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30日】龍女成佛 二賢信受

Community:
Branch:

「慎思有為法,因圓趨果,菩提大道同,深入藏心;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恆持不退心,得六度法。」

能了解嗎?我們要好好用心,慎密思考,世間一切有為法,就是沒有離開因緣果報,我們都要很清楚。雖然佛陀超越「九界」,泯滅了「九界」的一切幻化,但是還是因果宛然,還是很俱全因緣果報。人間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才要修行,我們要很慎重、很綿密,好好用心思考,世間一切有為法。雖然是短暫的人生,但是短暫人生,因為無明煩惱動作不斷複製,複製很多的無明,再複製塵沙惑,所以讓我們迷惑了,不斷造因受果,都在凡夫界之中。佛陀人間說法,要開示,開啟了我們這個迷的心思,所以來人間,累生累世,這常常說過的。累生世只為了一大事,要開啟眾生的無明,也要來指示我們要走對了,真實的方向,所以「開、示」。但是眾生要「悟」,要體悟佛陀的本懷,佛陀的本懷,無不都是要引導我們,能夠「入」真如境界。

真如是人人本具有,只是我們迷了,佛陀要指示我們的方向,怎麼樣回歸我們的本性,真如。「真如智」會「真實理」,所以「智契理」,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悟佛陀的本懷,若沒去體悟,就沒辦法「入」。光是說知道、知道,說過的很多,層層疊疊,反反覆覆,都是說這些,是啊,這些都知道,佛心的本懷,我們有「入」了沒有?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常常說,佛心,我們要體悟佛的心,若能體悟佛心,我們還要入佛心去,佛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若能這個心念體悟了,能夠「入」,自然在有為法中,粒粒的因,種子,我們全都是真如本性,我們就是入人群行六度行,所以「因圓趨果」。我們若能佛陀的開示,我們能體悟,我們能入心,以佛心面對人群,入人群中去,這樣事事都用佛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付出,每一個眾生,就是我們造福的道場,我們若能這樣去體會、去思考,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就是,粒粒都是很真因實果的種子嗎?所以「因圓趨果」,這就是我們要知道、要了解,要很綿密慎思,好好來思考。

所以「菩提大道同」,佛佛道同,一直一直就這樣跟大家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這樣,這樣在一心,長久的時間,生生世世,不為了其它的事情,就是求真理,度眾生,不論是多麼的辛苦,真理一定要追求,入人群度眾生。完成這個因,六度的因,我們必定要入人群,這樣才有辦法能「趨果」。這個真如的因,我們才能粒粒累積,圓融成熟,歸於果來。龍女就是這樣,差一點點就不圓具。看看人家用點來排字,你若少一個點,那個字就有缺點,所以我們要因,粒粒的因都要很成熟,完全集合來,他就果圓了,「因圓趨果」去了,這就是大菩提。過去的諸佛也是這樣修行,同樣就是「因圓趨果,菩提大道,深入藏心」。這個藏心,這真如本性,道理自在人心,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人的心裡,所以有一句話說「道理自在人心」。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人人本具有靈山塔,塔中本來自古有佛,所以人人,真如本性就在我們的心中。

所以我們「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心態,我們要進入無為法,就是真空妙有,我們也要借假,借這個「假」——幻化的人生,我們就是在幻化人生在受苦,虛幻要如何能歸真?那就要借重「乘弘誓大願,入人群中」去,這就是要生生世世。每一尊佛的本願,就是「四弘誓願」。常常說過「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我們人人要秉持著,誠、正、信、實,有真誠的心,才有辦法度盡一切眾生;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斷盡一切煩惱;要有很深密的信心,我們才有辦法受持一切的法門。眾生根機無量,要度眾生的方法很多,所以我們要學很多的法,才能夠去度眾生。度眾生具足了,菩薩行圓滿了,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切圓滿,那就是無上佛道,才有辦法成。這「四弘誓願」是沒有離開人群中,所以我們必定要「乘弘誓大願」,這是一乘實法,一定要入人群中去。

因為這樣「恆持不退,得六度法」。「恆持」,我們要很長久、很長久的時間,人生短暫要如何長久呢?也就是說清楚來,就是塵點劫、累生世,這樣堅持這念心,所以恆持不退的心,那就是「得六度法」。還是要經過六度萬行的法,這樣走過來。

所以在龍女出現的前後,前面有智積菩薩的好奇,文殊菩薩敘述龍宮度化的情形。智積有懷疑,文殊菩薩要解釋。但是過程中,不用到要讓文殊菩薩,勞動太多口舌來講說,自然龍女突然現前,向佛讚歎,光是這個形態一出來,上根的智積菩薩疑就除了。但是,舍利弗,「身子」,他還是有這個「權」,他挾持著還有「權」,就是小乘的心態,所以就開始來問難。「為難」就是問難。

上根智積除疑
身子挾權為難
龍女獻珠受納
歷劫促為剎那
到此一切眾會皆見
方知龍女
依六度行因圓
故得速疾趨果
乘蓮飄向南方

雖然智積菩薩沒有懷疑了,會中,舍利弗表達他有懷疑,所以提出了女身有「五障」,五種障礙,不得成佛。五種的障礙,我們都已經過去說過了。不只是有這五種障礙,不得生梵天王,不能做帝釋,不能做轉輪聖王、魔王等等,也不能做佛,有這「五障」,就是不能成佛。就是因為女人是凡夫中的凡夫,凡夫有「五障」,女人心態,也是有很細思綿密的五種障礙,表達在她的形體上,在她的形體上,那就是迷倒了多少的人。

我們凡夫,常常是受酒、色、財、氣迷了。「色」,就是女人自我障礙。舍利弗提出了這麼多種的障礙。但是他,這是「權」,小乘法,法的執,執著形相,所以他提出疑問,有相的疑問。但是龍女,她不用怎麼回答,她就是獻珠,佛陀很快納受了,就問智積菩薩,問舍利弗:「我這樣獻珠,佛陀納受,這個時間快不快?」「很快!」「就是這樣,我要成佛,和這樣的時間一樣。」轉一個身,她就已經轉女為男,坐寶蓮華了,成佛去了。

在轉女成男當中,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龍女她已經,是歷劫行菩提道的過來人。在座的人,大家都了解了,龍女原來是這樣,大根機的過來人,所以「歷劫促為剎那」,在那個剎那間,大家體會了、了解了,所以叫做「歷劫促為剎那」。在這個剎那間體會,龍女是歷劫以來修行的過來人。所以,「到此一切眾會皆見,方知龍女依六度行因圓」。在六度行,那個種子粒粒都是這麼的真實,真實行在六度中,六度萬行,這樣已經都這麼的圓滿了。所以「故得速疾趨果」,很快就趨向他的果位去了。趨向的果位,那就是成佛,這叫做「乘蓮飄向南方」,很快,就這樣乘著蓮花飄飄然往南方,這種的形態,就是過程中大家都看,都有看到,大家都讚歎。

二賢默然歡喜信受
心知自說理屈於辯
明法執自泯滅
五障之難冰釋
故與一切眾會
默然信受

所以,「二賢默然歡喜信受」。「二賢」就是智積和舍利弗,這兩位看到龍女這樣,以行動來表達事實,都不用怎麼回答,不用怎麼辯解,就是用這樣的動作,一切明白了。所以,「心知自說理屈於辯」。不用再辯解了,我們提出來的道理,已經不用辯解,都清楚了。清楚權教法執,這樣完全都消滅了。「權教」,就是小乘教的人所執著的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都滅掉了,沒有什麼樣的眾生,沒有人相、眾生相,全都沒有了,完全平等,哪有男女相呢?沒有。所以「五障之難冰釋」,全都解釋了,龍女這樣的形態,一切,一切的執著,完全都解釋了。

所以,龍女功德無量,處處皆道場,娑婆世界這些眾生,讓她這樣真實的形態現前,所有連小乘的人,到這個時候,完全滅盡了一切的法執,執著的相,完全泯滅掉了。沒有眾生相、壽者相,哪有男女相呢?全都解釋了。「故與一切眾會默然信受」了。我們要很用心去細思,慎思,要很慎重綿密,好好來思考。

前面的文就這樣說:「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


爾時
娑婆世界
菩薩 聲聞
天龍八部
人與非人
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普為時會人天說法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遙見」,就是因為她在這個地方轉一個身,化為男子,就乘寶蓮華飄飄然往南方去,越去越遠,所以叫做「遙見」,很遠,看她已經很遠,這樣去了,去到南方那個地方成佛。「普為時會」,也看到他在那個地方,為天人說法,同樣為天龍八部,人與非人,在那個地方為那些人說法。

心大歡喜
悉遙敬禮
無量眾生聞法解悟
得不退轉
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大家「心大歡喜」,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地方,大家看到,歡喜了,所以「悉遙敬禮」,同樣那麼遠,我們在這個地方也很恭敬,向南方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所有的眾生,大家對於龍女所說的妙法,一乘大法,大家更加體悟了,這樣就「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還有很多眾生得道受記了。 

所以下面這段文,就說:「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無垢世界六反震動
娑婆
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
三千眾生發菩提心
而得受記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可見,龍女這樣一出現,是影響兩個世界,一個是無垢世界,成佛了,人、天得聞法;另一個世界,就是娑婆世界,這些人堅定道心,更了解佛法,佛陀微妙的教法。所以這是娑婆世界,三千眾生,都能得到「住不退地」,就是法更深入,更了解,這樣不退道心,所以「登不退地」。

無垢世界六反震動
娑婆世界
三千眾生
住不退地:
因於彼土聞法得益
登不退地

接下來說,「無垢」,「無垢」就是南方那個世界叫做「無垢」,那尊佛在那個地方說法。娑婆這個世界,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這樣「兩土」,南方世界、娑婆世界,兩土的緣,有厚與薄不同,入道的機也不同,因為眾生的根機各不相同,大小有差別,有大根機、小根機,各有差別。

無垢、娑婆
兩土之緣厚薄不等
入道之機大小之別
既言眾生
皆是凡夫頓證
住不退地

「既言眾生,皆是凡夫頓證」。眾生就是全都是凡夫,既然是凡夫,要累生累世,同樣也要有聽過法,了解了,要長久的時間聽來,才有辦法了解。我們也是聽這麼久了,尤其是〈提婆達多品〉這一品,真的是全都讓我們體會很深,造惡的人,墮地獄的人,如提婆達多,也得佛授記了。因為提婆達多雖然有惡,但是他對法清楚,只是那個習氣,煩惱無明還沒有完全去除,但是,對法很清楚。

這種真如本性很明朗存在,但就是習氣未斷,所以他就有這樣的惡念,在行動中,做出了對佛不利、破壞僧團等等的事情,這就是他墮地獄的因。但是對於佛法,道理清楚了,這就是他有成佛的因。所以,因,分很清楚,因果分明,只要他能夠無明完全去除了,雜垢污染沒有了,他自然回歸清淨,自然道理和智慧契合起來,清淨的智慧來會合真理,那就能夠成佛。所以,還沒有會合真理,即使有那分智慧,有了污染,還是與真理無法會合,只要這個智慧完全清淨,沒有污染,與理契合,這樣就是轉凡為聖,那就是「頓證」。就像全都了解道理的人,一聞千悟,但是無法「入」,無法體會佛心,沒有佛心,就沒有辦法行菩薩道,因不圓,就果不成就。

所以,我們凡夫能夠「頓證」,那就是你要去「入」,要先去入佛的心是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真正去「圓因趨果」,若能夠這樣,就是「住不退地」。這就是兩土的眾生,他們根機有利和鈍,有發大心的,也有守在小乘法的,但這都同樣都有。但是發大心,就心不退轉。

心不退轉
謂或受王位
五欲之樂
而不以喪其本心
或受怨敵違害之苦
而不以懈其初志

譬如釋迦佛過去,過去生那個「心不退」,累生世「或受王位」,在「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也不會喪掉了他的志。雖然在享樂中,王子在王宮,他也不會受這個王宮的娛樂,這樣來埋沒了,他想要追求的真理,所以他不喪志。很多人都是玩物喪志,在玩,人間享受,這樣喪失了他的志氣,但是諸佛菩薩也是同樣在人間,所以叫做「遊戲人間」的菩薩,就是在人間裡,入人群,但是不受人群的煩惱、五欲,所迷惑了,他還是心很堅定,所以「不喪其本心」,就是不喪志,心就不退轉。

「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哪怕是很多障礙,就像釋迦佛遇到提婆達多一樣,雖然提婆達多處處傷害,他也堅定他的志向,在人間度眾生。生生世世都有提婆達多來障礙,他還是堅持道心,絕對沒有懈怠那個最初的志願,這就是大菩薩行。要成佛,必定要有這樣的過程。

三千眾生
發菩提心
而得受記:
眾見彼佛
發大道心
遂蒙授記

所以在娑婆世界,「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眾見彼佛,發大道心,逐蒙授記」。這娑婆世界看到龍女這樣,又聽到釋迦牟尼佛,數十年來,一直在開示、教化,龍女來見證,一切人間,就是形象都是幻化的,身體力行才是真實的,修行得到智慧,清淨的智慧才能契合真理,這樣就是證悟,這才有辦法和果會合起來。所以「三千眾生發菩提心」。經過了一段時間,看到提婆達多,看到龍女,畜生類,她也可以轉身為佛身,所以眾生不就是平等嗎?大家已經都很清楚。所以,「眾見彼佛發大道心,遂蒙受記」。大家已經都看到了,大家也發大道心,就是發大菩提心,所以一一能得到授記。

這個時候,這段文再開講,就是要結束了:「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智積菩薩
及舍利弗
一切眾會
默然信受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已經在這個大會中,菩薩的根機由智積菩薩代表,從他方來的菩薩,來代表他方和此土,上根機的菩薩;舍利弗就代表現在和未來的眾生,所講的現在,就是佛那個時代,在靈山會上那個現場,一直到未來,就是我們現在的現在,這些眾生應該都無疑了,大家要默然信受了。

智積菩薩
及舍利弗
一切眾會
默然信受:
昔所未信
所以有語
今見其事
所以默然

舍利弗代表權小的人,智積菩薩代表大乘根機的人,這樣全都承認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相、壽者相,完全都不是相了,完全滅了,這就是眾生平等。所以「昔所未有」,像這樣,過去未曾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有語」,會提出疑問,不相信,過去不曾看到,但是現在看到龍女轉身成佛,眼睛看到了,全都了解了,相信了。所以默默,就不用再問了。「大家還有疑問嗎?」靜默了,就沒有疑問了。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佛法的奧妙。

我們還記得嗎?在很多天前,有講一個婆陀比丘尼。在佛的僧團中,比丘尼團裡面,有一位婆陀比丘尼,他在樹林間在靜坐,忽然間笑了。大家問他:「是什麼事情呀?」他就開始講出他的本生,在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的時代,那期間有一位童子,名叫做梵天。長得很莊嚴,就是這樣很可愛的童子。他要去供養毗婆尸佛,拿著這個寶物要去獻供。卻是在街上,遇到一位長得很美的婦女,本來大家的目光,集中在這位童子的身上,忽然間把目光視線,看向那位女人的妖嬌美態。所以這位童子,一念心,獻供七天七夜,要求他將來要成為女人,就要很妖嬌美態,要讓大家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

就是這樣,這個願,後來生到三十三天。大家還記得嗎?讓那些天人互相爭,要爭得這個天女。應該都還記得。之後,再經過很多生世,一直到了又有另外一世,成為到月光長者的家庭,去當婢女。這一世就不美了,而且還是為人的婢女。那是經過很多世了,就又來到這裡。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佛了,但是沒有佛住世,不過有辟支佛。這位月光長者的夫人,她就向這位婢女說:「妳若出去外面看到辟支佛,再將他請到我們家,我要供養辟支佛。」這位婢女真的街上遇到了,她就邀來了幾位辟支佛,要來受供。來見面了。這位長者婦看到,無緣,感覺「怎麼沒有我的緣,所以我不要供養,妳叫他們回去。」這位婢女感覺:我請人來,妳怎麼可以叫人家回去?不然將我要吃的東西給我,妳給我,我不要吃,我來供養。

所以這位婢女,將她今天要吃的東西,就這樣來供養這幾位辟支佛。這辟支佛,幾位拿到這個飯,在這個缽中,轉一個身,飄在虛空中,沿路擊缽,飄飄然,大家都看到了,為供養的人祝福。大家都這樣看,「唉呀!這是哪一個家庭這麼有福,能夠來供養到辟支佛?」這當中,月光長者剛好聚集五百人,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議論紛紛,到底是我們這群人,我們全都是有身分的人,到底我們的家庭,是哪一個家庭,供養到這些辟支佛呢?長者心內也是這樣想:最好是我的家庭。

回到家裡的時候,就問說:「有沒有供養到辟支佛呢?」這個婢女聽,她就馬上回答,夫人沒有回答,婢女回答:「有啊,我把我吃的東西來供養辟支佛。」長者聽到很歡喜,婢女就是在我的家庭裡面,去供養佛。「這樣,你真的是很好。」讚歎她。「從今以後,妳不用再做婢女了,妳就像夫人一樣,接受到婢女的伺候,妳就這樣悠閑,受服侍就好了。」就這樣,這之後,這婢女往生了,那個時候,她又轉生到三十三天,同樣再壽終,又在人間。這九十幾劫,又經過供養過其他的佛,這樣一直到了最後,釋迦佛的時代,那就是迦葉尊者,還沒有出家之前,也是長者子,富有的家庭。他的心要向道,但是家庭的人,一直希望他一定要娶,要娶妻,但他就是一直想要修行。但是父母一直要他結婚,所以他就一個條件,我刻,雕刻一尊金像,你拿出去,和這尊金像完全一樣的女人,我才要將她娶回來做妻子。

很巧,這尊金像完全一樣的這位女子,也是一個長者家庭的女子,同樣的,就是婆陀,她也有心要修行,不想要結婚,這兩個人都一樣的志向,因緣成熟了;雖然結為夫妻,是清淨的,兩個人約好了,因緣若成熟,我們共同出家去。所以,因緣成熟了,所以一位就是迦葉尊者,他先出家,之後再回去,再去度婆陀(妙賢)來出家。所以婆陀比丘尼,將很多生劫,其實是很多,將它跳過,略過,到現在,就是他說:「我在這裡坐著,我經歷過這麼久,九十一劫以前,一念無明,這樣流落女人身。一直到現在,我有機會在這個地方修行,從今以後,我完全就是認真修菩薩行,將來以佛果是我的目標。」這就是因緣。

各位菩薩,愛心要清淨,清淨的愛心,那就是要投入人群,這一段,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這樣,以及前面的〈見寶塔品〉,這樣連接起來,真的是不可思議,是我們要很用心去回顧,去慎密思考因緣,以及聞法。佛的分身,就是法,有沒有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中有靈山,是不是有在靈山會?是不是有靈山塔?靈山塔門開了沒有?我們的古來佛有出現了沒有?這就要我們好好慎思,好好來想。這一切有為法,要回歸到無為法,所以請我們大家,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