣,現在遇到佛了,接受了佛法,他們開始有信心,他們願意走入人群中。非洲那一群菩薩,他們就是已經,既受記了,他們真的是已經很了解法,在那個地方。二千多年前佛陀授記的人,現在在那裡在度眾生,在解眾生的苦,你們相信嗎?(答:相信)應該是啊!因為佛陀累生世這樣,尤其是在二千多年前成佛,已經授記,授記兩千多年來,有多少人在苦難的世界,已經投入在苦難眾生中去度眾生,救度眾生。這全都是已經接受佛法,薰陶了之後去接受,去付出。要不然你們想,怎麼那麼奇怪,我說話,他們又聽不懂,他們為何願意將慈濟宗門、靜思法脈,這樣那麼重視。他們說慈濟已經五十年了,他們不只是每個人承擔五十項的工作,他們要承擔無量數的工作,已經發這樣的願了。想,這就是過去的緣,一直到現在,他們已經受記度眾生了。 
 
  所以「遂後乃得證大乘之果」。這是過去這樣慢慢地滋潤,慢慢一直到現在,還在修行當中。他們已經行大乘法了,他們做得很歡喜,每次若做完之後,你們可以看到他們很歡喜。「利樂無窮故衣珠為喻」。他們歡喜,做的人歡喜,被幫助的人更歡喜,這是我們要讚歎他們的地方。所以,這顆珠,真的我們要很大用。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與珠之親友,後見此貧人,苦切責之已,示以所繫珠。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 
 
  給他這顆珠的親友看到了,就開始責備他。「我已經給你的東西,你應該可以好好應用,怎麼還這樣呢?」過去塵點劫前已經說《法華經》了,應該要行入菩薩道中,現在還守在小乘教裡。佛陀就是這樣,現在《法華經》就是要除去小乘,要鞭策小乘教的人,要鼓勵走入大乘,這是五百弟子認為佛陀現在在鼓勵,在鞭策我們。所以下面的文再說, 
 
經文:「我等亦如是,世尊於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 
 
經文簡釋: 
 
「我等亦如是,世尊於長夜」;我等聲聞,退大入小,回心向大,亦復如彼貧人無異。 
 
我昔在迷,猶如長夜。 
 
  「我等」,我們五百人在場,得佛授記的人,自己說「我等亦如是」,我們就是這樣,跟那個醉在無明酒中的那些人一樣。世尊在長夜茫茫,還是不斷來指點我們,來為我們提燈照路,這是佛陀長遠來,塵點劫中,我們都是在這長夜茫茫中,就是需要有人這樣來接引我們。所以「我等聲聞,退大入小」。塵點劫以來,那個時候聽大乘法,但是這麼長的時間,我們對這個大乘法,一直退失了。當時聽法、發願,但是長久的時間以來,我們大乘的教法,慢慢退失了,因為一直無明複製,一念間複製無量無明,所以大乘法就慢慢退失,向小乘,獨善其身。 
 
  這個路程,漫漫長夜,很長很長的時間,到現在「回心向大」。這麼長久的時間,過程這麼久了,幸好有法,還這樣讓我們沒有全部損失掉,雖然退大,入於小乘教,還是一樣還有佛法在我們的心中,現在已經佛陀慢慢再調教我們,現在已經回心向大。了解了,已經了解過去太自私了,現在開始懂得要向大乘法走。「亦復如彼貧人無異」。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以前樣樣都不知道,現在知道這些大法了,與那位貧人這樣有寶珠在內身裡,還不知道,和那個貧困的人一樣。所以「我昔在迷,猶如長夜」,我過去在迷中,就如在長夜,像是在夜晚一樣,這麼久的時間,寶珠在我的身上,我都不知。大乘的佛法在天下間,在周圍,在我們的身邊,都不懂得要用,都一直說我不懂,我就是要保護我自己。其實,保護你的法,就是在你的周圍,你自己隔礙了你自己,所以常常就是在小範圍裡。 
 
經文簡釋: 
 
「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世尊慈悲愍見眾生長迷,常起教化。令我等種無上菩提廣大之願。
 
  所以,唯有世尊「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世尊慈悲,憫念眾生的苦難,看到這些眾生就是這樣這麼的愚鈍,常常都沉淪在長夜,迷茫在這種長久的時間裡,所以佛陀看到這些眾生,這樣不捨,慈悲憐憫,所以常常都來教化我們,時時都來接引我們,只是自己太愚迷了。所以「令我等種無上菩提廣大之願」。我們就是這樣,佛陀就是這樣慢慢來牽引我們,牽引,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我們能夠全都「種無上菩提廣大之願」,發這個大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希望我們大家能發這樣的大願,不是守在小根、小智,應該開啟大根,開啟大智,發弘願,應該不捨眾生,大慈、大悲、大覺、大悟,這種大願,這是佛陀這樣在教化我們。 
 
經文簡釋: 
 
「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頌合醉不覺知我等智劣,不知往願,亦復不能覺有佛性。 
 
  「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佛陀的心願是要我們人人都能成佛,與佛陀同樣平等,入人群中教化眾生,這是佛的用心,但是我們大家無智,「不覺亦不知」。這解釋這些如醉在無明酒中的人。所以我們大家智慧很劣,根機很劣,「不知往願」,忘記了。塵點劫前,十六沙彌覆講的《法華經》,我們全都這樣忘記了,不知,已經忘記了,忘記了就是不知道了,所以過去我們也有發願過,所以亦復不能覺知自有佛性,所以忘記了,不知道我自己原來有佛性,我原來有自然的大覺慧海,我自己都不知道。 
 
經文簡釋: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稱頌起行。既得少分偏空涅槃,便謂為足,不求大利。 
 
  所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得到一點點,我們就以為我們很了不起,我們都知道了,就是這樣在過。這就是表示這顆珠放下去,我們還不知道,醒來再走,開始走了。「既得少分偏空涅槃」,我們已經在迷中懂得接觸佛法,入佛門來修行,這已經在無明中已經脫離了一層的迷,走入我們修行的團體來,還是守在少分偏空的涅槃。聽法,聽很多了,但是,雖有在修行,帶著這顆寶珠在行,但就是在偏空,還沒有真正透徹了解這顆寶珠的用途,還不知道。所以「便謂為足」,便以為我這樣已經滿足了,我已經得到法了,我這樣獨善其身,我了斷生死,我這樣就足夠了,「不求大利」。 
 
  人生就是這樣,法,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生活周圍裡,明明我們可以很清楚,卻是我們時時都是糊塗,迷在醉酒之中,這就是我們的損失。我們應該要從無明中要趕緊覺曉起來,要趕緊清醒過來,不要再沉醉下去了。佛陀二千多年前的教法是這樣這麼豐富,要適應我們眾生的根機,為那時候的未來、我們的現在設教,給我們這麼多、這麼多的法,適用在我們現代。我們應該要投入,投入大乘法。眾生苦難有多少呢,我們有這樣的空間,有這樣的能力,我們還有辦法去救人,所以我們應該人人發大心,不要動不動煩惱就來覆在我們的心裡。聰明不等於智慧,我們一定不是聽法要得聰明的,不是要利口辯才,我們應該運用我們的智慧,用單純的心入人群中去,這樣我們自然會感覺到快樂無窮,很歡喜。 
 
  就如非洲的菩薩,他們雖然法無法直接聽懂,文字他們也無法看得懂,但是他們很用心,他們的信根很深,他們也曾受苦,已經體會得到,所以願意打開他們的心門,接受這個法。他們走出去,幫助人,付出雖然是很辛苦,我相信很辛苦,從他們的身體,從他們的環境、道路等等,要做的工作,看起來真的是很辛苦,感受得到,但是他們就是快樂,他們歡喜,他們得到法喜,被幫助的人快樂。看看這種法喜禪悅食,他們的生活就是法,帶給他們單純的心而快樂,這叫做法喜,這叫做禪悅,他們專心一致做好這件事。所以環境惡劣不一定是壞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一旦聽到這樣的法,得到這樣啟發,他們就將它當作寶,用在他們的生活中,所以我們有這樣的生活,應該要再更用心,時時法在生活中,生活中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