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佛說法中蘊藏於古往今來,如今見證一乘大法說因由,佛為上根人開示諸滅度大法,導正回小向大明一乘之實。」
用心聽,佛說法這一生中,每一回說法無不都含藏著古往今來的大法,真實法,這是佛所說法,我們要很用心。佛陀在世,二千五百多年前,靈山說法,那時也是說往來今,同樣九部法、十二部經,十二因緣說、《本生經》等等,佛也是順應根機。眾生根機小,佛陀就要應過去、現在種種來說因緣譬喻中的法,這不就是佛所說的法裡面都是蘊藏著過去、現在、未來。還有說在未來的未來,也說到未來濁惡世的時代,世間會形成什麼樣的事情,這在佛的時代就已經這樣說了。那個時候的人很單純,但是佛所說的未來,就是我們的現在。常常說「我們的現在」,我們已經見證到了,真正證實了濁惡的世間。我們在現在的時代,也證實了佛陀的智慧,用科技來印證佛的智慧。佛陀的神通,心靈無所障礙,那個時代佛陀能體會現在。看看我們現在,哪一個人不是生活在那個「神通廣大,一指神功」的世界裡呢?你要看天下,在方寸之中就能夠看天下的世界。現在科技的發達,舉這個例子,大家應該可以體會。
神通或者是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一切的智慧,一切的物質,一切的生態,無不都是在佛陀智慧預料之中。佛陀因為知道過去,他會用因緣果報,過去生,用《本生經》、因緣觀等等來為我們分析。還要告訴我們,一切的事物,有因、有種子、有緣會合來結成了一切的人、事、物。這個法來分析給我們聽,無不都是為我們回歸到一切「有為法」。而且我們要去透徹了解「無為法」的精神,自我內心去分析外面人、事、物的境界,來解開我們的心,不要執著,不要計較,不要人我是非。人間本來是這麼單純,何苦來人我是非?惹得、計較得我們的身心疲倦呢?放下,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有時候只坐在一個地方,你就能夠體會人間心靈的世界。人與人,入人群中,能夠讓我們開智慧,不是坐在這裡聽法就能夠開;你若沒有和群入眾,人間很多煩惱,你想不開煩惱在哪裡,不如你進去煩惱中,多聽,聽聽各種人有各種煩惱的困擾。為什麼想不開?為什麼放不下?我就是要爭一個我的面子,我就是要爭一個我的利益。這都是惹來煩惱,古今人心都一樣。不過,過去的人類少,計較的沒有那麼多,事物也沒那麼多元化。佛陀的時代,境界都是自然的境界,我們現在的時代,很多的事物都是複製的事物,很多。就像環保回收、複製,這也是在複製,因為我們知道這麼多項東西,從地底下抽起來的石油,它經煉過,能夠形成種種種種的物質;物質豐富,大家物欲擴大,就開始用啊、浪費啊,變成了天地間的問題。
污染,讓我們知道大地資源也已經在消耗中,現在,大家又知道了,這些隨手丟掉的,浪費的東西能夠再回收、再製,這當中就要經過多長的時間,人的心去探討、去體會、去了解。複雜,很複雜。其實是從簡單的心理開始,也是從大自然的物資這樣,人類從簡單,那就是開始念念貪欲,發見貪欲。我們的五根向著外面的五塵緣,緣著外面的五塵境,我們的心意就隨著五根,就跟著它緣。看進來,分析,歡喜了,就這樣開始取著,這就是從簡單變複雜;從複雜中去取著;取著複雜,複製再複製。複製到現在,這麼簡單的人生,為什麼人和人之間變成那麼複雜。不是貪名便是逐利,不是為己那就是計較他人,這就是煩惱。
「如今見證一乘大法說因由」。佛陀只是為了這樣,雖然不斷在見證,但是這個法中的內涵,所蘊藏的就是一乘大法,要不斷不斷為我們分析。無奈啊!佛陀的時間也只是這樣而已,這個有形的身體,從出生到入滅,才八十年而已,說法的時間才只有四十九年,芸芸的眾生,無限量的法,說得完嗎?法,可一語道破,很快就說完,只是人的心理說不完。因為再怎麼說,那個執著就是開不開,打不開,所以不斷要用種種法,時間不夠啦。佛陀的時代,人類稀少,我們現在的時代呢?人類,足、多。那時候佛陀的時代,全球可能是兩三億的人口,現在是七十多億了,這種一個人就很複雜,何況人口這麼的多,複雜中再複雜。不論怎麼複雜,佛陀還是以一乘法向大眾開示,所以這個「一乘大法」是永恆不變,不論是古往今來無不都是一乘大法,就是蘊含在法藏之中,無不都是在眾生的煩惱中,這也就是藏。
眾生的煩惱藏著佛法,藏著真理,藏著真如;我們的真如,藏在眾生的無明中。前幾天已經說過如來藏,藏在眾生無明中。我們的無明覆蓋了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修行,說來說去,不就是很簡單,就是這樣的法,只是看到大家還是在煩惱中,打不開這個觀念。所以,「佛為上根人開示諸滅度大法」。佛陀只是為了一大事來為眾生開示,希望人人能夠這樣一法見底,就是這麼簡單,看到浮現的煩惱法,能夠了解如來藏被煩惱掩蓋著。我們了解了這個被掩蓋的真如是存在的,煩惱要如何消除,只在自己一念間,放下了。昨天也有一位大德就來問。「是什麼事情啊?」他就是求:「我若能夠將這一塊顧不到的土地;那塊土地很大,若能夠賣掉……」希望師父告訴他要怎麼樣才能夠賣掉?我就這樣一笑置之,我沒有在做生意,怎麼會知道要怎麼賣掉?
「離你們家有多遠?」「好幾百公里。」「這好幾百公里,就是想顧也顧不到。」「是啊,看也看不到。請人顧,僱用的人都是不好的人,所以想要把它賣掉。」「這樣很好。顧不到、看不到,僱用人又那麼麻煩,賣掉是對啊!」「不過,就是……。」其實聽到最後,這本來就不是我們的,但是他還是執著,「有啊,我去申請了,雖然是國家的土地,但是,是有租約的。」「對啊,租的,租多久?」「九十九年。」「你顧不到,又看不到,九十九年又如何呢?僱請人照顧,要出錢,還在那裡氣惱,很煩惱、很生氣,這樣要怎麼辦?有人買,你就便宜點賣掉。」「有啊,賣掉……。」就是這樣。這件事情,感覺雖然他發心,身邊也已經有很多財產,也有感動,在做好事情;卻是還對擁有的,雖在遠遠的地方,還是為這件事情在煩惱。
「你放下啦,放下,你就輕鬆了。」「放下,就放不下啊!整天心就這樣在那裡煩躁、在那裡煩啊,再怎麼樣也是放不下。」「好啦,為你祝福。」我也不知道要如何祝福。總而言之,人生,打不開的心,生活在人間,要多少錢財才活得下去。生命能夠健康也活得下去,到底需要多少?三餐吃得飽,冬天穿得暖,平時有地方可安居,不就是這樣就滿足了呢?但是什麼叫做滿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要滿足,不知道滿足是什麼?所以他知道的只是欠缺,這就很辛苦。佛陀就教我們,「開示諸滅度大法」。我們要看開人生大自然的法則,生死,你們要知道「分段生死」。我們修行,也是要了解,人生自然法則,一般的人,人人都脫離不了。哪怕你是在修行,不是說修行就沒有病痛,沒有生死,同樣有。但是我們有在修行,有病、有痛、有生死,我們也是要去了解體悟「分段生死」。
我們同樣一段一段還要來人間,我們今生此世聽法,不過,還沒有透徹了解;我們部分了解了,我有在修,但是你所修的煩惱還沒有完全去除。所以今生得佛法,來生在人間不要迷失,還是要再聽法,同樣還要修德,這個德行因緣我們還要再修,所以我們應該要體悟「分段生死」。除了「分段生死」,我們還有「變易生死」,心靈的起滅,生、住、異、滅;現在我很歡喜,但是過了之後,境界一來,無中生有,這個心煩惱覆藏。這個人,我不歡喜,我在人與人之間生著煩惱心;凡夫是人與物質來生煩惱,我們修行人就是在人與人去生煩惱,這種人際關係生煩惱,這是生滅。有時候看到人歡喜,有分別,聽到人在稱讚「什麼人也不錯,做得很好呢!」會覺得:我也沒有比人差,怎麼沒有稱讚我。這種很快,聽到在讚歎別人時,心就不歡喜了。「怎麼沒有讚歎到我!」這種我大、人小,或者是人大、我小,這種覺得自己:我讓人看小了。我們就容納不進別人。說「這個人,我看到這個人我『目火就燃』。(意近怒火中燒,雙眼怒視)」那就是我們眼睛看人,無法將他收入我們的心底裡,若是收進來我們的心底,是當作火種,不是當作慧的智慧種。
所以,這是我們對「生滅法」不很清楚。「生滅法」,滅度,我們要度自己,不是只有這一輩子老、病、死,往生了,叫做「涅槃」;涅槃,叫做滅度,這是以後的事情,但是我們要說在平時的心靈。平時心靈,我們日日在生滅中,在生、住、異、滅中,這個「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我們修行,到底有體會到嗎?有去了解到嗎?在日常生活,「分段生死」,我們有體悟;對我們心靈的生滅法,我們是不是有覺察到呢?不要談到人生之後,最後那一天的「滅」,我們就只說我們的心理。心理大法,是佛陀蘊含著每一回說法中。所以,古往今來,我們要很用心,無非是要「導正回小向大」。不是只說我們自己,我們的心要開闊一點,放開我們的心,包容大家,不是我們解脫就好,我們要入人群,拔除眾生苦;我們要感恩在人群中,能夠體悟很多煩惱法來警惕我們。若懂得這樣,自然是回小向大。
我們把外面的人、事、物將它縮小了,把自己的心態放寬了,回小向大,煩惱無明不要那麼多,我們回過來向我們自己,心寬念純,若能夠這樣,所以,「明一乘之實」。若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個一乘法是佛陀時時都在說,從說法中,都是含藏著。因為如來藏,藏在眾生無明中,佛陀無不都是要為我們「開示」,讓我們了解「生滅法」,讓我們知道這個滅度,是要自己滅掉我們的煩惱,自度我們自己的心境。這個大法,讓我們自己更縮小一點,放開如天空,若這樣就是一大乘法。
*菩薩慈心說法,需戒定聞思修,方能離諸障礙。慎防懶惰礙勇猛,慎防懈怠礙精進,慎防憂惱礙安樂。
我們要很用心,「菩薩慈心說法,需戒定聞思修,方能離諸障礙」。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要很用心,我們要實行菩薩道,要開始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我們用慈悲心,來向大家說法,看看大家很用心在編輯,在追過去所做的一切,就是這樣在鑽牛角尖,其實這些法無不都是在戒定慧、聞思修。戒定慧、聞思修,當下就是要把握,不是過後才去追、追、追;我們是現在就要把握,這樣才有辦法離開障礙。我們若只是用文字在那個地方,可能現在在聽的法,自己的內心都沒受用,自己的內心來追過去的,這樣也很辛苦。過去的追到了,道理有沒有透徹?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所以我們要「慎防懶惰礙勇猛」。我們昨天說過了,我們要好好戒我們自己,不要懶惰,我們若是懶惰,就會障礙我們的勇猛。現在真實的法不去聽,才來追過去、過去聽人說的法,這就稍慢了些。「慎防懈怠礙精進」。我們要再預防,慎防懈怠,不可懈怠,因為懈怠會障礙我們的精進。「慎防憂惱礙安樂」。我們還要再預防,預防我們憂惱,凡事都放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樣在那裡打轉,一直說別人、別人、別人是如何,事情、事情如何的複雜,光是在那個地方,這樣在那裡惹來了憂惱,這會障礙自己的安樂,我們的快樂。其實「心無罣礙,無罣礙故」,我們就離開了一切的恐怖,我們的心自然就很安樂。所以請大家聞法要很用心去體會,不要放棄現在去想我們心外面的事情。「生住異滅」,執著外面是「成住壞空」,要執著我們這輩子的身體,我們是「生老病死」,都不要去執著。我們把握我們現在這輩子所遇到的法,我們是證明我們有在做,我們也看得到,法也體認得到,應該就要好好活在現在,了解自己在做什麼,我們的價值觀,有利益人群嗎?為佛法有付出嗎?為佛教、為眾生,我們有做到嗎?只要我們想這樣,有價值,我們做就對了,不要想那麼多。前面的文,我們就要
經文:「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
要用心,這都前面所說過的。接下來的經文,
經文:「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諸佛說法因緣內能自觀察,證得諸法實相,安住行處、親近處,遠離諸外惡緣,與隨順眾生機,而說法等是。
這段文要很用心去體會,雖然是偈文,我們還是要用心。就是說,「諸佛說法因緣,內能自觀察」。諸佛所說的諸法因緣,我們聽,真真正正要入心來;法若聽入心,自然我們就能體會到「證得諸法實相」。佛陀說「苦集滅道」,到底我們有沒有想人間是苦嗎?我們有體會到「苦」的道理是「集」來人、事、物種種的煩惱,讓我們憂煩,讓我們苦惱,我們有去考慮這些沒有?佛陀說的苦,我們是不是有去了解待人接物的態度?我們待人接物的態度,那就會招來苦惱、煩惱的結果。我們若對人柔和、善順、寬容,什麼問題都沒有,什麼煩惱也沒有。所以我們聽經,就是要讓我們能夠解開事物的道理,不要將煩惱放在心裡。所以應佛陀所說的,這麼多的法,我們應該聽進去,要「內能自觀察」,但我們自己有嗎?這些法,我們到底有沒有放在心裡?我們有體會到嗎?「證得諸法實相」,有體會到沒有?
「安住行處」,體會到,很自然我們就包容、善解、感恩,也知足了,衣食全都有了,人生的目標我也找到了,應該知足了,「安住行處」。在我們的本分事做到對,這也是我們的親近處,「安住行處、親近處」。「遠離諸外惡緣」,很自然外面的惡緣,我們就不用去碰它,不用去靠近。前面也一直說,我們若功夫還不到,就不要去親近那些惡緣,就是要避開,該親近的要懂得親近,不該親近的,我們要遠離。「與隨順眾生機,而說法等是」。我們大家要懂得要如何說法,要如何把握因緣,我們隨順眾生的根機來為他們說法。我們了解多少,我們能做多少,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去學。我們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情,做得利益人群,做得為佛法有所弘揚。就像現在在籌備浴佛,大家很認真,都是希望能夠一個「真善美」──佛法,透過團隊的精神來讓大家了解,這團隊就是一個「美」,真誠的心,虔誠方殷,這就是我們要時時有的心態。
經文簡釋: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但專一心端念,演說妙法清淨因緣。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經文這樣說,我們要「但專一心端念」。心不要偏,叫做「端」,我們一心一志,心不偏,那就是向對的方向前進。說法也是一樣,「演說妙法清淨因緣」,我們要把握清淨的因緣。
經文簡釋:
「願成佛道,令眾亦爾」;願得成就無上佛道。令諸大眾亦得如是。
接下來說,「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我們要成佛道,眾生也是一樣,「願得成就無上佛道」。我們只是一個目標,菩薩「六度萬行」一條路,就是直的路,就是到佛道去。所以「令諸大眾亦得如是」。不只我們是這樣,所有的人也都一樣;我們的方向沒有偏差,所有人的方向同樣沒有偏差。這就是我們要引導人的一個目標。
經文簡釋:
「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是則為廣大之利,施於安樂清淨供養。
「是則大利」。這就是大利益,利益眾生,也就是「安樂供養」。這就是我們做得很歡喜,用很歡喜來奉獻,這就是「法」,法的供養。所以,「是則為廣大之利」,這就是最大的利益。我們用虔誠方殷,用很虔誠的心為佛教付出,眾生是未來佛,我們也就是為未來佛來付出。付出叫做「供養」,常常告訴大家,供養就是付出,我們用無私的愛去付出,供應眾生所需要,所以這叫做「供養」。佛陀來人間,無非就是要用法來滋潤眾生的慧命,讓眾生能夠在人人生命中提升,轉識為慧,轉知識為智慧,生命能夠利用生命來增長慧命。我們生命有多長,要把握生命的時光,見識更多的事情,身體力行更多,修行的德,我們能夠更多,就能來增長我們的慧命。這就是我們要把握,「安樂供養」。時間愈多,做愈多,供養愈多,利益愈多。所以「施於安樂清淨供養」,我們付出都無所求,無所求的付出,這叫做「清淨供養」,這就是大利,就是最大的利益。利益眾生,同時也利益自己。
*是則大利,其利有五:
一、晝夜無間說,顯法體常恒益。
二、因緣喻無量說,顯妙法用無窮益。
三、咸令歡喜說,顯慈悲廣大益。
四、不望四事說,顯成就四德益。若近善人聞正法,則具四德處。
(一)、慧德處:由聞正法生大智慧。
(二)、實德處:謂是智慧,見真諦空。
(三)、捨德處:謂見真空,即得離諸煩惱。
(四)、寂滅德處:謂煩惱盡,故心得寂滅。
五、說大乘法自他成佛說,顯佛慧平等益。
「是則大利:其利有五」。其利有五種,大利有五種。一是「晝夜無間說,顯法體常恆益」。這就是法體,我們的佛法,法體就是真理。我們能夠很殷勤精進,日夜心都是在法,所以這叫做「晝夜無間」。我們有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恭敬修(尊重修),這意思就是說日日夜夜不間斷,念茲在茲,我們的心念是正法,正法時刻都在我們心中,這就是顯法體常恆的利益。我們的法,真理永遠都在我們的心中。
第二,「因緣喻無量說」。眾生若聽不懂,我們就用因緣說。不論是近在身邊的事情,或者是很短暫、昨天的事情,都能夠來譬喻;或者很久遠,佛陀的過去的過去,〈化城喻品〉的十六王子的時代,遠的也能夠用因緣來譬喻,這全都是無量。我們有很多遠近、古今的事物、人事,都在法的裡面,因緣譬喻,這是無量。「顯妙法用無窮益」,這現出了妙法用,這個法的利用是無窮。我們若懂得用法,自然有法無窮的利益,要用心哦!
第三、「咸令歡喜說」,就是「顯慈悲廣大益」,若能夠這樣,自然就人人歡喜,這個歡喜就是廣大我們的慈悲,什麼都能夠隨順眾生,鼓勵眾生,好事大家做,我做我歡喜,你做你受益,這歡喜讓大家全都歡喜,這就是「咸令歡喜」。若這樣來講話,自然這是慈悲,感恩哦!就像我們的環保菩薩,做得很歡喜,老人也很歡喜,「感恩哦!讓我有機會,讓我能有環保可做。」這我們常常聽到。看,這就是慈悲廣大利益。你讓他做得很歡喜,歡喜做,得到快樂;這些東西,他在那裡做,這個智慧不斷增長。大家都是這樣稱讚,「那些老人很有智慧,塑膠袋拿起來,他就知道如何分類」等等。九十多歲了,還有上百歲,百多歲,還是一樣在做,這就是生命無減,智慧增益。我們能夠讓大家接觸就得到利益。
第四,「不望四事說,顯成就四德益」。我們講法不是為了「四事」,「四事」就是衣食住行(指衣服、臥具、飲食、醫藥)。我們沒有想要求住得好,沒有想要穿得很好,沒有想要吃得很好,沒有想要如何享受得好,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很用心,不求四事,願意付出。所以有「四德」的利益。這「四德」也要再了解一下。另外「四德」就是「慧德處」。我們若能像以上這樣說,自然法在我們心裡,日夜都有,我們會得到這樣的安樂處,能夠得到「慧德處」。「慧德」是如何來的呢?是為了「由聞正法生大智慧」。你若沒有聽法,我們哪有辦法生大智慧呢?
第二就是「實德處」。我們能夠得到這樣,心能夠在這實德之中,那就是「謂是智慧,見真諦空理。我們智慧若成長了,看事情都看得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再求什麼呢?無所求啊!自然放下了,就沒有煩惱了,這就是智慧。人我是非,為什麼要在那裡憂煩呢?放下了。這樣,就是因為我們見真諦,我們見到道理了,真諦。
第三就是「捨德處」。捨,我們要捨,雖然我們做很多,就不要在那裡一直累積,累積一直算我已經得多少。你得多少又如何呢?你的「得」就要顯在你的「德」,「德者,得也;得者,德也」,所以你修行有所得到,自然就現出了你德行的風度。所以我們要捨,去付出。所以「謂見真空,即得離諸煩惱」。一切有為法要將它去除,我們現在就是在無為法,心安然自在。我們知道「生住異滅」,只是一個心態在那裡在轉而已,我們要透徹了解。
第四就是「寂滅德處:謂煩惱盡故心得寂滅」。我們身心已經寂滅了,煩惱盡了,我們不再煩惱,不論世間人事物,都不會影響到我的心。對物質,不增不減,不計較;對人事,不得不失,沒有什麼有所得,也沒有什麼有所失,何必在那裡爭呢?若能夠這樣,煩惱盡,我們就不再有煩惱了,就心得寂滅。這叫做「四德」,就是「慧德處」,還有「實德處」,還有「捨德處」,還有「寂滅德處」。這是多麼歡喜的事情,這就是我們要了解,也要清楚。
因為我們需要的,那就是能得大利。我們剛才說得大利,「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我們要安樂供養,就是盡我們這分心,付出無所求,這樣去付出,這就是大供養。自然得大利,就有這個「四德」,這就是我們要去了解,要用心。我們的心,法能夠這樣時時保持著日夜在我們的心裡,法,沒有忘記,待人接物都是在法中,自然「四德」現前,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因為那個利有五種,剛才說到第四種,接下來第五,那就是「說大乘法自他成佛說,顯佛慧平等益」。那就是我們所說的法,不是為自己說的,不是為了名來說話,不是;就是要讓你知道,你能夠了解,了解之後你還能受用,大家共同修行,到達成佛。我們所說的話,就是要說這些,希望讓你能夠了解,讓你能夠接受,接受之後,我們共同這樣來同行,能夠到達佛菩薩的境地。這就是顯出了慧,佛慧平等。佛慧的平等就是這樣,我們與眾生皆成佛道,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佛陀開示眾生的目標。接下來的文,
經文:「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
經文簡釋: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佛滅之後。傳佛正法者,唯應是說法之僧眾。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意思就是佛滅度之後,「傳佛正法者,唯應是說法之僧眾」。因為比丘要傳佛法,就是需要僧眾來傳。法,未來在五濁惡世中要如何傳法,我們前面說過了,現在我們還在說,就是要懂得避開,我們要去避開惡法,因為我們的能力還不夠。能夠追求的,長時間,法不離我們的心,我們要做得到,修得到,煩惱要去除。
有為法、無為法,我們要時時警惕在我們的內心。我們做很多,但是做過就沒有了,只是希望盡用我們的生命來增長我們的慧命,利用時間來完成我們的「分段生死」,能夠回歸到清又淨而明的真如本性,希望那些煩惱去除。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一層一層煩惱去除,慧命就態一分一分成長。我們有「五利」、「四德」,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