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雖則泯十界相,不妨十界宛然,以不思議妙智,遍照十方宛然。明法甚深微妙,身心清淨圓滿,因核果海,果徹因源,罪福不失。」
用心啊!多了解啊!雖然我們前面所說,龍王女來讚歎釋迦佛,佛陀應該都能了解,我們修行的過程,在十法界中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六凡眾生煩惱重重,污染還無法去除,但是也有發大心、立大願,願意在六道中,六道四生裡去廣度眾生。釋迦佛也是這樣,累生世,一個記憶就是不忘求妙法,不棄所有的眾生。他要求妙法的心切,生生世世,上求佛道。但是,救度眾生的心,沒有放棄救眾生的心念,所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入人群,入眾生道,這就是佛陀在《本生經》中也常常這樣譬喻。龍女,雖然她是在十法界中,在畜生道,在六凡裡面,也是畜生道其中之一。
所以智積菩薩所看的,龍女是在畜生道中,哪有辦法是修行的道器呢?所以,她聽文殊菩薩說海龍宮在教化的過程,有龍王女,年始八歲,聽法很快,利根、聰慧,聽法很快她就能吸收,能夠覺悟。智積菩薩不相信,要文殊菩薩再說清楚。在這時間內,龍女還沒等文殊菩薩回答,她就出現了,從海龍宮乘寶蓮花,很快的時間,忽然間,很快速就出現在靈山會上。開始就向佛陀禮拜,用偈文讚歎釋迦佛應該很清楚「罪福相」,意思就是說,造善、造惡,這與我們眾生本具佛性,人人本具佛性,這就是原來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只是我們眾生就是這樣懵懂,在一念間,無始以來,不斷一直造作無明煩惱。
但是,他的真如本性還是存在,真正發心立願在人群中,在眾生群中付出,度眾生,還是很多啊!佛自證知,這是龍女這樣講。因為佛本身也是這樣過,不論是去過畜生道,不論是到地獄道。所現的身形就是在畜生的身形;在地獄道,就是受罪苦難的身形;在人間,有時候也是在示現苦難的過程中,在度眾生。相信佛在這罪福相,很清楚,這就是菩薩所度化的道路,佛應該很清楚。是啊,佛應該很清楚,而且佛己超越九界,我們昨天已講過,超越九界,他已經在十界,已經在六凡四聖的等覺裡。所以,這六凡四聖,「六凡」,前面已講過了,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這就是「六道」。「四聖」呢?大家都知道,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就是修行的次序。「聲聞」就是還在聽法,將聲,聞入朵中,而來了解佛法;在「緣覺」,「緣覺」就是將法聽來,入心了解,在外面所見的境界,不需經過佛再解釋,他就能夠體悟到,這是緣境界而了解,這就是「緣覺」。但他還是獨善其身,道理都知道,卻不願意入人群,這叫做「緣覺」。
「菩薩」,一方面聽法、求法,境界清楚,但是他一開始就是發願,要入人群度眾生。一邊度眾生,沒有棄捨眾生,為了度眾生而來求佛道,所以他是「菩薩」,永遠不棄眾生。他上求下化,菩薩雖然還有微塵的煩惱,這種塵沙,還有少分的煩惱,還沒完全突破,所以還沒有成等正覺,這還是在菩薩。就如智積菩薩一樣,他是隨著多寶佛而來,多寶佛有某種因緣,入滅以前都還未講過《法華經》,智積菩薩是隨在多寶佛身邊,與多寶佛同時到靈山會來,可見智積菩薩還有微分不解的煩惱,還有塵沙微分的煩惱,和文殊菩薩就不同了。文殊菩薩是娑婆世界助佛度化的菩薩,智積菩薩不是,所以,佛陀留下智積菩薩,「且待須臾」,此土有文殊菩薩,你們可以見個面,他們將要到了,你們能互相見面。就是希望在這個時間,一位還未完全覺悟的菩薩,還有微分煩惱的菩薩,一位是已經超越等覺的菩薩,希望多寶佛塔和多寶佛也為聽法而來,暫待一下,他文殊菩薩一來,就有很徹底的法,能更加明了,能更加清楚。
因為有這兩尊菩薩在對答,還沒很清楚,有微分的煩惱,還未完全去除,智積菩薩還有疑,釋迦佛不希望他還存疑而離開這道場,所以故意將他留下來。文殊菩薩、智積菩薩對唱,時間分秒不空過,文殊還未回答,龍女出現了,用這態度來表達恭敬,用偈文讚歎釋迦牟尼佛,同時,開門見山,表明釋迦佛應該了解罪福相。是啊,釋迦佛該是「泯十界相」。泯就是滅了,沒有十界的形象,因為自覺悟那一刻,他就體悟,「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大地眾生皆能成佛。人人本具佛性,從佛陀覺悟那一刻,就已經十界平等了,所以他能了解罪福相,所以「雖則泯滅十界相」。
我們人間雖然是幻化,但是這個理,就是無明煩惱,還是同樣在人間造作。人間,一生一生,「變易生死」,「分段生死」,過去我們也一直說「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生死,不是真實。我們自孩童時代,經過了老、病,最後是死,軀體就是這樣幻滅無常。人間所造作的這些業力,看不到,根本就看不到,但是,它是真實的存在,「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就是隨著我們平時所造作的。但是,看得到的東西,完全不見了,這個身體不見了,今生是人,來生呢?是什麼形,不知道。這十界裡,「六凡」也是變化無窮。就像在畜生界,也有很聰明、有智慧的動物。昨天德懋(精舍常住師父)給我一個網路上有人拍下來的一個短短的影片,一隻狗在樹林裡面,有人就設了個陷阱,他用夾子(捕獸夾),上面放著兩條香腸,在那個地方。只要你去碰到它,那個捕獸夾,馬上把它夾住,這是獵物的一個陷阱。
這隻狗看到、聞到香腸,知道香腸在那裡,想要去咬它,但是牠在那個地方看很久,前後看,牠感覺這就是有人設計的陷阱,很聰明,牠就去咬一塊木柴,把那一塊木柴咬住,將它丟下去,讓夾子這樣動了,夾起來,香腸就跳出來外面,這樣想要去咬這一塊香腸。但是,忽然間看到一隻山豬,這隻山豬旁邊又有一隻小山豬,小山豬好像肚子很餓,這隻母山豬也是餓啊,牠站在那裡這樣遠遠看,想了一下,牠就去咬著香腸,咬到山豬面前,將它放著,退到後面,又退了好幾步,看這隻山豬懂得去咬香腸嗎?這樣站在那裡對看。
這隻山豬看牠(狗)咬來香腸,也不會就趕緊去搶來吃,也沒有,也很客氣。所以,一隻山豬,一隻狗,這樣在那香腸面前,互相站不遠,在那裡對看那條香腸。這是一段影片,現在都流行,這樣一直轉傳。我看到的感想,這是在畜生道裡面,也是菩薩入畜生道在救度眾生啊,這隻狗,牠雖然不是和牠(豬)同類,是狗的形相,但是同樣在畜生道裡。畜生道中也有貧富貴賤的動物,「貧」像這樣的山豬,母和子在那裡肚子飢餓;「富」的,那些狗、貓,現在有的豬也都變作寵物,在富貴人家,幫牠建房子建得很美,幫牠把床鋪準備得很好,用很好吃的東西給牠吃,這就是富。貧、富、貴、賤,畜生道同樣也有,人道也是這樣。你們想,眾生不是平等嗎?人道中,也有畜生道,這種倫理道德很腐敗的畜生(指人),也有「富中之貧」,為富不仁的人。但是,也有「貧中之富」的人,「富中之富」的人,這就是在人間。
也是有遍布在六道,畜生道,也有遍布六道的畜生道。所以說起來,「十界」,應該超越的人,那就是平等了,沒有什麼好分別,因為真如性是平等,與佛也是平等,這就是超越境界的人看的。有的境界,就是這麼精進。還看到一隻狗,不知道怎麼教的,也是一樣,很虔誠,禮佛、拜佛的一隻狗。一個拜墊在那裡,牠見到佛,同樣站起來,兩隻腳,一直拜、一直拜,拜一拜,就趕緊趴到拜墊,從拜墊上又爬起來,又站起來,同樣又拜拜,拜一拜又趕緊趴下去,和我們在禮佛一樣,但牠是五體投地。牠起落同樣在佛前拜墊的位置,在那裡禮佛、修行,禮節宛然,都一樣。所以「不妨十界宛然」。「十界」裡面,畜生道也在修行,畜生道也有菩薩行,人看得到的,這就是「宛然」。儘管智慧超越了「十界」,卻還是在「六道」的裡面。
所以,「以不思議妙智,遍照十方宛然」。這就是超越的智慧,超越的智慧,能夠這樣,十界,還是一樣,在佛的境界來看。不過,佛陀是尊重,對這些畜生類,一概列入皆能成佛,哪怕是罪惡,十惡不赦、墮落地獄,同樣也能成佛,所以這是不思議的妙智,超越了。但是,無奈的人間,還是在這十法界之中,同樣在「四生六道」,哪怕是菩薩道,還有微分煩惱未盡,何況我們凡夫呢!何況緣覺,他雖然了解道理,但是不願意入人群度眾生。何況是懵懂的凡夫,那更不用講了。這就是十界的眾生宛然,就還是這樣。「明法甚深微妙,身心清淨圓滿」。龍女,她道理已經很透徹、很明瞭、很了解了,所了解的佛法,已經是微妙,甚深微妙的道理。就在讚佛這段偈文,就能夠了解龍女法也是超越了,甚深微妙,尤其是「身心清淨圓滿」。雖然在畜生道,她也是在修行啊。
所以「因核果海,果徹因源,罪福不失」。道理,「因」,一個「因」,她就能夠發揮很多的「果」出來。那棵樹,就是只有一粒種子而已,因緣會合了,這棵樹纍纍的種子,就會不斷不斷地產生,年年循環,一直有種子生出來。同樣我們人一生中,若願意造福人群,雖然一生不長,不過,我們也能夠做很多善的因,也能夠無限的果報,這樣因核果海,裡面的種子的種,一代一代,一直不斷不斷這樣衍生下去。何況龍女呢!她的過去生,到底有多少生?全都一直在「九界」裡面,「六道」裡面,「四生」裡面,來來回回。現在,雖然今生是在海龍宮為龍王女,但是,過去的「因」也是一樣,這樣走過。佛陀現在成佛,過去他的《本生經》也有很多的因緣,所以「因核果海」,結果就很多。
所以,「果徹因源」。「果」透徹了,要追究到「因」的源頭;「因」的源頭,雖然稍微一點點,卻是成「果」起來,就是這麼大。釋迦佛也是這樣累生累世,塵點劫這樣不斷累積。「粒米成籮,滴水成河」,這也是「因核果海」。我們所造作的,我們若造罪業,那麼一輩子所造的,可能要好幾世來報,因為累世都是無明,不斷不斷造作無明,就是這樣不斷,罪業一直延續下去。造福,我們若有那念心,記憶著,來生來世還是求妙法,還是不離人群度眾生,若這樣,我們也可以累生不斷累積下來。所以「因核果海,果徹因源,罪福不失」,我們要很清楚。
*又聞修證己得成佛道度眾生,引佛證見覺性,能至菩提以消智積菩薩之疑。
所以說,「又聞修證已得成佛道度眾生」。龍女已經了解了,也是不斷在付出,也聽聞不少成佛之道,也同樣入人群度眾生。所以「引佛證見覺性」,這是佛已經證見了覺性,人人本具佛性,真如覺性。所以「至菩提以消智積菩薩之疑」,就是因為她已經有這樣的累積,所以來到佛的面前,就是請佛來見證,見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性,見證龍女也已經聽很多法,也已經入人群度眾生,用這樣來讓智積菩薩能夠消除疑問,這段文就是要能讓智積菩薩解疑。
*龍女闡大乘法,常時演說妙法,即往南方成佛。
所以龍女她就自己這樣說:「我闡大乘法,常時演說妙法」。她聽聞佛法,入心了解,入人群度眾生,也是用大乘法,同樣演說大乘妙法,龍女也是這樣做。就是「即往南方成佛」,未來她的因緣就是在南方成佛。這段文,要讓我們了解,佛陀要讓智積菩薩了解,也要讓我們了解,不要在眾生的形態上起分別相,這就是要泯滅十界相,這就是要智慧真正很超越。所以,前面的偈文就這樣說,
經文:「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天人所戴仰」,這是龍女在讚歎佛,「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這在讚歎佛陀,人天全都恭敬,連天龍,連大海中的眾生也全都很恭敬。所以「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聽佛陀能來證明我很快就能成菩提,因為唯有佛您能為我證明,唯有佛您能了解我,因為我一樣在不斷長久的時間,都是在「闡揚大乘教,度脫苦眾生」。這是龍女用偈文讚歎佛陀,也表達自己不是今生此世在龍王宮,生生世世,她同樣在六道,同樣在九界裡面,她也是這樣發菩薩心,入人群度眾生。下面這段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
經文簡釋: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會中舍利弗,因見文殊告智積曰,龍女八歲,慈悲和雅。能至菩提,所以亦提疑問。
前面智積菩薩才不相信,龍女出現讚歎佛,就是消除智積菩薩的疑問,智積菩薩沒有話說了。但是現在舍利弗又開始提疑問,這回舍利弗就直接向龍女講話。所以說「會中舍利弗,因見文殊告智積曰,龍女八歲,慈悲和雅。能至菩提,所以亦提疑問」。因為他也在會中聽,聽到文殊菩薩向智積菩薩這樣說,說她已經「慈悲和雅」,才八歲而已,慈悲和雅,又是「能至菩提」,已經得到菩提道,他不太相信。雖然她出來向佛陀求證明,但是舍利弗還是要再表達他有懷疑。這就是二乘人不同,大乘人,就是菩薩,差不多了解了;小乘人,雖然在人間,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還在聲聞,雖然得到佛陀為他授證未來成佛,不過他還沒有成佛,只是佛陀為他授記,未來在無量劫之後,好好修行才能夠成佛,所以他還停滯在去救人,乘菩薩道,這個疑問還在。
經文簡釋:「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
即前文:於剎那頃發菩提心,故言不久得無上道。此實難信。
所以他就直接問,「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這事情很難相信,不只是你自己說,文殊菩薩也這樣說,這實在是讓人很難以相信。因為龍女,「於剎那傾發菩提心,故言不久得無上道」。因為文殊菩薩說,他一講,她(龍女)就能了解,這是文殊菩薩這樣講。哪有這樣,馬上聽,很快的時間,剎那頃,就能夠發菩提心,怎麼這麼快就相信呢?才沒有多久妳就能成道呢?這實在是難信。這是舍利弗要表達的心聲,他修行也好幾世了,而且在佛陀的道場中,他是智慧第一,好幾十年了,也是這樣聽佛說法這麼久,他都沒有辦法發菩提心;為何龍女在海龍宮,文殊菩薩去和她講話,這樣剎那頃就能夠接受,發菩提心。他用他自己來測量龍女,「龍女怎麼能這樣聽到就發菩提心,我聽那麼久,我都沒辦法發大心,妳怎麼有辦法?」所以這是舍利弗他提出疑問。
*汝謂:總舉難端,述彼所說,述說自己所疑,意謂我等秉丈夫之相,負荷拔俗稱雄之秀,終年幸得聞此法。成道猶待多劫,況爾異類女質,視佛果若此之易,恐大言傷實,取信良難。
所以,意思,「總舉難端」,困難,「述彼所說」,就是舍利弗所講的,龍女出現等等。所以說,聽說你這樣就能成佛,所以「述說自己所疑」,這是舍利弗自己所疑的。意思就是說,「我等」,就是舍利弗,他感覺:我是大丈夫相,我也能修行到人人讚歎,我是智慧第一,我在佛的弟子中,是一位拔俗稱雄之秀,意思就是說我很優秀,我又是男子漢的身體,我終年雖然幸得,今生此世雖然我也已經聽到佛陀說法,聽那麼久了。「終年幸得聞此法」,我也已經聽佛講這個妙法講很久了,「成道猶待多劫」。我要成道,佛陀為我授記,還要等好幾劫,還要等無量數劫,妳怎麼能這麼快就成菩提?我堂堂大丈夫,我是這麼優秀,我也是這樣聽法,我為何要等那麼久,妳怎麼這麼快呢?這是舍利弗,他還是有一點分別心,還是會吃醋,覺得為什麼我還和妳差別那麼多呢?
所以「況爾異類女質」,妳是異類,這就是分別心,妳不是人類,妳是在海底,妳是畜生類,何況妳又是「女質」。所以,「視佛果若此之易」,妳覺得成佛這麼簡單嗎?「恐大言傷實」,妳的話會不會說得太快?妳這樣馬上說出來,會不會太說大話?這樣,妳傷了實,不真實的事情,妳這樣講出來。所以「取信良難」,這樣要讓人相信很困難。妳不是人類,尤其是女人的身,為什麼呢?下面的文就說,
經文:「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
經文簡釋:
「所以者何」;釋其所以不信之意,說明難信之因由。
一者穢軀難信
二者無因難信
三者有障難信
女人的身體真的是垢穢,不是法器,成佛哪有辦法這麼快呢?這就是舍利弗在和智積菩薩一樣,龍,尤其龍種,是驕傲,非載道器,前面也說過,但是舍利弗同樣有這樣的疑問,所以表示他不相信的原因,講明了不信的因由。一者,他是如何不信、難信,第一,「一者、穢軀難信」。女人的身體垢穢,不乾淨,所以不相信她能這麼快就成佛。「二者、無因難信」,沒辦法有什麼樣的因說出了事實,種什麼樣的因,她現在能得什麼果。在忽然間,這麼快,剎那出現,這麼快就說能成佛,所以「無因難信」。「三者、有障難信」,第三,女人身,加上畜生身,這重重的障礙,所以他不相信,無法相信。
經文簡釋:
「女身垢穢,非是法器」;方便教中,說諸女人有五種障,不得成佛,所以執此而為難端。
所以「女身垢穢,非是法器」,因為女人的身垢穢,不是法器。這是在方便教裡面,「說諸女人有五種障,不得成佛,所以執此而為難端」。這就是他疑的開端,因為女人有五種的障礙,所以不得成佛,這就是不能成佛有這五種的障礙,這就是舍利弗有疑的開端。
*在人道中之女身,本為罪業果報之相,不堪為勝妙大乘法所依,故名非是法器。
「在人道中之女身,本為罪業果報之相」。女人在人類中就有很多業,什麼「三從四德」,小時候要從父母,長大嫁人要從夫,生孩子之後要從子,一生都要從人從人,這種「三從四德」,這就已經對女人有很大的障礙了。何況女人的心態和一般不同,這後面有機會會講。「本為罪業果報之相」,女人很多心理狀態,生理狀態,還有禮教的狀態等等。「不堪為勝妙大乘法所依」,就是因為妳有種種的障礙,就是堪不得大乘法,勝妙的大乘所依靠。妳無法去弘揚佛法,妳無法去廣度眾生,妳無法去體解這麼多的法,就是有種種的障礙,妳沒有辦法,所以「非是法器」,不是載道器。
經文簡釋:
「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不信能成。四弘誓願之一,證無上菩提之誓願。
「云何能得無上菩提」,既然身非載道器,你要如何成菩提呢?這就是不信,無法相信。所以一定無法去成就,因為要成菩提,必定要四弘誓,四弘誓願要行,四弘誓願是證無上菩提的誓願,才有辦法。但是,只第一項,四弘誓願其中之一,你都沒有辦法了,何況還有其他、其他,要修的行你還差很遠。這就是舍利弗對龍女說很快就能成佛,他所抱的懷疑。他懷疑開端,就是女人有很多的障礙,女人有很多的心理狀態等等,很多不是他想要做就做得到的,這是很困難的事情。
舉一個例子,「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女人的心態就是「顧夫、顧子、顧一口鍋」,這我們常常聽到,這就是女人的心態,她無法像大丈夫,他可以四海皆兄弟,大丈夫男子漢,四海皆兄弟,光是這兩句話拿來比較,就差很多。總而言之,要如何能做到四弘誓願之一,「眾生無邊誓願度」呢?何況說,煩惱的事情,女人特別多,要如何能「煩惱無盡誓願斷」,怎麼有辦法斷煩惱呢?沒辦法。「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這麼大,妳難道還有辦法?「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妳們有辦法嗎?光是這一項,妳就沒有辦法,所以要如何能成無上菩提?
這我們就是要用心去體會,男女之間的差別是差在哪裡,差在向來在禮教,向來女人的心態,生理、心理全都有障礙;在人間的禮教就是這樣,自古以來,就是有很多很多障礙。所以我們要去體會裡面的道理,當然還要分析的很多,我們要很用心去了解。智積菩薩無法相信,舍利弗更再疑慮重重,所疑問的還很多,智積菩薩只是感覺身非載道器,龍種這種驕傲,尤其是畜生類,身非載道器,這麼簡單,但是舍利弗的疑又更多。所以我們要了解,聖人、凡夫的階層,這個疑念,疑問,就是愈是了解法,疑念愈少;還沒有透徹了解,煩惱無明愈重,疑問愈多。
所以我們要如何好好培養我們的心態,是非分得很清楚,該信的要堅定信;不該接受的迷,我們要即刻斷除,這樣煩惱無明就不會來染心,這個信,我們要深刻信仰。若能這樣,其實,十界同等,九界都消泯掉,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