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04日】守護正法 方便增廣

Community:
Branch:

「雖為法王於法得大自在,先以忍辱為涉世之耐力,智慧為自利之大法寶藏,次以大慈悲心觀機逗教。」

要用心來體會哦!法,佛陀說法,雖然已經是得大自在,為眾生說法,天地宇宙萬物真理佛陀瞭如指掌,與宇宙同體,對眾生說法還是很自在,不過還是要有忍辱。佛陀是這樣,長年累月,生生世世,塵點劫來都是這樣,不能沒有忍的心念,因為他要耐心面對天下眾生,眾生剛強難調伏。諸佛菩薩為眾生付出,世間這麼多眾生根機不整齊,眾生在世間人事複雜多,很多很多複雜的世態,這是世間非常濁惡的生態,所以佛陀投入在人間,要來教化眾生。佛陀本身他就要說過去,就是要先用這麼大的,耐心、耐力,這樣長時間才能夠成佛,成佛因緣具足,來說法。為世間人說法,也是要這麼的耐心,不是一種的法,大家都聽得懂,就要隨機逗教,適應他們的根機,開方便法,這樣殷殷善誘。這要有耐力、耐心啊! 

在這個世間,就是和這個世間有牽連的事情,真的要有忍耐力,才有辦法面對這麼複雜的世間。世間災難偏多,苦難的形態也偏多,所以他要教育我們,還希望我們人人,也要有這樣的耐心、耐性,在人群中。因為他鼓勵人人要行大乘法,入人群中去弘法利生,所以他要先說出了,本身要有這樣的耐心在人間中,這樣的耐力在世間複雜的環境中。所以,「智慧為自利之大法寶」。我們常常說,入人群,人群的煩惱,是最好菩薩歷練的道場。菩薩群入人群中,能夠看到,人群這麼多不同的習氣、不同種的煩惱,煩惱的源頭從哪裡來。

我們要自利,必定要很了解,要如何斷煩惱的源頭。斷煩惱的源頭,我們在人群中「旁觀者清」,我們的煩惱是很多,但是我們的煩惱是從哪裡起?我們自己不知道,入人群去。進到人群裡,這些人也是都在煩惱,我們旁觀的人,就會知道人與人之間,那個煩惱是怎樣的因引起,結果給他這麼大的煩惱,別人的起因。我們就能夠了解,原來我們的煩惱起因,也是這樣來。對別人的煩惱,我們能夠很冷靜來分析,不只是體會、了解,我們能夠再從煩惱為他們解釋,讓當局的人能夠:原來我是一場的誤會,原來我是太計較了,原來我若放下了,煩惱就沒有了。別人聽起來,能夠放下了,我們自己的感受呢?

我們有和他一樣的煩惱,我們聽法,能夠應用法來勸導人,人能夠心開意解,我們的法再回向回來,我們自己也能夠用這樣的法!再加一項,就是我們知道,煩惱、無明的源頭是如何發生,是怎樣「因」,是什麼樣的「緣」,會成了這樣的「果」,「因緣果報」,我們就能夠很清楚。所以,我們要面向人群,我們要先練出耐心。有佛陀的慈悲,「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我們要很忍耐。在這個世間中,我們聽法,將它應用出去,聽法增加智慧;智慧自利自己,我們應用在他人,來歷練我們的功夫,讓我們更加有所利用,這就像一個大法的寶藏。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付出去了,這是眾生是菩薩真實的道場,我們在這個大道場裡面,歷練出了我們的心得,所以我們回收回來,就是「大法寶藏」。付出無所求,眾生離開了苦難,我們得到用法,用對方法的法喜心;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幫助人的感覺很好啊!這就是大法寶藏。我們現在用出去,歡喜;善心一啟開,就能夠步步行善、念念為善,這就是我們的大法寶藏。

所以,「次以大慈悲心觀機逗教」。未來我們就能夠知道,眾生什麼樣的根機,有什麼樣的煩惱,我們知道這樣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入人群,就傳法無障礙,這就是大慈悲心。分別眾生的苦難,我們能夠隨機逗教,這就是大法王以身作則,用他的身行來教育我們,而我們也是依教奉行。

所以說,我們在修這條道,我們要走入了菩提大直道。這幾天一直說,我們要知道我們過去,過去生或者是過去的人生,我們本具善良佛性,但是我們將自己,這個善良的真如本性,讓煩惱一直將我們蓋掉了。善行自己減少,減到竟滅掉了,滅掉了我們行善,滅掉了我們行在菩薩道上,這個行動。

謂修道行者
昔自滅善行
見他行善而生嫉妒
無隨喜心
今則守護正法
方便增廣

我們不知多久了,幾生幾世以前,我們在人群中,六道中,可能我們的真如本性,就煩惱一層一層將我們蓋掉,行善的念慢慢減少了。菩提大直道,我們自己也讓它荒廢掉了,所以叫做「昔」。這個「昔」字,就是表示過去累積長時間,我們已經自己,將這個善念一直減,減到「滅」,就是不見了,這種的善念,已經久來沒有在使用了。

但是「見他行善而生嫉妒」。我們不只是自己不想要去做,又再看到別人在做,我們心生嫉妒、怨妒;不想要去做,還怨妒別人做,這就是凡夫。已經累生世,將我們的善念,這樣減少、滅掉了,現在看到人家在做善,又是生起嫉妒,不肯隨喜;這是我們凡夫。但是這個時候,已經又再聽聞佛法了,我們已經開始要發心。開始發心,還要守護正法,不只是守護正法,我們還要再「方便增廣」。隨大家在做善事,我們要為他隨喜功德讚歎。

就像,(二0一七年)臺北的大水災,大臺北區很多人就起動去打掃。但是不用那麼多人,千多人就夠了,所以我們沒有投入,沒有關係,我們讚歎他們。現在要讚歎人也很容易,大家手中一支手機,我們就來看他們,來關心他們。那段時間他們如何投入?他們如何去為人家打掃?那分的行動我們了解一下。雖然我們沒有投入,也應該為他們讚歎幾句,「你們這樣在做,很不簡單啊!這種人間菩薩……。」等等,看你如何培養感動的心,培養善念的心,我們隨喜功德,也為人讚歎。若能這樣,我們的人群、我們的社會,就會愈來愈來好,做好事的人愈有興趣。菩薩就是見善隨喜,還要再讚歎。不要說,「我就沒有做,沒有做,我做不到,別人在做,沒有什麼了不起!」不要用這種的心態。「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未來這個大空間,天地間,以現在氣候一直在變遷,所以我們大家要虔誠。 

要如何淨化人心?人人為善、人人虔誠,才能夠風調雨順,人人平安。人若是心懷著,見人行善就起著嫉妒心,沒有隨喜心還要再毀謗,這個社會就不堪設想哦!人人的心態偏差,大空間,舉頭三寸有神祇,氣候愈來愈異常,所以我們要能風調雨順,唯有人心調和,自然氣象調和。我們大家要好好提高警覺。

所以,我們前面所說的,我們要「以大慈悲心,觀機逗教」,要好好讓人人心中有寶藏,看到人家做,我們最好也能去做。我們若沒有做到,我們歡喜讚歎,這樣也是皆大歡喜的功德,所以我們要好好在佛法中「見善隨喜」。

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受諸苦惱」,不只是有形的災難,有形的貧窮苦難在苦,其實內心,心理那分不足的苦,心態這個煩惱、無明的苦,很苦!世間很多人都是很苦,錢多、事業大也苦,因為他還要再更大,要擴更大。要如何管理?那就很傷腦筋。人人要為他賺錢,賺更多再更多,管理的方式要如何?哦,很多。所以,還有承擔,不授權給他,感覺不受重視;授權給他,他感覺壓力大,也是煩惱啊!不受人重視,自己心煩惱;人家重視他,授權,感覺壓力大。這就是我們眾生很多很多的煩惱,說不完。這些人有煩惱,有在想要如何解脫。錢多又沒煩惱,權大又沒壓力,這是要如何來解開呢?想要求解脫,不是放下,是要求沒有煩惱。要怎麼辦?唯有與魔戰。

因為煩惱就是魔,要如何撥開「魔」呢?唯有就是為他「說種種法」,要有法,要有道理。不論什麼宗教,只要正知、正見,有一個開闊的心胸,博愛或者是大愛、仁愛,有這種正確的愛心,這種有愛的道理。如何來為他們分析,為人群付出是造福人間,用種種方法去付出;捨,捨出種種的煩惱。唯有法才能夠引導他們捨,捨去煩惱、造大福;捨煩惱才有辦法造福。這要用種種法,「以大方便」,要用種種方便「說此諸經」。

很多年前,我們社會有一位很有權,很有名的某某大德。有一次,因為很大的權利,發生了一些問題,他很煩惱,來到花蓮。我看到他人來了,和他談話,談一談,我就告訴他:「來啊!你既然來了,剛好我們大學辦一個活動,慈濟人在那裡在辦活動,現在在那裡,在上一堂課。是不是你就去聽聽看?」這堂課剛好是郭孟雍居士,來為他們解釋音樂,他在慈濟做很多的曲。師父若說出去,他就:「哦,我又有(靈感)了。」有了,回去就去譜了。所以,靜思語很多的詞,都變成歌了。

很巧合,他去到那個地方,剛好上這堂課。上這堂課,在教什麼呢?「捨」這首歌,歌詞就是這樣,「捨、捨、捨,捨去一分鐘前的煩惱」。這首歌,他在那裡聽,聽他在解釋這首歌的來源。這樣,他近中午回來了,要用中餐之前回來了。我說:「怎麼樣?」他說:「哦,感恩!捨,捨去一分鐘前的煩惱。」我說:「是哦?他剛好在教這首,還是特別為你說的?」他說:「不是,我去,他剛好在唱,我聽到很好聽,我在那裡聽,之後他在解釋。郭教授在解釋,所以我感覺:是啊!我為什麼要累積這麼多煩惱?這麼長久的時間,這樣讓我不能吃、不能睡,唉呀,一分鐘前的煩惱,就將它捨離了,我已經捨離了。」「真的捨離了?」「是啊,放下了。」若想到這位社會上,舉足輕重的一位,他就是捨,這個「捨」字讓他輕安自在。所以,法對機、對緣,他就有所接受,煩惱這樣就去除了。所以,集方便法,唱歌也能夠除煩惱,這就是「經」,法的裡面,他接受到了。

接下來這段文,我們再說:「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文看下來,就是眾生已經接受到,這個方便法了,聞法信受了,這就是表示根機成熟,所以「得其精進所修行力」。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謂眾生於方便法
聞法信受
根性已熟
得其精進所修行力

我們根機若成熟了,不論是聲聞、緣覺,根機成熟,聽到佛陀在開示大乘經──《法華經》,這個時候他就能夠契機,開始走入一乘法,那就是菩薩「六度萬行」。得其精進,開始精進在大法中,捨去煩惱了,就這樣精進大乘法裡,這樣的力量,就不斷不斷身體力行,所以開始進入大乘法。所以,「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

就是他根機成熟了,所以開始為他講《法華經》。就像那位轉輪聖王,將頭頂上那個髻中,就是頭髮裡面包著一顆珠,譬喻佛陀他久來,他的心腦中,都一直懷著《法華經》,成道之後就是為了眾生,要為他們開示。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待機熟已
末後乃為說妙法
如王解髻中
明珠與之
隨其功勳而賞賜之

《法華經》,大家也還記得十六王子的時代,父王成道了,成佛了,他們也跟他出家了,他們也聽《法華經》了,聽了之後再覆講。發大願生生世世,以《法華經》來教育眾生。長久以來是釋迦牟尼佛,第十六王子,那個心所懷念著《法華經》,心心念念,現在成佛也沒有將它忘記,就是《法華經》一定要說出來,《法華經》才是人人真如本性的真理。

所以,這個時候眾生根機可以接受了,所以這已經就像佛已經「待機熟已」,根機已經成熟了,「末後乃為說妙法」,就是《法華經》。「如王解髻中明珠與之」。譬喻那位轉輪聖王一直在賞賜,去與魔戰有功,已經得勝了,大小兵眾,隨他的力量來賜他的寶物。就是他已經得到法了,得法歡喜,隨著他們的根機,接到那個法能夠輕安自在。一段一段誘引他們入道來,在菩提道走得很穩健,這就是叫做歡喜。現在能夠捨小條的路,來轉換大條路,所以他用這個大乘法,就是像佛心中、腦海中,這顆明珠,它已經現出來,來賞賜能夠接受的人,所以「隨其功勳而賞賜之」。這很清楚。

接下來這段文再說:「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為汝等說。」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部經是所有的經典最為尊貴,是所有的經典中,就是最尊、最上,也是「佛常祕藏護之」,常常很祕密將它隱藏著,顧得很好。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眾經中
此經最尊最上
佛常祕藏護之
不輕易顯示於人
不妄開示
因大機未熟

「祕藏」的意思,就是永遠懷抱在他的內心,腦海之中。所以,「佛常祕藏護之,不輕易顯示於人」,不輕易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呢?真的是要看人的根機。因為佛陀這個法「不妄開示」,不隨便說給人知道,因為我們人這個大機還沒成熟。雖然這些弟子都在聽法,但是還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你若授他這樣的責任,他的壓力會太大,所以沒有輕易將這個責任,付託給他,所以說「不妄」,不隨便。不是要付託的人,他就不想這樣給他,讓他的壓力太大,所以叫做「不妄開示」,不隨便給人,因為他的根機還沒成熟,所以不隨便給人。所以,「今正是時,為汝等說」。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
佛之知見故
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
悟佛知見故
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
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於世

現在正是時候了,因為大家的根機也成熟了,而大家發大心、立大願,願意來承擔了,這因緣已經成熟了。所以,「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因為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一樣,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心懷著《法華經》,這是每一尊佛一樣,所以要使眾生「開佛知見」,讓大家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希望你們走這條路,菩提大直道,這樣走過來,康莊的大路走過來,就能夠「見性」,我們的真如本性,佛陀就是希望我們能夠這樣。但是,人人要懂得斷煩惱。「使得清淨」,你要將煩惱、無明撥開,之前就是教我們大家,如何撥開煩惱。我們煩惱撥開了,真如本性現前了,所以「使得清淨」。這段經文就是要讓我們,長期去除煩惱的方法。「出現於世」,佛陀就是因為這樣出現在人間,現在眾生的心,已經煩惱慢慢去除了,佛陀度生的因緣也在這個時候,已經將近八十歲的時候,也就是因緣差不多了,所以現在佛陀趕緊,出世間的目的,趕緊來交託,趕緊來付託,所以開始要講這部經。


所以,「欲示眾生佛之知見」。要讓大家更加清楚,更加了解,所以因為這樣佛陀出現人間。又「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因為要讓眾生不只是看到,還要讓眾生了解,叫做「示」;了解了之後,還要讓眾生能夠覺悟起來,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所以,「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所以要引導眾生,知道、體悟之後,我們要趕緊再走回來,就是要去度眾生,所以「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我們要再走回來,來度眾生。所以我們要發弘誓願,所以「是顯佛出世本懷之說」。

是顯佛
出世本懷之說
故云:
為汝等說

這個時候就是要說出了,佛陀他來人間最大的目的,就是這樣──「開、示、悟、入」眾生,佛的知見。這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入佛知見道」,就是要再回過頭,再去度眾生;清淨的佛性我們了解了,回歸真如本性來了。所以,這樣叫做「為汝等說」。大家根機成熟,所以我為你們大家說。這是佛陀這樣說。

接下來這段文再說:「我滅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隱,演說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家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說:「我若滅度之後,你們真正要求佛道的人。」就是在這個濁世法末的時候,佛陀滅度之後。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佛滅度後
濁世法末
欲求成就佛之道者

佛陀的預言是未來的人間,人心愈來濁氣愈重,未來的世間愈來愈複雜,而且災禍愈來會愈多,所以要在世間好好淨化人間。因為這樣,就告訴我們,佛若滅度之後,濁世法末,愈來世間愈來愈惡濁,這個法就愈衰頹掉,因為人心不古了。看看,現在人口愈來愈多,人間人倫的道理,愈來就愈沒有了,何況這麼深奧,要淨化人心的道理,哪會簡單呢?而且要將心胸擴大,要去愛很多人。這就要很用心去體會;有這種愛的信仰,才能夠要為人去付出。所以佛陀傳這個法,就是交代我們,在未來濁世法末。這是很重要。「眾生垢重」,眾生心靈的垢穢是很重,無明是很重。

眾生垢重:
劫濁、
煩惱濁、
見濁、
命濁

現在就是五濁惡世,除了眾生濁,還有劫濁。劫濁就是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人煩惱很多,叫做劫濁、煩惱濁。時代的濁氣,還有滿身都是煩惱的濁氣,還有人人的見解,叫做見濁;人人的見解都不同,人人的見解,很多,都是很污濁。

再來就是命濁,人的生命,在現代這個時間,天災、人禍等等,非常的極端。所以,雖然現在醫療科技發達了,搶救很快速,人的壽命延長了。其實還有其他,天災、人禍、無常,各不可預測的愈來是愈多!總而言之,五濁惡世浮現出來的時候,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我們要覺悟的時候。所以,「欲求成就佛之道者」。我們大家要趕緊用心來求佛道法。「欲得安隱」,求法道法就是得到我們的安穩。人人人心若淨化,人人開啟開闊的心態,不就是人人安穩嗎?所以「演說斯經」。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謂欲安隱
於濁世之中
為人演說此經

所以,因為要演說這部經,叫做「欲安穩於濁世之中,」為人說法。你要安穩這個濁世,應該要為人說法,那就是「應當親近,親近四法。這四法前面也已經一直說過了,重重複複在說,那就是身、語、意、誓願。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即四安樂
四法
即身、語、意
誓願等四行

那就是身、語、意、誓願,這四項是我們弘經說法,很重要的法,叫做「四法」。我們這四法,要在我們的身、心、意願之中,就很親近,很貼心;這四種法要很貼心,身體力行。

眾生苦難,我們若沒有投身在其中,你要如何去拔除他的苦難呢?那些泥石流,那些受災難的地方,若不是一群人身體力行,投入下去,去幫助他們清啊、除啊、掃啊;幫助他們清理、打掃,難道可以沒有這個身體?所以「身」要投入去幫助。「語」,要用輕言柔語去膚慰。大家嚇成這樣,害怕,我們就要趕緊去膚慰他們。多少人,我們就是這樣去抱抱他、摟摟他:「不用怕、不用怕!」「阿嬤很害怕。」「阿嬤不用怕!」看,這麼的親近。身體是到那裡為他打掃,語言還有這樣的動作,這樣柔語,這樣膚慰她。「意」,我們若沒有這一分心意,你怎麼願意去到那個地方?願意這樣的付出呢?所以身、語、意。做一遍就好了嗎?不是哦!我們是行菩薩道,行菩薩道要立弘誓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自己「煩惱無盡誓願斷」;天下濁氣這麼重,我們這濁氣這麼重,我們誓願淨化眾生心,這些煩惱我們都要去除它。去除別人的煩惱,就要去除自己的煩惱,就要求法,有法才有辦法去投入,所以我們要投入。所以,佛法很多,我們應該要學;學來,我們的心願,就是要和大家共同成佛道,這就是我們的四弘誓願。

所以我們:「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就是大家,希望我們誦經,也要有誦、讀、身體力行,這樣去做,所以心安穩就「常無憂惱」。我們能夠了解法之後,我們心就能夠常常很安穩,常常都沒有憂惱;心安穩,所以「又無病痛」。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心安穩常無憂惱
身安穩又無病痛
不醜黑顏色鮮白
除現惡報

看看,我們一些人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的心安穩,別人有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去付出。有的人,自己身體也有一點點不太好,不過有這樣緊急的災難,他也願意去付出;去付出,也是很好,沒事。這就是一念心,所以身安穩,心無憂惱,這就是我們真正發心。所以,「不醜黑,顏色鮮白」。就不會這樣很醜,大家都說「嫩又白」,看女人要花多少化妝品的錢?過去是打扮成那樣,都希望要漂白,但是現在都很一樣了,淡妝,頭梳起來,任何一位都很可愛。說:「妳現在怎麼變得這麼莊嚴!以前粉抹那麼厚,畫黑擦白,看了很怕。反而妳現在莊嚴多了。」

難道不是嗎?是啊,菩薩人人都是莊嚴,不要分黑白,心最重要。所以,「除現惡報」。現在我們行菩薩道,反過頭來人人尊重我們。在街道上走,「你是慈濟人哦!很感恩你們」。這也是這樣,佛法,不用有「自我相」。所以,「不生貧窮,卑賤醜陋」。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未來之世
常生勝處
不受貧窮卑陋之報
此因經力除未來報

我們會自然心富有,能夠這樣去救人,這就是富有,沒有貧窮,所以沒有卑賤。所以,「未來之世,常生勝處,不受貧窮卑陋之報」。我們現在要造福因、種福緣,來生自然就沒有這個,貧窮卑陋之報,這很自然。這就是這部經力除未來的報。這就是轉,「轉生報」。

此轉生報
轉業障者
滅順生惡業故
惡業之因
應感惡果
由持經力
轉業因而得好果
現在不作貧窮業
未來不生卑賤處

就是未來我們若又再轉生去其他,我們應該就沒有貧窮醜陋的報,我們應該是富有莊嚴。不過,經文是這樣說,因為眾生再怎麼樣還是有所求。佛陀說來到這裡,也要對我們說,讓我們知道我們還是不會白做的。我是一直要告訴大家,不用去想到未來,你專心做就對了。所以,來生是如何?我們不用去管它,做好我們現在,這是最重要。所以,「轉業障」,就是「滅順生惡業」。因為我們現在,惡業就已經將它去除了,我們就不會隨著惡業,又一直轉去;我們現在惡業就能夠止掉了,就不會再順惡業去轉了,自然我們就將它滅掉。惡業滅掉,就是惡業的因就不見了,自然就沒有惡果,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由持經力,轉業因而得好果」。因為我們持經,我們有法,我們心中有法,我們不斷付出就是造福因,當然未來是結好果。「現在不作貧窮業,」未來不生卑賤的地方,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法王要給我們的是明珠,是他久懷,塵點劫以來,心所保護的《法華經》,就是《妙法華經》。從十六王子的時代,大通智勝佛所傳,十六王子聽再覆講、再發願,將來就是要以「法華」。佛佛道同,同樣將這個法傳給眾生,眾生人人得佛果,現在就要種佛因。所以我們心念要正確,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