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31日】勤進修 悟真理

Community:
Branch:

「有學與無學,同修正道、斷煩惱,勤進修為有學,悟真理、斷塵垢,入群轉煩惱惑成菩提,曰無學。」
 
學與無學,我們要用心體會,有學與無學,其實是要共同所修的是正道,共同要斷煩惱,不論你是有學、無學,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有學,就是初淺入佛門,就是才發心入佛門來,了解的還沒有很多,或者是所懂的很粗淺,根機較鈍劣,儘管他根機較鈍劣,很粗淺,同樣在有學中也要修,所要修的是正道,觀念要正確。佛陀給我們八正道、七菩提分,這都是我們入佛門要修的法。所以,正道法,給我們的方向、見解正確;向著這個正確的方向,觀念、思想正確,自然煩惱無明,我們能去分清楚,這是錯、這是對,這是偏、是邪,這是正,這是道,自然我們就懂得分別,能知道防非止惡。這都是修正道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斷煩惱。
 
我們一切若正,是非若清楚,不會惹來新的煩惱入心,能夠思惟舊的,過去的錯誤,要懂得懺悔去除,這就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過去的錯誤要時時反省,要時時懺悔,懺悔即清淨。新的煩惱,我們道理懂了,新的煩惱不會再來惹我們的心,我們懂得預防,叫做防非、止惡,外面的是非煩惱,我們不會再將它接受進來,這就是我們修學正道法,不會再惹來無明煩惱。過去的無明煩惱,我們清楚,我們了解,我們要改過、去除,這叫做斷煩惱。不是只知道,只是去除,我們還要勤進,要勤修,要精進,就是哪怕是有學,我們都是要不斷精進。因為我們不懂,所以我們要不斷追求,追求真理入心。我們要了解,聽法才能夠理解,多聽,聽入心來,好好靜思惟。
 
我們的心,要從法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所以我們常常說,「靜思勤行道」,這是我們的法脈。「靜思法脈勤行道」。我們在這裡修行,雖然每天忙忙碌碌,很忙碌,為天下事,為人間,所以我們要用時間,來為人群付出,時間有限,要做的事情很多。有形的,思惟修,我們要好好借重有形的人事物,要好好來思惟,這是我們修行的道場,所以我們不能將時間浪費,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要勤,心時時要靜。外面是動的,我們內心是靜的,借外面動的境界,有形色的事物,我們用很清淨的心來接受它,這就是我們要學道、修行的道場。所以「勤進修為有學」。我們要承認我們還是在有學中,我們還是很粗淺,對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對人的心理,我們全部還是很粗淺。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把握我們這一生,我們的生理在自然的法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人生很多無常,在無常中,在自然的法則,這個生命中,我們要向著大人間,這麼開闊的人間,有為、無為法,我們要去體會它,要去了解它,所以我們要勤進,要勤修、要精進,事事物物無不都是我們要學的。
 
有為法,有形的,這也是法;我們所在做的,面對人、事、物,這也是法啊!所以我們在這有為法中,就是去參透徹無為的道理,無形、無體,這真理,我們就是在有形中去了解無形、無為的真理。一切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只要是有聲、有色、有形、有影,這全都叫做有為法。這種有作為的法,總是有一天也會消掉,「如夢幻泡影」,都是在無常中。唯有我們要追求的,從這有為,有形、有聲、有色,人、事、物中去體會那個真理,這就是我們要努力,所以這種「勤進修為有學」。我們還在有學地裡面,所以要「悟真理斷塵垢」。我們這樣在修,更要去體悟那無為之中,無為的真理。顧好我們的心,我們心心念念,要在靜思惟中,防非止惡。看到人的無明,看到人的心態起伏,我們看到,我們就自己要自我警惕。要如何來膚慰,像這樣心態起伏不定的人,我們要如何去膚慰。我們的心若不定,若不靜,你看到別人在起伏,那種心的煩惱,我們也跟著他煩惱,這就是無形中的塵垢,這個塵垢是無形的塵垢。
 
看,看有形的聲色,就來污染了我們的心。看的,是眼睛在看,也是我們的感覺,這都是無形,形在對方他的心態無明,形成在他的體態裡,在他的身體,在他的表情裡,這是我們用我們的眼睛去看,用我們的耳朵去聽,這只是在對方的表情而已,這當中有什麼東西呢?沒有東西。卻是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心若能這樣平平靜靜,「怎麼這麼衝動?怎麼起伏無常?好好思考如何來膚慰他,如何讓他心平氣和,道理要再說給他聽,讓他心開,讓他意解。」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自己要學,豈能去惹塵垢呢?這個塵垢,我們道理若徹悟,我們就能斷。看別人,我們要靜,如何將法給別人,膚慰讓他平靜,開導讓他心開意解,這才是叫做悟真理。眾生就是這樣的無明,眾生就是這樣在複製煩惱,漏失掉真理。我們要學佛的人,我們對真理不能漏失,要去體悟,體悟這個真理,這樣,煩惱我們才能斷,希望大家也要很用心去體會。
 
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同時要尊重,敬重修,這就是敬重自己,也敬重他人,這種道理我們要很清楚。所以,這樣才能入人群,有學的,就是要勤進修,這樣就是有學。我們若要到無學,就是要「悟真理、斷塵垢」,一定要體悟,我們自己若心顧得住,還能去顧別人的心。不只顧一個、兩個,要入人群,我們要入人群去,要去「轉煩惱惑成菩提」,這叫做無學。我們自己的煩惱,已經將它去除了,對一個、兩個,不如入人群去。眾生心垢重,這個垢穢很重,所以無明習氣很重,所以我們必定要用耐心,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面對著芸芸眾生,都是這樣,很容易衝動,很容易身行、聲色不調和,這就是人群。我們要入這樣的人群中去,好好的,一方面調自己的心,能夠鍛鍊,鍛鍊我們的心,在這樣的群眾中,我們心不起動,這才是真「斷塵垢」,完全將塵沙很細的煩惱,我們都能去除了。這樣入人群,再去轉煩惱惑,轉煩惱成菩提,若能到這樣,這叫做大乘無學。這很深的道理,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要做,就沒有困難;不做,不去接受,不去深入,這樣永遠都是體會不到真理。所以我們要用心啊!
 
〈授學無學人記品〉「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這是我們昨天有讀過的文。
 
爾時 
阿難 羅睺羅
而作是念:
我等每自思惟
設得授記
不亦快乎
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
頭面禮足
俱白佛言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佛陀成佛成道那一天,阿難出生了。依照經典的記載,佛陀成佛六年後,淨飯王思念,很想要看成佛後的世尊,是自己的兒子,很思慕,所以請佛回來迦毗羅衛國。這樣我們就知道,六年後回來,阿難年紀還很小,就用這樣去類推。不過,從這個時候開始,淨飯王信仰佛法了,也護持佛法,整個迦毗羅衛國,佛法很昌盛,佛陀的法已經從成道這樣,一直普遍在古印度不斷在宣揚。所以經過二十年後,阿難已經十九歲了,他覺得應該佛法不只是聽,人生的道理無常、苦、空,就是在皇宮貴為王子,還不是太子,是王子,王族的子弟,雖然是很尊貴,但是自然法則,人生的無常,終歸老、病、死的時候,這是任何人都逃不過啊!享樂只不過是消磨時間,在人間多造業,所以他希望能進入清淨的僧團,好好將佛法入心,能與佛同樣,覺悟天地宇宙的真理,能夠度眾生。這是阿難的心,所以他也堅持要出家,爭取出家去了。
 
那時候,兒子能出家,雖然不捨,也是光榮的事情,阿難就是這麼順利出家了。隔年,我們昨天有說過了,由舍利弗、目犍連,來推薦阿難成為佛的侍者,阿難的三個願條件要求,佛陀歡喜接受了。過去二十年前的法,為阿難、為大眾再重複。所以,有人說,阿難是佛成道之後的二十年後,才來出家,怎麼會每一本經都是「如是我聞」?過去的二十年,阿難還未入僧團來啊!從這段故事,我們就能了解阿難的智慧,「我若要當侍者,我應該要了解,佛過去所說的法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說,要懂得再去追求過去,要知道過去,還要再了解現在,所以,法就是要這樣,才有辦法流傳下去,知古,才能傳為未來。阿難有這樣的智慧,向佛陀這樣的要求。
 
佛陀真正是照阿難的要求再說法,過去的二十年,未來將近三十年間,阿難一直都在佛的身邊,所以佛一直到八十歲,八十歲了,將入涅槃,佛陀在拘尸那,(娑)羅雙樹的中間。這中間佛陀就向阿難說:「來,在這個地方,為我鋪上尼師壇。」就是去受戒之後的那個坐具,因為這就是佛與弟子出外,必定要帶的,到哪個地方去,這塊毯子,這樣展開就能坐、能睡,這就是日常在用的東西。佛陀向阿難說:「來,幫我鋪好,我很累,我想要在這個地方休息、歇息。」就這樣開始在那個地方,就是佛陀入滅的地方。佛陀病重了,再也無法再往前前進,就是要在這個地方入滅。阿難趕緊通知,大家能知道佛陀已經病重,在這個地方了。所以弟子聞風,知道這個消息了,遠、近,紛紛趕緊一直趕,集合來到這個地方。
 
在這期間,入滅之前,佛陀就是這樣向大家說:「阿難,很辛苦。」因為阿難還沒有證四果羅漢,他一直一直都在佛的身邊,當佛的侍者,總是還沒證四果羅漢,這個情還是很重。阿難是一位很有情的人,知道佛陀將要入滅了,非常痛苦,禁不住,雖然知道人的入滅,是自然的法則,大家都是這麼的冷靜,卻是自己禁不住,跑出去外面哭。阿難在外面這樣在悲泣時,佛陀就向大家說:「阿難真的是很辛苦,來侍候我,為我的侍者,也將近三十年了。他為人很溫和,心很寬厚,心寬、念很單純。但是他聽法,點滴的法,入阿難的心,就是點滴不漏,將來阿難能將佛法弘揚廣大,能流傳千古,就是要阿難他來傳法。」
 
佛陀的用心,當一些弟子,已經陸陸續續圍繞在身邊,就向大家這樣說:「將來的佛法,要靠阿難將點滴的法會集起來,來流傳於千古。」這是佛陀入滅以前,向大眾說的法,同時入滅之前,於經典,就是佛陀還是現相,再說《涅槃經》,這是佛陀講《法華經》之後,接著所說的《涅槃經》,同時還要大家要趕快,要很密切,要接受佛的遺教。佛陀的遺教,《佛遺教經》,還是要好好了解。作佛的弟子,那一念心一定要守持好,生活的規則,戒、定、慧一定要守好,這就是佛陀臨終以前所遺教。
 
阿難在外面哭,阿那律陀也趕緊來安慰阿難:「時間很逼切,阿難趕緊,趕緊去請教佛,到底還有這麼多的事情,未來,法要如何傳?僧團要如何能延續下去,請佛陀要開示,未來這些僧團,要依靠什麼來修行,要趕緊請教佛。」阿難覺醒:「是啊,我應該有責任,我應該要趕緊去請教佛陀。」
 
在很短暫的時間,趕緊平靜了自己的心,到佛前去向佛陀請教:「佛啊,佛為我們大家,講將近五十年的說法,未來這個法是要如何流傳下去,讓人能相信?」佛陀交代,經典前(用)「如是我聞」,佛陀若是還在世時,大家是依佛為師,佛陀教育我們的,我們就是這樣依佛教來生活。佛陀若入滅之後,這些僧團要依靠什麼來生活呢?「以戒為師」,佛陀這樣交代。修行最重要就要上軌道,要守戒律,所以要以戒為師。唯有戒,戒法才能保護我們的慧命,所以,一定,我們人人要以戒為師。阿難又問:「佛陀,佛陀在世時,僧團中就有很多不守規戒,不受教的比丘,像六群比丘這一類的人,要如何降伏他們,要如何讓他在僧團中呢?」佛陀嘆一口氣:「大家慈悲,用心勸誡,能勸誡教育,成就他的慧命,若是勸不來,不守戒,那就默擯。」
 
佛陀的慈悲,到了這時候,也沒說要將他驅出僧團去。沒有,還是也慈悲容納。「各人聽法,各人修、各人得,各人造業要各人受,因緣果報,大家要很清楚,將他默擯。」這就是在,佛陀將入滅以前的遺教。
 
所以「如是我聞」,我們現在有法可聽,是因為阿難,聽過的法,再開始要結集。這是佛滅度後,在王舍城,由迦葉尊者來集,集合大家,趕緊能將佛的教法結集起來。這是在夏安居時,乘這個時候就集大眾來結集。迦葉尊者召集就是五百人,但是,他在那裡看這五百人當中,阿難還沒有證阿羅漢果,所以將阿難先驅逐於外面,趕到外面,說:「阿難,你還沒有證阿羅漢果,還沒到達無學的地位,你還有少分煩惱未斷除,你沒資格在這裡。」所以把他趕出去。
 
這是一種激將法,阿難心很難過:「現在正是該結集時,能缺少我嗎?因為佛陀的教法我最清楚,我的記憶中,佛陀與任何人所講的法,我了解。現在四百九十九位阿羅漢,他們沒有常常在佛的身邊,唯有我,我豈能逍遙在外面呢?集經典,不能缺少我,我怎能徘徊在外面?」所以他趕緊,趕緊努力,發憤忘食,一天一夜中,到了最累時,他正好想要休息一下,忽然間,心腦開朗,對啊!佛法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這就是佛陀覺悟的境界,佛陀的真理就是在這裡。這就是阿難覺悟了,阿難,他所有的(見思)無明,完全去除了,趕緊再回來。但是迦葉將門關著,阿難在那裡叫門,迦葉就說:「你既然證道了,你想辦法如何進來。」阿難真正發揮他的智慧,運用他的神通,已經進來了,這是經典的記載,滿五百阿羅漢來結集經典。
 
這當中,大家來推薦,誰能將佛陀的教法,非常完整,重新將佛陀的法講說出來?大家看,阿難,唯有阿難,沒有別人有資格,唯有阿難。所以阿難就這樣義不容辭,走上了講臺開始。大家心光一亮,好像佛陀再世。有的很資深,從年輕隨佛一直到現在,看到阿難站在那裡,就像佛陀年輕的時代,宛然沒差別,是不是佛陀復活,好像佛陀復活了。也有人就說:「應該是阿難成佛了吧?」因為佛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現在站上講台,相的莊嚴,大家議論紛紛。或者是他方佛來呢?這種,這種莊嚴道場,每個人的心都是光亮,發光,非常的明亮,歡喜踴躍,就像是親自見佛一樣。
 
阿難知道大家這麼歡喜踴躍,那個心開了,他就這樣很安詳,開始「如是我聞」,意思就是說,我還是阿難,阿難聽到佛陀這樣說,阿難還沒成佛,也不是他方佛來,也不是佛陀再復活,是我阿難,聽佛所講的法,在某某地方與某某人聚在一處,講什麼樣的法,「如是我聞」,這就是阿難。就阿難從這樣開始,結集了佛法,佛法就這樣一直傳承下來。一直一直到,結集之後的二十年後,也就是佛陀入滅後的二十年後,那時候迦葉他開始覺得,他自己很老,已經老邁了,應該讓阿難來領導僧團。所以,迦葉尊者,就在阿難將近七十歲時,他將這個法,請阿難不只是傳法,阿難還要來領導僧團。迦葉尊者就這樣入雞足山,在那裡等待彌勒再來。應該是到雞足山去入滅了,這是這樣。這時候就開始,阿難將近七十歲,開始這樣領導僧團。
 
阿難百二十歲-思滅
一日路遇一年少比丘口念:人生活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阿難糾正說:人生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瞭解之。
比丘聞阿難語回稟師父,師言:莫聽阿難語,阿難已老朽,失憶及智慧。
比丘轉告阿難師如是說-阿難深思:眾生不依正法行,住世何用。

 
這段時間,佛法還是很興盛,一直到阿難一百二十歲,這個時間。這當中有一天,阿難在路上走的時候,聽到一位年輕比丘,口中這樣唸,唸著一句偈,這樣說:「人生活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阿難聽到了,不對,這已經是偏差了,阿難趕緊將這位年輕的比丘,叫過來,說:「我必須糾正你,應該這句偈要說的就是,『人生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瞭解之。』應該是這樣,不是說『不見水潦鶴』,應該要說『不解生滅法』,應該是這樣。『不如生一日,而能瞭解之』應該是要這樣說,要瞭解生滅法,你應該要改過來。」
 
這位比丘回去就告訴他的師父:「我遇到阿難,阿難這樣糾正我這句話,叫我要改過來。」但是這位師父告訴他:「不必聽阿難的話,阿難已經一百二十歲,阿難已經是老朽了,阿難已經失憶了,記憶不是像年輕時,所以智慧也失了,所以你現在就是聽我的就對了。」就這樣,這位比丘再將這番話,告訴阿難,說:「我師父叫我不必改,阿難尊者您已經年紀大了,您失去了記憶,失去了智慧了,我們的師父這樣說。」阿難聽了,深深思考,現在眾生就是這樣法毫釐偏差,執著這麼深,改不過來了。尤其是阿羅漢,與他同世修行的人,也全都已經入滅了,就像一個大樹林,本來大樹林可以防風,遮風,能夠防風,卻是這些大樹都沒了,只剩下一棵,擋不住風,遮不住風,覺得我再住世下去,還有什麼用呢?所以,不如取入滅。所以,我再住世間有什麼用?入滅吧。
 
所以,阿難是一百二十歲才入滅。這就是佛陀將法傳給阿難,這樣前後有幾年?從阿難二十歲開始,到將近五十歲,佛陀入滅,你想,阿難為佛陀傳法,到一百二十歲,想想,長啊!所以,阿難對佛教貢獻很大。我們要時時用感恩心,感恩阿難。
 
佛在世時,為佛的侍者,佛陀說法,點滴流入阿難心。阿難就在佛滅度後,由阿難親口「如是我聞」來結集經典。經典結集完了,還要流傳人間。五十歲開始結集經典,到了一百二十歲,他入滅。七十歲開始領導僧團,一百二十歲就入滅,這時間的長啊,在佛法中真的是一位了不起,我們佛教徒,應該要很用心來感恩。用心的感恩,是要時時身體力行;身體力行,就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